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5103-15070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5103-150701
論文名稱
Title
我國實施標準地估價制度之可行性研究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Implementing Benchmark Apprasial System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7-0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7-25
關鍵字
Keywords
可行性、標準地估價、標準宗地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7 次,被下載 342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426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我國不動產估價制度,依估價主體區分為政府機關估價與民間機構估價兩大體系;以往由於缺乏查估價格指標及從業人員良莠不齊,致估價報告欠缺客觀,時生爭議。政府於2000年建立不動產估價師制度,民間估價體系出現嶄新契機,且政府亦不斷研究改進估價方法,惟公私部門仍各依不同的估價法規,運用不同的估價基準執行業務,致形成雙頭馬車態勢,亟需建立一套估價機制,作為公私兩估價體系之聯結。
國內學者曾倡導標準地估價制度,政府亦作研究與試辦;緣於日本與韓國實施以標準宗地為中心的公示地價制度,已行之有年,發揮公私估價共同指標之功能,可否推行於我國?需作可行性研究。檢視國內相關研究,多偏向技術探討或法規研擬,未見循政策制定途徑作制度可行性分析;本研究從政策規劃與執行角度切入,以政策社群內主要行為者為訪談與調查對象,兼採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涵蓋政治、行政、技術、經濟、法律及時間等六個面向,期以我國實施標準地估價制度之必要性為基礎,研析其可行性,提供政府決策參考。
本研究獲致:我國有必要實施標準地估價制度、實施標準地估價制度之政治可行性高、政府委託不動產估價師查估標準地之技術可行性較高、公私部門之執行力均具行政可行性、克服經費問題始符經濟可行性、先試辦再推廣較具法律可行性及規劃推動時機成熟等結論;同時建議內政部(地政司)應發揮政策主導能力,設計以中央政府主辦、地方政府與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協辦及委託不動產估價師查估標準地價的互動模式,由都市地區先行實施,逐步漸進推行於全國。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動機 3
1.3研究目的 3
1.4研究方法與流程 4
1.4.1研究方法 4
1.4.2研究流程 4
1.5研究範圍與限制 6
1.5.1研究範圍 6
1.5.2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改進我國不動產估價制度方案 7
2.2標準地估價制度之意涵 10
2.2.1標準地之定義 10
2.2.2標準地估價制度之意義 11
2.3國外實施標準地估價制度情形 14
2.3.1日本之地價公示制度 14
2.3.2韓國之公示地價制度 17
2.4國內有關標準地估價制度之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6
3.1理論基礎 26
3.1.1制度研究 26
3.1.2政策制定與可行性分析 28
3.2研究架構 32
3.3深度訪談與問卷設計 34
3.3.1深度訪談設計 34
3.3.2問卷調查設計 36
3.4資料分析方法 41
3.4.1深度訪談解析 41
3.4.2問卷資料分析 41
第四章 深度訪談解析 43
4.1訪談內容構面之分析 44
4.1.1主要行為者信念與動機 44
4.1.2政策主導權與標的團體角色 45
4.1.3行為者之知能認知 46
4.1.4行為者之知能水準 47
4.1.5行為者之知能權威性 47
4.1.6政策法制化作業 48
4.1.7政策資源 49
4.1.8制度規劃與執行時機 50
4.1.9具體實施辦法 51
4.1.10相關配套措施 52
4.2深度訪談綜合解析 53
第五章 問卷資料分析 56
5.1受測者基本資料統計 56
5.2信度分析 59
5.3實施標準地估價制度可行性分析 61
5.3.1政治可行性分析 61
5.3.2技術可行性分析 63
5.3.3行政可行性分析 66
5.3.4經濟可行性分析 68
5.3.5法律可行性與時間可行性分析 70
5.3.6配套規劃分析 72
5.4受測者基本資料與調查結果分析 73
5.4.1受測對象與調查結果分析 73
5.4.2受測者性別與調查結果分析 75
5.4.3受測者年齡與調查結果分析 76
5.4.4受測者教育程度與調查結果分析 77
5.4.5受測者專業年資與調查結果分析 78
5.4.6受測者熟悉度與調查結果分析 79
5.4.7受測者參與經驗與調查結果分析 80
5.4.8受測者是否開業與調查結果分析 82
5.5受測者之建議事項 83
5.6受測者與受訪者綜合分析 8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8
6.1研究結論 88
6.2政策建議 91
6.2.1有關制度內容之建議 91
6.2.2配套措施之建議 92
6.3後續研究建議 94
參考文獻 95
一、中文部分 95
二、外文部分 98
附 錄 99
一、專家問卷提要 99
二、研究問卷(地政機關部分) 100
三、研究問卷(不動產估價師部分) 105
四、訪談紀錄 110
(一)訪談紀錄1 110
(二)訪談紀錄2 114
(三)訪談紀錄3 117
(四)訪談紀錄4 120
(五)訪談紀錄5 122
(六)訪談紀錄6 124
(七)訪談紀錄7 129
(八)訪談紀錄8 134
(九)訪談紀錄9 136
表 目 錄

表1.1 2002年全國各縣市公告土地現值/市價百分比 2
表2.1國內學者專家倡議改進估價制度之論述 9
表2.2國內學者倡議改進地價方法 9
表2.3韓國各種都市型態配置標準地情形 19
表3.1深度訪談問題構面 35
表3.2由地政機關分析實施標準地估價制度之評量構面及項目 37
表3.3由不動產估價師分析實施標準地估價制度之評量構面及項目 39
表4.1訪談專家名單 43
表4.2訪談時程 43
表4.3各市、縣(市)舉辦重新規定地價經費預算 50
表5.1郵寄問卷回收情形 57
表5.2受測者(地政機關主管人員)基本資料次數分配 57
表5.3受測者(不動產估價師)基本資料次數分配 58
表5.4地政機關問卷各分析構面之CRONBACH’S Α值 59
表5.5不動產估價師問卷各分析構面之CRONBACH’S Α值 60
表5.6政治可行性次數分配(地政機關問卷) 61
表5.6政治可行性次數分配(地政機關問卷)(續) 61
表5.7政治可行性次數分配(不動產估價師問卷) 62
表5.7政治可行性次數分配(不動產估價師問卷)(續) 63
表5.7政治可行性次數分配(不動產估價師問卷)(續) 63
表5.8技術可行性次數分配(地政機關問卷) 64
表5.8技術可行性次數分配(地政機關問卷)(續) 64
表5.9技術可行性次數分配(不動產估價師問卷) 65
表5.9技術可行性次數分配(不動產估價師問卷)(續) 65
表5.10行政可行性次數分配(地政機關問卷) 66
表5.10行政可行性次數分配(地政機關問卷)(續) 66
表5.11行政可行性次數分配(不動產估價師問卷) 67
表5.11行政可行性次數分配(不動產估價師問卷)(續) 67
表5.12經濟可行性次數分配(地政機關問卷) 68
表5.12經濟可行性次數分配(地政機關問卷)(續) 68
表5.13經濟可行性次數分配(不動產估價師問卷) 69
表5.13經濟可行性次數分配(不動產估價師問卷)(續) 70
表5.14法律可行性與時間可行性次數分配(地政機關問卷) 71
表5.15法律可行性與時間可行性次數分配(不動產估價師問卷) 71
表5.16配套規劃次數分配(地政機關問卷) 72
表5.17配套規劃次數分配(不動產估價師問卷) 73
表5.18受測對象分組統計量 74
表5.19受測對象(獨立樣本)T檢定 74
表5.20受測者性別分組統計量 75
表5.21受測者性別(獨立樣本)T檢定 75
表5.22受測者年齡分組統計量 76
表5.23受測者年齡(獨立樣本)T檢定 76
表5.24受測者教育程度分組統計量 77
表5.25受測者教育程度(獨立樣本)T檢定 78
表5.26受測者專業年資分組統計量 78
表5.27受測者專業年資(獨立樣本)T檢定 79
表5.28受測者熟悉度分組統計量 79
表5.29受測者熟悉度(獨立樣本)T檢定 80
表5.30受測者參與經驗分組統計量 81
表5.31受測者參與經驗(獨立樣本)T檢定 81
表5.32受測者是否開業分組統計量 82
表5.33受測者是否開業(獨立樣本)T檢定 82
表5.34受測者之具體建議事項 84
表5.35受測/受訪對象綜合分析 86
圖 目 錄

圖1.1不動產估價問題與對策 2
圖1.2研究流程圖 5
圖2.1標準地估價體系 13
圖3.1研究架構圖 3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內政部地政司(1988),試辦改進地價查估作業之檢討與評估總報告。
2.內政部(2002),改進地價查制度之研究。
3.內政部(2002),韓國地價公示與土地等之估價法。
4.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紅葉文化。
5.台灣省政府地政處(1998),台灣省試辦與民間合作建立標準宗地作業計劃成效報告。
6.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7.朱鎮明(1996),制度、官僚與政策過程:分析政府運作的概念性架構, 台北: 洪葉文化。
8.宋清泉、張寵文(1994),當前公告土地現值之檢討,中華民國土地估價學會論文彙編, 13 - 18。
9.李鴻毅主編(1997),新版地政大辭典, 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印行。
10.吳定(2001),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1.吳村(1977),台北市土地公告現值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2.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論衡, 台北: 智勝文化。
13.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 台北: 智勝文化。
14.林英彥(1993),不動產估價, 台北: 文笙書局。
15.林英彥(1995),論土地公告現值制度之改進, 平均地權土地稅制學術研討會資料,1 - 8,台北。
16.林英彥(1997),論標準宗地制度之建立,人與地,163期,4 - 6。
17.林英彥、張杏端(1980),設定地價控制點可行性之研究,內政部69年度研究發展報告,108 - 109。
18.林傑賦、劉明德(2002),SPSS10.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文魁。
19.林鍾沂(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20.林繼文(2000),政治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21.周業謙、周光淦譯(1998),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2.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3.政治大學地政系(1998),建立標準宗地制度之研究, 內政部地政司委託。
24.柯博義 (1975),台北市規定地價與估價方法改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5.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卷2期,25 - 36。
26.高強華(1993),論信念的意義結構與特性,現代教育, 7卷30期,74 - 89。
27.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與鄭麗嬌(1998), 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8.施能傑(1999),政策執行的要素分析,研考雙月刊,23卷4期,6-15。
29.梁仁旭(1999),標準宗地制標準地設置之探討,土地估價與土地利用學術研討會資料,51-61,台北。
30.許松(1994),如何健全不動產估價制度,中華民國土地估價學會論文彙編,6-12。
31.陳錫禎(1998),我國公告土地現值制度與日本公示地價制度之比較研究,台灣地政,150期,29-36。
32.陳思擇與林翰(2000),公共政策Q & A(再版),台北:風雲論壇初版社。
33.評政府與民間合作建立標準宗地估價制度之作法 (1997),現代地政雜誌,192期社論。
34.張杏端(1991),研習日本地價指數與收用補償制度及赴韓國參加第十五屆泛太平洋估價師會議報告書,內政部地政司。
35.張成昌(1991),標準宗地界定之研究,地政研究叢書-土地估價(第一輯),內政部地政司。
36.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37.游振輝(2002),對當前估價界亂象的省思與期待,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卷4期,124。
38.游適銘(1999),不動產估價師立法再出發,人與地,186期,9-11。
39.楊松齡(1995),現行公告土地現值制度之存廢探討,改進現行地價制度研討會資料﹝一﹞,13- 20,台北。
40.鄭明安(1995),選擇最佳的公告土地現值評估方法, 台灣地政, 115期,22- 25。
41.賴維堯(1994),政策分類:文獻探討與個案創新,空大行政學報, 2期,59 - 70。
42.鍾起岱 (1995), 從公共服務的價值分析來看政策規劃的原則,台灣經濟,225期,13-18。
43.謝俊義(1998),新制度論與公共行政:整合性觀點,中國行政評論,7卷4期,155-188。
二、外文部分
44.Cohen, March, & Olsen (1972). 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2), 1-25.
45.Kingdon, John W. (1995).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olitic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46.North, Douglass C. (1992). Transaction Costs,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ICS Press 1992.
47.Riker, William H. (1980). Implications from the disequilibrium of majority rule fo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4(3): 432-447.
48.Schulman, P. R. (1988). The Politics of Ideational Policy. Journal of Politics, 50, 263-291.
49.Simon, Herbert A. (1957).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New York: Free Press.
50.Thomas, R. Dye (1998).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