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5101-16111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5101-161115
論文名稱
Title
中共信息戰之研究
The Study on China Information opera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1-06-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1-07-25
關鍵字
Keywords
駭客、信息戰、電腦病毒、抗美奪台
Hacker, Computer Viruses, counter the U.S and to take over Taiwan, information oper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14 次,被下載 5532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1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5328 times.
中文摘要
論文名稱:中共信息戰之研究 頁數:166

校(院)組別: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九十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論文提要
研究生:曹邦全 指導教授:林文程教授

論文提要內容:
中共注重信息戰始自於一九八五年,並在一九九一的波斯灣戰爭後展現出極
高的興趣,全國自高層以降,皆積極投入信息作戰的研究。大致來說,中共的軍
事專家一致認為信息戰是一種高度綜合的作戰樣式,一切能夠破壞和削弱敵方信息控制能力的作戰行動都可以納入信息戰的範疇。這是一場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和核心的軍事革命浪潮,正在把世界各國的軍隊推向這場新的軍事革命入口處。信息產業的基礎和軍事理論的先進程度,以及對待軍事革命的態度,將決定各國軍隊完成這場革命的先後順序。
本文所採取的定義較接近美軍所談的信息作戰(Information Operation),是比較著重於國家層級。且在中共的出版品與其學者的定義中,也是比較接近IO的定義。究其所以,中共會如此注重信息作戰,其主要目的便是抗美奪台。在抗美
方面,中共深信以後勢必會與美國打一場小規模的局部戰爭,同時也深信美國將會直接或間接地介入台海衝突,中共的如意算盤便是要擾亂美軍的指管系統,並可平衡內部激進派與溫和派的衝突意見。在奪台方面,信息戰則擁有打擊精確,可避免大規模破壞台灣基礎建設及高科技建設及低強度、損小、效高、快打、速決等多項特點。總之信息戰提供了中共一個既符合古兵法,又符合效能及經濟效益的跳躍性思維。
本文認為中共如此注重並發展信息戰,台灣應要思考如何善盡本身優勢,因應中共的威脅,以來佔得一個比中共還有利的戰略制高點;最後總結出九點結論,
分別為:(1)、中共較重視進攻型信息戰。(2)、崇尚不對稱的戰略思維。(3)、中共網路技術的蓬勃將連帶提昇其信息作戰的能力。(4)、中共在信息安全方面也充分展現其決心與毅力,(5)、在全軍破敵的思維上,中共將積極推動信息安全立法,也將大幅提昇其防禦性信息戰力。(6)、中共積極培養信息戰人才以厚植信息戰力。
(7)、中共加強信息戰演習顯示出其運用於實戰的決心。(8)、共軍目前的網絡戰能力仍是比美軍為弱。(9)、台灣要以平常心來看待中共信息戰的發展。

Abstract
Abstract
China has begu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nformation operation since 1985, in particular, after the Persian Gulf War in 1991. From the very high official level downwards, all military agencies of China have devoted to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oper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the military experts of China agree that Information Operation is a highly integrated warfare, and that all military actions that can disrupt the enemy's capability of controlling information fall into the category of Information Operation. This is a new wave of military revolution which i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litari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embarking on the revoluti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the progress of the military theories,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military revolution will decide the order in which different nations completing the revolution.

This thesis defines the information operation very similar to the definition adopted by the U.S. Army, and focuses on information opera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main reason of China's emphasis on information operation is to c China believes that a small-scaled, localized war with the U.S. is unavoidable, and that the U.S. will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tervene in any military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China would like to disrupt the control and command system of the U.S. army and to stabilize balance the moderate and conservative factions within the party. Moreover, China believes that information opera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launching a swift and precise attack and avoiding mass destruction on Taiwan's infrastructure and high-tech industry. It also has the benefits of low intensity, low loss, high efficiency, fast attack, and fast victory. In summary, information operation is regarded by China as a kind of warfare that is in conformance both with the ancient war theory and the modern economic demand.

In the fa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on information operation, Taiwan should think bout how to make best use of its advantages to confront China's threats, and to gain a military edge over China. Thesis reaches nine points in conclusion: 1) China has placed more attention on offensive information operation; 2) China supports asymmetrical warfare; 3)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in internet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 its capability in information operation; 4) China has also shown emphasis and determination in the area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5) China will aggressively push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 system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raise its defensive capability on information operation; 6) China will actively train skilled people to run information operation; 7) China's emphasis on conduct information operation during military exercises shows its determination to use it during a war; 8) China's current network military power is still inferior to that of the U.S.; 9) Taiwan has to look at China's development on Information Operation objectivel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研究架構 7
第二章 信息戰爭的定義與分類 9
第一節 信息戰的定義 9
第二節 信息戰的分類 16
第三節 Martin Libicki的分類法 23
第四節 小結 45
第三章 中共信息戰的發展現況 48
第一節 中共對信息戰的認知 48
第二節 中共信息戰武器 62
第三節 中共發展信息戰的優勢為何 73
第四節 中共發展信息戰的劣勢為何 80
第五節 小結 85
第四章 中共發展信息戰對我國的衝擊及因應之道 89
第一節 台海問題與美國因素 89
第二節 中共發展信息戰力對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優勢 97
第三節 中共信息戰戰法與對台應用分析 103
第四節 我國的因應之道 118
第五節 小結 126
第五章 結論 129

附錄一 中共高科技戰爭軍事出版採樣(1991.11-2000.10) 138
附錄二 中共武力犯台所可能採取的步驟與手段 142
附錄三 中共信息武器分類法 145
附錄四 中共武力犯台的動機分析表 146
附錄五 與廖宏祥博士的訪談摘要 148
附錄六 與陳勁甫博士的訪談摘要 151
附錄七 與林勤經局長的訪談摘要 153

參考書目 155











圖表目錄

圖1-1 本文論文架構圖
圖2-1 大多數的軍事事務革命,事實上可以被觀察和預測到 10
圖2-2 美國如何地定位攻擊型與防衛型信息戰 18
表2-1 國家危機攻擊目標表 19
圖2-3 戰略信息作戰示意圖 21
表2-2 信息作戰之行為者 32
表2-3 駭客入侵的8種模式 33
表2-4 信息戰中較常見的惡性程式 39
表3-1 中共有關軍事事務革命的想定 49
表3-2 點穴戰爭的特性 55
表3-3 大陸太空工程紀要 71
表3-4 各國太空科技系統評比 72
表3-5 中共近年來有關於信息戰與軍事革命的重大研討會 78
表3-6 信息戰科技能力評估 86
圖4-1 信息戰之目的(不戰為戰) 108
圖4-2 信息戰之目的(戰為不戰) 108
表4-1 中共犯台步驟與行動表 113
表4-2 中共對我國信息戰威脅光譜 114
表4-3 中共犯台模式作戰特性 11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 考 書 目
壹、中文方面

一、中文專書(繁體字)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朱延智。台灣安全。台北:幼獅出版社,民國89年。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
司,民國85年。
李啟明。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8年。
李登科,林文程等主編。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5年。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林長盛編。解放軍的現狀與未來。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年。
林宗達。戰區飛彈防禦與台海安全。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
林宗達。解放軍演習報告書。台北:軍事迷文化出版社,1997年。
孟樵。探索中共二十一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技術戰爭之路。台北:全球
防衛雜誌社,2000年。
孫一之譯述。武經七書。台北:星光出版社,民國87年。
淡江大學。二○一○年中共軍力評估。台北:城邦出版社,1998年。
淡江大學。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台北:城邦出版社,1998年。
陳東龍。中共軍備現況。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民國88年。
陳東龍。中共軍備總覽。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民國89年。
陳培雄。毛澤東戰爭藝術。台北:新高地出版社,民國85年。
陳瑞貴 林志鴻著。未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紐先鍾著。孫子三論。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5年。
鈕先鍾譯 薄富爾著。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鈕先鍾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台北:燕京文化出版公司,民國66年。
鈕先鍾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台北:燕京文化出版公司,民國65年。
曾錦城。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台北:時英出版社,
1999年。
黃營衫所著。中國兵家之管理思想-五經七書之策略觀分析。彰化:專心企業公司,民國72年。
廖文中。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
譚傳毅。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攻與防。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


二、中文專書(簡體字)以繁體做介紹
王保存、劉玉建。外軍信息戰研究概覽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王保存。世界新軍事革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王啟明、陳鋒。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軍官必讀手冊 。北京:軍事誼文出版
社,1997年。
王凱。數字化部隊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王普豐。信息戰爭與軍事革命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
朱小莉。軍事革命問題的研究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朱也璇。軍事高科技知識通覽 。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7年。
李元奎。高技術與現代戰爭 。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8年。
里土,失能戰劑-非致命武器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李佑義。2020的武器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李杰 迎南 寧海遠,神奇精炙-納米武器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李鳴生。中國863。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景龍、沈明華編著。計算機病毒武器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
沈偉光。新戰爭論 。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沈偉光。新軍事問題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沈偉光。信息戰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宋榮庭編。軍事信息管理概念。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呂衛東 李春桂,星際長劍-粒子束武器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阮擁軍 孫兵,定向神鞭-微波武器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李顯堯、周碧松。信息戰爭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
姜放然。高技術條件下合同作戰指揮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
尚智德編。計算機在軍隊政治工作中的應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周碧松、葛立德。21世紀信息戰 。西安:未來出版社,1999年。
胡永豐。數字化部隊與戰場 。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8年。
【軍事學術】編輯部。我軍信息戰問題研究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袁文先 涂後峰,數字黑客-信息武器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馬亞西、成冀、王漢水。網路戰-地球村時代的戰爭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高春翔。新軍事革命論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梁必駸、趙魯杰。高技術戰爭哲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
張召忠。誰能打贏下一場戰爭。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張召忠。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張召忠。下一個目標是誰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國家保密局。信息戰與信息安全戰略 。北京:金城出版社,1996年。
張莉、呂一兵,無敵閃電-激光武器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崔國平 馮利民 楊茂龍。兵不血刃信息戰。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年。
陳歆耕。點劃未來戰爭 。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
陳博江,美國高級將領與著名學者訪談錄。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張鋒。潮頭:全維信息化戰爭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湯中仁編。亞瑟王之劍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黃彬。陸海空軍高技術條件下作戰指揮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
溫熙森、匡興華。國防科學技術論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年。
蔡紅編。網絡安全保密基礎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魯杰。網絡時代的信息安全。鄭州:新華出版社,2000年。
魯道海。信息作戰 。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9年。
劉明濤、楊承軍。高技術戰爭中的指導戰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
趙潞生。高科技對軍事的影響 。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7年。
劉曉琨等著。當代世界軍事熱點透視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魏平。不速黑客-計算機病毒武器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
蘇志榮。跨世紀的軍事新觀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龔飛,信息戰爭戰役後勤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
襲飛。信息戰爭戰役後勤研究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
總參謀部軍訓部 總政治部宣傳部編。高科技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及對作戰的影響 。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年。

三、專書(翻譯)
平可夫著。世紀之交的台海危機-中日美大對決。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1年。
平松茂雄原著,楊鴻儒編譯。中國的軍事力。台北:凱侖出版社,民國88年。
平松茂雄原著,楊鴻儒編譯。江澤民與中國軍。台北:凱侖出版社,民國88年。
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與孟儒(Ross H.Munro)合著,許綬南譯。
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李潔明、唐思合編。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和泉太郎著、李毓昭譯。日美台三國同盟。台中:晨星出版社,民國88年。
Adams James。下一次世界大戰。台北:新新聞出版社,1999年。
Brzezinski Zbigniew。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
Christiansen Flemming , Shirin M.Rai。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韋伯出版社,1999年。
Libicki Martin。張源清譯。資訊時代的武裝衝突。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民國87年。
Nathan Andrew J., Robert S. Ross著。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馬振宇。資訊作戰譯文彙集I。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6年。
彭恆忠。資訊作戰譯文彙集III。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7年。
黃淑芬。資訊作戰譯文彙集II。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7年。




四、期刊論文(繁體字)
丁樹範。「中國大陸國防工業及其軍事力量的意涵」。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民國89年3月),頁1~17。
文光。「對中共未來國防高科技發展戰略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3卷11期(1999年11月),頁57~68。
艾以理。「一九九九年的中共軍事」。中共研究,第34卷第2期(2000年2月),頁57~71。
沈明室。「評中共『超限戰』」。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3期(民國89年3月),頁52~61。
李黎明。「美國對新世紀中共戰爭思維之假設:『不對稱戰爭』概念之發韌」。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3期(民國89年3月),頁18~26。
林文軒。「淺析中共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問題」。中共研究,第34卷第4期(2000年4月),頁87~96。
林宗達。「中共與北韓對亞太地區飛彈威脅述評」。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期(民國89年1月),頁51~79。
林勤經。「中共發展信息作戰軍事運用之探討」。中共對信息戰之研發與影響論文集,(2000年2月),頁3-1~3-11。
林勤經。「資訊發展與國軍應有作為」。國防資訊季刊。第11期,頁1~7。
林勤經。「中共發展資訊作戰的軍事運用」。中共研究,第34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109~114。
林勤經。「兩岸資訊戰戰力之比較」。全球防衛雜誌,第187期(2000年5月),頁68~73。
孟飛。「中共『新軍事革命』的意涵與形成背景」。中共研究,第33卷第11期(1999年11月),頁84~99。
孟樵。「從神舟號升空看中共太空戰(天戰)戰力的發展」。中共研究,第34卷第3期(2000年3月),頁98~107。
林麗香。「後冷戰時期中俄美軍事合作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4期(民國89年4月),頁73~84。
施子中。「中共建構『抗美打(奪)台』戰略之理論與實際」。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4期(2000年10月),頁15~70。
姚海曦。「對中共『二○○○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應有的認識與作為」。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2期(民國90年2月),頁50~60。
勁懿。「『不對稱戰爭原則』原則對台灣軍事戰略發展之探討」。全球防衛雜誌(2000年1月),頁24~34。
莫大華。「當前『軍事事務革命』的探討與省思」。共黨問題研究,頁69~81。
張大順。「資訊作戰之研析」。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論文集(2000年12月),頁123~180。
張中勇。「中共軍事事務革命與台海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1999年7月),頁115~162。
陳秉訓。由『網路國防』概念譚中共資訊戰之因應對策。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5期(民國89年5月),頁100~103。
陳遠方、楊倩。「防範電腦病毒」。紫荊雜誌(2000年8月),頁62~64。
黃芝溪。「論中共不承諾放棄武力犯台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民國88年9月),頁6。
曾章瑞。「數位國防-跨世紀數位國防新思維(New Paradigm)」。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12月8日),頁253~291。
曾章瑞。「中共研究信息戰對我國之影響及因應之道」。中共對信息戰之研發與影響論文集,(2000年2月),頁4-1~4-14。
彭慧鸞。「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民國89年5月),頁1~15。
游豐吉。「對大陸電信事業發展與改革之研究」。中共研究,第33卷第7期(1999年7月),頁26~39。
楊念祖。「中共對信息戰理論之介紹與分析」。中共對信息戰之研發與影響論文集,(2000年2月),頁1-1~1-8。
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民國88年10月),頁83~92。
楊念祖。「中共海軍現代化兵力建設對台海安全的影響」。中共研究,第34卷第5期(2000年5月),頁70~98。
蔡志昇。「中共快速部隊研究」。中共研究,第34卷第4期(2000年4月),頁98~112。
廖宏祥、張國城。「共軍對資訊戰硬體建設的準備」。中共對信息戰之研發與影響論文集,(2000年2月),頁2-1~2-26。
廖宏祥。「台海資訊戰爭的評估與展望」。全球防衛雜誌,第189期(2000年7月),頁58~65。
滕昕雲。「論超限戰對超越一切限制和界線之戰爭」的評論。尖端科技(2000年3月),頁98~107。
劉承宗、李正屏。「當前東亞情勢下中共犯台的軍事戰略-一個理性分析的觀點」。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2期(民國89年12月),頁67~77。
劉興祥。「中共對『高技術戰爭』的認知界定與理論發展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5期(民國90年5月),頁89~103。
歐錫富。「中俄軍工改革與軍事合作」。尖端科技(1999年12月),頁44~53。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民國88年12月),頁59~71。
謝和興、張克章、陳政鎔。「安全電子郵件反制攔截機制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民國89年5月),頁31~40。
魏澤民。「山雨欲來風滿網: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析論」。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2期(民國89年2月),頁44~60。
蕭真美。「十年來兩岸的科技交流」。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1期(民國89年1月),
頁47~60。
蕭朝琴。「中共發展高技術『信息戰爭』對台安全之威脅」。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6期(民國88年6月),頁56~62。
蕭朝琴。「中共軍事事務革命對亞太安全之威脅」。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7期(民國88年7月),頁67~72。
譚傳毅。「不對稱戰略的思考:間接施放病毒理論」。不對稱理論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11月),頁1~21。
蘇恆宗。「評析共軍『軍事事務革命』發展概況與能力」。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2期(民國89年12月),頁56~66。
蘇?琠v。「析論共軍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之『大心理戰』」。中共研究,第33卷第12期(1999年12月),頁94~102


五、期刊論文(簡體字)以繁體做介紹
王保華、李雄。「美軍陸軍數字化部隊的C4ISR系統」。現代軍事。1999年10月,
頁36~38。
王厚輝、張建昌、于軍。「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對軍事通信的影響」。國防大學學報,第130期(2000年6月),頁88~89。
冷眸。「中國提昇全民信息戰戰力」。廣角鏡月刊。2000年9月,頁30~34。
季朴枚。「現代通信技術與信息戰」。國防。1999年第9期,頁41~42。
夏云峰、劉洪昌。「信息作戰應確立以攻為主的原則」。國防大學學報,第131期(2000年7月),頁91~94。
馬亞西。「信息戰爭:一種新的戰爭型態」。現代軍事。2000年4月,頁19~20。
馬亞西。「21世紀遏制信息戰」。現代軍事。2000年3月,頁52~53。
孫強銀。「信息攻擊手段面面觀」。現代軍事。2000年3月,頁30~31。
張伊寧。「中國現代軍事思想及其發展」。國防大學學報,第134期(2000年10月),
頁20~24。
張俊勇、劉恩亮、康永升。「戰鬥新空間:國際互連網-從科索沃戰爭看國際互連網對未來作戰的影響」。現代軍事。1999年10月,頁28~30。
張興業。「創新與發展我軍戰役理論」。國防大學學報,第131期(2000年7月),頁37~43
張寶軍。「從”愛蟲”侵襲透視”網絡恐怖主義”」。國防大學學報,第134期(2000年10月),
頁97~98。
馮杰。「網絡中心戰與新軍事革命」。現代軍事。2000年6月,頁25~28。
萬瑩。「從核威懾到信息威懾」。國防大學學報,第131期(2000年7月),頁35~36。
賈鳳山。「話說點穴戰」。現代軍事。2000年1月,頁61~62。
楊旭華。「發展人民戰爭優勢努力掌握網絡戰主動權」。國防大學學報,第128期(2000年4月),頁57~59。
蘇雨生。「信息戰手段的研究及其啟示」。國防大學學報,第141期(2001年5月),
頁26~28。



六、期刊論文(翻譯)
Bowdish ,Randall G., ”Information-Age Psychological Operation”。邊平譯,「資
訊時代的心戰」。國防譯粹, 第26卷第10期,頁22~33。
Brohm , Gerard P. ,”C4ISR:The Enabler of Information Dominance”。蔣永芳譯,「掌握資訊優勢的利器」。國防譯粹,第26卷第1期。頁4~9。
FitzSimonds , James R.. ”The Cultural Challe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陳振農譯。「資訊科技之文化挑戰」。國防譯粹,第26卷第1期。頁35~42。
Forster , Anthony,”On Hackers, Crackers and Phreakers”。蔡采青譯。「網路入侵者的類別與影響」。國防譯粹,第26卷第6期。頁27~34。
Garrett , Anthony R.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and the Future of Mission Orders”。蔣永芳譯,「資訊科技與指揮管制關係的省思」。國防譯粹,第27卷第4期(2000年4月),頁4~16。
Gill , Bates,陳世欽譯。「中國與資訊科技、社會秩序和地區安全」。國策專刊。第13期(2000年5月1日),頁9-11。
Hawkins , William R., ”Imposing Peace :Total vs. Limited Wars, and the Need to Put Boots on the Ground”。趙宏斌譯。「論實兵佔領的必要性」。國防譯粹,第27卷第9期。頁68~79。
Henry , Ryan C. and Edward Peartree , ”Military Theory and Information Warfare”。張宏譯。「軍事理論與資訊作戰」。國防譯粹,第26卷第1期。頁22~34。
Jone , Craig S. ,”The Perception Management Process”。劉志堅譯。「資訊戰的覺知管理程序」。國防譯粹,第26卷第10期。頁4~21。
McConnell , J. M. and Edward J. Giorgio,” Buildin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yer by Layer”。
趙復生譯。「逐層建構資訊安全體系」。國防譯粹,第26卷第6期。頁19~26。
Nobel , Johan J Ingles-le. ”Cyberterrorism Hybe”。薛孝傑譯。「電腦恐怖主義」。國防譯粹,第27卷第2期(2000年2月),頁59~70。
Podlesny , Robert E,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Are Key Vulnerabilities”。鄭鼎譯。「軍事基礎設施網路防護之道」。國防譯粹,第26卷第10期。頁34~39。
Sengupta , Prasun K, ”C3I Networks for the Digitised Battlefield”。張羽譯。「數位化戰場之指管通情網路」。國防譯粹,第27卷第4期。頁17~24。
West , Leslie,”Network-Centric Warfare Realizes its Promise”。陳東連譯。「以『網路為中心之作戰』的遠景」 國防譯粹,第26卷第6期。頁4~18。


七、報刊資料(含網路服務)
中國時報。「美國防部調查報告 中共軍力與戰略展望」,1999年1月3日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38.htm>
中國時報。「一九九九年美國國防部提報國會之台灣海峽安全情勢報告」,1999年2月27日,版4。
自由時報。「對中共發展電子資訊戰力應提高警覺」,1999年5月6日,版3。
聯合報。「共軍一顆電磁脈衝導彈,我軍全面防衛瞬間癱瘓」,1999年5月27日,版15。
文匯報。「信息戰與國家安全」, 1999年6月12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16
中央日報。「國軍資訊戰操演 深具信心」,1999年8月9日,版3。
自由時報。「全民均應警惕資訊戰爭的來臨」,1999年8月10日,版3。
中國時報。「成立專責機構對抗點穴戰」 1999年8月11日
<http://ip-148-027.shu.edu.tw/news/990811/99081116.htm>
台灣時報。「中共展開資訊戰威脅我安全」,1999年8月17日,版1。
中國通訊社。「中國軍隊提高電子信息戰能力」,1999年8月19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6>
中國時報。「無硝煙戰爭-兩岸資訊戰悄悄開打」,1999年9月15日,版14。
中國時報。「加速國防現代化 迫台就範」, 1999年10月31日,
<http://www.ccit.edu.tw/~g880401/news/9910/1030.htm>
台灣日報。「中共資訊戰五年後威脅台灣」,1999年11月1日,版2。
中國時報。「籌謀太空保衛戰,美錢力已赴」,1999年11月4日,版10。
中央日報。「東南亞-動亂的季節」,1999年11月15日,版13。
中共新華社。「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按未來戰爭需要培養信息人才」, 1999年11月17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10>
自由時報。「網路備戰 中美擺開架式」,1999年11月18日,版6。
中央日報。「中共黷武擴軍 美須部署圍堵」,1999年11月22日,版10。
中央日報。「亞洲戰略地理的再定義」,1999年12月13日,版13。
中國時報。「中共會怎麼打?台灣要怎麼防」,1999年12月17日,版15。
中國時報。「電腦防毒,共軍嚴陣以待」,2000年1月1日,版15。
解放軍報。「二十一世紀軍事熱點展望」, 2000年1月5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23>
中共新華社。「中共國防實力顯著增強」2000年1月7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13>
民眾日報。「中國空飄物謎團重重」,2000年1月19日,版1。
解放軍報。「解析二十世紀的作戰理論」, 2000年1月26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33>
大公報。「中國軍隊加快信息戰的準備」, 2000年2月14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37>
中國時報。「中共發動信息戰如何反制」,2000年2月18日,版11。
中央日報。「中共正在發展點穴戰瞄準台灣」,2000年2月20日,版2。
聊望新聞周刊。「美國熱衷信息戰」, 2000年2月28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80>
國家通訊社。「國安局官員籲大選前注意中共對我網路的破壞」,2000年3月6日。
解放軍報。「我們怎樣面對不見硝煙的戰爭」, 2000年3月12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51>
星島日報。「軍隊促訂國防信息安全法」, 2000年3月13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53>
聯合報。「中共攻台戰略四大支柱」,2000年4月14日。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004/2000041411.html>
解放軍報。「創新戰役戰法」, 2000年4月26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31>
大公報。「台軍演習『決戰境外構想』」, 2000年4月26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39074>
解放軍報。「網路戰帶來的思考」, 2000年5月16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70>
中央日報。「亞太戰略結構變遷的先兆」,2000年6月12日,13版。
中國時報。「中共資訊戰力增強,威脅台海均勢」,2000年9月13日,版15。
中央日報。「美國會報告中共黷武發展資訊戰力」,2000年11月22日,版5。
中央日報。「中共犯台可能採取的步驟與手段」,2000年12月27日,版5。
中華網-軍事頻道。「國外載人航天軍事力量發展」,2001年1月7日
<http://military.china.com/zh_tw/critical/25/20010110/83877.htm>
中國時報。「國家安全繫於太空發展策略」,2001年3月12日,版11。
文匯報。「學者預判中共犯台將會以信息戰為主導」,2001年4月26日。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ewb@4:25662:3:1:26>
中國時報。「中美網戰激烈、白宮史網飄五星旗」,2001年5月2日,版11。
中國時報。「中美網路戰,多國駭客加入攪局」,2001年5月3日,版10。




貳、英文部分

一、英文專書
Adams , James, The Next World Wa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 1998).
Campen , Alan D., Douglas. Dearth. and R. Thomas Goodden, CYBERWAR:Security , Strategy, and Confli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airfax , Virginia :AFECA International Press , May 1996).
Campen , Alan D. , The First Information War(Fairfax , Virginia :AFCEA International Press, October 1992).
Ceruzzi, Paul E., Fight Enter the Computer Age(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University
Press, 1989).
Dane, Francis C., Research Methods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Brooks Cole, 1990).
Department of Defense, Joint Chiefs of Staff , Information Warfare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6).
Dunningan, James, and F. Digital Soldiers, The Evolution of High-Tech Weaponary and Tommorrow’s Brave New Battlefield, (N.Y.: St. Martin’s Press, Oct.1996).
Johnson, Dana J., Scott Pace and C. Bryan Gabbard, Space: Emerging Options for National Power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1998).
Khalilzad, Zalmay M., and John P. White, Strategic Appraisal: The Changing Role of
Information in Warfare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1999).
Ko Maruyama, DRC Annual Report (Tokyo: Japan Defense Research Center,September, 1999).
Ko Maruyama, DRC Annual Report (Tokyo: Japan Defense Research Center, September, 2000).
Libick, Martin, What is Information Warfare?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Sept., 1996).
Libicki, Martin, The Mesh and the Net:Speculations on Armed Conflict in a Time of Free Silic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Libicki, Martin, and David J. Rothkopf,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Essays on the Information A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s, 1998).
Libicki, Martin, Defending Cyberspace and Other Metaphor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Press, 1997).
Lilley, James R. and David Shambaugh, 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New York: M.E. Sharpe,Inc,1999).
Matthews, Loyd J. , Challenging the United States Symmetrically and Asymmetrically:Can America Be Deffeated (Carlisle, Barracks, Pennsylvania : U.S. Army War College Strtegic Studies Institute Carlisle Barracks, 1998).
O’hanlon, Michael,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Future of Nature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 2000).
Osborne, William, Information Operation:A New War-Fighting Capability(Maxwell AFB, Alabama : Air University Press, 1996).
Pillsbury, Michael, Chinese View of Future Warfar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illsbury, Michael,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uska, Susan M.,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 (Carlisle, Barracks, Pennsylvania :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0).
Ryan, Henry, and C. Edward , Peartree.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Washington, D.C.: 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8).
Schwartau, Winn, Information Warfare: Chaos on the Electronic Superhighway (New york:
Thunder’s Mouth Press, 1994).
Sturart, Schuwartzstein,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C.: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6).
Stokes, Mark A. ,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Ubited States (Carlisle, Barracks, Pennsylvani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1999).
Thrasher, Roger D., Information Warefare : Cyberterrorism :Protecting Your Personal Security in the Electronic Age (New York: Thunder’s Mouth Press, 1996).
Thomas, Keany A. and Eliot A. Cohen, Revolution in Warfare?Air Power in the Gulf War(Annapolis: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Toffler, Alvin and Heidi, Alvin and Heidi Toffler, War and Anti-war:Survial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3).
U.S. Command ,Joint War Fighting Center, Concept of Future joint Operations: Expending joint Vision 2010 ( Washington D.C. :Monroe press, 1997).
van, Lavi, Technology and War:From 2000B.C to the Prwsen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8).
Ware, Willis H ., Policy Consideration for Data Networks(Santa Monica, California:RAND Corporation, 1998).
Wortzel, Larry M.,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Carlisle, Barracks, Pennsylvania :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1999).

二、論文與網路資料
Cheng-Yi Lin, “The Security of Taiwan in the Year 2000:A Taiwanese Perspective”, Taiwan Security in the year 2000, organized by the Division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Taiwan Research Institute, 2000, Taipei, pp.1-1~1-19。
Cohen,Eliot A. “A Revolution in Warfare”, Foreign Affairs, Vol.75, No.2. Mar.-Apr.
1996, pp.45~60.
Feigenbaum, Evan A. Who’s Behide China’s High Technology “Revolu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4, No 1, pp.95~126.
Hayes, Richard E., David S. Alberts, “Information Warfare and Deterrence-Appendix B.
The Realm of Information Dominance: Beyond Information War, ” in
<http://www.fas.org/irp/threat/cyber/Docs/iwd/appb.html>
John, Arquilla, and David Ronfeldt. “Cyberwar is Coming,”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12,1993, pp.141~165.
Lewis, Brian C., “Information Warfare,” in
<http://www.fas.org/irp/eprint/snyder/infowarfare.htm.>
Lewis, Brian C., “Information Warfare,” in
http://www.fas.org/irp/eprint/snyder/infowarfare.htm
Libicki, Martin, “The Futur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in
<http://www.fas.org/irp/threat/cyber/docs/infosec.htm>
Libicki, Martin, “What is information warfare,” in
<http://www.ndu.edu/ndu/inss/actpubs/act003/a003ch01.html>
Molander, Roger C. ,Andrew S. Riddile, and Peter A. Wilson, “Strategic Information Warfare :
A New Face of War” ,RAND, 1996. in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MR/MR661/MR661.html>
Santoli, A.L, “China’s New War Fighting Skills Emerging Threats to the U.S.,India,Taiwan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Times of London, Septermber 20,2000,pp.1~11.
Stokes, Mark,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U.S. National Security”
FY 97 Research Project under Auspices of USAF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October 199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