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6106-15504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6106-155043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對香港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之分析: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
An Analysis of 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View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3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1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7-26
關鍵字
Keywords
區域貿易協定、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香港、區域經濟整合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 Hong Ko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4 次,被下載 361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618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係採用新制度主義之歷史分析為研究途徑,綜合國際制度背景及中國內部制度脈絡,分析中國對香港建立CEPA之結構需求與戰略目標。並從CEPA的具體內容歸納未來的困境及展望,期能為將來兩岸間研議類似文件時提供學術參考。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neo-institutionalism will be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approach. The analysis combining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an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Hong Kong indicates the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strategic goals why China establishes CEPA with Hong Kong. Besides, I focus on the provisions of CEPA and summarize the difficulties of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perspectives. I wish this thesis could be studied as reference for scholars and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Mainland China studi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的回顧.....................................................................................5
第三節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11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架構.....................................................................................3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5
第六節 章節安排.................................................................................................37

第二章 國內制度發展背景......................................................................39
第一節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之制度佈局.............................................................39
壹、 區域經濟發展史...................................................................................39
貳、 區際經濟的分佈與發展.......................................................................46
參、 當前區域經濟發展制度建構...............................................................51
第二節 香港與中國經濟關係之消長歷程.........................................................55
壹、 遠古至帝制中國時期(-1842年).................................................... 55
貳、 港英政府時期(1842年-1997年)....................................................57
參、 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1997年-).............................................64
第三節 泛珠江三角洲經濟體系之構成............................................................ 68
壹、 小珠江三角洲:廣東...........................................................................69
貳、 大珠江三角洲:香港+廣東.................................................................77
參、 泛珠江三角洲:華南9省+2特別行政區..........................................90
第三章 國際政治經濟制度環境. ..........................................................95
第一節 區域主義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95
壹、 區域化與區域主義..............................................................................96
貳、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特徵.................................................................100
參、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現況.................................................................103
肆、 CEPA與CAFTA/APT的關連性.......................................................108
第二節 CEPA在國際經濟法中的界定.............................................................110
壹、 自由貿易區與區域貿易協定..............................................................110
貳、 CEPA在國際經濟法中的適用性.......................................................115
參、 CEPA之大中華經濟圈政治經濟戰略...............................................120

第四章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123
第一節 中國對香港制訂CEPA之談判過程分析............................................123
壹、 動機說明..............................................................................................123
貳、 各方偏好與成本..................................................................................124
參、 談判與協商過程..................................................................................128
第二節 中國對香港推行CEPA之戰略分析....................................................137
壹、 國內區域性.........................................................................................137
貳、 國際區域性.........................................................................................138
參、 統一問題.............................................................................................140
第三節 中國與香港簽訂CEPA之具體內容....................................................142
壹、 貨物貿易..................................................................................................142
貳、 服務貿易 .................................................................................................150
參、 貿易投資便利化......................................................................................157
肆、 貨物貿易之原產地標準認定與服務貿易之服務提供者定義...........160
第四節 評估CEPA之影響.................................................................................171
壹、 CEPA對香港經濟之利弊得失分析..................................................171
貳、 CEPA對香港與中國關係之影響......................................................178
第五章 結論...................................................................................................181
第一節 歷史制度主義與中港經濟整合制度..................................................181
第二節 CEPA的展望與困境...........................................................................187
第三節 研究發現與建議..................................................................................196

參考書目.................................................................................................................197
附錄.........................................................................................................................20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部分
1. 專書:
Douglass C. North 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 年。
Earl Babbie 著 李美華、孔祥明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時英,2004。
Edward H. Carr著 王任光譯,歷史論集。台北:幼獅文化出版,1998。
Michael J. Enright、Edith E. Scott、張家敏 著,大珠江三角洲與中國的崛起。香港:三聯,2005年6月。
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經濟互動研究。廣州:中山大學,200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三聯,1996。
孔德,實證主義概觀。台北:商務,1973。
王長勝主編,2006年: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王貴國主編,區域安排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鼎昌,深圳的今天與明天。廣州:廣州出版社,2000年。
王躍生、張德修、李樹甘主編,CEPA與新世紀的內地香港經濟關係。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台北:藝文印書館,1956。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2005/4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台北:商周,2005。
安民主編,內地與香港、澳門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知識讀本。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
朱鎮明,制度、官僚、與政策過程:分析政府運作的概念性架構。台北:洪葉文化,1996。
何清漣,中國的陷阱。台北:台灣英文新聞公司出版,2003年12月。
何景榮 譯 Lane Jan-Erik 著,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韋伯,2002。
余繩武、劉存寬主編,十九世紀的香港。北京:中華書局,1994。
李思名主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1996。
姜公韜著、傅樂成主編,中國通史-明清史。台北:眾文,1996。
姜新立 編,分析馬克思,二版。台北:五南,1999。
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論壇洽談會組委會編,合作發展 共創未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報告(200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倪鵬飛等,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3。北京:中國社科文獻,2005。
耿慶武,中國不平衡經濟發展。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4。
馬士(Morse, Hosea Ballou)著 ; 中國海關史硏究中心組譯 ; 區宗華譯, 林樹惠校.,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卷3。
高洪深編,區域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2。
張曉輝,香港近代經濟史(1840-1949)。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一版。台北:聯經,1998。
華勒斯坦,近代世界體系。台北:桂冠,1997。
馮邦彥,香港金融業百年。香港:三聯,2002。
黑田篤郎,中國製造。台北:城邦,2002年。
楊汝萬、沈建法編,泛珠三角與香港互動發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2005年6月。
董輔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趙士剛主編,共和國經濟風雲(下)。北京:經濟管理,1996年。
劉俊,區域貿易安排的法學進路。北京:中信,2004。
劉蜀永主編,20世紀的香港經濟。香港 : 三聯書店, 2004。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鴉片戰爭與林則徐史料選擇。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
鄭天祥、李郇,粵港澳經濟關係。廣州:中山大學,2001年。
盧受采、盧冬青,香港經濟史。香港:三聯,2002年。
聶寶璋,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1輯(上冊)。
羅昌發,世界貿易組織下之法律新秩序---國際經貿法研究(五):國際貿易法,初版。台北:元照,2002年。
羅金義、李劍明 編,香港經濟:非經濟學讀本。香港:牛津大學出版,2003。
饒餘慶,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2. 期刊、論文、研究計畫報告: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全球FTA/RTA整合發展區域及我國因應策略---執行成果報告書(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委託研究),2004年12月,9312-6-0728B1。
白永秀,”西部大開發五年來的歷史回顧與前瞻,”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西安),第35卷第1期(2005年1 月):頁5-13。
朱文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區域政策的四次調整及其研判,”腦庫快參(深圳)2004年第3期。
朱文暉,2004,”香港經濟好轉的原因與趨勢”腦庫快參(深圳),總第51期。
朱奕嵐,”從CEPA到區域政治經濟戰略---中國區域整合戰略與美國東亞戰略佈局,”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高雄:中山大學),第2卷第1期(2005年1月): 頁49-80。
余少波,”珠三角產業集群探析,”廣東科技(廣東),2005年11期:頁30-31。
吳明蕙,”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對兩岸三地經濟的影響,”經濟研究(臺北:行政院經建會第4期)。2003年12月:頁183-199。
吳益民,”試論WTO框架下CEPA的若干法律問題,”中國國際經濟法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國-湖南-長沙,2005/10/13-16。
吳智,”CEPA下旅遊服務消費問題探析,”消費經濟(湖南),第21卷第3期(2005年1月):頁27-30。
呂育誠,”公共組織變革的另類思維: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啟示,”公共行政學報(台北),第7期(2002年12月)。
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24期(2005年6月)。
李伯橋、盧書桃,”CEPA,WTO框架下內地與香港經貿法律關係的新發展,”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廣東),2003年第3期(2003):頁25-43。
李曙新,“三線建設的均衡與效益問題辨析,”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4期:頁110。
李羅力,”中國的區域整合與發展,”腦庫快參(深圳: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總第102期。
李羅力,”港深經濟融合的現狀與未來,”腦庫快參(深圳: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學術版第002期。
林明金,” 首都經濟圈經濟發展與政策取向,”商業時代.理論(湖南),2005年17期。
林淩、馮蘇寶,”CEPA與華南經濟圈,”腦庫快參(深圳: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總第040期。
孫德華,”貪污腐敗之成因分析:一個理論與實證的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2002年6月。
徐斯勤,「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台北),第32期(2001年12月)。
耿曙,”三線建設始末:大陸西部大開發的前驅,”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 44 卷第12 期(2001年12月):頁1 - 20。
馬寶成” 中國三農問題:現狀與未來,”山東社會科學(北京),總第122期,2005年第10期(2005年月):頁122-128。
高長、吳瑟致,”中港建立CEPA後之形勢發展及其對台灣經濟之影響,”展望與探索(臺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17-31。
巢來春,”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研究,” 技術經濟(杭州),2005 年第1 期:頁6-8。
張曉輝,”近代香港的華資工業,”近代史研究(中國大陸),1996年第1期。
郭迺鋒、劉玉皙、吳德鳳,”我國因應中國大陸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年2月,RDEC-RES-092-003。
郭萬達、馮月秋,”CEPA與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腦庫快參(深圳: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總第045期。
郭衛東,”從舟山到香港:英國在華殖民戰略的調整,”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1997年第6期:頁112-120。
郭燕,”解析CEPA紡織品服裝原產地標準,”中國紡織(中國),2003年12月:頁54-56。
陳東升,制度學派理論對正式組織的解析(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1993)。
喻衛斌,”珠三角產業集群發展戰略調整,”廣州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廣東),2004年第1 期第6卷:頁12-17。
曾華群,”內地與香港CEPA之性質,”中國國際經濟法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國-湖南-長沙,2005/10/13-16。
黃堅,”區域原產地規則對CEPA的啟示,”亞太經濟(中國),2004年第3期:頁25-27。
董志凱、吳江,”我國三次西部開發的回顧與思考,”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第7卷第4期(2000年7月)。
劉存寬,”英國強佔香港島與所謂「穿鼻條約」,”世界歷史(中國大陸),1997年第2期,頁:2-9。
劉蓉、李津逵,”腹地整合---建立泛珠三角經濟區,”腦庫快參(深圳: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總第070期。
樂正,”探索深圳與泛珠三角經濟合作區的共贏模式,”現代城市研究(深圳),2004年第7期:頁34-36。
蔡東杰,2005,〈 多層次整合與東南亞區域發展前景〉,「2005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東南亞研究新視野:在地觀點的開拓與紮根」,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中心。
鄭桂環、汪壽陽,”關稅遞減的福利效應及其實證分析---貨物貿易零關稅的一種驗證,”公共管理學報(中國大陸),第2卷第3期,2005年8月:頁1-7。
盧天程,”地方主義的行動邏輯”雲南行政學院學報(雲南),2004年第2期:頁11-13。
龍游宇,”從點軸開發理論看西部大開發,” 韶關學院學報(韶關),第23卷第4期(2002年4月)。
簡名君,”中港澳簽署「更緊密經貿安排」對兩岸四地的經貿影響,”中華民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2004。
羅剛、陸以全,2005,〈關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若干問題的法律思考〉,「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長沙: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頁1070。
譚瑾瑜,”從中港簽訂CEPA談中國大陸區域整合進度及其對台灣的影響,”國家政策論壇(台灣),2004年春季號:頁10-16。
二、 英文部分
1. 專書:
Davey H. William J. and Alan O. Sykes, Legal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 cases, materials, and text on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 of trans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St. Paul, Minn. : West Pub. Co., 1995.
Hamilton Gary G., ed., Business Network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1991.
Hitchcock David L., Asian Valu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How Much Conflict?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4.
Keohane Robert ,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 Westview Press, 1989.
Keohane Robert and Joseph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Glenview, Ill: Scott, Foresman, 1989.
Koelble Thomas A., Democracy and institutions : the life work of Arend Lijphart, Ann Arbor, Mich.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0.
Little, Richard, Issues in world politics, Basingstoke, Hampshire: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Peters B. 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Pinter, 1999.
Pye Lucian W.,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lknap Press, 1985.
Sven Steinmo、Kathleen Thelen、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Yang, Dail L., Calamity and Reform in China-State, Rural Societ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Since the Great Leap Famine , Standford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期刊: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1996, pp. 936-957.
Higgott Richard,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A Study in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New Political Economy 3:3 ,November 1998, p.133-156.
Hill See Hal,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s Economic Crisis: Origins, Lessons, and the War Forward, eds. H. W. Arndt and Hal Hill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9), pp.10-11.
Immergut Ellen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 Society, vol. 26 No. 1,March (1998), p. 5-34.
Kato, Junko , “Review Article: Institutions and Rationality in Politics-Three Varieties of Neo-Institutionalist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996), Vol. 26, No. 4. p. 553-582
Krasner, Stephen D,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16, no. 2 ,1984, p. 223-246.
Lee Lai To , 2001. “China’s Relations with ASEAN: Partners in the 21st Century?” Pacific Review 13(1): 61-71.
Mahoney James,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Vol.29, No.4 ,2000, pp.507-578.
Naughton Barry, “The Third Front:Defens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Interior,” The China Quaterly,no.115(Sept. 1988). p. 351-386
Pierson Paul, “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1996,Vol. 29, p.123-163.
Takashi Terada, “Constructing An ‘East Asian’ Concept and Growing Regional Identity: from EAEC to ASEAN+3.” The Pacific Review 2003.16(2): 251-277.
Thelen Athlee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 ,1999, p. 1-3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