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5109-18544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5109-185440
論文名稱
Title
大、小戴《禮記》之成書及其所涉及之儒家學派問題
The achievement of Da Dai Liji and Xiao Dai Liji and the related issues on the Confucianism school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6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6-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7-25
關鍵字
Keywords
子思、曾子、子游、儒家學派、《白虎通》、《七略別錄》、《禮記》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4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之撰作旨意,主要可從兩方面述之,一為重新論考大、小戴《禮記》之成書疑義,一為探究二書中所涉及之儒家學派問題。全文共分四章,分別為:一、大、小戴《禮記》之基本性質;二、大、小戴《禮記》之成書問題平議;三、大、小戴《禮記》中之儒家學派──子游及子貢、有子;四、大、小戴《禮記》中之儒家學派──曾子及子思。論述主軸乃圍繞在釐清大、小戴《禮記》之成書問題與揭示二書中所蘊涵之儒家學派上開展。關於二戴《禮記》的成書,本文的立場為反對今學界普遍接受之「二戴說」,即以今本為戴德、戴聖原書的觀點。文中首先指出往昔被忽略而存在於此說的疑義,接著試圖對現代學者的新說提出反證,最後再逐一檢討支撐「二戴說」的立論根基,並加以辯駁。結論為今本大、小《禮記》的形成,不會是一次編輯的結果,亦非戴德、戴聖之原書。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今本小戴《禮記》乃鄭玄作注時所用之本,如此而已,欲究上而論,實難有確據。至於大、小戴《禮記》中所涉及之儒家學派問題,在議題的設定上,是以孔子弟子為研究對象。論述重心之所以為子游與曾子,蓋以二子在書中所佔篇幅最多,得勾勒出較完整的學派形象。關於子游,本文的主要創見乃在述論子游氏之儒的發展,並試圖推究其對子游之學的承繼與轉向,最後為此學派的沒落提出解釋。而曾子的部分,則根據〈曾子問〉與〈檀弓〉指出其後學另一種可能的發展型態,並於此中勾勒戰國時儒家不同學派間的互動情形。至於《大戴禮記》中的曾子篇章,則藉由與他書重出內容的比對,探究其形成問題,同時提出對《曾子》一書的反思。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前言…………………………………………………………………………………001
第壹章 大、小戴《禮記》之基本性質…………………………………………005
 第一節 大、小戴《禮記》之編纂者與成書時代……………………………005
  一、歷代要說…………………………………………………………………005
  二、民國新論…………………………………………………………………008
 第二節 有關大、小戴《禮記》資料來源之考辨………………………………011
  一、大、小戴《禮記》之取材…………………………………………………011
  二、「小戴《禮記》刪自《大戴》」說考異……………………………………015
   (一)二戴生平與劉向校書…………………………………………………017
   (二)古《記》來源與「諸儒不得見」……………………………………020
   (三)祕府中書與博士之藏…………………………………………………023
 第三節 大、小戴《禮記》與《孔子家語》關係論……………………………026
  一、大、小戴《禮記》與《孔子家語》之互重………………………………027
  二、論大、小戴《禮記》與《孔子家語》之篇章分合………………………031
   (一)戴《記》以「人」合,《家語》因「事」分………………………031
   (二)同一篇章,不同傳本…………………………………………………034
   (三)《家語.論禮》、《禮記.孔子閒居》、《上博(二).民之父母》
      述異…………………………………………………………………037
   (四)較論《家語》〈曲禮○○問〉與《禮記》諸篇之編次……………040
  三、《孔子家語》之編纂與大、小戴《禮記》之取材………………………044
第貳章 大、小戴《禮記》之成書問題平議………………………………………048
 第一節 戴德、戴聖編選《禮記》疑義…………………………………………048
  一、「諸儒不得見」覆議………………………………………………………049
  二、「宣帝前已存在《記》文四十二篇」說商榷……………………………052
  三、「四十九篇」說新詮──論橋仁《禮記章句》與曹褒所傳《禮記》…056
 第二節 唐人所引《七略別錄》考………………………………………………064
  一、《七略別錄》之性質………………………………………………………067
  二、唐人所引《七略別錄》見及《大戴禮記》考……………………………071
  三、唐人所引《七略別錄》關乎《禮記》考…………………………………077
 第三節 《白虎通》引述大、小戴《禮記》考…………………………………084
  一、《白虎通》所引「《禮》曰」、「《禮經》曰」、「《禮記》曰」……………086
  二、《白虎通》所引篇目見於《禮記》考……………………………………091
  三、《白虎通》所引篇目見於《大戴禮記》及不見於二戴《禮記》考……100
第參章 大、小戴《禮記》中之儒家學派──子游及子貢、有子………………108
 第一節 「子游學派」蠡測……………………………………………………111
  一、子游之學術內涵…………………………………………………………111
  二、「子游氏之儒」及其相關著作辨疑………………………………………119
  三、子游之學的沒落…………………………………………………………124
 第二節 《禮記.禮運》與子游…………………………………………………128
  一、歷代爭論…………………………………………………………………129
  二、《禮記.禮運》「大同說」研究述評………………………………………131
   (一)墨家之說………………………………………………………………133
   (二)道家之說………………………………………………………………134
   (三)孔子之說………………………………………………………………135
  三、《禮記.禮運》的文本辨析………………………………………………137
   (一)「錯簡說」的形成……………………………………………………137
   (二)論《禮記.禮運》與《孔子家語.禮運》的文字及思想差異……138
  四、《禮記.禮運》之作者新說………………………………………………143
   (一)《禮記.禮運》與《論語》中的孔子思想差異……………………143
   (二)《禮記.禮運》與子游氏之儒………………………………………145
第三節 子貢與有子之學派問題辨疑……………………………………………149
  一、《禮記》中子貢形象所衍生之學派問題…………………………………149
  二、試說「有若立派」…………………………………………………………155
第肆章 大、小戴《禮記》中之儒家學派──曾子及子思………………………164
 第一節 大、小《禮記》中之曾子篇章考辨……………………………………164
  一、〈曾子問〉所代表的曾子學派……………………………………………164
  二、〈檀弓〉中的正統之爭……………………………………………………171
  三、〈大學〉與曾子地位的提升………………………………………………176
  四、《大戴禮記》「《曾子》十篇」形成管見…………………………………184
 第二節 「思孟學派」考實──曾子、子思、孟子關係辨……………………192
  一、曾子、子思關係考…………………………………………………………194
  二、子思、孟子關係考…………………………………………………………198
 第三節 郭店、《禮記》本〈緇衣〉比較
      ──兼論傳世本之形成與《子思子》的關係………………………204
  一、簡本第十六章與傳世本第八章之異同比較……………………………206
  二、簡本第四章與傳世本第十二章之異同比較……………………………208
  三、傳世本強調「言辭」之論述傾向…………………………………………212
  四、《禮記.緇衣》的形成與《子思子》……………………………………214
結語…………………………………………………………………………………218
〔參考暨徵引文獻〕………………………………………………………………23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暨徵引文獻
一、大、小戴《禮記》類古籍
(一)《禮記》之屬
〔漢〕鄭玄注:《禮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本。
〔漢〕鄭玄注:《禮記鄭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2年,影印宋紹熙建安余氏萬卷堂校刊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唐〕陸德明撰:《禮記釋文》,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本。
〔宋〕衛湜撰:《禮記集說》,〔清〕徐乾學輯,〔清〕納蘭性德校訂:《通志堂經解》(冊12-13),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版1刷。
〔宋〕魏了翁撰:《禮記要義》,《續修四庫全書》(冊9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徽州刻本。
〔元〕吳澄撰:《禮記纂言》,《四庫全書》(冊12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元〕陳澔撰:《禮記集說》,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4版。
〔明〕徐師曾撰:《禮記集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冊88),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郝敬撰:《禮記通解》,《續修四庫全書》(冊9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明萬曆郝千秋郝千石刻九部經解本。
〔明〕趙僎撰:《禮記思》,《續修四庫全書》(冊9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北京師大圖書館藏明天啟七年白門書林王荊岑等刻本。
〔清〕丁晏撰:《禮記釋注》,《續修四庫全書》(冊10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咸豐二年聊城海源閣刻六藝堂詩禮七編本。
〔清〕于鬯撰:《讀小戴禮記》,《續修四庫全書》(冊10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六年刻學古堂日記本。
〔清〕方苞撰:《禮記析疑》,《四庫全書》(冊12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方宗誠撰:《禮記集說補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影印本。
〔清〕王夫之撰:《禮記章句》,《船山全書》(冊4),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版。
〔清〕任啟運撰:《禮記章句》,《續修四庫全書》(冊9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國家圖書館分館藏清乾隆刻本。
〔清〕朱彬撰,饒欽農點校:《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3刷。
〔清〕江永撰:《禮記訓義擇言》,《四庫全書》(冊12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吳廷華撰:《禮記疑義》,《續修四庫全書》(冊99-10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嘉慶道光間張金吾詒經堂抄本。
〔清〕李光坡撰:《禮記述註》,《四庫全書》(冊12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李調元撰:《禮記補注》,《續修四庫全書》(冊10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浙江省圖書館藏清乾隆李氏萬卷樓刻函海本。
〔清〕汪紱撰:《禮記章句》,《續修四庫全書》(冊10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
〔清〕杭世駿撰:《續禮記集說》,臺北:明文書局,1992年,影印清光緒三十年浙江書局刊本。
〔清〕俞樾撰:《禮記鄭讀考》,《續修四庫全書》(冊10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書俞樓雜纂本。
〔清〕姜兆錫撰:《禮記章義》,《續修四庫全書》(冊9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雍正十年寅清樓刻本。
〔清〕納蘭性德撰:《陳氏禮記集說補正》,〔清〕徐乾學輯,〔清〕納蘭性德校訂:《通志堂經解》(冊14),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版1刷。
〔清〕翁方綱撰:《禮記附記》,《續修四庫全書》(冊10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稿本。
〔清〕郝懿行撰:《禮記箋》,《續修四庫全書》(冊10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光緒八年東路廳署刻郝氏遺書本。
〔清〕莊有可撰:《禮記集說》,臺北:力行書局,1985年,影印清嘉慶九年刻本。
〔清〕郭嵩燾撰:《禮記質疑》,《續修四庫全書》(冊10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六年思賢講舍刻本。
〔清〕陳壽祺撰,〔清〕陳喬樅述:《禮記鄭讀攷》,《續修四庫全書》(冊10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刻左海續集本。
〔清〕焦循撰:《禮記補疏》,《續修四庫全書》(冊10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六年半九書塾刻六經補疏本。
〔清〕劉沅輯注:《禮記恆解》,《續修四庫全書》(冊10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清道光八年豫誠堂刻本。
〔清〕潘相撰:《禮記釐編》,《續修四庫全書》(冊10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汲古閣刻本。
〔清〕萬斯大撰:《禮記偶箋》,《續修四庫全書》(冊9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四年萬福刻萬充宗先生經學五書本。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文1版。
(二)《大戴禮記》之屬
〔漢〕戴德撰,〔北周〕盧辯註:《大戴禮記》,《四庫全書》(冊12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孔廣森撰:《大戴禮記補注》,《續修四庫全書》(冊1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清嘉慶刻巽軒孔氏所著書本。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漢京文化,2004年,初版1刷。
〔清〕王樹枏撰:《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續修四庫全書》(冊10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九年王氏刻陶廬叢刻本。
〔清〕汪中撰:《大戴禮記正誤》,《續修四庫全書》(冊1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華東師大圖書館藏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刻皇清經解本。
〔清〕汪照撰:《大戴禮注補》,《續修四庫全書》(冊1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九年金元鈺等刻本。
〔清〕孫詒讓撰:《大戴禮記斠補》,《續修四庫全書》(冊1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華東師大圖書館藏民國三年里安廣明印刷所石印本。
(三)單篇之屬
〔明〕黃道周撰:《坊記集傳》,《四庫全書》(冊12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黃道周撰:《表記集傳》,《四庫全書》(冊12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黃道周撰:《緇衣集傳》,《四庫全書》(冊12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黃道周撰:《儒行集傳》,《四庫全書》(冊12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毛奇齡撰:《大學證文》,《四庫全書》(冊21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毛奇齡撰:《曾子問講錄》,《續修四庫全書》(冊10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康熙李塨等刻西河合集本。
〔清〕邵泰衢撰:《檀弓疑問》,《四庫全書》(冊12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洪頤煊撰:《孔子三朝記》,《續修四庫全書》(冊10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清刻本。
〔清〕夏炘撰:《檀弓辨誣》,《續修四庫全書》(冊1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咸豐刻本。
〔清〕鄭珍撰,陳榘補:《親屬記》,《續修四庫全書》(冊1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二年貴陽陳氏刻本。
(四)三禮、通禮之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宋〕真德秀撰:《三禮考》,〔清〕曹溶輯,〔清〕陶樾增訂:《學海類編》(冊1),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影印清道光晁氏本。
〔宋〕鄭樵撰:《禮經奧旨》,〔清〕曹溶輯,〔清〕陶樾增訂:《學海類編》(冊1),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影印清道光晁氏本。
〔明〕金淛撰:《讀禮日知》,《續修四庫全書》(冊9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明萬曆二年馮氏刻本。
〔清〕丁晏撰:《佚禮扶微》,《續修四庫全書》(冊1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清稿本。
〔清〕孔廣森撰:《禮學卮言》,《續修四庫全書》(冊1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嘉慶刻巽軒孔氏所著書本。
〔清〕汪紱撰:《參讀禮志疑》,《四庫全書》(冊12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邵懿辰撰:《禮經通論》,〔清〕王先謙編:《續經解三禮類彙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初版。
〔清〕陳廷敬撰:《三禮指要》,〔清〕曹溶輯,〔清〕陶樾增訂:《學海類編》(冊1),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影印清道光晁氏本。
〔清〕陸隴其撰:《讀禮志疑》,《四庫全書》(冊12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萬斯大撰:《學禮質疑》,《四庫全書》(冊12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黃以周撰,王文錦點校:《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1刷。
二、四部古籍
(一)經部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唐〕陸德明撰,吳承仕疏證,張力偉點校:《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版1刷。
〔唐〕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1刷。
〔宋〕王質撰:《詩總聞》,《四庫全書》(冊7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初版。
題〔宋〕鄭樵撰:《六經奧論》,〔清〕徐乾學輯,〔清〕納蘭性德校訂:《通志堂經解》(冊16),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版1刷。
〔清〕王引之撰:《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清〕王念孫撰:《廣雅疏證補正》,《續修四庫全書》(冊19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六年黄氏借竹宧校刊本。
〔清〕毛奇齡撰:《經問》,《四庫全書》(冊19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註:《增註經學歷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初版4刷。
〔清〕皮錫瑞撰:《經學通論》,合刊於《漢學師承記等四種》,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初版。
〔清〕朱彝尊撰:《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版1刷,影印上海中華書局據揚州馬氏刻本校刊《四部備要》本。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版1刷。
〔清〕陳壽祺撰:《左海經辨》,《續修四庫全書》(冊17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三年刻本。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6刷。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4刷。
〔清〕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4刷。
(二)史部
〔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13版。
〔漢〕班固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版。
〔漢〕荀悅撰,張烈點校:《漢紀》,《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版2刷。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版20刷。
〔東晉〕袁宏撰,張烈點校:《後漢紀》,《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版2刷。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9年,2版1刷。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5刷。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版8刷。
〔後魏〕酈道元撰:《水經注》,《四庫全書》(冊57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影印文淵閣本。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版7刷。
〔宋〕王應麟撰:《漢藝文志考證》,《四庫全書》(冊67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影印文淵閣本。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版10刷。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版2刷。
〔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版7刷。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臺1版,影印清光緒浙江翻刻武英殿刊本。
〔清〕王先謙撰:《漢書補注》,《續修四庫全書》(冊2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六年王氏虛受堂刻本。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初版2刷,影印武英殿本。
〔清〕沈欽韓撰:《漢書疏證》,《續修四庫全書》(冊26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光緒二十六年浙江官書局刻本。
〔清〕姚振宗輯錄:《七略別錄佚文》,嚴靈峯編輯:《書目類編(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影印民國18年浙江省立圖書館排印本。
〔清〕崔述撰:《洙泗考信餘錄》,《考信錄》,《續修四庫全書》(冊4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二年、道光二年、四年陳履和遞刻本。
〔清〕梁玉繩撰,賀次君點校:《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2刷。
〔清〕黃宗羲撰,〔清〕黃百家纂輯,〔清〕全祖望訂補,〔清〕王梓材、〔清〕馮雲濠校正,吳光等校點:《宋元學案》,《黃宗羲全集(增訂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版2刷。
〔清〕錢大昕撰,方詩銘、周殿傑校點:《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版2刷。
(三)子部
題〔漢〕孔鮒撰:《孔叢子》,合刊於《家語等五十七種》,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4版。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版2刷。
〔漢〕陸賈撰:《新語》,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冊320),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初印本,影印上海涵芬樓藏明弘治刊本。
〔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2刷。
〔魏〕王肅注:《影宋蜀本孔子家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臺2版,影印明崇禎九年毛晉汲古閣抄配宋刊蜀刻大字本。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四部叢刊正編》(冊1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臺1版,影印上海涵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明飜宋本。
〔晉〕王弼撰,〔唐〕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2001年,初版11刷。
〔唐〕徐堅等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2版5刷。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新2版2刷。
〔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紀聞(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臺1版6刷,影印上海涵芬樓影印中華學萟社借照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東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藏宋刊本。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2刷。
〔宋〕黃震撰:《黃氏日鈔》,《四庫全書》(冊70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宋〕葉適撰:《習學記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初版。
題〔宋〕熙時子注:《孟子外書》,《續修四庫全書》(冊93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吳氏拜經樓刻本。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6刷。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5刷。
〔清〕王定安輯,〔清〕曾國荃重修:《宗聖誌》,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1版。
〔清〕朱彝尊撰:《孔子弟子考》,〔清〕曹溶輯,〔清〕陶樾增訂:《學海類編》(冊9),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影印清道光晁氏本。
〔清〕朱彝尊撰:《孔子門人考》,〔清〕曹溶輯,〔清〕陶樾增訂:《學海類編》(冊9),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影印清道光晁氏本。
〔清〕朱彝尊撰:《孟子弟子考》,〔清〕曹溶輯,〔清〕陶樾增訂:《學海類編》(冊9),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影印清道光晁氏本。
〔清〕阮元撰:《曾子注釋》,《續修四庫全書》(冊93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天津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五年阮元揅經堂刻本。
〔清〕林春溥撰:《孔子世家補訂》,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續編影印本。
〔清〕林春溥撰:《孔門師弟年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續編影印本。
〔清〕范家相撰:《家語證偽》,《續修四庫全書》(冊93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浙江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五年徐氏刻鑄學齋叢書本。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版1刷。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續修四庫全書》(冊120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光緒九年嫏嬛館刻本。
〔清〕陳士珂輯:《孔子家語疏證》,《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影印湖北叢書本。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3刷。
〔清〕陳澧撰,黃國聲主編:《東塾讀書記》,《陳澧集》(冊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清〕黃以周輯解:《子思子》,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初版。
(四)集部
〔梁〕蕭統選,〔唐〕李善等注,〔清〕胡克家考異:《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初版14刷,影印鄱陽胡氏重雕宋淳熙本。
〔唐〕柳宗元撰,吳文治等校點:《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版1刷。
〔唐〕韓愈撰,〔宋〕文讜注,〔宋〕王儔補注:《新刊經進詳註昌黎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冊130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宋刻本。
〔宋〕程顥、〔宋〕程頤撰,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版3刷。
〔宋〕魏了翁撰:《鶴山集》,《四庫全書》(冊117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版6刷。
〔清〕朱彝尊撰:《曝書亭集》,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再版。
〔清〕汪中撰,田漢雲點校:《新編汪中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1版1刷。
〔清〕戴震撰:《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3刷。
〔清〕顧廣圻撰,王欣夫輯:《顧千里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1刷。
三、近今人著作
丁四新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組織編選:《楊向奎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版1刷。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版1刷。
方向東撰:《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版1刷。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4刷。
王汎森撰:《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2003年,初版。
王利器撰:《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版4刷。
王國維撰:《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版1刷。
王博撰,丁原植主編:《簡帛思想文獻論集》,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初版1刷。
王葆玹撰:《今古文經學新論(增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版2刷。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修訂版8刷。
王夢鷗撰:《鄭注引述別本禮記考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初版。
王夢鷗撰:《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初版。
王錦民撰:《古學經子──十一朝學術史述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王鍔撰:《《禮記》成書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1刷。
王鍔撰:《三禮研究論著提要(增訂本)》,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任銘善撰:《禮記目錄後案》,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1版1刷。
朱保炯、謝沛霖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新1版5刷。
朱彭壽編著,朱鰲、宋苓珠整理:《清代人物大事紀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1版1刷。
余英時撰:《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2001年,初版6刷。
吳則虞撰:《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再版。
李啟謙、王式倫編:《孔子弟子資料滙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1版1刷。
李啟謙撰:《孔門弟子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1版1刷。
李零撰:《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版1刷。
李零撰:《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版2刷。
李零撰:《簡帛古籍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1版1刷。
李滌生撰:《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初版8刷。
李學勤撰,傅杰編:《失落的文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1版1刷。
李學勤撰:《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1版3刷。
沈文倬撰:《宗周禮樂文明考論(增補本)》,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2版3刷。
沈文倬撰:《菿闇文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版1刷。
周予同撰:《群經概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年,再版。
周何撰:《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初版。
屈萬里撰:《古籍導讀》,臺北:臺灣開明,2001年,初版25刷。
屈萬里撰:《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1993,初版3刷。
金德建撰:《古籍叢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臺1版。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撰:《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版8刷。
洪業撰、燕京大學圖書館編纂:《禮記引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重印本。
唐文編著:《鄭玄辭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年,1版1刷。
徐復觀撰:《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初版4刷。
徐復觀撰:《兩漢思想史(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7版4刷。
徐復觀撰:《增訂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初版4刷。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1版2刷。
馬宗霍撰:《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臺1版8刷。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版1刷。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版1刷。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初修5刷。
高明撰:《禮學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5版。
高專誠撰:《孔子.孔子弟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版1刷。
康有為撰,蔣貴麟主編:《禮運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冊9),臺北:宏業書局,1976年,未註版次。
張撝之、沈起煒、劉德重主編:《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版3刷。
張舜徽撰:《漢書藝文志通釋》,與《廣校讎略》合刊本,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版1刷。
張舜徽撰:《鄭學叢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版1刷。
梁啟超撰,潘光哲導讀:《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臺灣古籍,2005年,初版1刷。
梁啟超撰:《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臺1版。
梁啟超撰:《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
梁濤撰:《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章炳麟撰:《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版1刷。
郭沂撰:《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版2刷。
陳奇猷撰:《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版2刷。
陳奇猷撰:《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2版。
郭沫若撰:《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年,1版2刷。
陳偉撰:《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版2刷。
陳槃撰:《舊學舊史說叢》,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未註版次。
童書業撰,童教英整理:《童書業史籍考證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版1刷。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5刷。
黃侃撰,黃延祖重輯:《黃侃國學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1刷。
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4刷。
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1版1刷。
楊天宇撰:《鄭玄三禮注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版1刷。
楊朝明撰:《孔子家語通解》,臺北:萬卷樓,2005年,初版。
葉國良撰:《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劉釗撰:《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版1刷。
錢玄撰:《三禮通論》,江蘇: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版。
錢穆撰:《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未註版次。
錢穆撰:《孔子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重印2版1刷。
錢穆撰:《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3版。
錢穆撰:《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臺3版3刷。
錢穆撰:《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修訂3版8刷。
錢穆撰:《經學大要》,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未註版次。
錢穆撰:《漢劉向、歆父子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2版。
錢穆撰:《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2版。
韓自强撰:《阜陽漢簡《周易》研究(附《儒家者言》章題、《春秋事語》章題及相關竹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版1刷。
嚴耕望撰:《兩漢太守刺史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版1刷。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版1刷。
顧實撰:《漢書藝文志講疏》,臺北:廣文書局,1995年,再版。
龔建平撰:《意義的生成與實現──《禮記》哲學思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版1刷。
〔日〕福田哲之撰,〔日〕佐藤將之、王綉雯合譯:《中國出土古文獻與戰國文字之研究》,臺北:萬卷樓,2005年,初版。
〔日〕瀧川龜太郎撰:《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再版。
〔德〕高本漢撰,陳舜政譯:《高本漢禮記注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1年,未註版次。
四、學位論文(依畢業先後列序)
(一)博士論文
陳玉台撰:《陳立《白虎通疏證》之禮學研究──以《白虎通》引三禮類為範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濮傳真撰:《北朝《二戴禮記》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周德良撰:《《白虎通》研究──《白虎通》暨《漢禮》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二)碩士論文
李雲光撰:《曾子學案》,臺北: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59年。
黃俊郎撰:《子游學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年。
王新華撰:《白虎通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夏長樸撰:《兩漢儒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李明慈撰:《大戴禮記盧辯注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姜贊洙撰:《《孔子家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洪文郎撰:《《禮記.禮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范麗梅撰:《郭店儒家佚籍研究──以心性問題為開展之主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惟仁撰:《求道者──以孔子弟子為研究的起點》,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保全撰:《宋以前《孔子家語》流傳考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五、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依發表先後列序)
余嘉錫撰:〈目錄要籍提要:《七略別錄》一卷〉,《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4卷第2號(1930年3、4月),頁1-6。
管東貴撰:〈中國古代的豐收祭及其與「曆年」的關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1本(1960年12月),頁191-270。
王夢鷗撰:〈小戴禮記考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期(1961年5月),頁87-148。
阮廷卓撰:〈禮大戴記佚篇佚文考略〉,《大陸雜誌》第24卷第3期(1962年2月),頁78-83。
阮廷卓撰:〈孔子三朝記考〉,《大陸雜誌》第27卷第6期(1963年9月),頁196-198。
阮廷卓撰:〈禮大戴記佚文考略〉,《大陸雜誌》第29卷第1期(1964年7月),頁27-28。
楊家駱撰:〈孔子三朝記解詁纂疏序〉,《學粹》第6卷第6期(1964年10月),頁14-15、20。
王夢鷗撰:〈鄭注禮記舊本考〉,《幼獅學誌》第6卷第1期(1967年5月),頁1-15。
孔德成撰:〈禮記概說〉,《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3卷第11期(1970年11月),頁55-57。
祁玉章撰:〈大戴禮記保傅篇斠理〉,《臺北商專學報》第2期(1973年6月),頁333-354。
阮廷卓撰:〈大戴禮記書錄〉,《國立編譯館館刊》第3卷第1期(1974年3月),頁99-128。
林政華撰:〈禮記檀弓篇之性質與著成時代〉,《國立編譯館館刊》第5卷第2期(1976年12月),頁183-191。
孔德成撰:〈禮記成書時代及其在經典中之性質〉,刊載於《孔孟月刊》第18卷第11期(1980年7月),頁22-25。
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撰:〈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文物》第8期(總303期)(1981年),頁11-22。
林平和撰:〈試論鄭玄注禮記之年代〉,《孔孟月刊》第20卷第10期(1982年6月),頁49-51。
姜亦剛撰:〈《禮記》成書於西漢考〉,《齊魯學刊》第2期(1990年),頁21-24。
郭東明撰:〈《禮記.檀弓》的作者及其年代〉,《齊魯學刊》第4期(1990年),頁113-117。
楊晉龍撰:〈子貢經學蠡測〉,《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1990年5月),頁69-82。
朱正義、林開甲撰:〈關於《禮記》的成書時代及編撰人〉,《渭南師專學報》(綜合版)第3-4期(1991年),頁27-31。
楊天宇撰:〈論《禮記》四十九篇的初本確為戴聖所編纂──兼駁洪業所謂「《小戴記》非戴聖之書」說〉,《孔子研究》第4期(總第44期)(1996年12月),頁56-63。
華友根撰:〈戴德的喪服主張及其《大戴禮記》〉,《學術月刊》第11期(1997年),頁80-86。
李學勤撰:〈郭店簡與《禮記》〉,《中國哲學史》第4期(1998年),頁29-32。
龔建平撰:〈郭店簡與《禮記》二題〉,《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9年),頁34-37。
方向東撰:〈《大戴禮記》解詁〉,《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0年9月),頁136-140。
李梅訓撰:〈司馬貞生平著述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2年2月),頁109-111。
郭沂撰:〈子思書再探討──兼論《大學》作於子思〉,《中國哲學史》第4期(2003年),頁27-33。
韓碧琴撰:〈《禮記.緇衣》與郭店楚簡〈緇衣〉之比較〉,《興大人文學報》第33期(2003年6月),頁69-114。
廖名春撰:〈試論楚簡《魯邦大旱》篇的內容與思想〉,《孔子研究》第1期(2004年),頁8-15。
郝明朝撰:〈《禮記》來源新論〉,《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5期(2004年9月),頁18-21。
寧鎮疆撰:〈由出土文獻再說《孔子家語》的性質及其成書過程〉,《孔孟學報》第82期(2004年9月),頁131-159。
寧鏔疆撰:〈八角廊漢簡《儒家者言》與《孔子家語》相關章次疏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04年9月),頁5-15。
龔敏撰:〈《禮記.禮運》篇的作者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2005年1月),頁46-50。
黃懷信撰:〈關於《大戴禮記》源流的幾個問題〉,《齊魯學刊》2005年第1期(總第184期),頁15-20。
陳劍、黃海烈撰:〈論《禮記》與《孔子家語》的關係〉,《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2005年7月),頁59-64。
廖名春、張岩撰:〈從上博簡〈民之父母〉「五至」說論《孔子家語.論禮》的真偽〉,《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5期(2005年9月),頁6-10、32。
林啟屏撰:〈古代儒學史中的子貢〉,《文與哲》第7期(2005年12月),頁97-124。
王鍔撰〈戴聖生平和《禮記》的編選〉,《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2006年),頁47-55。
胡楚生撰:〈邵懿辰〈論禮運首段有錯簡〉說駁議〉,《興大人文學報》第36期(2006年3月),頁1-22。
江乾益撰:〈后倉與兩漢之禮文化〉,《興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6年6月),頁145¬-167。
喬秀岩撰:〈《禮記》版本雜識〉,《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5期(2006年9月),頁103-110。
葉國良撰:〈公孫尼子及其論述考辨〉,《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25-50。
丁進撰:〈今本大、小戴《禮記》編者誤說清理〉,《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07年3月),頁4-10。
王雲飛撰:〈《禮記》史料價值及其寫作年代探析〉,《重慶社會科學》第9期(總第154期)(2007年),頁43-45。
李景文撰:〈宋代公使庫及其刻書〉,《圖書情報工作》第51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143-146。
(二)論文集論文
余嘉錫撰:〈〈漢書藝文志索隱〉選刊稿(序、六藝)上〉,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2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版1刷。
余嘉錫撰:〈〈漢書藝文志索隱稿〉選刊(序、六藝)下〉,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3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周鳳五撰:〈郭店楚簡《忠信之道》考釋〉,《中國文字》新廿四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初版。
周鳳五撰:〈郭店楚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林素清撰:〈上博四《內禮》篇重探〉,《簡帛》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版1刷。
林素清撰:〈郭店、上博《緇衣》簡之比較──兼論戰國文字的國別問題〉,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1版1刷。
胡平生撰:〈阜陽雙古堆漢簡與《孔子家語》〉,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7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版。
夏含夷撰:〈試論《緇衣》錯簡證據及其在《禮記》本《緇衣》編纂過程中的原因和後果〉,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1版1刷。
徐耀環撰:〈戴德、戴聖生卒年代的推測〉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叢》第1輯,桃園:聖環圖書,1994年,1版。
張磊撰:〈《曾子》源流與《大戴禮記》「曾子十篇」〉,黃懷信、李景明主編:《儒家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版1刷。
陳麗桂撰:〈由表述形式與義理結構論〈民之父母〉與〈孔子閒居〉及〈論禮〉之優劣〉,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1版1刷。
楊朝明撰:〈〈禮運〉成篇與學派屬性等問題〉,黃懷信、李景明主編:《儒家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版1刷。
楊朝明撰:〈子貢在孔門弟子中的特殊地位〉,楊朝明、修建軍主編:《孔子與孔門弟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版1刷。
楊朝明撰:〈曾子與思孟學派學術關聯申說〉,楊朝明、修建軍主編:《孔子與孔門弟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版1刷。
楊儒賓撰:〈子思學派試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虞萬里撰:〈《緇衣》簡本與傳本章次文字錯簡異同考徵〉,彭林主編:《中國經學》第1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版1刷。
劉信芳撰:〈郭店簡《緇衣》解詁〉,《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蔡介民撰:〈《禮記》成書之時代〉,陳其泰、郭偉川、周少川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1版1刷。
蔡介民撰:〈《禮記》成書時代再考〉,陳其泰、郭偉川、周少川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1版1刷。
〔日〕本田成之撰:〈禮運考〉,江俠菴編譯:《先秦經籍考》,臺北:新欣出版社,1970年,初版。
〔日〕武內義雄撰:〈禮運考〉,江俠菴編譯:《先秦經籍考》,臺北:新欣出版社,1970年,初版。
〔日〕武內義雄撰:〈兩戴記考〉,江俠菴編譯:《先秦經籍考》,臺北:新欣出版社,1970年,初版。
〔日〕武內義雄撰:〈曾子考〉,江俠菴編譯:《先秦經籍考》,臺北:新欣出版社,1970年,初版。
〔日〕福田哲之撰:〈上博楚簡《內禮》的文獻性質──以與《大戴禮記》之《曾子立孝》、《曾子事父母》比較為中心〉,《簡帛》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版1刷。
(三)會議論文(依會議先後列序)
虞萬里撰:〈儒家經典《緇衣》的形成〉,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編:《「儒家經典之形成」專題演講文稿》,2006年11月10日。
呂友仁撰:〈《禮記》成書管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編:《「儒家經典之形成」第十五次專題演講文稿》,2007年8月16日。
裘錫圭撰:〈是「恆先」還是「極先」?〉,「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2007年11月10日。
方向東撰:〈《大戴禮記》的形成與流傳〉,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編:《「儒家經典之形成」第二十一次專題演講論文集》,2008年8月21日。
王鍔撰:〈《禮記》的形成及其流傳〉,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編:《「儒家經典之形成」第二十一次專題演講論文集》,2008年8月21日。
(四)網路論文(依發表先後列序)
梁濤撰:〈上博簡《內豊》與《大戴禮記.曾子》〉,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liangtao001.htm),2005年6月26日。
陳劍撰:〈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4),2006年2月19日。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54.205.238.17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54.205.238.17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