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6104-15223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6104-152237
論文名稱
Title
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公民意識、公民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The Study of Civic Consciousness,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tudents of Taipei’s Community Universiti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6-1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7-26
關鍵字
Keywords
公民參與行為、社區大學、公民意識
community universities, citizen participation, civic consciousnes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3 次,被下載 342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425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公民意識、公民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為取樣對象,有效樣本為553人,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自編之「社區大學學員公民意識及其公民參與行為問卷」,包括公民意識量表及公民參與行為量表。資料分析採取之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和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依據本研究分析發現,歸納以下五點結論:
一、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具有較高的公民意識,但公民參與行為僅屬於中度參與。
二、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的公民意識會因個人變項和社區大學變項的不同,而呈現差異的情形。
三、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的公民參與行為會因個人變項和社區大學變項的不同,而呈現差異的情形。
四、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的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行為有顯著相關。
五、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的個人變項、社區大學變項及公民意識可有效預測其公民參與行為。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分別就社區大學、社區大學學員及後續相關研究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議。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civic consciousness,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tudents of Taipei’s community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survey approach. 553 students from six Taipei’s community universities were randomly sampl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instrument for the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Students’ Civic Consciousness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were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and included two scales, one was “the Scale of Civ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other was “the Scal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methods for data analysis were descriptive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following five findings were concluded:
1. Students of Taipei’s community universities had high civic consciousness, but their citizen participation showed the medium participation only.
2. The civic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of Taipei’s community universities differed in terms of respondents’ personal variables and community- university variables.
3.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of Taipei’s community universities differed in terms of respondents’ personal variables and community- university variables.
4.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civic consciousness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y showed.
5. The personal variables, community-university variables and civic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of Taipei’s community universities could be effective predictors for students’ level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raised to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the students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社區大學之理念 9
第二節 公民意識與社區大學理念 22
第三節 公民參與行為與社區大學理念 36
第四節 相關研究之分析 51
第五節 研究假設 6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6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5
第一節 初步資料分析 85
第二節 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公民意識之現況與差異情形分析 91
第三節 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在公民參與行為之現況與差異情形分析 110
第四節 台北市社區大學員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行為之相關分析 143
第五節 台北市社區大學員個人變項、社區大學變項及公民意識對公民參與行為之迴歸分析 1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9
第二節 結論 154
第三節 建議 155
參考書目 161
中文部分 161
英文部分 170
附錄 173
附錄一 社區大學學員公民意識與參與行為預試問卷 173
附錄二 社區大學學員公民意識與參與行為正式問卷 17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王志嫻(2000)。台北縣雙和地區國中生『民主態度』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307-336。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再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家英(1999)。香港人的公民意識與民族認同:回歸一年的發展。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王錦雀(1994)。臺灣地區國中公民科教師的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錦雀(1997)。臺灣地區國中學生班級氣氛與政治態度之相關研究。公民訓育學報,6,225-272。
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92年度第二期選課手冊(2003)。台北: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編印。
台北市政府統計要覽(2003)。2003年11月14日,取自http://www.dbas.taipei.gov.tw/stat/abstract/data/03/6190.htm。
台灣社區大學導覽(2003)。台北: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雙月刊,51,41-52。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市:五南。
江明修、陳定銘(2001a)。台灣社區大學的創發與建構公民社會。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月刊,65。2003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010350.htm。
江明修、陳定銘(2001b)。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之建構—以社區大學運動為例。社會文化學報,12,15-43。
江炳倫(1983)。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市:正中。
吳佩雯(2003)。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俊瑤(2003)。國民小學教師政治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14。
吳英明(1999)。市民社會與地球村。高雄市:宏文館圖書。
吳維寧(2000)。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以解嚴後民間教改運動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小芬(2000)。社區大學的難題。社教雙月刊,96,51-53。
李天健(2001)。社區大學的社會定位—發展公民社會。專訪台灣社區大學運動發起人黃武雄教授。教育研究月刊,92,77-89。
李俊輝(2000)。從社區成人教育觀點探討公民參與政策執行的可行性做法。社教雙月刊,96,21-28。
阮小芳(1998)。社會重建的起點、市民社會的基地—社區大學之理念、特色與課程規劃簡介。台北市立圖書館訊,16(1),68-82。
阮小芳(2000)。社區大學與社區經營的理念。載於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系主編: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113-139頁)。高雄:復文。
周聖心(2002)。課程設計與發展—以永和社區大學的課程規劃與發展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00,46-49。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市:智勝文化。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175-202。
林水波、官暐楨(1996)。公民意識與建立能力對愛滋病防治之影響(上)。公務人員月刊,2,47-55。
林孝信(1999.01.22)。「社區大學」教改的新途徑。中國時報。2003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org.tw/cu/news/990122_01.htm。
林佳範(1997)。簡論臺灣「公民意識」的形成—企盼民主化的落實於草根具體日常語言互動的層次上。2003年9月8日,取自http://taiwan.wufi.org/mail/m072397.htm。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區發展研究學刊,31,1-21。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麒棟(2002)。社區大學社團活動課程推動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未出版出碩士論文。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3)。台灣社區大學導覽。台北市: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邱威程(2003)。社區大學參與及非參與社團活動課程學員社區意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二版二刷)。台北市:五南。
侯錦雄、宋念謙(1998)。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報,24,51-65。
施怡如(2001)。社區大學發展脈絡、課程規劃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柯正峰(2001)。教育奇蹟—社區大學。社教雙月刊,101,37-39。
柯惇貿(1999)。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段盛華(1988)。台灣地區五專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洪泉湖(1998)。從政治學論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273-307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二):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市:三民。
胡夢鯨(無日期)。讓紫荊週報扮演校園公共論壇的角色。2003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ccunix.ccu.edu.tw/~ccunews/ccunews/eachterm/3/hu.htm。
苗天蕙(1991)。台灣地區大學女生政治定向與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夏誠華(1994)。旅美華人、留學生對中華民國政治態度之研究。台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
孫春在(2000)。社區大學的實踐意義。師友,395,15-19。
徐諶(1998)。讓知識與學術回到大眾的手中—阮小芳主任談民間社區大學。師友,374,14-17。
張玉泓(2002)。公民意識的實踐邏輯:台灣社區大學歷史發展與個案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秀雄(1999)。建構適合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公民訓育學報,8,99-122。
張良蕙(2001)。社區公共生活之形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明垣(1984)。高雄市國中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智全(2003)。桃園地區國中教師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德永(1999)。我國社區學院的定位與規劃建議。成人教育學刊,3,57-81。
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梅高文(1994)。公民意識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65,57-60。
梅高文(1995)。公共行政「公正問題」與「能力問題」之研究-Habermas公共領域理論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許文傑(1999)。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的理論論述與「公民性政府」的形成。公共行政學報,4,65-97。
許育典(2003年4月)。社區大學法制化的探討。沈宗瑞(主持人),社區大學具體發展走向的分析與檢討---社區學院、空中大學、開放大學或學分銀行的構想。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台北市育成高中。
許育典、李惠圓(2001)。我國社區大學立法問題的探討。教育研究月刊,92,43-60。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市:允晨文化。
陳其南(1998)。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台北市:允晨文化。
陳定銘(2001)。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陳忠信(2000)。台灣社會傳統與現代因素的競賽:公民社會出現了嗎?載於時報文教基金會叢書:邁向公與義的社會(下)—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18-32頁)。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
陳翠娥(2001)。社區大學建構公民意識之研究--以台北市四所社區大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穆瑩(2002)。國中生政治知識與民主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地區國三學生為樣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傅麗英(1995)。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曾俊傑(1995)。台灣地區專科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馮朝霖(2002)。外推、對話與連結—社區大學課程之定位與規劃。教育研究月刊,100,51-56。
黃文陽(1995)。民眾參與與公共政策制定—高雄地區衞武營都會公園推動過程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秀端、趙湘瓊(1996)。台灣婦女近十年來政治態度的變遷—民國七十二年至八十一年。問題與研究,35(10),71-95。
黃武雄(1997.12.26)。深化民主與發展新文化。中國時報。2003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org.tw/features/cu/article/004/article004.htm。
黃武雄(1998)。社區大學為什麼要發文憑?2003年9月26日,取自http://www.napcu.org.tw/ShowArticle.asp?ID=11。
黃武雄(1999a)。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5,28-38。
黃武雄(1999b)。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2003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bamboo.hc.edu.tw/introduction/idea_1.html。
黃武雄(2000)。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2003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napcu.org.tw/ShowArticle.asp?ID=14。
黃武雄(2002)。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教育研究月刊,100,32-45。
黃武雄、阮小芳(1998)。民間版社區大學計畫書。教育資料文摘,42(3),13-24。
黃惟饒(1994)。後工業社會階段我國成人公民教育內涵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公民教育相關課程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黃富順(1999)。從大學推廣教育談社區大學的設立。成人教育,52,39-45。
黃富順(2001)。台灣地區近年來社區成人教育機構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62,41-46。
黃富順(2002)。台灣地區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69,29-42。
董子鉚(2000.7)。公共論壇簡介。社區大學全國通訊,5,6。
廖添富(1995)。台灣北部地區大學生現代公民性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訓育研究,34(3),17-22。
廖添富、黃景裕(1995)。我國大學生公民態度之研究—樣本取自本部地區。公民訓育學報,4,109-127。
廖添富、葉重新(1999)。從公民教育觀點建構民主之內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8-2413-H-003-018)。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8)。我國師範院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與「公民教育觀點」相關性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7,1-26。
劉義周(1994)。政治態度的性別差異:男女有別或男女不平等?政治學報,23,133-162。
蔡秀美(2003年4月)。全民終身教育思潮與社區大學未來發展的省思。孫春在(主持人),全民教育的世界思朝與社區大學發展方向的關係。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台北市育成高中。
蔡傳暉(2000)。社區大學的教學與課程規劃。載於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系主編: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141-154頁)。高雄:復文。
蔡傳暉(2001)。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2003年9月11日,取自http://cuy.ylc.edu.tw/lifelong/new_page_22.htm。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1999)。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人本教育基金會研究專案報告。2003年9月12日,取自http://tcu.taconet.com.tw/literature/study/。
鄭明長(2002)。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要培養怎樣的公民:文本、教室言談、與公民身份(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0-2413-H-020-003)。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鄭錫鍇(1993)。公民意識與公共組織結構慣性的關聯性。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蕭揚基(2000a)。學校公民教育與公民意識。研究與動態,2,75-88。
蕭揚基(2000b)。台灣中部地區高中生公民意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3-H-212-003-S)。
蕭揚基(2001)。台灣地區高中學生家庭因素與國家認同及其公民意識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3-H-212-006)。
蕭揚基(2002)。概念取向家庭溝通、社會學習與公民科教學對高中學生公民意識形成影響之研究—以彰化縣內高級中學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0-2413-H-212-002)。
錢永祥(2000)。公民社會的成長。載於時報文教基金會叢書:邁向公與義的社會(下)—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361-366頁)。台北市:時報文化。
龍應台(2000)。台灣還有一段路要走。載於時報文教基金會叢書:邁向公與義的社會(下)—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155-158頁)。台北市:時報文化。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市:前衛。
顧忠華(1997)。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教育資料文摘,234,86-88。
顧忠華(2000)。台灣的社區大學與社會自治。亞洲研究,37,172-190。
顧忠華、陳巨擘(1999.03.07)。社區大學的願景與展望。中國時報。2003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org.tw/cu/news/990307_02.htm。
欒棟(1999)。公民社會與生活教育。東海哲學研究集刊,6,227-242。
英文部分
Advisory Commission 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1980).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American Federal System. Washington, DC: ACIR.
Al-Jibouri, O. M. (1985). Social status, personal contro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mong aspiring leaders: male-female comparisons. (doctor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 8610348.
Baik, J. M. (1994).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 factors on the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Korean students. (docto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 9520811.
Barbalet, J. M. (1988). Citizenship. Milton Keynes,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Barber, B. R. (1984). Strong democracy.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arber, B. R. (1998). A Place for Us: how to make society civil and democracy strong. NY: Hill and Wang.
Christy, C. A. (1987). Sex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Y: Praeger.
Cohen, J. L. & Arato, A. (1992).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 Cambridge, MA: MIT Press.
Cooper, T. L. (1984). Citizenship and Professionalism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4, 143-149.
Haeberle, S. H. (1987). Neighborhood identity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19(2), 178-196.
Hanson, M. (1998). Facilitating civil society. In J. Burbidge (Ed.), Beyond prince and merchant: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pp.235-247). NY: Pact Publications.
Hyden, G. (1998). Building civil society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In J. Burbidge (Ed.), Beyond prince and merchant: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pp.17-46). NY: Pact Publications.
Itzhaky, H. & York, A. S. (2000). Empowerment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oes gender make a difference? Social Work Research, 24(4), 225-233.
LaPlant, J. T. (1998). Political learning in adolescence: A survey of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heartland. (doctor dissertation, Oklahoma University.)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 9828785.
Levine, M. (1993).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1980s and 90s. Excerpted from Community News. Retrieved July 4, 2003, from: http://plsc.uark.edu/plsc3235/Class%20Resources/citizen_participation.htm
Marshall, T. H. (1992).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London: Pluto Press.
Marshall, W. (1995). The new citizenship: redef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governed.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3, from: http://www.cpn.org/parties/newcitizen.html
Murphy, M. (2001). The politics of adult education: state, economy and civil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0(5), 345-360.
O’Connell, B. (2000). Civil society: Definitions and description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3), 471-478.
Oldfield, A. (1990).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civic republicanism &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Routledge.
Ranson, S. & Stewart, J. (1989). Citizenship and government: the challenge for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domain. Political Studies, 37(1), 5-24.
Rojas, O. (1999).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K. Naidoo (Ed.), Civil society at the millennium (pp.85-95). West Hartford, CT: Kumarian Press.
Theiss-Morse, E., Fired, A., Sullivan, J. L., & Dietz, M. (1922). Mixing methods: A multistage Strategy for studying patriotism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Analysis, 3, 89-122.
van Gunsteren, H. (1994). Four conceptions of citizenship. In B. van Steenbergen (Ed.), The condition of citizenship (36-48).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Verba, Sidney, Nie, Norman H. & Kim, Jae-on (1987).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equali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hitaker, G. P. (1980). Coproduc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 delive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0(3), 240-24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