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6102-15341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6102-153413
論文名稱
Title
一九九六∼二00一年台灣地區教育研究趨勢之評析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Trend of Education Researches from 1996 to 2001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07-0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2-07-26
關鍵字
Keywords
研究典範、教育研究
research paradign, Educational research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2 次,被下載 559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596 times.
中文摘要
系 別: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論 文:一九九六~二00一年台灣地區教育研究趨勢之評析
指導教授:鄭英耀 博士
研 究 生:薛瑞君

中文摘要

近年來國內的教育研究完成了不少的研究報告和學位論文,對教育發展與實施提供了許多不可抹滅的貢獻,但其中仍存在許多的問題。為使我國教育的發展能開創新的格局,有必要對教育研究作一反省與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針對一九九六年到二00一年我國八所教育研究所(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共775篇學位論文進行分析、比較,以了解國內教育研究現況與趨勢。藉由整合性地回顧、探究台灣地區教育研究狀況。不管對研究的題材與方法加以探討,或是對研究的典範及其應用性分析,皆可從中獲得啟迪與發現,有助於反省思索教育研究未來研究發展的方向。一方面為鑑往知來,讓未來研究者能知教育研究的精髓與偏倚;另一方面希望藉由探討研究方法與理論基礎,提供研究者更深入強化的背景,為研究者引領出一條教育研究的新思維新方向。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為主要研究方法,輔以比較研究法。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的「我國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登錄表」,並運用頻數、百分比及χ2 考驗等統計分析進行資料處理。
本研究結果有以下幾點:
壹、 研究題材方面偏重「教育行政與政策」、「教育心理學與輔導」、「課程與教學」、「教育社會學」和「教育思想與教育史」五大領域;
貳、 研究形式方面傾向國際性、移植性的趨勢;
參、 研究工具以自行創制為最多;
肆、 研究典範兼重質與量的研究取向;
伍、 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最多;
陸、 研究目的偏重應用研究;

依以上的研究發現,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作為我國教育研究發展的參考:
壹、有關研究結果利用的建議
一、 鼓勵更多的研究人員投入以往較少研究的重要題材,以補教育研究之缺漏;
二、 發展各校教育研究所的特色;
三、 宜建立能反映我國社會與文化背景特色的教育研究理論體系;
四、 鼓勵質量互補研究典範的應用;
五、 強化研究方法的多元性;
六、 兼重理論性的探究;
七、 建立完善的教育研究資料網;
貳、有關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研究對象;
(一)不同學科領域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研究
(二)針對教育研究題材中某一特定主題進行深入的內容分析
(三)擴展研究對象至與教育研究相關的文獻
二、採用多元研究方法;
三、持續性、定期地針對我國教育研究所博碩士論文內容進行發展趨勢之研究。

關鍵字:教育研究、研究典範
Abstract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Trend of Education Researches from 1996 to 2001 in Taiw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reports and theses on domestic educational researches have been accomplished, giving many inerasable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However, many questions remain unanswered 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think and review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n Taiwan’s educational researches.
The thesis aim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775 theses and doctoral dissertations submitted to 8 graduate schools of education—i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National Changhua Normal University, National Cheng Chi University,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Dong Hwu University—from 1996 to 2001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and trend of Taiwan’s educational researches. Through reflecting upon and searching into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es in Taiwan, no matter it is in terms of the exploration of research subject matters and methods or in terms of the applicative analyses of educational paradigms, we can find enlightenment and discovery, which will enable us to speculate on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the future. On the one hand, the thesis lets the reader learn from the past to contemplate the future and lets the future researchers glimpse into the essence and inclina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esis, by means of exploring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provides the researchers a more clarified and in-depth guidance to lead the researchers toward an uncharted path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thesis uses content analysis as the major research method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as the supplementary method. The research tool is the self-complied “registration table of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for graduate schools of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the thesis uses such statistical analysis like frequency, percentage and χ2 test to process the collected materials.
The findings of the thesi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subject matters usually fall into five major field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Educational sociology,” and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history.”
2.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s usually borrowed from foreign countries.
3. The research tools are generally self-made.
4. The research paradigm emphasize both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5. The research method is usually questionnaire.
6. The research goal tends to emphasize applicative research.

Based on preceding research discoveries, the thesis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aiwan:
1. Sugges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a. We should encourage more researchers to explore other important yet less investigated subject matter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b. Every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should develop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 We need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which can reflec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of Taiwan.
d. We should encourage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paradigms that emphasize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e. We should stres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s well.
f. We should build up a sound and fine data bank of educational researches.
2. Suggestion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es
a. Expansion of research subjects
(1) Content analysis of these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2) In-depth content analysis of one specific subject matter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 Expansion of research topic to include literature related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b. Adoption of multiply research methods
c. Persistent and periodical researche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endency of the contents of the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s of education in Taiwan.

Key words: Educational research, research paradig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一九九六~二00一年台灣地區教育研究趨勢之評析

目 錄

謝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Ⅰ
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Ⅱ
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Ⅵ
圖表目次. . . . . . . . . . . . . . . . . . . . . Ⅷ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 . . . . . . . .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 . . . . . . . . . . .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 . . . . . . . . . . . .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 . . . . . . . . . . . .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 . . . . . . . . . . . .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育研究的概念分析. . . . . . . . . . 9
第二節 教育研究的典範. . . . . . . . . . . . . 20
第三節 教育研究的發展. . . . . . . . . . . . 32
第四節 相關研究之探討. . . . . . . . . . . .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 . . . . . . . . . . . . 45
第二節 研究樣本. . . . . . . . . . . . . . . 4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47
第四節 研究設計. . . . . . . . . . . . . . . 49
第五節 內容分析的單位與類目. . . . . . . . . . 54
第六節 信度與效度. . . . . . . . . . . . . . . 60
第七節 資料處理. . . . . . . . . . . . . . .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題材及研究形式之結果與討論. . . . 64
第二節 研究工具及研究典範之結果與討論. . . . 78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之結果與討論. . . .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 . . . . . . . . . . . . . . 105
第二節 建議. . . . . . . . . . . . . . . . . 108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114

附錄
一、台灣地區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登錄表 123
二、專家效度書函. . . . . . . . . . . . . . . . 124
三、台灣地區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一覽表. . . . . . 129

圖 目 次

圖2-1方法論之整合模式. . . . . . . . . . . . . . . . . 29
圖3-1本研究架構.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圖3-2內容分析之關係圖. . . . . . . . . . . . . . . . . . 49
圖3-3同一來源而不同時間的傳播內容分析模式. . . . . . . . 51
圖3-4本研究內容分析模式I:各年度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之特性、異同與趨向.. . . . . . . . . . . . . . . . . .
51
圖3-5不同來源傳播內容之分析模式. . . . . . . . . . . . . 52
圖3-6本研究內容分析模式II:八校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各類目之特性、異同與趨向. . . . . . . . . . . . . . . . .
52
圖3-7本研究內容分析模式III:不同學位別之學位論文各類目的特性、異同與趨向. . . . . . . . . . . . . . . . . . . . .
53



表 目 次

表2-1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之比較表. . . . . . . . . . . . . 22
表2-2教育研究發展趨勢. . . . . . . . . . . . . . . . . . 33
表2-3台灣地區教育研究相關研究分析表. . . . . . . . . . . 42
表3-1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研究題材類目表.. . . . . . . . 55
表3-2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研究方法類目表.. . . . . . . . 58
表3-3本研究信度分析摘要表. . . . . . . . . . . . . . . . 61
表4-1研究題材數量分布表. . . . . . . . . . . . . . . . . 65
表4-2不同年代別之研究題材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 66
表4-3不同學校名稱之研究題材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68
表4-4不同學位別之研究題材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 70
表4-5研究形式數量分布表. . . . . . . . . . . . . . . . . 73
表4-6不同年代別之研究形式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 74
表4-7不同學校名稱之研究形式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75
表4-8不同學位別之研究形式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 . 76
表4-9研究工具數量分布表. . . . . . . . . . . . . . . . . 78
表4-10不同年代別之研究工具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 79
表4-11不同學校名稱之研究工具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80
表4-12不同學位別之研究工具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 81
表4-13研究典範數量分布表. . . . . . . . . . . . . . . . 83
表4-14不同年代別之研究典範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 84
表4-15不同學校名稱之研究典範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85
表4-16不同學位別之研究典範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 86
表4-17研究方法數量分布表. . . . . . . . . . . . . . . . . 89
表4-18不同年代別之研究方法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 91
表4-19不同學校名稱之研究法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93
表4-20不同學位別之研究方法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95
表4-21研究題材與研究方法之交叉分析表. . . . . . . . . . 97
表4-22研究目的數量分布表. . . . . . . . . . . . . . . . 100
表4-23不同年代別之研究目的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101
表4-24不同學校名稱之研究目的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102
表4-25不同學位別之研究目的的交叉表與卡方檢定. . . . . . 10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獅。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鳳喈(1998)。中國教育史。台北:正中。
白亦方(1997)。淺析台灣近年來教育研究在方法與理論基礎上的進展。國教園地,59(60),78-8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4)。社會科學分類之研究。台北:國防部。
伍振鷟(1993)。教育評鑑。台北:南宏。
伍振鷟、陳伯璋(1985)。我國近四十年來教育研究之初步檢討。載於陳伯璋著,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頁183-219)。台北:南宏。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邱兆偉(1992)。教育研究歷程與設計問題。教育文粹,21,71-82。
邱天助(1990)。社會教育活動方案設計。台北:心理出版社。
杜祖貽(1982)。論外來教育理論之限制與今後教育學研究的路向。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頁19-2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淑芬(1989)。比較法。載於蔡保田等著,教育研究法(頁239-250)。高雄市:復文。
余 霖(1990)。內容分析法與教育研究。師友,271,16-18。
吳文侃、楊漢清主編(1992)。比較教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載於莊懷義等合著,教育概論(頁435-495)。台北縣:空大。
吳清山(1993)。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取向。教育研究雙月刊,31,15-21。
吳清山(2000)。初等教育。台北:五南。
林玉體(1984)。教育概論。台北:東華書局。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揚智。
林彩岫(1993)。教育研究的兩個典範:質與量之討論。載於賈馥茗
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頁209-228)。台北:五南。
林振春(1993)「台灣地區成人教育學術研究之檢討」。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一九九三年海峽兩岸成人暨隔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9-287)。台北市: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林振春(1994)「台灣地區成人基本教育需求實施現況與問題評析」。載於亞洲及南太平洋成人教育總會等主辦,一九九四年國際成人基本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7-126)。台北市:亞洲及南太平洋成人教育總會。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寶山(1994)。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林慶彰(1996)。學術論文寫作指引:文科適用。臺北市:萬卷樓。
林靜芬(2000)。我國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內容分析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愚文(1989)。教育學的科學研究之反省。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頁175-194)。台北:師大書苑。
施孟雅(1992)。從專業期刊文獻分析我國台灣地區的圖書館學研究。台北市:漢美。
洪仁進(1997)。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3-34)。台北:師大書苑。
洪仁進(1993)。哲學研究法。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頁829-243)。台北:五南。
孫正豐(1995)。「論文的形式規格」。載於段家鋒等(主編),論文寫作研究(頁397-578)。台北市:三民。
郭生玉(1990)。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崑謨(1994)。論文及報告寫作概要。台北市:五南。
郭諭陵(2000)。教育研究典範的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資訊,8(6),89-108。
張世平(1993)。行動研究法,戴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341-372)。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秀雄(1998)。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景媛(1999)。「教育的心理學」評論,戴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部國家講座(主編),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頁583-587)。台北:揚智。
陳正昌(1994)。「統計套裝軟體在教育研究上之應用」。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紀念蔡保田教授逝世三週年(頁113-138)。台北市:台灣書店。
陳緒耀(1997)。台灣地區圖書資訊學碩士論文及其引用文獻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載於莊懷義等(編著),教育問題研究(頁97-116)。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伯璋主持(1995)。教育學門內容規劃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4-2745-H026-001)。
陳伯璋(1995)。我國教育研究之檢討與展望。載於國立空中大學、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合編),分析社會的方法論文集,(頁C1-C21)。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伯璋(2001)。新世紀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南宏。
陳孟堅(1974)。我所知道的內容分析法。文藝復興月刊,58,43-50。
陳奎喜(199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密桃、方德隆(1999)。教育研究。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頁369-398)。高雄:復文。
翁福元(1999)。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的對話:一個概念性的討論。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與政策之國際比較,(頁1-22)。台北:揚智。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1994)。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紀念蔡保田教授逝世三週年。臺北市:臺灣書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部國家講座主編(1999)。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台北:揚智。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1994),中華民國教育研究資訓彙編。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溫明麗(1999)。當代台灣教育哲學典範之轉移。哲學雜誌,29,48-69。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宗顯(1999)。一九九0年後台灣地區教育行政學術研究狀況之分析與展望,戴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部國家講座(主編),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頁387-422)。台北:揚智。
黃貞裕(2000)。教育行政方法論典範變遷之研究:實證論、後實證論、與後現代主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89)。教育研究極須擺說量化的支配。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頁131-140)。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等(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2)。台灣地區成人教育的現況與發展趨勢。成人教育,7,4-12。
傅淑貞(1997)。師生畢業論文:台灣社研所碩士論文之知識社會學考察。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孝榮(1993)。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809-833)。台北市:東華。
楊孝榮(1995)。社會研究實務。台北市:正中。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輿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楊深坑(1998)。教育學學門成就評估報告。戴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會議會前會:社會科學組會議手冊。台北:編者。
楊深坑(1999)。世紀之交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頁1-14)。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楊國樞(1999)。「西化華人心理學」的本土化。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1),1-7。
葉啟政(1991)。文化優勢的擴散與「中心–邊陲」的對偶關係。戴於葉啟政著,制度化的社會邏輯(頁153-192)。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葉啟政(1993)。社會科學論述的移植與本土化的根本問題。載於杜祖貽編,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移植與應用(頁19-20)。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葉雪梅(1989)。「理論分析法」。蔡保田等著,教育研究法(頁297-307)。高雄市:復文圖書。
程又強、陳明終、吳清山編(1988)。教育與心理論文索引彙編。台北市:心理。
賈馥茗(1984)。教育研究的反省。載於伍振鷟(主編),中國教育的展望。台北:五南。
賈馥茗(1985)。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賈馥茗(1988)。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詹志宏(1980)。內容分析法在政治學上的應用:1971-1979中華民國政府注意力分析。東吳政治社會學報,4,93-110。
歐用生(1993)。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教(1973)。教育哲學導論。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歐陽教(1990)。教育的概念、口號與隱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2,29-49。
蔡保田(1989)。教育研究與教育研究法。蔡保田等著,教育研究法(頁1-20)。高雄市:復文圖書。
蔡保田等著(1989)。教育研究法。高雄市:復文圖書。
蔡清田(1999)。課程研究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頁153-172)。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謝文全(199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
戴嘉南(1993)。變遷社會中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教育研究雙月刊,31,13-14。
戴嘉南(1999)。輔導的理論與應用。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頁311-335 )。高雄:復文。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臺北:五南。
蘇永明(1999)。台灣教育哲學之發展:從國際化和本土化來衡量,戴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部國家講座(主編),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頁251-273)。台北:揚智。
王文科(主譯)(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原作者:B. R. Hergenhahn)。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8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 Q. Patton)。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黃振家等(譯)(2002)。大眾媒體研究導論(原作者:R. D. Wimmer, & J. R. Dominick)。台北:學富。(原著出版年:2000)


貳、英文部分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Best , J. W., & Kahn, J. V. (1989). Research in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Burrell, G., & Morgan, G. (1979). Sociological paradig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London: Heineman Educational Books.
de Landsheere, G. (1994). History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T. Hus’en,&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1864-1873). N.Y: Pergamon.
Denzin, N. K. (1978).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New York: McGraw-Hill.
Evers, C. W., & Lakomski, G. (1991). Knowing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 Contemporary methodological controvers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Oxford: Pergamon.
Evers, C. W., & Lakomski, G. (1996). Scienc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 postpositivist concepti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2(3), 379-402.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1990).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McGraw-Hill.
Gage, N. (1989). The paradigm wars and their aftermath: A historical sketch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since 1989.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2(5), 13-25.
Gay, L. R. (1992). Education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4th ed). New York: Merrill.
Greenfield, T. B. (1993). Theory about organization: A new perspectiv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chools. In T. B. Greenfield & P. Ribbins (Eds.), Gre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p.1-25). London: Routledge.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8). Do inquiry paradigms imply inquiry methodologies? In D. Fetterman (E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to evalution in education: The silent scientific revolution (pp. 89-115). New York: Praeger.
Hergenhahn, B. R.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learning(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Hus’en, T. (1994). Research paradigm on education.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 5051-5056). N.Y.: Pergamon.
Jackson, P. (1968). Life in classroom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Johnson, D. (Ed.). (1994).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Essex: Longman.
Kennedy, M. M. (1997).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6(7), 4-12.
Kuhn, T. 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sswell, H., Lerner, D., & Pool, D. S. (1952).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ymbol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2nd ed.).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aulston, R. G. (1996). Social cartography-mapping ways of seeing social and educational change. N. Y.: Garland.
Peterson, P. L. (1998). Why do educational research? rethinking our roles and identities, our texts and context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7(3), 4-10.
Richardson, V. (1994). Conducting research on practi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3(5), 5-10.
Robinson, V. M. J. (1998). Methodology and the research-practice gap.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6(1), 17-26.
Shulman, L. (1986). Paradigms and research programs in the study of teaching: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pp. 3-36). New York: Macmillan.
Smith, J. K., & Heshusius, L. (1985). Closing down the conversation: The end of the quantitative-qualitative debate among educational inquir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58985)
Stempel III, G. H. (1981). Content analysis. In H. Guido, G. H. Stempel III & H. W. Bruce (eds.), Research Methods in Mass Communication (pp. 119-131).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Hall, Inc.
Tashakkori, A., & Teddlie, C. (1998). Mixed methodology: Comb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hous and Oaks: Sage.
Tyler, R. W. (1966). Resources, model, and theory in the improvement of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J. S. Richardson & R.W. Howe (Eds.), The role of centers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production, demonstration, and research (pp. 31-40). Ohio: Ohio State University. ED013220.
Wiersma, W. (1991).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6th e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
Yang, S. K. (1993). 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Bulletin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38, 1-18.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