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6106-16072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6106-160727
論文名稱
Title
海峽兩岸關於楊逵之評論
A Study of the Cross-strait Reviews on Yang Kui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7-26
關鍵字
Keywords
民族、文學台獨、台灣文學、楊逵、殖民
Taiwan literature, Yang Kui, Nation, Taiwan Independence in Literature, Coloniz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7 次,被下載 416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161 times.
中文摘要
檢視兩岸對台灣文學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可發現島內「台灣中心」、「中國中心」與對岸中國學者三方的論述存在顯著差異。本文從海峽兩岸對楊逵的學術評論,研究「楊逵」是否成為「台灣」、「中國」意識型態或是文學台獨論者各自詮釋或利用的政治符號。作家楊逵(1905-1985年)享年八十歲,台灣被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時代各佔了他人生四十年歲月,他總是盡力參與台灣社會運動與台灣文學發展。針對日據時期三O年代、皇民化運動時期(1936-1945)與《橋》副刊的台灣文學爭論(1947-1949),本文將分析海峽兩岸對這三個時期的楊逵評論,解讀「楊逵」在台灣文學經歷兩岸分隔、島內的文學論戰與「台灣」、「中國」意識型態論辯之中的意義。最後再將「台灣中心」、「中國中心」與對岸中國學者三方發言作一整理評估,以期重新檢視「楊逵」在三方文化、政治、歷史脈絡中,淪為各自片面解讀與各取所需的符號。
Abstrac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3
第三節 研究方法………………………………………………………6
第四節 章節安排………………………………………………………7
第二章 楊逵生平與思想之概述………………………….…………8
第一節 生平行誼………………………………………………………8
一、家教養成……………………………………………………………8
二、階級意識之萌發…………………………………………….……10
三、思想概述………………………………………………………….11
第二節 抵制殖民的行動表現……………………………………….16
一、社會運動之落實………………………………………………….17
二、文化運動………………………………………………………….18
第三節 歷史地位與文學觀…………………………….……………26
第三章 中國中心論述的楊逵評論…………………………………30
第一節 楔子:「中國中心」與「台灣中心」的楊逵評論…….…30
第二節 三O年代的台灣文學…………………………………………33
一、日據時期台灣的「殖民地•半封建」歷史脈絡…………….…34
二、楊逵小說中的台灣意識與鄉土情懷……………….……………35
三、《台灣新文學》的抗日文學目的……………………….………38
第三節 皇民文學期間的楊逵精神……………….…………………43
一、戰時價值空虛的局勢………….…………………………………45
二、從皇民文學看抵抗者與奴隸之劃分…………………….………49
三、從「狗屎現實主義」文學爭論看楊逵精神…………………….50
第四節 《橋》副刊的爭論…………………………………………54
一、《橋》上台灣文學重建的回顧…………………………….56
二、《橋》上楊逵對台灣新文學路線的發言…………….……60
三、現實主義與人民文學的創作路線………………………….63
第五節 小結……………………………………………………….…66
第四章 台灣中心論述的楊逵評論…………………….……………68
第一節 台灣三O年代的楊逵與台灣新文學…………………………68
一、台灣文學史觀:從日據時代尋溯「台灣意識」的起源……….69
二、台灣左翼文學:日據期間從左翼觀點探討「台灣意識」…….72
三、《台灣新文學》與殖民地文學的觀點…………………….……76
第二節 皇民運動下的楊逵………………………………………….83
一、台灣中心立場:從中日戰爭歷史作「去中國化」論述…….…84
二、楊逵是否在皇民化運動期間沈淪……………………………….86
三、戰火中的台灣新文學運動……………………………………….88
四、皇民化時期的楊逵作品評論…………………………………….89
第三節 《橋》上台灣新文學的爭論…………………………………92
一、二二八事件後之《橋》………………………………………….92
二、建設中國中心論或台灣中心論的台灣文學…………………….95
第四節 小結…………………………………………………………103
第五章 中國大陸學者的楊逵評論.………………………….……105
第一節 追憶楊逵精神……………………………………………105
第二節 台灣三O年代鄉土文學的爭議……….……………………106
一、楊逵的中國民族意識…………………………………………..106
二、楊逵文學的階級意識……………………………………………113
第三節 皇民化運動下的楊逵……………………………………117
一、皇民化運動:日本意圖切斷中國與台灣關係……………117
二、承繼中國抗日精神的楊逵小說……………………………119
第四節 四O年代《橋》副刊台灣新文學的爭論………………….123
一、《橋》史料驗證兩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124
二、台灣新文學納入中國新文學的路線………………………129
第五節 小結………………………………………………………134
第六章 結論…………………………………………………………136
第一節 台海兩岸楊逵評論之綜合比較……………………………136
一、台灣中心的論述…………………………………………….….136
二、中國中心的論述…………………………………………………139
三、中國大陸學者的論述……………………………………………140
四、楊逵晚年的思想…………………………………………………14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省思……………………………………………148
一、研究限制…………………………………………………………148
二、心得與省思………………………………………………………150
參考書目………………………………………………………………15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書目
王曾才,1994。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
王詩琅,2003。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王詩琅譯,1988。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市:稻鄉出版社。
王曉波,1986。被顛倒的台灣歷史,臺北市:帕米爾出版社。
王曉波,1997。台灣抗日五十年,臺北市:正中書局。
王曉波,2001。台灣意識的歷史考察,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方孝謙,2001。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石之瑜、黃競涓,2001。當代政治學的新範疇——文化、性別、民族,臺北市:翰蘆出版社。
古繼堂,2003。簡明台灣文學史,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矢內原忠雄,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市:海峽學術,初版。
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1996。台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向山寬夫,1999。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臺北市:福祿壽出版社。
呂正惠,2002。台灣文學問題:殖民地的傷痕,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周英雄、劉紀蕙編,2000。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周婉窈,2002。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市:允晨出版社。
吳三連、蔡培火等著,1979。台灣民族運動史,臺北市:自立晚報社,六版。
林梵,1978。楊逵畫像,筆架山出版社。
林瑞明主編,2004。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
林瑞明,1996。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臺北市:允晨出版社。
林衡哲,2001。廿世紀台灣代表性人物(上),臺北市:望春風文化事業。
林載爵,1996。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臺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梁明雄,2002。張深切與《台灣文藝》研究,臺北市:文經社。
梁明雄,1996。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陳映真、曾健民編,1999。臺灣文學問題論議集:1947-1949,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陳芳明編,1994。楊逵的文學生涯——先驅先覺的台灣良心。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陳芳明,1992。台灣史觀探究。臺北市:遠景出版社。
陳芳明,2005。孤夜獨書。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陳芳明,1998。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陳芳明,2002。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陳建忠,2004。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許南村編,2002。反對言偽而辯:陳芳明台灣文學論、後現代論、後殖民的批判,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黃惠禎,1994。楊逵及其作品研究。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彭瑞金,1991。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出版部。
游勝冠,1997。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文學界雜誌社。
葉石濤,1979。台灣鄉土作家論集,臺北市:遠景出版社。
葉啟政,1991。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輯,1995。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臺北市:吳三連基金會出版。
張炎憲,1995。馬關條約一百年—台灣命運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自由時報主辦,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協辦。
張?睇里s,1990。楊逵集。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曾健民主編,1999。噤啞的論爭,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曾健民主編,1998。清理與批判: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曾健民主編,2001。那些年,我們在台灣…,台北市:人間出版社。
曾健民主編,2000。復現的星圖,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曾健民、橫地剛、藍博洲合編,2004。文學二二八,臺北市: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逵,1986。壓不扁的玫瑰,臺北市:前衛出版社,三版。
楊渡,1994。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1923-1936),臺北市:時報出版社,初版。
蔡培火,許良雄譯。1974。與日本國民書。學術出版社。
趙遐秋、曾慶瑞,2003。台獨派的台灣文學論批判,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趙遐秋、呂正惠,2002。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盧修一,1989。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1928-1932)。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蕭新煌,1989。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臺北市:中國論壇雜誌社。

二、學術期刊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頁6-19。
王學玲,2002。〈日據時期「皇民論述」的身份認同策略——以陳火泉〈道〉為主的討論〉,《中外文學》30:10,頁172-195。
方生,2001。〈楊逵與台灣學生民主運動〉,《新文學史料》1期,頁68-71。
方孝謙,2001。〈日據時期本島人的兩極認同:庶民小說與知青文本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2期,.頁183-228。
石一寧,2004。〈楊逵的文學品格〉,《南方文壇》2期,頁70-73。
金炳華,2004。〈在楊逵作品研討會上的開幕詞〉,《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期。
何義麟,1986。〈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臺灣風物》36:4,頁47-88。
李文卿,2002。〈穿越皇民化運動時期的動員表像:《決戰台灣小說集》編輯結構析探〉,《台灣文學學報》3,頁169-208。
李瑞騰,〈《橋》上爭論的前奏〉,《新文學史料》1期,2001年,頁52-58。
朱立立,2002。〈台灣的台灣現代派文學研究管窺〉,《華僑大學學報》3期,頁112-119。
朱立立、劉登翰,2005。〈論楊逵日據時期的文學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看》3期,頁49-65。
姜建編輯,1999。〈學人檔案——白舒榮〉,《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期,頁29。
呂正惠,1988。〈評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頁225。
杜維明,1999。〈當代台灣的文化認同與爭取承認的政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2,頁215-238。
雨萌,2000。台灣新文學思潮 (1947—1949)研討會召開。世界華文文學論壇3期,頁80。
河原功,葉石濤譯。1992。〈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日本統治下在臺灣的文學運動〉,《文學臺灣》3, 頁225-264。
沈慶利,2003。〈政治高壓下的智性求索——從呂赫若《鄰居》看日据時期台灣作家抗拒“皇民化”的策略〉,《華文文學》6期,頁28-33。
林瑞明,〈國家認同衝突下的台灣文學研究〉,《文學台灣》7,頁14-32。
林瑞明,1993。〈騷動的靈魂——決戰時期的臺灣作家〉,《臺灣文藝》63:16,頁20-43。
若林正丈,1987。〈日據時代台灣籍民的中國結〉,《當代雜誌》九期,頁44-55。
若林正丈,1987。〈台灣抗日運動中的「中國座標」與「台灣座標」〉,《當代雜誌》十七期,頁40-51。
曹惠民,2000。〈橋與路——1947-1949年台灣新文學思潮論議略評三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4期,頁15-17。
莊若江,2001。〈輝映海峽兩岸的散文雙峰──余光中、余秋雨散文比較〉,《江南學院學報》16:1,頁30-40。
施淑,2000。〈台灣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再出發〉,《世界華文文學論壇》4期,頁20-22。
秦志法,2000。〈在台灣新文學思潮 (1947-1949)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世界華文文學論壇》4期,頁3-4。
陸卓寧,2005。〈歷史的遺漏:深入楊逵文學精神〉,《長江大學學報》1期,頁38-41。
陳春美,1983。〈追求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訪人道的社會主義者楊逵〉,《前進廣場》期十五。
陳芳明,1999。〈台灣新文學史•第一章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5:10,頁162-173。
陳芳明,1999。〈台灣新文學史•第五章文學左傾與鄉土文學的確立〉,《聯合文學》16:4。
陳芳明,2000。〈皇民化運動下的四零年代文學〉,《聯合文學》16:7,頁156-165。
陳奕麟,1999。〈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3,頁103-131。
陳建忠,2001。〈未癒的殖民創傷:再論台灣文學史上的「皇民文學」議題〉,《現代學術研究〈專刊XI〉》9:11,頁53-69。
陳建忠,2001。〈發現台灣:日據到戰後初期台灣文學史建構的歷史語境〉,《台灣文學評論》1:1。
陳建忠,2002。〈戰後初期現實主義思潮與台灣文學場域的再構築--文學史的一個側面(1945-1949)〉,「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主辦,2002年11月22-24日。
陳映真,1984。〈西川滿與台灣文學〉,《文季》1:6,.頁1-11。
張克輝,2004。〈在「楊逵作品研討會」上的開幕詞〉,《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期,頁3-4。
黃惠禎,1999。〈抗議作家的皇民文學─楊逵戰爭期小說評論〉,《中華學苑》53期,頁167-189。
曾慶瑞,2002。〈藝術事業、文化產業與大眾文化的混沌和迷失(下)——略論中國電視劇的社會角色和文化策略並與尹鴻先生商榷〉,《現代傳播》3期,頁13-18。
葉芸芸,1985。〈試論戰後初期的台灣智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九年)〉,《文季》2:5,頁3-5。
葉石濤,1995。〈新文學作家的民族認同和階級意識〉,《文學臺灣》13,頁9-11。
葉石濤,1985。〈日據時期的楊逵—他的日本經驗與影響〉,《聯合文學》1:8,頁18-21。
彭瑞金,1948。〈記一九四八年前後的一場台灣文學論戰〉,《文學界》,夏季號,頁2-14。
彭瑞金,1977。〈試論鍾理和的社會參與〉,《台灣文藝》,卷十四,革新第一期,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頁18-30。
彭瑞金,2004。〈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路向之爭」的真相探討〉,《文學台灣》51期,頁230-259。
楊逵,1983年。〈台灣新文學的精神所在——談我的一些經驗和看法〉,《文季》卷一期一。
楊逵,1985。〈台灣文學對抗日運動的影響——十一年前一項文藝座談會上的書面意見〉,《文季》2:5。
楊逵,1985。〈台灣老社會運動家的回憶與展望—楊逵關於日本、台灣、中國大陸的談話記錄〉,《文季》2:5。
楊祖珺,1984。〈楊逵談二二八——心願未了,老兵不死!〉,《前進時代》期七。
黎湘萍,2004。〈「楊逵問題」:殖民地意識及其起源〉,《華文文學》5期,頁11-18。
樊洛平,2000。〈台灣新文學重建的歷史見証——關于40年代后期台灣文學問題的討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4期,頁8-13。
趙遐秋,2005。〈當前大陸學界台灣文學研究與教學中的幾個問題〉,《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期,頁3-8。
趙遐秋,2000。〈從文學大眾化到人民的文學——二十世紀四O年代末台灣文壇關於台灣新文學路線、方向的論爭〉,《世界華文文學論壇》4期,頁23-27。
趙遐秋,2001。〈從「文學大眾化」到「人民的文學」──二十世紀四O年代末關于台灣新文學的論爭〉,《新文學史料》1期,頁4-11。
趙遐秋,2000。〈台灣新文學史上一場不該遺忘的文學論爭〉,《新文學史料》3期,頁107-113。
蔡哲仁,2003。〈我始終是純潔的——從「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如何建立台灣新文學」的議論中看楊逵〉,《台灣文學評論》3:4,頁158-176。
劉紅林,2000。〈呼喚統一的盛會─台灣新文學思潮(1947─1949)研討會綜述〉,《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期,頁50-53。
劉紅林,2004。〈楊逵小說藝術辯〉,《學海》6期,頁120-122。
劉紅林,2004。〈論「皇民文學」的本質及其表現〉,《世界華文文學論壇》4期,頁25-30。
劉紅林編,2004。〈楊逵作品研討會論點摘編〉,《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期,頁19-27。
劉登翰,1999。〈華文文學:世紀的回眸〉,《東南學術》6期,頁4-6。
韓嘉玲,1988。〈台灣農民組合一九二五—一九二七〉,《台灣史研究會論文集》第一集,台北:台灣史研究會主編、出版。
戴國煇、內村剛介訪問,陳中原譯。1983。〈楊逵的七十七年歲月——一九八二年楊逵先生訪問日本的談話記錄〉,《文季》1:4,頁18-19。
蕭阿勤,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期五。
蕭阿勤,2002。〈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台灣一九七零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9:1,頁181-239。

三、碩博士論文
趙勳達,林瑞明教授指導。2003。《台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韶翎,何思慎教授指導。2002。日本普羅文學研究,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四、報紙
王世勛,〈最後的•永遠的期願〉,《自立晚報》,1985年3月29日。
古遠清,〈臺灣文壇的「統獨論爭」〉,《光明日報》,2001年4月4日。
向陽,〈問題不在政治,問題在文化——民進黨三合一選舉大敗之後黨內紛擾的癥結在哪裡?〉,《自由時報》,2005年12月18日。
馬英九,〈紀念台灣光復一甲子——重溫先賢典範 再造台灣精神(一)〉,《中國時報》,2005年10月25日。
班那迪克•安德森,〈安德森:東方與西方的民族主義〉,《中國時報》14版,2000年4月23日。
陳映真,〈思想的荒蕪——讀「苦悶的台灣文學」敬質於張良澤先生〉,《中國時報》1981年2月22日副刊。
陳彥斌,〈泛藍又喊「政治迫害」!〉,《台灣日報》,2004年8月16日。
葉石濤,〈新文學家的雙重性民族結構〉,《中時晚報》副刊〈文學筆記〉,1992年4月12日。
楊逵,〈日殖民統治下的孩子〉,《聯合報》,1982年8月10日。
楊逵,〈沈思•振作•微笑〉,《自立晚報》,1985年3月13日。
戴國煇,〈最後的見證〉,《中國時報》,1985年3月13日。
五、網路資料
陳映真。駁陳芳明再論殖民主義的雙重作用—(六)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台灣新文學思潮。2003年8月26日。人間網網址:http://www.ren-jian.com/index.asp?act=ViewEachArticle&ArticleID=15
陳映真。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3)。夏潮網站:http://www.xiachao.org.tw/?act=page&repno=11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