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6105-18390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6105-183900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的政商關係 (1988-20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in Taiwan 1988-2004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7-26
關鍵字
Keywords
政商關係、民進黨、國家機關、國民黨、自主性
State agency, Political business relations, independency,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Kuominta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6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威權時期,黨國一體的關係,政府有足夠資源去控制社會,在黨國的操控之下政治人物是不需依附企業家的。隨著「政治結構」與「經濟結構」的逐漸轉變,國民黨政府轉而須以選舉與經濟發展來取得統治的正當性,反對黨亦是在這種環境下才得以發展,因此政商關係也有了轉變。簡言之,本論文的研究,乃是研究自「政黨輪替」後,以及「兩岸關係」的變遷下,台灣的政商關係是否呈現出新的面貌。
本研究探析不同總統主政時期下,政商關係的具體變化。在本論文發現,台灣的政商關係在威權時期(1987年之前),呈現的是「大政府小企業」的型態,一黨獨大之下,政府具有相當高的自主性來掌控社會,政府與企業間建構出一個「不平等的政商關係」。解嚴後(1987∼2000),政商關係所呈現的是「中政府小企業的型態」,在反對黨的挑戰下,企業不再是受到政府全面性的控制,政商關係轉變成一種「不平等的盟友關係」。政黨輪替後(2000∼2004),政商關係呈現的是「中政府中企業的型態」,政治家幫企業家爭取或影響政策,而企業家則提供政治家競選資金,因而政商關係變成「平等互惠的關係」。隨著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的深化,「兩岸關係」也逐漸成為影響台灣政商關係轉變的重要關鍵。
在理論意義上,這意味著台灣的資本主義體質,已從威權主義時代的官僚資本主義主導的體系,漸次轉型為民間資本主導的體系,國家機關相對於民間資本的自主性正日益降低,民間資本對國家機關決策過程的影響力日益升高。與此同時,由於兩岸關係漸次成為足以影響台灣內部政商關係的因素,因而漸次使中國政府、國家機關得以透過兩岸經貿關係的操作,來影響台灣內部的政商關係和台灣國家機關的決策過程,甚至弱化台灣的國家機關自主性,從而使台灣的國家機關面臨來自於本國民間資本與中國國家機關雙重挑戰的危機。
Abstract
Authoritative period, party-state are integrative relation, the government has enough resources to control the society, political personages do not need to depend on the entrepreneur under the control of party-state. With the gradual transitions of '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 and ' economic structure ',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must transfer to obtain legitimacy of dominion by elect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opposition party also can develop under this kind of environment, so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has changed. In brief,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of Taiwan whether has the new appearance behind the transition of ruling Parties and under the changes of the Cross-Straits relations.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sis concrete change of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under the different presidents head the administration' period. Finding in this thesis that the policy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of Taiwan appear type of ' big government and small enterprise ' in authoritative period (before 1987), and government have high independence to control the society in one party authoritarian, among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build and construct out an ' unequal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 After martial law(1987- 2000),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appear type of' middle government and small enterprise ', enterprises no longer receive government's comprehensive control under the challenge of the opposition,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is changed into a kind of ' unequal ally's relation '.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appear type of 'middle government middle enterprise ' after transition of ruling parties(2000- 2004),the politician helps the entrepreneur to try or influence the policy, but the entrepreneur offers campaign financing for politician , therefore t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is turned into ' the relation of the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trading tie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 the Cross-Straits relations 'become the important key influencing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of Taiwan to change gradually.
In the theory meaning, this means capitalist physique of Taiwan, already from the bureaucracy capitalist and leading systems of authoritative times make the transition for the system with leading folk capital gradually, the independence of state apparatus relative to folk capital of is reducing day by day, and the influence power of the folk capital to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state apparatus rises day by day. Meanwhile , the Cross-Straits relations become the enough factor influencing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inside Taiwan, therefore Chinese Government make state apparatus pass the operation of trading ties of the Cross-Straits gradually to influence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of Taiwan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the g state apparatus of Taiwan inside Taiwan, even weaken the state apparatus independence of Taiwan, thus state apparatus of Taiwan face the double crisis coming from native folk capital and Chinese state apparatus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2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11

第二章 國民黨時期的政商關係……………………………………13
第一節 蔣經國時代的政商互動(1972∼1988)……………………14
第二節 李登輝時代的政商利益(1988∼2000)……………………25
第三節 企業在此時期的自主性………………………………………36

第三章 民進黨時期的政商關係(2000∼2004)………………43
第一節 民進黨執政前的政商關係(1987∼2000)…………………45
第二節 民進黨上台後的政商關係(2000∼2004)…………………51
第三節 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企業所扮演的角色………………………66

第四章 企業與政府互動關係之分析……………………………75
第一節 「反商情結」的因素…………………………………………76
第二節 兩岸互動對政商關係的影響…………………………………83
第三節 政商互動關係規範性法規……………………………………94

第五章 結 論……………………………………………………………101

參考資料……………………………………………………………………105


表目次

表3-1 歷年來立法院席次的變化…………………………………………48
表3-2 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56
表3-3 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59


圖目次

圖2-1 威權時期的政商關係………………………………………………15
圖2-2 解嚴後的政商關係…………………………………………………26
圖2-3 企業自主性的轉變…………………………………………………37
圖3-1 政黨輪替後的政商關係……………………………………………51
圖4-1 官商勾結三角關係…………………………………………………79
圖5-1 中國對兩岸經貿關係的操作(以商逼政)………………………10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1.書籍
丁仁方、王慶輝,1999,政府與企業。台北:空中大學。
尹啟銘,2004,台灣經濟轉捩時刻。台北:商周。
王海山主編、王續琨等,1998年,科學方法百科。台北:恩楷。
王銘義,2005,對話與對抗:台灣與中國的政治較量。台北:天下遠見。
王駿,1998,紅頂商人成功學---50則戰國策中的商場智慧。台北:商智文化。
史源,2001,呂不韋:縱橫政商的大謀略家。台中:好讀。
石之瑜,1998,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吳永猛、黃建森、楊義隆、袁金和合編,2000,經濟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惠林,1998,台灣政經思維。台北:中華徵信所。
李松林,1993,蔣經國的台灣時代。台北:風雲時代。
劭宗海,2001,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台北:生智。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
林耀淞,2004,李登輝與國民黨分裂。台北:海峽學術。
林鐘雄,1993,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茅家琦,2003,蔣經國的一生與他的思想演變。台北:臺灣商務。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夏珍,2000,日落國民黨。台北:天下遠見。
張炎憲,2004,李登輝先生與台灣民主化。台北:玉山社。
張俊宏,1989,台灣工商人---「不落日工商帝國」的締造者。台北:自立晚報社。
張俊宏,1989,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南方叢書。
張維安,1990,政治與經濟---中國近世兩個經濟組織之分析。台北:桂冠。
陳水扁,2004,相信台灣:阿扁總統向人民報告。台北:圓神。
陳光遠,2000,劉泰英前傳---政商界的話題天王。台北:月旦。
陳芳明,1990,台灣內部民主觀察。台北:自立晚報社。
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張清溪、施俊吉、劉錦添合著,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台北:澄社報告。
陳淞山,2004,關鍵年代:陳水扁執政風雲。台北:新自然主義。
傑克.魏勒福特(Jack Weatherford)著、楊月蓀譯,1998,金錢簡史:揭開人性與慾望交纏的神話(The History of Money:From Sandstone to Cyberspace)。台北:商業週刊。
彭懷恩,2000,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
鄒景雯,2002,風雲劉泰英---金權王國的最高主宰。台北:四方書城。
劉進慶,1995,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蔡政文、林嘉誠,1994,台海兩岸政治關係。台北:業強。
蕭全政,1989,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資料研究中心。
蕭全政,2000,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
蕭新煌,2002,新世紀的沈思:政黨輪替前後的觀察與建言。台北:新自然主義。
蕭新煌、朱雲鵬、許嘉猷、吳忠吉、周添城、顏吉利、朱雲漢、林忠正合著,1989,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
戴天昭,2002,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
聯合報編輯部編,1995,回歸經濟---疼惜台灣。台北:聯經。
關中,1992,立足台灣談民主。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蘇子琴等,1992,權與錢---透視台灣政商關係。台北:新新聞。

2.論文
余國正,2002,台灣民主化前後國家社會互動與國家機關職能關係之研究(1949-2000)。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張鐵志,1999,資本主義發展與民主化---台灣的新政商關係與國民黨政權的維繫。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佩怡,2001,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解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期刊
毛榮富,1992年8月,「馬戲班或寄生蟲---反省國大臨時會」,中國論壇,第32卷第11期,頁40-43。
王振寰,1993年3月,「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4期,頁123-163。
王泰允,1991年7月,「掀開利益輸送的真面目」,工商雜誌,第39卷第7期,頁42-51。
刊,第41期,頁12-13。
朱雲漢,1995年1月,「如何面對民主時代政商關係的挑戰」,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03期,頁12-14。
朱雲漢,2002年2月,「政權輪替與政商關係重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訊,第111期,頁12-14。
朱雲漢著、勒菱菱譯,1992年12月,「台灣政權轉型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7卷第4期,頁58-78。
朱雲鵬,1991年7月,「政商掛勾與利益輸送」,中國論壇,第31卷第10期,頁111-113。
江大樹,1994年11月,「金錢政治的成因與解決之道---行政部門篇」,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00期,頁17-21。
吳若予,1992年8月,「從「重商」與「反商」論產業發展」,國家政策雙週
李炳友,2000年9月,「民粹主義與全民政府」,政策月刊,第62期,頁48-51。
李國雄,1995年11月,「宏觀審視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政策月刊,第10期,頁2-3。
周育仁,1995年12月,「台灣政經關係變遷之研究」,政治學報,第25期,頁85-119。
林山田,2001年1月,「論權貴犯罪---黨政商勾結的結構性犯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8期,頁1-21。
林伊玫,1992年12月,「以錢換權,以權弄錢?財團立委的金舞台」,卓越雜誌,第100期,頁106-109。
林祖嘉、譚瑾瑜、林美萱、陳金隆,2003年7月,「開放兩岸直航對我國經濟與產業影響」,國家政策論壇,秋季號,頁171-187。
侯福義、易耀凱,1992年8月,「新生代看民進黨角色」,中國論壇,第32卷第11期,頁49-53。
政策雙週刊,第25期,頁9-10。
孫克難,1996年7月,「地下經濟與地方財源」,經濟前瞻,第11卷第4期,頁46-49。
席美銀,1994年4月,「如何杜絕關說、避免人情壓力、影響公務推行」,人事月刊,第83卷第4期,頁67-69。
桂宏誠、林佳瑩、王順文,2003年1月,「民主鞏固? 民主倒退? ---民進黨執政後的隱憂」,國家政策論壇,春季號,頁155∼162。
高孔廉、鄧岱賢,2003年10月,「現階段台灣面對的國內外經濟情勢與應有的戰略思維」,國家政策論壇,冬季號,頁139-146。
張世賢,2000年10月,「國家機關鑲嵌自主性理論之探討:國家機關與中小企業鑲嵌關係之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2期,頁147∼194。
張家銘,1991年3月,「戰後台灣地區企業與政府的關係---一種家父長的政治經濟權威結構」,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6卷第1期,頁13-34。
張盛和,1991年8月,「概論利益輸送」,稅務旬刊,第1436期,頁7-10。
郭建中,1992年3月,「政治經濟學與台灣政經發展的經驗」,中山學術論叢,第10期,頁89-107。
陳明通,1992年6月,「台灣地區政商關係之演變」,國家政策雙週刊,第37 期,頁3-5。
陳俊昇,1992年9月,「意識型態的黃昏之後---金權政治的崛起」,中國論壇,第32卷12期,頁69-73。
陳添壽,2001年6月,「戰後台灣企業與政府間的互動關係」,國立臺北商專學報,第56期,頁31-68。
策雙週刊,第100期,頁14-16。
黃宗昊,2004年7、8月,「台灣政商關係的演變:歷史制度論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4期,頁35-67。
黃昌宏,1993年10月,「從規範性觀點解構政商關係」,研考報導,第25期,頁33-42。
黃德福、游清鑫,1996年7月,「演變中的政黨體系與台灣的民主鞏固」,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42期,頁11-12。
楊洪常,,「政治發展還是政治衰敗:政治腐敗效應之爭」,政治科學論叢,第12期(2000年6月),頁131-160。
葛永光,1997年2月,「一黨優勢制與台灣的民主轉型」,研考雙月刊,第21卷第1期,頁25-34。
廖益興,1993年9月,「地方派系與金權政治」,國家政策雙週刊,第69期,頁2-3。
廖益興,1995年1月,「台灣地區政商關係的演變」,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03期,頁2-3。
廖益興,1996年12月,「選舉制度與政經生態之調整」,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54期,頁2-4。
劉宏隆、劭聖雄,1995年12月,「政治捐獻之相關研究」,社會科教育學刊,第5卷,頁26-43。
劉昊洲,2002年4月月,「遊說與關說情形之處理」,研習論壇,第16期,頁29-35。
劉阿榮,1996年5月,「戰後臺灣政商關係之演變---理論架構與經驗意涵」,社會文化學報,第3期,頁1-42。
劉阿榮,2003年6月,「跨世紀的台灣政商關係---一九九O年代迄今」,社會文化學報,第16期,頁97-126。
劉淑惠,1992年1月,「另一種金錢遊戲---談二屆國代競選經費問題」,國家
劉淑惠,1994年11月,「金權政治的剖析與解決之道---國會立法篇」,國家政
劉淑惠,2000年8月,「遊說法的立法重點與評估」,月旦法學雜誌,第63期,頁43-50。
劉鳳珍,1996年1月,「企業關係對立委問政態度之影響:三個財經法案的內容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5期,頁77-102。
蔡宏明,1992年12月,「金權政治的公共監督」,國家政策雙週刊,第49期,頁15-16。
蔡良文,2003年6月,「公共關係與關說之處理」,人事行政,第144期,頁18-32。
蕭全政,1994年4月,「選舉與政商關係的轉變」,國家政策雙週刊,第84期,頁6-7。
蕭全政,1996年7月,「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市民社會發展」,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42期,頁7-8。
蕭新煌,1992年1月,「剖析政商關係新動向---大企業在朝 中小企業在野」,卓越雜誌,第89期,頁161-162。
魏鏞,1992年8月,「金錢與政治」,卓越雜誌,第96期,頁173。
龐建國,1992年3月,「國民黨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中山學術論叢,第10期,頁63-88。
蘇金錢山,1993年9月,「解構政商之關係」,台灣經濟,第201期,頁21-39。

4.報紙
中國時報。
台灣日報。
民生報。
經濟日報。
聯合報。

5.網路資料
中央選舉委員會,http://www.cec.gov.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二、英文部分
Caporaso, James A. and Levine, David P. (eds.), 1992 . Theories of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yo, Frederic . 1987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Evans, Peter . 1995 . 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Jessop, Bob . 1990 . State theory : putting the Capitalist state in its place.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Johnson, Chalmers . 1982 .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avall, Jose Maria . 1997. Regimes, politics, and markers : democratiz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in Souther and Eastern Europ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gdal, Joel S . 1988 .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 Theda, Evans Peter, and Rueschemeyer Dietrich (eds.),1985 .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de, Robert . 1990 . Governing the market :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1.174.24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1.174.24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