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6107-10145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6107-101450
論文名稱
Title
故宮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方案之探究
A Study on integrating the digital archives of the NPM into elementary visual arts appreciation classroom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6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7-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7-26
關鍵字
Keywords
數位典藏資源、藝術鑑賞能力、藝術鑑賞教學
the teaching of art appreciation, the ability of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digital archiv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4 次,被下載 298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985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本研究旨在設計一個以故宮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方案,配合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內容,並援引批判思考教學法,分別以「漸進」和「對比」為核心概念,實際進行兩循環教學之行動研究。第一循環教學以「形式」、「時序」、「技術」、「風格」漸進為單元設計重心,經回饋、反省、修正教學過程等程序,最後,實施以「空間」、「意境」、「生活」、「技巧」對比為單元設計重心的第二循環課程。課程中融入故宮數位典藏資源,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進行藝術鑑賞學習。
本研究以「學習單」作為形成性評量,記錄學生學習歷程,利用「藝術鑑賞能力測驗」作為檢視學生在教學實施後鑑賞能力提昇與否的總結性評量,並採「學習感受問卷」用以了解學生對於故宮數位典藏資源與藝術鑑賞的學習感受,茲將本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藝術鑑賞能力
1.從形成性評量來看,以問題導向為設計原則,可以刺激學生思考及辯證,透過
引導式問題、增加藝術詞彙供學生參考,能有效提升藝術鑑賞的完整度。
2.從總結性評量來看,教學方案的實施能有效增進學生藝術鑑賞之「內容描述」、
「形式分析」、「意義解釋」及「價值判斷」能力。
(二)故宮數位典藏資源
1.就第一循環的資源種類,「3D虛擬文物展示系統」及「時新與復古教學光碟」最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而其中3D虛擬文物展示系統中的「舟體赤壁賦原文」及「模擬舟體拆解」,時新與復古教學光碟中的「360度賞析」等功能最能有效幫助藝術鑑賞學習。
2.就第二循環的資源功能,學生認為「動畫人物解說」的學習感受最深刻,既能引起較高的興趣,也能有效幫助學習,顯示在教學資源中,加入創作者或歷史人物現身說法,有助於學生在藝術鑑賞的學習。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對未來運用故宮數位典藏資源於藝術鑑賞教學之實務與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數位典藏資源、藝術鑑賞教學、藝術鑑賞能力
Abstract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designing a teaching plan on integrating the digital archives of the NPM into elementary visual arts appreciation classrooms. Coordinate art and humanities domain textbook content, and cites the teaching pedagogy of critical thinking. Respectively take " Gradation " and " Contrast " as the core concept. Actual conducts motion research two circulation teaching. The first circulation teaching take "the form", "the succession", "thetechnology", "the style" advances gradually as the unit design center of gravity, after procedure and so on back coupling, introspection,revision teaching process, finally, implements take "the space", "theideal condition", "the life", "the skill" the contrast as the unit design center of gravity second circulation curriculum. In the curriculum melts into the digital archives of the NPM,Proceeds in an orderly way guides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arts appreciation teaching.
This research take "the study list" as formative assessment, records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course. Using "The Art Appreciation Ability Test" is summative assessment.
Inspect student after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rt appreciation ability whether does promote. And uses "the study feeling to ask the volume" understands the student to the digital archives of the NPM and the art appreciation study feeling.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Ⅰ. The Art Appreciation Ability
1. Looked from formative assessment. Take the question guidance as the principle of design, may stimulate the student ponder and be dialectical. The penetration guidance type question, the increase art glossary refers for the studen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arts appreciation integrity.
2. Looked from summative assessment. The teaching can improve student’ ability of " content description ability "," formal analysis ability "," meaning interpretation ability " , " value evaluation ability " effectively.
Ⅱ. The digital archives of the NPM
1. On first circulation resources type, most can initiate student's interest is " 3D Virtual Artworks Display System" and " The Fashionable vs. The Antiquarian Teaching disc ". " Surprise Below:Ode to the Red Cliff " and "Componentsthe" function in 3D Virtual Artworks Display System , " 360°View " function in The Fashionable vs. The Antiquarian Teaching disc help study effect is best.
2. On second circulation resources function, The student thought "the animation character illustrated" the study feeling is most profound. Also may arouse a higher interest, also can effectively help the study. The demonstration in the teaching, the author or the historical personage offers one's experiences as an example, is helpful to the student in the arts appreciation study.
Finally,the researchers provided a motion research teaching result,limitation,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Key word:digital archives,the teaching of art appreciation,the ability of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界定……………………………………………………………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9
第二節 藝術鑑賞教學…………………………………………………………… 16
第三節 相關實徵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情境………………………………………………………………… 44
第三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鑑賞課程教學方案設計……………………………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5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4
第四章 教學研究歷程分析與討論………………………………………………… 66
第一節 第一循環教學步驟及歷程……………………………………………… 66
第二節 第二循環教學步驟及歷程………………………………………………115
第三節 藝術鑑賞能力增進之分析………………………………………………154
第四節 學生的學習感受分析……………………………………………………161
第五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綜合討論………………………………………………1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98
第一節 結論………………………………………………………………………198
第二節 建議………………………………………………………………………206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210
英文部分……………………………………………………………………………214

附錄
附錄一 兩循環教學設計…………………………………………………………215
附錄二 藝術鑑賞能力前後測評分標準…………………………………………230
附錄三 數位典藏融入鑑賞教學學習問卷調查表………………………………238
附錄四 第一循環學習單評定標準………………………………………………24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于富雲、葉玲瑤(2002)。國中美術教師鑑賞教學策略運作之歷程性探究。暨大學報,6(1),
36-60。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
王鼎銘(2003)。藝術教育與網路學習新思維。美育,134,28-31。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
史博物館。
王姿莉(2000)。網路中虛擬美術館展示方式對美術鑑賞經驗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2002-2007)計畫書,68-69。
呂燕卿(2004)。如何實施鑑賞教學(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aerc.nhctc.edu.tw。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 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宏仁(2006)。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一個數位典藏的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仁傑(1992)。評介帕森斯(Michael J.Parsons)的 <審美能力發展階段論>。
美育月刊,2 月,16-27。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林芳吟(2004)。博物館的數位革命—頑石創意的臺灣經驗。美育,142,頁8-14。
林智遠(2005)。數位博物館內容之學習效益可行性評估。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
邱永福(1987)。造型原理。台北:藝風堂。
吳安芩(2002)。網際網路虛擬教室中學習情境之設計研究—以楊英風數位美術館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未出版,新竹市。
洪瑾琪(2002)。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之網頁式鑑賞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士倫 (2003)數位科技影響行銷傳播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應用數位典藏為例。
世新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姜宗模(2003)。中小學教師運用數位博物館設計教學活動中之學習—以國科會數位。暨
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凌嵩郎(1987)。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翁子晴(2005)。數位典藏藝術相關網站之使用經驗研究:以國中美術教師為例。國立交
通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故宮國家型數位計畫(線上資料)。取自故宮博物院網站:http://www.npm.gov.tw/
張全成(2005)。藝術教師對網路美術學習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看法調查研究。數位藝
術教育網路期刊,第七卷。
張忠謀(2001)。臺灣應打造世界級大學(線上資料)。取自聯合新聞網:
http://be1.udnnews.com.tw/2001/12/1/NEWS/FOCUSNEWS/EDU/605037.shtml
張政亮(2001)。多媒體網路發展的趨勢—以模組式網頁教材的設計為例。資訊與教育雜
誌特刊2001,45-50。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華芸(2002)。培育未來人才藝術不能缺席。天下雜誌教育特刊,120-127。
郭文毅(1994)。如何應用網路進行美術教學之策略初探。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第六
卷。
郭美文(2003)。博物館低年級兒童藝術鑑賞教學資源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
歷史博物館及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男先、吾爵汝(2004)。藝術教育新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58,57-64。
郭秋月(2005)。美術鑑賞教學對國小兒童形塑能力之影響研究-以立體藝術作品教學為
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師大學報,37,579-707。
郭禎祥(1993)。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之一)。美育
月刊,2 月,10-25
郭禛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1-9。
郭禛祥(2001)。藝術教育多媒體教學研究與設計。田園城市。
陳年興、石岳峻(2002)。網路學習對教育改革之影響及未來發展。資訊與教育雜誌,92,
32-42。
陳玲萱(2003)。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昭珍(2002)。數位典藏與數位文化。資訊與教育,91,17-23。
陳朝平譯 (1992)。審美反應之研究及其對審美教育的啟示。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 (1-17)。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勇仁(1999)。以美術鑑賞教學增進國小學童繪畫表現中色彩運用能力之實驗研究。國
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五南。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瓊花譯(1998)。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教育部編印。
陳瓊花(2000)。兒童與青少年如何說畫。台北:三民書局。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許峰旗、楊裕富(2001)。資訊全球化對博物館展示之影響。臺灣博物,20(4),87-89。
許晴斐(2006)。數位博物館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對學生學習之影響。國立台南藝術學
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銘祝(1992)。美術鑑賞。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景瑋(2005)。數位博物館應用於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
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美賢(2001)。成人如何自我導向學習繪畫鑑賞。美育,119,81-90 。
黃嘉勝(1999)。台灣原住民美術作品鑑賞教學模式與範例之研究。原住民教育研究,6
月,85-115。
黃麗蓉(2001)。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歷史批判思考教學方案之探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慕曦(2004)。主題式數位典藏建置平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傅斌暉(2005)。藝術與數位的邂逅—以「火車站的春天」教學網站為例。美育,146,
54-59。
楊馥如(1998)。鄉土美術鑑賞教學之研究。美育,93,31-44。
溫明麗(1997)。批判性思考教學-哲學之旅。台北:師大書苑。
趙惠玲(1997)。美術鑑賞。台北: 三民。
虞君質(1999)。藝術概論。台北市: 大中國圖書公司。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劉慧梅(2004)。數位學習融入創新教學之設計與應用—以Hyperbook系統與國小數學領
域為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明憲(2003)。兒童對視覺意象意義的建構。藝術教育研究,5,1-22。
鄭明憲(2004)。兒童對圖畫的直覺性理解。美育,139,4-18。
賴婉婷(2003)。無障礙網路空間開發初探—談數位博物館推廣全民教育的另一項新使命。
臺灣博物,22(2),37-42。
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謝清俊(2002)。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簡介。資訊與教育,91,3-9。
蘇振明(1989)。兒童、美育、美術館。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蘇振明(1992)。從鑑賞導向創作—兒童美術鑑賞教學研究(上)。美育,21 期,29-40。
蘇振明(1995)。純真的心靈圖象─論樸素藝術的意義及內涵。現代美術,60 期,10-17。
羅美蘭(1995)。台北市立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
美術館。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T. (1998). Aesthetics as critical inquiry. Art Education, 51(5), 49-55.
Arnheim, R. (1969). Visual thinking. CA: Califomia Univ. Press.
Broudy, H. S.(1972). Enlightened cherishing.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anda, J. (1998). Art history methods: Three options for art education practice. Art Education, 51(5), 17-24.
Congdon, K. G. (1986). The meaning and use of folk speech in art criticism.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7(3), 140-148.
Du Terroil, A. M. (1975).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 An historical review and behavioral hierarchy. Washington, D.C.: The office of education bureau of research.(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29657)
Eisner, E. W. (1972). Education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Puslishing Company.
Eisner, E. W. & Dobbs. S. M. (1988). Silent pedagogy: How museums help visitors Experience exhibitions. Art Education, 41(4),6-15.
Feldman, E. B. (1970). Becoming human through art: Aesthetic in the school. New Jersey: Prentic-Hall, Inc.
Hamblem, K. A. (1984). An art criticism questioning strateg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loom’s taxonom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5(4), 41-50.
Hamblen, K. A. (1986). Three areas of concern for art criticism instruction: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foundation, sociological relationships, and teaching methodologi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7(4), 163-173.
Johanson, P. (1982). Teaching aesthetic discerning through dialog.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3(2), 6-13.
Madeja,S. & Hurwitz,A. (1977).The Joyous Vision.New York:Prentice-Hall,Ins.
Michael,J. A. (1983). Art and adolescence.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Smith. N. H. (1983). Art criticism and reading: Theoretical an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PH. D. Dissertation, Geprgia University.
Smith, O. (1966).The logic of teaching the art. In R. Smith(Ed.), Aesthetics and criticism in art educa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 and Co.,50-51.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ia University.
Taunton, M. (1983). Questioning strategy to encourage young children to talk about art. Art Education, 36(3), 40-4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