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5115-11563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5115-115630
論文名稱
Title
朱子《家禮‧昏禮》研究
The Research on a Matrimonial Ceremony of Zhu Xi's “Family Rit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7-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8-25
關鍵字
Keywords
朱子、朱子《家禮》、婚禮、宋代婚禮、禮即理、實踐性
Ritual Studies, Zhu Xi, Zhu Xi's Family Rites (zhuzi jiali朱子家禮), Wedding, Sung Dynas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4 次,被下載 86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61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朱子《家禮‧昏禮》為探討核心,討論朱子如何在其理學思想的體系下建構他的禮學思想,將禮從流於名物訓詁的漢唐經學中解放,回歸禮本身具有的強烈實踐性,並撰寫《家禮》一書,透過實際實行,下學而上達。同時藉由探討非常性的禮儀-「婚禮」的禮文與禮義,了解朱子對社會的關懷與朱子如何在前人對當時社會問題的呼應的基礎上,撰著《家禮》,修正婚禮儀式,讓主角在進行婚禮儀式的過程中能更深刻體會其人倫秩序與社會責任,達到重整綱常的目的,並藉此回應朱子思想體系下的三代道統與孔子的道學。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分別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並針對前人研究做一探討整理。第二章〈朱子《家禮》成書時代背景與淵源〉,總論在宋代社會政經制度影響下所呈現的禮俗實際情況與當時士大夫所面臨的倫理綱常崩壞的問題,歸結《家禮》一書的成書背景和動機。第三章〈朱子《家禮‧昏禮》儀節探究〉實際詳析朱子《家禮》一書中〈昏禮〉儀節的訂定,如何承襲、改易古禮與今禮,與探究其〈昏禮〉各式儀節中所蘊含的精神意涵。第四章〈朱子《家禮‧昏禮》所展現的朱子禮學與時代意義〉在前兩章的研究基礎上,歸結朱子的禮學思想與朱子《家禮‧昏禮》如何展現這樣的思想特色,並討論朱子訂定《家禮‧昏禮》其所蘊含的時代意義。第五章〈結論〉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與未來研究展望。
Abstract
Based on Matrimonial Ceremony of Zhu Xi's “Family Rites”, this thesis intends to study how Zhu Xi constructed his Ritual Studies(lixue禮學) under the Neo-Confucianism (lixue理學), and emancipated the Rite Studies from the Confucian Classicism of Han and Tang dynasty (Han Tang Jingxue漢唐經學) which was overemphasized the semantics of the text into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by exploring the Matrimonial Ceremony of “ Family Rites” written by Zhu Xi, the researcher not only comprehends the way how Zhu Xi make the bride and bridegroom understand the human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Wedding Rituals, but relizes his social concern and modifications social issues by researching the liwen(禮文) and liyi(禮義).And how Zhu Xi responds three Dynasties of Confucian orthodoxy(daotong道統) and Confucians’s concept of dao(daoxue道學) under the systematic in ideological by writing the book “Family Rit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gives a brief explanation on the research motive, purpose, and method of the thesis, and also mak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the basis of prior researches. Chapter Two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ource of ‘Family Rites’ written by Zhu Xi” summarizes that Zhu Xi write the book “Family Rites” due to two motivations - the performance of rites which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regulation of the Sung Dynasty, and the challenges to the destruction of ethics that the scholars facing to. Chapter Three “Etiquette discussion on Matrimonial Ceremony of Zhu Xi's ‘Family Rite’” analyzes the formulation of rite like how to inheriting the rites, or to correct the defects of ancient rites and rites of Sung Dynasty, and explores the spirit of the “Matrimonial Ceremony”. Chapter Four summarizes Zhu Xi's thought of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way he presents the specialties of his thoughts in his work “Matrimonial Ceremony of ‘Family Rite’” based on chapter two and chapter three. Chapter Five concludes the findings of the thesi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 i
誌謝 .............................................................. ii
摘要 .............................................................. iv
Abstract ...........................................................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文獻探討......................................... 5
一、朱子禮學通論............................................ 6
二、《家禮》相關研究....................................... 11
三、宋代家訓禮書研究述要................................... 21
四、宋代婚禮研究述要....................................... 24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架構.................................... 28
第二章 朱子《家禮》成書時代背景與淵源 ............................. 31
第一節 宋代禮俗的混亂與《儀禮》學的衰微........................ 32
一、宋代禮制的簡化與混亂................................... 32
二、熙寧貢舉新制對宋代《儀禮》學之衝擊..................... 39
第二節 宋代家庭的結構與新宗族思想的出現........................ 48
一、宋代家庭的組織結構..................................... 48
二、宋代政經制度對家庭組織的衝擊與轉變..................... 54
三、新宗族的形成與維繫..................................... 58
第三章 朱子《家禮.昏禮》儀節探究 ................................. 67
第一節 議昏.................................................... 67
VIII
一、適婚年齡............................................... 67
二、議婚條件............................................... 72
第二節 婚禮的籌備-納采、納幣.................................. 84
一、納采................................................... 84
二、納幣................................................... 89
第三節 婚禮正禮-親迎.......................................... 95
一、親迎前的準備-鋪房、陳饌............................... 95
二、親迎................................................... 97
第四節 成婦禮節與歸寧-婦見舅姑、廟見;壻見婦之父母........... 104
一、婦見舅姑.............................................. 104
二、廟見.................................................. 107
三、回門-壻見婦之父母.................................... 109
第四章 朱子《家禮‧昏禮》所展現的朱子禮學與時代意義 .............. 113
第一節 朱子《家禮.昏禮》的撰寫原則........................... 113
一、以《儀禮》為經,綜參溫、程............................ 113
二、宗法思想.............................................. 115
第二節 朱子《家禮‧昏禮》的禮學思想與特色..................... 118
一、禮的「體」與「用」-「禮,即理也」、「禮也者,履也」.. 118
二、禮的「經」與「權」-「所因,謂大體」、「禮,時為大」.. 121
第三節 朱子《家禮.昏禮》的時代意義........................... 133
一、內聖-修身涵養........................................ 134
二、外王-重整儒家禮法與倫理秩序.......................... 136
IX
第五章 結語 ...................................................... 143
一、朱子撰著《家禮》的原因與撰寫方法...................... 143
二、宋代民間婚俗所產生的陋習與朱子《家禮.昏禮》的解決方式 145
三、未來研究展望及拓展方向................................ 146
徵引暨參考書目 ................................................... 149
一、古籍.................................................. 149
二、今人論著.............................................. 157
三、學位論文.............................................. 159
四、單篇論文.............................................. 161
附錄 朱子生平大事與著作簡表 ..................................... 16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古籍(先依撰(注)者年代,後按姓氏筆畫排序)
(一) 經部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據清仁宗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舊題〔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據清仁宗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據清仁宗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據清仁宗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戴聖編次,〔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據清仁宗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據清仁宗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正義:《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據清仁宗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宋]司馬光:《書儀》,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家禮》,收入[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冊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撰,[元]黃瑞節附錄:《家禮》,資料來源為Patricia Buckley Ebrey, Chu Hsi's Family Rituals:A Twelfth-Century Manual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appings, Weddings, Funerals, and Ancestral Rit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91).附錄B所翻印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元至正元年日新書堂刊本黃瑞節《朱子成書》本。
[明]丘濬:《家禮儀節》,收入丘文莊公叢書集印委員會編:《丘文莊公叢書》下冊,頁24。
[清]永瑢、紀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二) 史部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該書以清嘉慶十九年黃氏士禮居覆刊宋剡川姚氏本為底本,校以他本。
[宋]王溥撰:《唐會要》下冊,臺北:世界書局,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版。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該書以1911年傳至中國日本活字本,武進董康重刻本為底本,校以他本。
[宋]吳自牧:《夢粱錄》,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9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呂夷簡等撰;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8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高承:《事物紀原》,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92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趙汝愚編:《宋名臣奏議》,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3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注:《新五代史》,臺北: 鼎文書局,1980年,該書以南宋慶元本為底本,校以他本。
[宋]鄭居中等:《政和五禮新儀》,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4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竇儀等:《宋刑統》,臺北:新宇出版社,1985年。
[元‧至正中]完顏納丹等奉敕撰:《大元通制條格》,收入王有立主編:《中華文史叢書》第7輯冊56,臺北:京華出版,1980年,據民國十九年北平圖書館影印明初墨格寫本影印。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據萬有文庫版影印。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該書以元至正本配補明成化本,校以他本。
[元]脫脫等撰;湯勤福、王志躍辨證:《宋史禮志辨證》下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明]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 : 國風出版社,1963年。
[明]宋濂等:《元史》冊4,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年,該書以洪武九十九卷本和南監本為底本,校以他本。
[明]胡廣等奉敕撰:《性理大全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1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馮琦、沈越、陳邦瞻等:《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該書以江西書局本為底本,校以它本。
[清]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年。
(三) 子部
[周]荀况撰,[唐]楊倞注,[清]盧文弨、[清]謝墉校:《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該書以影鈔大字宋本為底本,校以他本。
[周〕列御寇撰,[後魏〕張湛注:《列子》,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2年,據明世德堂本校勘。
[漢]班固撰,[清]陳立(1809-1869)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魏]王肅注:《宋蜀本孔子家語》附札記,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5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4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不著撰人,[明]張四維輯:《名公書判清明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冊973,上海:上海古籍社,2002年,據明隆慶三年盛時選刻本影印。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袁采:《袁氏世範》,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9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張載:《經學理窟》,收入《張載集》,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該書以明萬曆四十八年沈自彰鳳翔府《張子全書》官刻本清初翻刻本為底本,校以他本。
[宋]章楶:〈廣州府移學記〉,收入[明]姚廣孝等奉敕編;李迺揚重編:《永樂大典》冊10,臺北市:大化書局,1985年。
[宋]程穎、[宋]程頤撰:《二程外書》,收入[明]徐必達編:《二程全書》,收入岡田武彥主編:《近世漢籍叢刊》冊3,京都:中文出版社,1985年。
[宋]程穎、[宋]程頤撰:《遺書》,收入[明]徐必達編:《二程全書》,收入岡田武彥主編:《近世漢籍叢刊》冊3。
[宋]黎靖獨德輯:《朱子語類》,收入[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冊14、15、17、1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元]劉應李輯:《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冊1219,據北京圖書館藏名初刻本影印。
[清]王懋竑:《朱子年譜》,收入[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冊27《附錄》。
(四) 集部
[唐]朱慶餘:《朱慶餘詩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廣編》冊3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據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景印。
[宋]不著撰人:《范文正公言行拾遺事錄》,收入[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冊40,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明翻元刊本。
[宋]王安石:《王臨川文集》附沈注識語,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冊4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宋紹熙刊本影印。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冊20、21、23-25,該書以《四部叢刊》影印的明嘉靖十一年張大輪、胡岳所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為底本,較以他本。
[宋]呂祖謙撰,[宋]呂祖儉、[宋]呂喬年編:《東萊別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5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覯:《李覯集》,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該書以明成化左贊刻本為底本,校以他本。
[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冊7,明正德孫刻本,頁238。
[宋]洪适:《盤洲文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5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冊40,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明翻元刊本。
[宋]范純仁:《建立義莊規矩》,收入[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冊40,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明翻元刊本。
[宋]袁說友:《東塘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5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張栻:《新刊南軒先生文集》,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冊60,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明嘉靖刻本。
[宋]陳造:《江湖長翁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6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6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程穎、[宋]程頤撰:《伊川先生文集》,收入[明]徐必達編:《二程全書》,收入岡田武彥主編:《近世漢籍叢刊》冊3,京都:中文出版社,1985年。
[宋]黃庭堅:《山谷詞》,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1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黃榦:《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收入閩珍本叢刊編委會編:《閩珍本叢刊》冊51,北京:人民出版發行,2009年,據元刻延祐二年重修本影印。
[宋]廖剛:《高峰文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4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冊63,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據賜硯堂舊鈔本影印。
[宋]劉宰:《漫塘集》,卷17,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7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榘:〈范氏義莊申嚴規式記〉,收入[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褒賢祠記》,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冊40,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明翻元刊本。
[宋]樓鑰:〈范氏復義宅記〉,收入[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褒賢祠記》,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冊40,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明翻元刊本。
[宋]歐陽修撰,[宋]周必大編:《文忠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0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清雍正甲寅刻本,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冊8。
[宋]謝枋得撰,[明]黃溥編:《疊山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續編》冊131,臺北巿:商務印書館,1966年,據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明刊本影印。
[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6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洵;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該書以明萬曆菊莊徐氏藏書本為底本,校以他本。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冊6,北京 : 中華書局,1986年,該書以頂煜序《東坡先生全集》為底本(是書又以明末毛維原刊本印行)。
[元]吳澄撰,[元]吳當編:〈答王參政儀伯問〉,《吳文正集》,卷2,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9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馮夢龍編撰:《喻世明言》,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該書以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天許齋本為底本,校以他本。

二、 今人論著(依姓氏筆畫排序)
小島毅:《中國近世における禮の言說》,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6 年。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臺北:允晨文化,2008年。
向淑雲:《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吳展良主編:《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吾妻重二撰、吳震等譯:《朱熹家禮實證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臺北市 : 丹青,1986年。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篇》(增訂本),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周予同:《群經概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年。
周何:《古禮今談》,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2年。
周何:《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屈萬里:《古籍導讀》,臺北:臺灣開明,2001年。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書局,1997年。
林素英:《禮學思想與應用》,臺北:萬卷樓,2003年。
林素娟:《神聖的教化 : 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臺北:臺灣書局,2011年。
林慶彰主編;許維萍、馮曉庭編輯:《朱子學研究書目(1900-1991)》,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徐吉軍等撰:《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收入陳高華、徐吉軍主編:《中國風俗通史》冊7,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發行,2001年。
高明:《禮學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張邦偉:《宋代婚姻家族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宋遼金夏卷》,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年。
彭利芸:《宋代婚俗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葉國良:《古代禮制與風俗》,臺北:臺灣書店,1997 年。
葉國良:《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Patricia Buckley Ebrey(伊沛霞)撰、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The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Patricia Buckley Ebrey, Chu Hsi's Family Rituals:A Twelfth-Century Manual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appings, Weddings, Funerals, and Ancestral Rite,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91.
三、 學位論文
(一) 博士論文(依畢業先後排序)
盧仁淑:《文公家禮及其對韓國禮學之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吳萬居:《宋代三禮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徐秀芳:《宋代士族婦女的婚姻生活-以人際關係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年。
張文昌:《唐宋禮書研究─從公禮到家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田世民:《近世日本における儒礼受容の研究-『文公家礼』をめぐる儒家知識人の思想実践を中心に-》,京都:京都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博士論文,2008年。
殷慧:《朱熹禮學思想研究》,湖南:湖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林麗寬:《金門閩南婚俗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12年。
王云云:《朱熹禮學思想淵源研究》,陝西: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吕振宇:《《家禮》源流编年輯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二) 碩士論文(依畢業先後排序)
林美惠:《朱子學禮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鄧淑鈴:《宋代婚姻制度及其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黃美華:《司馬光書儀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田世民:《近世における『文公家礼』に関する実践的言説―崎門派の場合―》,京都:京都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碩士論文,2005年。
孔志明:《朱子《家禮》對臺灣婚禮、喪禮之影響》,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7年。
翟瑞芳:《宋代家禮的立制與實踐》,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孫華:《朱熹《家禮》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楊根東:《朱子禮論-從禮之本的角度探究》,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劉箏爭:《宋夏金時期的婚制婚俗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文史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王依倫:《北宋民間婚姻研究》,臺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延玥:《朱熹論禮與理的關係》,南京: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高玉娜:《從《朱子家禮》看朱熹的孝道主張》,安徽: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四、 單篇論文
(一) 期刊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潘光旦:〈家譜與宗法〉,《東方雜誌》第27卷第21號(1930年11月),頁72。
兼永芳之:〈朱文公家礼の 一考察〉,《支那學研究》,第 21 期(1958年11月),頁20-25。
上山春平:〈朱子の「家禮」と「儀禮經傳通解」〉,《東方學報(京都)》第 54 期(1982年3月),頁173-256。
高明:〈朱子的禮學〉,《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1期(1982年6月),頁35-49。
方建新:〈宋代婚姻禮俗考述〉,《文史》第24輯,1985年4月,頁157-178。方建新:〈宋代婚姻論財〉,《歷史研究》,1986年第3期,頁178-190。
吳旭霞:〈試論宋代婚姻重科舉士人〉,《廣東社會科學》,1990年01期,頁89-92。
楊志剛:〈《司馬氏書儀》和《朱子家禮》研究〉,《浙江學刊》,1993年第1期,頁108-113。
楊志剛:〈《朱子家禮》:民間通用禮〉,《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 10 期,頁40-46。
蔡方鹿:〈朱熹之禮學〉,《朱子學刊》,1996年第1輯,頁72-80。
楊志剛:〈朱子家禮在韓國的流傳與影響〉,《朱子學刊》,1996年第1輯,頁232-246。
陳來:〈朱子《家禮》真偽考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頁117-124。
程民生:〈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頁135-141。
王立軍:〈宋代的民間家禮建設〉,《河南社會科學》,2002年02期,頁79-79。
顏鸝慧 :〈《文公家禮‧昏禮》與「臺俗閩南婚禮」的比較〉,《中國文化月刊》第269冊(2002年08月),頁75-92。
宋東俠:〈宋代厚嫁論述〉,《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2期(2003年3月),頁62-66。
邢鐵:〈試論「宋型家庭」〉,《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126-132。
粟品孝:〈文本與行為:朱熹《家禮》與其家禮活動〉,《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頁99-105。
唐群:〈宋代「榜下捉婿」之風及影響〉,《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頁27-30。
安國樓:〈朱熹的禮儀觀與《朱子家禮》〉,《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05年01月),頁143-146。
楊建宏:〈論宋代家訓家範與民間社會控制〉,《船山學刊》,2005年01期,頁60-62。
周愚文:〈司馬光的家訓內涵及其對宋代家族教育的影響〉,《師大學報:教育類》第50卷第2期(2005年10 月),頁1-12。
陳瑞:〈朱熹《家禮》與明清徽州宗族以禮治族的實踐〉,《史學月刊》,2007年第3期,頁86-93。
馬雪,吉成名:〈1991年以來宋代家族史研究述略〉,《中國史研究動態》,2007年第4期,頁10-16。
馬玉臣:〈宋代家庭規模再推算〉,《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4期,頁36-41。
陳彩雲:〈朱子《家禮》中的禁奢思想及對後世的影響〉,《孔子研究》,2008年第4期,頁103-109。
黃娜:〈朱熹禮學的經世傾向〉,《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12期(2008年12月),頁46-48。
牟堅:〈朱子對「克己復禮」的詮釋與辨析—論朱子對「以理易禮」說的批評〉,《中國哲學史》 ,2009年01期,頁20-33。
郭美琴:〈宋代家訓文獻述論〉,《蘭臺世界》,2009年08期,頁66-67。
高明士:〈天聖令的發現及其歷史意義〉,《法制史研究》第16期(2009年12月),頁1-32。
鄭麗萍:〈宋代男女初婚年齡探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頁121。
柳立言:〈宋代明州士人家族的形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1本第2分,2010年06月,頁289-364。
張波:〈宋代婚姻中的重財現象〉,《安徽文學》,2010年第10期,頁258-259。
殷惠、肖永明:〈朱熹禮學思想建設的啟示〉,《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1年 01期,頁40-45 。
殷惠:〈天理與人文的統一—朱熹論禮、理關系〉,《中國哲學史》2011年第4期,頁41-49。
王志躍:〈《朱子家禮》與《滿洲四禮集》對比研究〉,《歷史教學》,2011年第18期,頁14-17。
楊志剛:〈明清時代《朱子家禮》的普及與傳播〉,《經學研究集刊》第九期(2011年10月),頁29-50。
姜波:〈朱熹「以理釋禮」思想的形上依據〉,《齊魯師范學院學報》 ,第26卷 04期 (2011年8月) ,頁96-101。
張凱作:〈朱子理學與古典儒家禮教〉,《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02期(2012年3月),頁12-20。
馮兵:〈予「敬」予「和」:朱熹的禮樂價值論〉,《江漢論壇》,2012年第5期,頁88-94。
安國樓、王志立:〈司馬光《書儀》與《朱子家禮》之比較〉,《河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10期,頁86-88。
李云根:〈宋代福建路的財婚現象〉,《莆田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2012年8月),頁52-56。
吳哲:〈朱熹禮學思想中「宜時用」原則概述〉,《蘭臺世界》,2012年36期 ,頁64-65 。
馮兵:〈「理」「禮」會通,承揚道統—朱熹仁學思想探究〉,《東南學術》,2013年01期,頁181-188。
陳慧麗、王倩:〈朱子《家禮》在祁門黃龍口的實踐—婚禮篇〉,《江淮文史》 ,2013年02期,頁152-160。
彭月肖:〈朱子《家禮》的現代實踐—以朱氏婚禮為例〉,《中華文化論壇》,2013年06期,頁75-80。
王志躍:〈推崇與抵制:明代不遵循《朱子家禮》現象之探研〉,《求是學刊》,2013年05期,頁163-169。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 、田梅(Margaret Mih TilIman):〈儒家婚禮之重構與現今中國青年文化:援引經典以回應棘手問題的案例(Remodeling Confucian Wedding Rituals to Address China's Youth Culture Today: A Case of Using the Classics to Respond to Recalcitrant Problems)〉,《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0 卷第 2 期(2013年12月),頁221-245。
何斯琴:〈宋明士庶禮書述略〉,《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2期(2013年04月),頁72-76。
陳國燦、游君彥:〈略論宋代的財婚現象〉,《探索與爭鳴》2014年03期,頁88-91。
王善軍:〈略論宋代世家大族的家學〉,《社會科學》,2014年第 1 期,頁141-149。
王美華:〈家禮與國禮之間:《朱子家禮》的時代意義探析〉,《史學集刊》,2015年01期,頁19-26。
(二) 論文集論文(依出版先後排序)
阿部吉雄:〈文公家禮に就いて〉,收入服部先生古稀祝賀記念論文集刊行會編:《服部先生古稀祝賀記念論文集》,東京:富山房出版社,1936年,頁25-40。
宇野精一:〈朱子と禮〉,收入諸橋轍次、安岡正篤監修:《朱子學大系》,東京:明德出版社,1974年,第一卷,頁272-282。
束景南:〈朱熹《家禮》真偽辨〉,《朱熹佚文輯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675-686。
粟品孝:〈宋代家族研究論著目錄〉,《宋代文化研究》第8輯,1999年8月,頁305–311。
池田溫:〈《文公家禮》管見〉,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 家禮、家族與教育》,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頁129-141。
周愚文:〈宋代的學禮〉,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粟品孝:〈宋代家族研究論著目錄續一〉,《宋代文化研究》第14輯下,2006年4月,頁822–833。
程民生:〈宋人婚齡及平均死亡年齡、死亡率、家庭子女數、男女比例考〉,收入朱瑞熙、王曾瑜、蔡東洲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第11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頁289-295。
方健:〈宋代人口研究新論—兼與吳松弟教授商榷〉,收入張其凡、李裕民主編,《徐規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14–168。
(三) 會議論文(依會議先後排序)
李豐楙:〈朱子《家禮》與閩臺家禮〉,收入楊儒賓主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頁25-53。
葉國良:〈禮俗之融合與轉化-以唐宋婚俗中異族文化成分為例〉,收入臺灣大臺灣大學中文系、成功大學中文系「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編輯小組編輯:《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里仁書局,2004 年,頁63 至87。
彭林:〈論朱熹的禮學觀〉,收入蔣秋華、馮曉庭主編:《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頁353-369。
楊志剛:〈《朱子家禮》與中國禮學的若干問題〉,收入《與孔子對話—論儒學的現代生命力—上海文廟第三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頁300-319。
鄭卜五:〈朱熹《家禮》影響台灣婚禮習俗舉隅〉,收入《2010年閩南文化新探—第六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頁335-347。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田梅(Margaret Mih TilIman):〈喜結連理 : 《朱子家禮‧婚禮》的現代化〉,收入《人文與價值 : 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上海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25-241。
朱傑人:〈《朱子家禮》:從文本到實驗-以婚禮為例〉,收入《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上海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11-224。
朱傑人:〈世俗化的朱子:朱子學術的世俗關懷及其時代(當時代和現時代)意義:以「禮」學為例〉,收入陳來、朱傑人主編:《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118-128。
殷惠:〈朱熹禮學思想建構的特點及其現代意義〉,收入陳來、朱傑人主編:《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40-45。
湯勤福:〈朱熹《家禮》的真偽及對社會的影響〉,收入《人文與價值 : 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583-594。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田梅(Margaret Mih TilIman):〈朱子文化復興的潛在力:以中國學生《朱子婚禮現代版》的民意調查為例〉,收入陳來主編:《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107-11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