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4115-22125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4115-221258
論文名稱
Title
康有為融攝西學的歷程與轉變
Kang Yu-wei The Western Ideology to learn of process and convers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7-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9-03
關鍵字
Keywords
傳教士、康有為、西學東漸、中體西用、戊戌維新、物質救國
save the country by substance, missionary, Kang Yu-wei, China culture communication to the west,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6 次,被下載 5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6 times.
中文摘要
康有為是清末一位相當特殊的人物,戊戌變法前他走在時代的前端,倡導維新改革,戊戌失敗後他力主保皇立憲,民國成立後他則極力反對民主共和又主導復辟,被視為落伍的保守派。然康有為的一生都在為中國的「救亡圖存」做努力,當時中國震攝於西方改革後的強盛,因而促使康有為走上學習西學的道路。也因學習西學的目的是救國,因而他將重心放在物質、經濟方面。
康有為最初接觸西學是經由傳教士所翻譯的西書,後來因緣際會得以直接和傳教士交遊,其眼見及西學知識也愈加豐富,之後他積極遊說光緒帝進行革行變法,並以西學作為變法的指導綱領。在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出逃海外,反得以直接接觸西方知識及政體,這樣的經歷使其政治學說更加完整,並瞭解到唯有物質得以救國,因而開始他的物質救國理論。而這種種的經歷都使得康有為的西學方向轉變及不同。
康有為是一位引進西方先進政治理論和學術理論的開創性人物,西學在其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下,康有為想進一步將西方科學知識和社會政治制度引進中國,用這些西學思想作為中國前進的指導,而這些西學思想亦是中國近代歷史前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Abstract
Kang Yu-wei is an extra special personage at the final years of the Ching Dynasty, he is on the cutting edge of the times and initiate the reform before the fail of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after that he insists the emperor constitutionalism. He was classified as old school because he opposed democracy and leaded the restoration of Ching Dynasty when Republic of China was born. Kang’s whole life is making effort to save China so that it may survive. At that time, China was amazed by Western powerful and prosperous by reform, that makes Kang make the way by learning western knowledge, and the final purpose is China’s survive, so he put stress on substance and economy.
Kang’s first contact of western ideology is foreign book that missionary translated, afterwards he makes friend with missionary by chance and gets more knowledge about western ideology , then he convinces Emperor Guangxu of reform and use the western ideology as the guide. After the fail of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Kang fled to overseas, that makes him contact foreign knowledge and system of government directly. This experience let his politics theory become completely and realize to save the country must be by substance, and then he started to practice his theory. All the experience makes Kang’s western ideology become multiplicity.
Kang is the forerunner who recommended western politics and learning theory to China, western ideolog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his thought system. Under the bad situation of that year, Kang recommended western science knowledge and social politics system into China and that is become the guide to improve China forward, and the western ideology theory is essential factor of China modern history forward proces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論文公開授權書
誌謝…………………………………………………………………….…...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第一章 緒論及生平……………………………………………………… 1
第一節 研究歷程與文獻探討………………………………..………...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相關文獻探討……………………………………………………6
三、研究方法與範圍…………………………….…………..…..…..9
第二節 康有為生平及其學術源流……………………………….......11
一、生平及時代背景……………………………………………….11
二、學術源流……………………………………………………...21

第二章 清代西學東漸對康有為學術的影響………………….…..…....27
第一節 清代西學東漸的變化…………………………………..…...27
一、西學傳播歷程的轉變………………………………………...27
(一)鴉片戰爭之前…………………………………………….28
(二)鴉片戰爭之後…………………………………….……....31
二、中國對西學的回應……………….…………………….……35
(一)魏源及其《海國圖志》………………………………..…...36
(二)徐繼畬與《灜寰志略》……………………………….……36
(三)「中體西用」理論的崩解……………………………….....39
第二節 康有為與傳教士之交遊……………………………………...45
一、康有為與林樂知之交遊………..……..….…………………...46
(一)林樂知與萬國公報……..………………………………....46
(二)康有為藉《萬國公報》認識林樂知…………………...…..49
二、康有為與李提摩太之交遊………………………………..…...51
(一)李提摩太與廣學會…………………………………..….....51
(二)李提摩太與康有為的革命情感…………………………...62
三、 康有為與李佳白之交遊…………..…………………….…..65
(一)李佳白與尚賢堂….…………………………………….....65
(二)康有為因強學會結識李佳白….……………………….…67

第三章 康有為西學觀念的形成與中西會通的具體內容…………...71
第一節 康有為對西學的回應……………………………………….71
一、康有為之前的西學先驅者………………………………...…..71
(一)中國首位駐外使節郭嵩燾………………...……….….…71
(二)中國第一報人王韜…………………………………….....76
二、康有為對西學的觀察與思考..……………………….……..79
(一)早期學習以自然科學為主..……………………………....82
(二)後期轉向學習西方經濟..…………………………………87
第二節 康有為融通中西思想的具體作法……………………….....90
一、向西方經濟學習的救國論…………………………………...92
(一)物質救國論………………………………………………..92
(二)金主幣救國議……………..……………………………..100
(三)中華救國論……………...……………………………….102
(四)理財救國論………………………………………………105
二、康有為與外國友人之交遊對其學術的影響………………..107
(一)康有為與日本學者之交遊………………………………108
(二)康有為與朝鮮新儒學學者之交遊………………………111
(三)康有為與外國元首之交遊………………………………115

第四章 旅外經驗對康有為西學觀念的啟迪………………………….119
第一節 康有為的西方政治觀……………………………………….123
一、游記中的君憲思想………………………………………….123
二、改良式的中央集權制……………………………………….127
(一)封建不利治國,宜行郡縣………………………………128
(二)施行「聯邦制」以達中央集權目的……………………129
(三)旅外動機:反省中國文化,尋找救國良方……………...131
第二節 康有為的西方音樂觀……………………………………….133
一、康有為的音樂思想……………………………………………133
二、由音樂觀察國力強弱—康有為的聞樂知政模式……………134
三、中西音樂的淵源與流變………………………………………135
第三節 康有為對外國飲食文化的見解………………………….…138
一、由印度飲食文明觀印度國力………………………………...138
二、由貓匿 (慕尼黑)啤酒觀德國工藝…………………….……140
三、西食中源說…………………………………………………...142
第四節 康有為對中西建築文化之倡議…………………………….144
一、由新舊貧富觀意大利鄉村建築與中國之相似………….….144
二、由羅馬教皇教堂之華麗觀「宗教」對政治社會的影響力…..146
第五節 康有為的西方教育觀……………………………………….151
一、康有為的教育思想……………………………………..…….151
二、康有為對德國教育方式的觀察……………………………...152

第五章 結語…………………………………………………………….157

參考文獻………………………………………………………………...169
附錄一:康有為交遊考年譜…………………………………………....17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專書:
古籍類—
康有為撰,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美〕林樂知著譯、蔡爾康纂輯:《中東戰紀本末》(八卷)(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80年。)
〔清〕郭嵩燾:《郭嵩燾日記》(全四卷)(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康有為:《列國游記—康有為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清〕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湖南:新華書店,1984年11月。)
楊堅校補:《郭嵩燾奏稿》(湖南:新華書店,1983年7月。)
〔清〕馮桂芬:《校邠廬抗義》(全兩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王韜:《弢園尺牘》(臺北:文海出版社,民72年。)
〔清〕王韜:《弢園文錄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增訂新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54年。)
〔清〕陳次亮:《庸書》(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民59年。)
〔清〕張之洞著、李忠興評注:《勸學篇》(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清〕張之洞:《張文襄公(之洞)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民59年。)
〔英〕麥肯齊著,李提摩太、蔡樂康譯:《泰西新史攬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月。)

傳記類—
康有為著、康文佩編:《康南海自訂年譜》(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72年。)
吳天任:《康有為先生年譜》(臺北市:文藝出版社,民83年)
馬洪林:《康有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坂出祥伸著、葉研譯:《康有為傳》(臺北市: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6月)
蘇人:《康有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
湯志鈞:《康有為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夏曉虹:《追憶康有為》(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
董士偉:《康有為評傳》(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
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沈雲龍:《康有為評傳》(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
張伯楨:《南海康(有為)先生傳》(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6年。)
鄭大撶:《康有為》(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8月。)
王興國:《郭嵩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張海林:《王韜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
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1月。)
汪榮祖:《康有為》(台北市,東大圖書,1998年7月。)
〔英〕李提摩太著,李憲堂、侯林莉譯:《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丁韙良著、沈弘譯:《中國覺醒》(香港:中華書局,2008年8月。)

學術類—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蕭公權著、汪榮祖譯:《康有為思想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7月。)
韋政通:《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下)(臺北市:東大出版社,1991年。)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論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8月。)
王美秀:《中國基督教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5月。)
顧長聲:《從馬禮遜到司徒雷登—來華新教傳教士評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
顧衛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德禮賢:《中國天主教傳教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
林治平主編:《基督教與中國近代化論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史靜寰、王立新著:《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知識分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林治平主編,史文森等執筆:《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臺北市:宇宙光出版社,民79年。)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8年。)
傑西.盧茨(Jessie Gregory Lutz)著,曾鉅生譯:《中國教會大學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
丁亞傑:《康有為經學述評》(臺北縣:花木蘭文化,2008年)。
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臧世俊:《康有為大同思想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劍萍:《康有為教育思想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
鍾賢培編:《康有為思想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1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全四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5月。)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蕭家保、劉英琪:《中國百年人權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馮自由:《革命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陳其泰、李廷勇:《中國學術通史: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張耀南:《中國儒學史.近代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碩博士論文:
邱偉雲:《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以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余政道:《康有為教育思想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馮先祥:《同天不同公—康有為與孫中山的大同世界之比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許淑雯:《康有為的民主觀:試以《大同書》為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鄭雅文:《從康有為和嚴復看晚清思想之嬗變》(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廣芬:《康有為的宗教信仰與變法運動》(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潘台雄:《康有為與梁啟超的君主立憲思想(1898~191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期刊論文:
臺灣—
黃俊傑:〈從《孟子微》看康為對中西思想的調融〉,《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李安澤:〈康有為維新思想對基督教的汲納與排拒〉,《當代儒學研究》第13期 (201年12月),頁195、197-213。。
洪櫻芬、鍾怡慧:〈論康有為思想對今日通識教育之啟迪〉,《實踐博雅學報》第17期 (2012年1月),頁21-41。
楊立:〈康有為在墨西哥經營保皇黨產慘遭「滑鐵盧」〉,《傳記文學》第593期 (2011年10月),頁4-10。
許明珠:〈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當代儒學研究》第9期 (2010年12月),頁181-221。
林慧君:〈康有為戊戌變法時期的日本觀—以《日本變政考》為考察中心〉,《長庚科技學刊》第7期 (2007年12月),頁177-192。
鄭雅文:〈當封建傳統遇上民主思想—以康有為和嚴復為觀察線索〉,《東方人文學報》第6卷第2期 (2007年6月),頁187-213。
鄭雅文:〈從康有為和嚴復探討傳統群己觀面對西化衝擊〉,《中臺學報》第18卷第3期 (2007年3月),頁179-198。
李澤厚:〈漫說康有為〉,《明報月刊》第41卷第5期 (2006年5月),頁68-69。
張麗珠:〈康有為「古經新解」對儒學現代化轉型之推動〉,《經學研究集刊》第1 期 (2005年10月),頁113-128。
劉耿生:〈先行者的寂寞—戊戌後的康有為〉,《歷史月刊》第125期 (1998年6月),頁57-64。
陳鵬鳴:〈康有為的社會改革思想研究〉,《孔孟月刊》第36卷第6期 (1998年4月),頁41-49。
汪榮祖:〈康有為保皇的意義〉,《暨大學報》第2卷第1期 (1998年3月),頁1-12、321-322。
林啟彥:〈戊戊時期維新派的大同思想〉,《思與言》第36卷第1期 (1998年3月),頁39-70。
汪榮祖:〈打開洪水的閘門—康有為戊戌變法的學術基礎及其影響〉,《二十一世紀》第45期 (1998年2月),頁27-38。
倪芳芳:〈民國初年的孔教爭議〉,《元培學報》第4期 (1997年12月),頁159-171。
鄭志明:〈康有為的宗教觀(上)〉,《鵝湖》第23卷第3期 (1997年7月),頁17-28。
鄭志明:〈康有為的宗教觀(下)〉,《鵝湖》第23卷第4期 (1997年10月),頁22-31。
黃淑梅:〈孫中山與康有為之大同思想—由進化觀點思考〉,《中國文化月刊》第202期 (1997年1月),頁69-78。
潘臺雄:〈康有為與梁啟超主張君主立憲的現實理由〉,《空大行政學報》第6期 (1996年11月),頁209-228。
董方奎:〈康南海的君主立憲制與現代化〉,《丘海季刊》第45期 (1996年5月),頁55-62。
孔祥吉:〈翁同龢與康有為的上清帝第一書〉,《漢學研究》第13卷第1期 (1995年6月),頁185-196。
孫亦平:〈試析康有為對中外文化的雙向選擇〉,《孔孟月刊》第33卷第6期 (1995年2月),頁30-36。
汪榮祖:〈吾學卅歲已成:康有為早年思想析論〉,《漢學研究》第12卷第2期 (1994年12月),頁51-62。
陳炯彰:〈從儒釋耶的剖判會通論康有為的文化觀〉,《臺北師院學報》第6期 (1993年6月),頁385-397。
蔡輝龍:〈康有為政治思想初探〉,《古今藝文》第19卷第3期 (1993年5月),頁87-93。
黃健彰:〈康有為與戊戌變法—答汪榮祖先生〉,《大陸雜誌》第86卷第3期 (1993年3月),頁1-23。
王樾:〈萬木森森一草堂—略論康有為的教育思想與實踐〉,《人本教育札記》第27期 (1991年9月),頁24-29。
顧頡剛:〈清代「經今文學」與康有為的變法運動〉,《中國文化(風雲時代)》第3期 (1990年12月),頁86-89。
黃俊傑:〈從「孟子微」看康有為中西思想的調融(上)〉,《廣東文獻季刊》第14卷第4期 (1984年12月),頁26-30。
黃俊傑:〈從「孟子微」看康有為中西思想的調融(中)〉,《廣東文獻季刊》第15卷第1期 (1985年3月),頁109-115。
黃俊傑:〈從「孟子微」看康有為中西思想的調融(下)〉,《廣東文獻季刊》第15卷第2期 (1985年6月),頁32-39。
琴章:〈真菴李炳憲的孔子教思想及其所受康有為之影響〉,《哲學年刊》第3期 (1985年6月),頁321-333。
蔡菁菁:〈從「戊戌變法」論康有為的民主思想〉,《史學會刊》第12期 (1983年12月),頁203-229。
祝秀俠:〈康有為海外十六年〉,《中外雜誌》第30卷第3期 (1981年9月),頁128-130。
康同環:〈保皇復辟真象—先父(康有為)晚年的政治主張〉,《中外雜誌》第23卷第3期 (1978年3月),頁112-114。
孫會文:〈康有為對西方議會制度的態度〉,《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7期 (1975年5月),頁53-73。
孫邦華:〈《萬國公報》對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介紹〉,《澳門理工學報》第7卷第1期 (2004年),頁103-110。
李瞻:《林樂知與萬國公報—我國最早、發行最久而影響最大的一份政論雜誌》第17卷第8期 (1977年8月),頁110-114。
賴光臨:《萬國公報之言論與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22期 (1970年12月),頁197-230。
楊濟襄:〈傳統、遷徒、變奏:旅外經歷對康有為思想的影響〉(收於《遷徒與記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出版,2013年12月),頁1-18。

中國大陸:
潘家德:〈外國傳教士與戊戌維新〉,《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4年),頁58-64。
寶成關:〈論「西學」在康有為思想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維新派理論本源探析〉,《長白學刊》第5期 (1994年),頁90-94。
肖承罡:〈戊戌時期的西學傳播與傳統觀念的近代化傾向〉,《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4期 (1999年),頁81-85。
王心建:〈甲午戰爭與西學東漸〉,《宿州師專學報》第16卷第4期 (2001年12月),頁20-35。
于建勝:〈康有為、章太炎、王國維師法西學之異同〉,《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2期 (2002年),頁71-74。
劉春蕊:〈康有為師法西學的歷程及其實踐〉,《中州學刊》第2期 (2003年3月),頁111-114。
程湖:〈論康有為「即中即西」的文化模式〉,《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3期 (2003年7月),頁57-61。
吳彤:〈洋務派與維新派的西學觀之比較〉,《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 (2006年1月),頁48-51。
楊全順:〈康有為學術中的西學〉,《寧夏社會科學》第2期 (2006年3月),頁128-131。
范敏娟:〈康有為中體西用思想初探〉,《黑龍江史志》第11期 (2007年),頁19-21。
張世英:〈西方的「船堅炮利」對「東方睡獅」的震撼—西學的第二次輸入〉,《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第4期 (2011年7月),頁5-13。
陳巧玲、張江卉:〈康有為西學思想探究〉,《青年文學家》第11期 (2012年),頁232-233。
魏義霞:〈康有為的孔學與西學比較〉,《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2012年),頁57-62。
宋德華:〈論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西方富強觀〉,《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8卷第4期 (1996年10月),頁84-91。
楊波:〈口腹之欲與文化選擇—康有為海外游記中的飲食書寫〉,《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3卷第1期 (2013年1月),頁131-137。
張翔:〈列國競爭、鄉邑自治與中央集權—康有為海外游記中的「封建—郡縣」問題〉,《開放時代》第11期 (2011年),頁55-78。
金亞迪:〈康有為《列國游記》西方音樂史料發凡〉,《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 (2011年12月),頁74-77。
趙艷玲、魏滄波:〈康有為游歷時期君憲思想初探〉,《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1卷第4期 (2001年11月),頁20-24。
王隆平:〈淺談康有為提出實行「物質之學」的途徑〉,《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1997年),頁39-41。
郭熹微:〈從《物質救國論》看西方現代化對康有為的影響〉,《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 (2000年12月),頁12-20。
張濤光:〈論康有為的物質救國思想〉,《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 (2005年12月),頁3-6、51。
徐學忠:〈康有為經濟思想述論〉,《昌濰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 (1999年2月),頁112-116。
牛錦紅:〈《萬國公報》與近代中國憲政〉,《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 (2008年),頁29-43。
郭延坡:〈清末《萬國公報》的出版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期 (2012年),頁139-141。
李喜所:〈林樂知在華的文化活動〉,《社會科學研究》第1期 (2001年),頁105-110。
胡素萍:〈略論美國傳教士李佳白在華的早期活動〉,《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頁119-123。
孫邦華:〈李提摩太與廣學會〉,《江蘇社會科學》第4期 (2000年),頁161-167。
李海紅:〈李提摩太在《萬國公報》上的變法思想〉,《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6期 (2003年11月),頁20-22。
李游、李棟:〈西法對中國法制近代化的影響—以郭嵩燾的法政思想為主線〉,《比較法研究》第3期 (2013年),頁120-131。
李萃娟、艾新軍:〈郭嵩燾:真正的早期維新思想的開拓者〉,《西安社會科學》第27卷第5期 (2009年12月),頁129-130。
張松祥、周若清:〈王韜西學觀形成的環境及標志〉,《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 (2002年),頁88-89、113。
成曉軍、劉蘭肖:〈論王韜西方觀的形成〉,《貴州社會科學》第5期 (1998年),頁90-9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