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6105-10093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6105-100936
論文名稱
Title
班級法庭對國小學生法治知能及其相關影響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 research on the moot court of class:Based on law-related knowledge to elementary students and its relevant influenc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7-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7-26
關鍵字
Keywords
班級法庭、仲裁者、法治教育、行動研究
the moot court of class, action research, law-related education, mediato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8 次,被下載 311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119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設計,在教學現場中運用「班級法庭」的設置與相關教學活動,探討學生在法治知能及其相關影響的成效。
本研究的目的在嘗試藉由班級法庭的設立,透過第三者顧問的仲裁與公開審理的方式,建立學生法治觀念並具體建立班規。並且經由參與公眾事務的過程學習判斷是非對錯,進而培養尊重別人、原諒別人的品格;同時增進學生批判思考與自我反省的能力。讓班級自治的功能得以發揮,減少教師處理學生紛爭的次數與時間,達到提升遵守常規、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教師教學效能的目標。並藉由輔導策略協助學生修正自己與他人互動的模式,讓自己為團體成員所接納進而成為重要的一員。達到施以教育、融入生活、輔導修正的教育目的。

經由資料分析與現場觀察顯示:
一、學生互動時,發生爭執的事件與原因,並未因時空背景的轉換而有太多變化。
二、班級法庭在教室的運用模式,嚴肅中帶有溫馨。
三、時間延宕,改變學生面對衝突的模式,減少教師教學及備課時間受干擾。
四、班級法庭解決紛爭,輔導策略引導思維。
五、學生自我反省與批判思考的增能。
六、運用適當的管理模式,班規不一定得在開學時立刻制訂。
七、第三者顧問模式讓當事人得到充分的溝通。
八、集體仲裁的方式,對學生的自律有正面的影響。

依據上述結論及在教學現場運作時的心得,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 給予學生文字表達的機會。
二、 善用導師時間。
三、 共同制訂管教辦法,教師權責的收放尺度需拿捏恰當。
四、 做好教學記錄,依學生的需要隨時修正。
五、 參考法律相關網站,讓學習更貼近生活。
六、 適時加入輔導措施,幫助學生知行合一。
七、 宣導班級經營理念,避免家長誤解。
Abstract
Abstract
This report describes an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that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using the moot court of class and rela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especially on students’ law-related knowledge and other relevant influences.
By founding the moot court of class,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give students law-related knowledge and establish classroom rules through the arbitration and public justice of the third-party advisor.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public affairs, students learned to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developed the moral qualities full of respect and forgiveness, and then promoted students’ ability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self-refle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l increased the function of self-governing activities in the class, reduced the amount of time and frequencies for the teacher to deal with students’ arguments, 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aim to help students follow rules,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results and the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 Through the strategies used to help students correct their ow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styles, students could be accepted by the whole group and became one important group member. The model fulfilled the three education goals—teaching, integrating into lives, advising and correction.
According to data analysis and observation,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events and causes of students’ arguments did not change a lot with time and places.
2. Students liked to participate activities in the moot court of class. The atmosphere was serious but warm.
3. Procrastination changed the way how students faced conflicts and reduced the interruption on the teacher’s teaching process.
4. The function of the moot court of class was to solve conflicts, and then counseling strategies were use to lead the thought and improve behavior.
5. The model had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s’ self-reflec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6. Under the suitable model, classroom rules didn’t have to be made right after the school year began.
7. The third-party advisor was helpful to complete communication, and made the arbitration to good effect.
8. The arbitration in a group had positi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self- disciplin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suggestions for educators were as follows.
1. Give students opportunities of expressing themselves in writings to balance the function of oral communication.
2. Use Homeroom Teacher’s Time well to put law education into practice in daily life.
3. Make the disciplinary policy i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Notice the power of the teacher to avoid indulgence.
4. Keep teaching records, and adjust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s.
5. Make reference to law-related websites to combine life with learning.
6. Use counseling strategies properly to help students perceive knowledge and carry it out in daily life.
7. Communicate the ideas of class management with students’ parents to avoid any misunderstanding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發展的緣起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法治教育
第二節 班級法庭
第三節 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行動研究的特性
第二節 研究流程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第四節 教學活動設計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第六節 前導研究結果
第四章 夏荳班的班級法庭
第一節 學生群像描述
第二節 學生法庭的組織與審理程序
第三節 學生法庭的實施
第四節 填寫反省日誌和階段性省思
第五節 訪談
第六節 訴訟案件的統計和分析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生在法治知能學習上的表現
第二節 學生在常規表現上的轉變
第三節 學生在批判思考上的表現
第四節 學生在生活表現上的轉變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第三節 省思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二 英文部分
附錄
附錄一 教學計畫與統整課程概念圖
附錄二 教學活動設計
附錄三 訴狀
附錄四 心情點播站
附錄五 反省日誌
附錄六 階段性省思(一)
附錄七 階段性省思(二)
附錄八 家長通知暨同意書
附錄九 畢業生學習回饋單

表 次
表2-2-1 法治教育重要的學習結果
表3-4-1 法治教育教學計劃
表3-4-2 教學活動設計
表3-5-1 資料編碼對照表
表3-6-1 控訴項目統計表
表3-6-2 個人告訴次數統計表
表4-6-1 控訴項目統計
表4-6-2 原告次數統計表
表4-6-3 被告次數統計表
表5-2-1 個人告訴次數統計表
表5-2-2 班規條例
表5-4-1 訴訟案件與日數關係表

圖 次
圖2-3-1 第三者顧問模式
圖3-1-1 行動研究循環歷程圖
圖3-1-2 螺旋式行動研究歷程圖
圖3-2-1 研究流程圖
圖3-4-1 班級法庭與班規制訂流程圖
圖3-4-2 班級法庭執行與學生行為觀察流程圖
圖4-2-1 班級法庭相關位置圖
圖5-4-1 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訴訟案件與日數關係圖
圖5-4-2 訴訟案件與日數關係圖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力 爭 譯(民72)。窗口邊的荳荳。日本,黑柳徹子著。台北:鹽巴出版社。
于麗萍(民88)。國小學生同儕調解方案之實驗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王連生(民83)。教育輔導原理與技術。台北:五南。
王浩博(民86)。漫談民主法治教育。研習資訊,14(4),16-21。
王怡蘋、林宏濤(89)譯。法學導論。(Gustav Radbruch著原)。台北:商周出版社。
王克難(民92)譯。夏山學校(Summerhill)。(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l原著)。台北:遠流出版社。
毛中勻(民90)。國小學生法治教育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德隆(民85)。教育的社會學基礎。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高雄:復文書局。
方德隆(民88)。班級社會體系。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民87)。小執法說故事。台北:教育部。
朱仲謀(2004)譯。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Ac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 Jean McNiff & Jack Whitehead原著)。台北:五南。
余仲安(民76)。小學生的成長與生活輔導。台北:益群書店。
余鎮遠(民82)。國中學生法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民74)。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茂興、余伯泉(1995)譯。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 Robin M. Akert原著)。台北:弘智。
李宗薇(民85)。國小民主法治教育之課程內涵與課程實施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9,19-52。
李柏桂(民87)。國民小學民主法治教育面面觀。臺灣教育,568,42-49。
李宗薇(民89a)。國人法治觀念認知程度之調查研究。法務部專案。
李宗薇(民89b)。國小法治教育評鑑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3,1-32。
東吳大學(民93)。東吳大學學生會組織章程。取自東吳大學全球資訊網http://www.scu.edu.tw/student/2004/student_2/s2_012.htm#a2 (上網查詢時間:93/01/01,10:25)
林紀東(民86)。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自刊,58版。
林孟皇、陳叡智(民87)。談國小法治教育之推展。研習資訊,15(5),64-87。
林佳範(民91)。法治教育與「法條」-從哈伯瑪斯之溝通行動理論淺論法律認知之理性化及其可能性。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論文交流論壇 http://ssrc.sinica.edu.tw:8080/ssrc-home/paper/thesis_list_front.jsp 的網頁庫存檔。(上網查詢時間:92/05/22,22:30)。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書局。
林葦芸(2004)譯。批判思考導論。(Critical Thinking:An Introduction.Alec Fisher原著)。高雄:麗文。
吳德美(民72)。現階段我國法治教育之研究。東方雜誌,17(4),43-48。
吳武典(民74)。學校輔導工作。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公司。
吳芝儀、廖梅花(2002)合譯。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原著)。台北:濤石文化事業。
吳毓瑩(民84)。開放教室中開放的評量:從學習單與檢核表的省思談卷宗評量。開放社會中的教學,93-100。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法務部(民85)。青少年法律叢書。台北:法務部。
周天瑋(民87)。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台北:天下文化。
周甘逢、劉冠麟(2003)合譯。教育心理學(Education Psychology)。(Robert J.Sternberg & Wendy M.Williams合著)。台北:禾楓書局。
施能杰(民90)。法治取向德育教學對國小學童道德判斷與法律知識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憙(民75)。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正昌(民86)。從態度層面談教師批判思考的內涵與精神。教育研究雙月刊,57,48-54。
陳朝陽(民86)。法治教育的精神與教學。研習資訊,14(4),8-16。
陳竹英(民91)。國小教師處理學童人際衝突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萩卿(民93)。國小學生批判思考傾向與其偏好的教學取向及學習方式間的關
係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 第十七卷第一期251~270。
翁瑞美(民92)。運用學生法庭建立班級常規之行動研究。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教學實務及行動研究教師研習執行計畫(92年12月高雄市公開發表,未出版)。
翁瑞美(民93)。多用一點心,小兵立大功----談訴狀與班級法庭的運用。國教之友,571,48-52。
夏林清等譯(民91)。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Altricer,Posch & Somekh原著)。台北:遠流出版社。
張春興(民73)。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秀雄(民82)。民主法治教育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樹倫(民87)。加強憲法教育落實民主法治。台灣教育,568,17-23。
張進上(民88)。輔導理念與課程設計。台北:五南。
張國松(民90)。國民小學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炳煌(民78)。民主、法治教育與課程設計。收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黃光雄主譯(民90)。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Robert C.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原著)。台北:濤石文化事業。林紀東
教育部(民86)。小執法說故事教師手冊1-8 冊。台北:教育部、行政院青輔會。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0)。人權教育實施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楊中方(民82)。中國人真的是集體主義的嗎?:試論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321-434。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楊素英(民91)。高雄市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玉珠(2002)。批判思考的內涵詮釋與有效教師行為。通識教育季刊,第9卷第3期,151-170頁。
蔡明若(民82)。國小學童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焜輝(民86)。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
鄧郁敦(民79)。從美國中小學推展民主法治與道德生活教育的特色探討如何加強我國國民中小學民主法治與道德生活教育。教與愛,第30期,4-6頁。
薛玉蓮(民90)。人權教育融入國小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瑞澤(民71)。社會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鄭英耀(民81)。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鄭端容(民83)。日本民主法治教育實施策略之研究。台北:教育部訓委會專案。
謝瑞智(民86)。如何在民主社會中建立守法精神。研習資訊,14(4),22-30。
羅瑞玉(民85)。國小學生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師大教研所博士論文。
蕭妙香(民89)。國民小學法治教育之探討。台南師院學報,33,263-289。
蘇俊雄(民79)。法治政治。台北:正中書局。
蘇永欽、陳義彥(民86)。法治認知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人民的執法行為探討。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二、英文部分
Carr, W., & Kemmis, S.(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Philadelphia, PA: The Falmer Press, Taylor & Francis Inc.
Cleaf,D.W.V.(1991). Action i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N.J.:Prentice Hall.
Charles R. Knerr(2002). What is Undergraduate Moot Court. August 22, 2003,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honors.uta.edu/mootcourt/whatis.shtml
Chernow, F. B., & Chernow, C.(1981).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control: 101 practice techniques. West Nyack, New York: Parke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Fisher,R.J.(1976). Third party consultation:A skill for professional psychologists in community practice.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7, 344-351.
Gross, N.(1977). Teaching about the law: Perceptions and implications. Social Education, 41(3), pp.168-169.
McKernan, J.(1991).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 Kogan Page.
McNiff, J(1997).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Katz D. & Kahn, R.L.(1978). The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613-615.
Kemmis, S.(1993). Action research, in M. Hammersley(ed.), Educational research: Current issues. London, Paul Chapma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Kemmis, S., & McTaggart, R.(1982).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first edition).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Kemmis, S., & McTaggart, R.(1988).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third edition).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Lewin, K.(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4):34-46.
Osler, A & Starkey , H.(1994). Fundamental 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 for human rights: A Europe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 23(3),349-359.
Pinhey, Laura, ED .(1999). Resources on hot topics in the social studies. 1999 ,ED435587.
Pruitt, D.G.,& Johnson, D.F.(1970). Mediation as an aid to face saving in negoti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4,239-246.
Robbins, S. P.(1993). Organization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 hall, Inc.
Romanish, B.(1986).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curriculum: A critique. The Educational Form, 51(1), 45-55.
Stobart, M.(1987). Prologue. In N. B. Tarrow (Ed.), 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i.x.--xi). NY: Pergamon Press.
Starr,I.(1977). The Law Studies Movement :A Memoir.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55(1),6-11.
Study Group on Law-related Education(1978). Final report of the US Office of Education Study Group on Law-related Educati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