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6108-05533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6108-055333
論文名稱
Title
王陽明與黃梨洲生命型態及學術走向的比較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8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7-26
關鍵字
Keywords
王陽明、黃梨洲、傳習錄、良知、明儒學案
Ming-Ru-Xue-An, Chuan-Xi-Lu, Wang-Yang-Ming, Huang-Li-Zhou, Intuitive abili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9 次,被下載 230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305 times.
中文摘要
明末清初的黃梨洲(宗羲,1610-1695)一向被後人歸為王學一系,除了師承陽明(王守仁,1472-1528)之外,亦被視為「王學的修正者」 ,在王學分化後,黃梨洲擔負起統整王學末流的工作,因此編纂《明儒學案》,蒐羅有明一代各家學術及人物小傳,而其中又以姚江學脈為學案主軸,可見得梨洲視王學為明代學術正宗。學案之末又以黃氏之師劉蕺山(宗周,1578-1645)總結全書,由此可得梨洲將己視為姚江學脈集大成者。只是,倘若梨洲真是謹守陽明學術,又為何最終的學術走向趨向廣博,與陽明深究一門良知心學有所不同。「同途而殊歸」,是王、黃二人生命型態及學術走向比較的結論,然而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又是什麼?筆者企圖從兩人的生平、成學經歷、思想內涵及後學成就各方面作比較,並推論出導致二人生命型態及學術走向同與不同的原因。

此論文對於後來學者在研究王陽明及黃梨洲的學術發展必然有所幫助,且對於當時明中葉到清初的學術氛圍也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最終,更能領略王學對於黃梨洲而言不僅是一個文化取向,而後其學術走進博大精深之途,亦類同於王陽明秉持良知一而萬象眾的學術精神,這將不只是一個哲學議題的討論,更融入了社會及考據學而成。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壹章、緒論 5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 7
第三節、研究方法及進路 12
一、研究方法 12
二、研究進路 15
第貳章、從生命型態的不同見二人學術思想之異同 17
第一節、思想形成的比較 17
一、王陽明的成學過程 17
(一)王陽明早期思想性格的形成:出入佛老 17
1. 少年異秉:立志建功與成聖 17
2. 脫俗慕仙的出世思想 19
(二)王陽明中後期思想的演變:轉回六經 22
1. 龍場悟道:內聖之學上的突破 22
2. 從理在心外到理在心內 26
二、黃梨洲的成學過程 31
(一)黃梨洲早期思想觀念的形成 32
1. 東林黨人之習的影響 32
2. 加入復社與抗清活動 36
(二)黃梨洲中晚期思想的轉移 41
1. 師承劉蕺山—從史學進入理學 41
2. 專於著書講學 43
第二節、王陽明與黃梨洲時代背景的比較 50
一、王陽明生活的時代背景 50
(一)動盪的時局:皇帝昏庸 宦官亂政 50
二、黃梨洲生活的時代背景 63
(一)異族入侵:凸顯華夏矛盾問題 63
1. 東林、閹黨之爭及外族之禍 63
2. 滿清入關後的高壓懷柔政策 64
(二)學術上的傳承 68
1. 政治方面 68
2. 在理學方面 74
第三節、人格特質的比較 87
一、王陽明的人格特質 87
(一)聖賢氣象:胸次脫灑 87
(二)兼容佛道 截取其長 89
二、黃梨洲的人格特質 96
(一)重視民族氣節 96
(二)排佛心態 99
(三)經史兼治的學術特質 102
三、兩人人格特質上的比較 106
(一)都具備俠義氣質 106
(二)學術性格上的歧異 109
(三)對於佛教接受度的差異 113
第參章、比較王陽明與黃梨洲思想內涵的異同 121
第一節、王陽明的良知心學 121
一、心與物的關係 121
(一)心物之辯的內在義涵 121
1. 意念所在即為物 123
2. 物乃經良知感應而存在 125
3. 以不忍人之心呈現 130
(二)陽明之「物」與「格物致知」的關連性 133
二、致良知教 139
(一)「良知」為是非之心 139
(二)「知」與「致知」之間的關係 146
第二節、黃梨洲一本萬殊的學術觀 154
一、盈天地皆氣 154
二、盈天地皆心 163
三、工夫所至即其本體 166
第三節、陽明、梨洲的心學觀念之異同 169
一、陽明、梨洲「心性」觀念之異同 169
二、陽明、梨洲「本體與工夫關係」觀念之異同 174
三、陽明、梨洲的「意」觀念之異同 179
第肆章、由陽明與梨洲後學的發展走向見二人學術之分歧 189
第一節、陽明學的分化 189
一、陽明學分源別派的關鍵:天泉橋證道 189
二、「四無說」與「四有說」的對立 208
第二節、黃梨洲在儒學轉換過程型態中的定位 216
一、經、史及天文曆算之學的傳授 216
二、梨洲對清代浙東學術的影響 222
第三節、王陽明與黃梨洲後學的成就方向比較 233
一、陽明與梨洲後學分佈區域的比較 238
(一)王陽明後學資料 238
(二)王陽明後學分佈區域分析 244
(三)黃梨洲後學資料 246
(四)黃梨洲後學分佈區域分析 259
二、綜合比較 260
第伍章、結論 265
參考書目 276
一、古籍: 276
二、期刊論文:(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278
三、學位論文:(依照出版年月排列) 279
四、專書:(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281
五、辭典: 28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

1.﹝漢﹞趙岐注,(題)﹝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唐﹞孔穎達正義:《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3.〔宋〕張載撰:《張橫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
4.〔宋〕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2004年3月。
5.﹝明﹞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6.﹝宋﹞陸九淵:《象山全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二月臺四版)。
7.﹝宋﹞程頤、程顥:《二程集》一、二《四部刊要•子部•儒家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8.﹝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
9.﹝宋﹞朱熹集注,蔣伯潛廣解:《廣解四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10.〔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5刷)
11.〔明〕陳憲章撰:《陳憲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2.《龍谿王先生全集》,收入長澤規矩也編:《和刻本漢籍文集》(東京:汲古書院,1978年)第16輯,卷1
13.﹝明﹞錢德洪編,羅洪先考定:《陽明先生年譜》《年譜叢刊•第四十二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
14.〔明〕羅洪先:《念菴文集》,卷8,〈松原志晤〉,《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3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明〕聶豹:《雙江文集》,卷8,《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72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16.〔明〕鄒守益:,《東廓鄒先生文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17.﹝明﹞張元忭撰:《會稽縣志(一)》《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明萬曆三年刊本)。
18.﹝明﹞解縉、姚廣孝等修:《紹興府(全)》《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據永樂大典本影印)。
19.﹝明﹞張元忭撰:《會稽縣志(一)》(浙江: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據明萬曆三年刊本影印)。
20.﹝明﹞王守仁撰,﹝明﹞錢德洪原編,﹝明﹞謝廷傑彙集:《王文成公全書》《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5-1266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21.﹝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2.﹝明﹞王守仁:《陽明全書》《四部備要•子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年)。
23.﹝明﹞王守仁:《王陽明傳習錄》(台北:廣文書局,1994年)。
24.﹝明﹞王畿:《王龍谿全集》(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
25.﹝明﹞王畿:《王龍溪語錄》(台北:廣文書局,2003年)。
26.﹝明﹞劉宗周:《劉子全書及遺編》(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27.〔明〕劉蕺山撰:《劉蕺山全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28.〔明〕黃宗羲:《足本宋元學案》,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
29.〔明〕 黃梨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30﹝清﹞楊希閔:《王文成公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31.〔清〕徐乾學:《憺園文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42,卷9,〈送萬季野南還〉
32.〔清〕楊椿:《孟鄰堂文鈔》,卷2,〈再上明鑑綱目總裁書〉
33.〔清〕李塨:《恕谷後集》,收於《叢書集成簡編》冊657(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34.﹝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35.〔清〕王鴻緒:《明史稿》(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雍正元年進呈刊本),〈史例議上〉
36.〔清〕王士禎:《分甘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12),卷3
37.〔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江蘇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1刷)
38.〔清〕魏瀛等修,鍾音鴻等纂,《贛州府志》(同治十二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卷五十四
39.〔清〕章學誠撰:《文史通義校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四刷)
40.〔清〕江藩撰:《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2刷)
41.〔清〕錢林輯、王藻編,《文獻徵存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138(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咸豐6年序刊本),卷1
42.錢儀吉纂錄,《碑傳集》,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冊928(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43.﹝清﹞劉原道:《陽明先生年譜》《年譜叢刊•第四十三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清光緒三十二年鉛印本)。
44.〔清〕胡泉:《王陽明先生經說弟子記》,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4月。
45.陳築山:《王陽明年譜傳習錄節本》《明人年譜十種•第一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46.沈善洪、吳光等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47.詹師海雲校注:《鮚埼亭集》,(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二、期刊論文:(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1.方祖猷撰:〈浙東學術及其三大學派-浙東學術文化在寧波概述之一〉,《寧波黨校學報》,(浙江:2003年第三期)。
2.王鳳賢撰:〈論劉宗周對理學傳統觀念的修正〉,《孔子研究》,1991年2月(總22期)。
3.牟宗三撰:〈中國文化發展中義理開創的十大諍辯〉,《人文學報》第5期,(中壢市:中央大學,1985年)
4.朱端強,〈清.楊賓《萬季野小傳》抄跋〉,《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8:5(2001.9)
5.成中英撰:〈原性與圓性:性即理與心即理的分疏與融合問題-兼論心性哲學的發展前景〉,《漢學研究》第13卷第1期(1993年6月)
6.呂妙芬撰:《陽明學派的建構與發展》,《清華學報》 新二十九卷第二期,(1999年6月)
7.汪榮祖撰:〈錢穆論清學史評述〉,《台大歷史學報》第26期,(台北市:臺灣大學,2000年12)
8.李明輝撰:〈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
9.徐海松撰:《論黃宗羲與徐光啟和劉宗周的西學觀》,《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
10屠承先:〈陽明學派的本體功夫論〉(《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1990年)
11.曹國慶撰:〈王陽明與黃梨洲〉,《歷史研究》(南昌:江西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12.郭英德撰:〈黃宗羲的人生定位與文化選擇-以讀康熙年間為中心〉,《新亞論叢》第四期
13.張豈之撰:〈論劉蕺山學派思想的若干問題〉,《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4月(1980年11月)
14.張永儁撰:〈劉蕺山心學之特質及其歷史意義〉,《哲學與文化》廿七卷 第十一期,2000年11月
15.陳文章撰:〈黃宗羲以知性為主體之務實主張所開展之儒家「以學領政」之精神〉,《鵝湖月刊》第二三卷第一一期總號第二七五
16.程梅花撰:〈劉宗周的意本論及其儒學特質〉,《阜陽師院學報》(哲社版),1994年2月(總50期)
17.楊國榮撰:〈本體與工夫:從王陽明到黃宗羲〉,《浙江學刊》 2000年第5期
18.楊國榮撰:〈王門後學致良知說的演進〉(《學術界》,第5期,1988年)
19.楊國榮撰:〈從現成良知說看王學的衍化〉(《哲學與文化》,17卷第7期,1990年7月)
20.楊國榮撰:《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21.楊國榮撰:《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22.楊小明撰〈黃宗羲的科學研究〉,《中國科技史料》第18卷 第4期,(泉州,1997年4月28日)
23.鮑博〈簡論劉宗周的心性思想〉,《孔子研究》,1988年4月(1988年12月25日)
24.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25.鄧克銘撰:〈論王陽明之「知為心體」及其與禪宗的比較〉,《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
26.鄧克銘撰:〈王陽明心學中之性體觀的特色〉,《臺大中文學報》第十八期,2003年6月 (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7.戴師景賢。2005年6月,〈論姚江學脈中之龍溪、心齋與其影響〉,國立臺灣大學《臺大中文學報》22期,頁359-411。
28.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浙江學刊》,第4期,1986年)



三、學位論文:(依照出版年月排列)

1.翁瑞廷撰:《清初三大儒之政治思想》(台北: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74年)。
2.李東三撰:《黃梨洲及其明夷待訪錄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3年)。
3.康長健撰:《黃宗羲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85年)。
4.黃啟霖撰:《黃梨洲與孫中山經世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所碩士論文,1985年)。
5.林朝和撰:《黃梨洲政治哲學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86年)。
6.鄭文嵐撰:《黃宗羲教育思想之探討》(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1988年)。
7.林月惠:《陽明「內聖之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8.胡森永撰:《從理本論到氣本論 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0年)。
9.王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10.林煌崇撰:《明末清初之經世學風與史學思想》(台北: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年)。
11.齊婉先撰:《黃宗羲之經世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
12.尚信撰:《黃梨洲經世之學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1年)。
13.南鐘鎬撰:《黃梨洲的政治思想》(台北: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91年)。
14.翁志宗著:《黃宗羲經世思想之研究:政治內容為主之論述》,(臺中市:翁志宗發行; 臺中縣太平鄉:菁蕙電腦總經銷, 1992年初版)。
15.高瑋謙:《王門天泉証道研究──從實踐的觀點衡定「四無」、「四有」、「四句教」》(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16.王麗華:《大學;「格物致知」的研究—––反省朱子、陽明的「格物致知」義》(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17.林久絡:《四句教與天泉証道研究》。(台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18.楊自平撰:《梨洲歷史性儒學之建立》(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19.劉桂光:《王龍溪與聶雙江、羅念菴辯論之研究─以陽明學為判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20.陳文章著:《黃宗羲內聖外王思想之研究》,(屏東縣內埔鄉:睿煜出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圖書文具部經銷, 1998年初版)。
21.彭仰琪:《良知學的兩個路向──王龍溪、聶雙江致知議辯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22.韓學宏撰:《黃宗羲與明儒學案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23.林于盛撰:《陸象山心學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
24.蔡淑閔撰:《王陽明四句教之開展與衍化》(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25.黃齡瑤撰:《黃宗羲的詩文觀與明清之際的文學思潮》(台北: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26.蔡家和:《王龍溪思想的衡定》(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7.王大德:《朱陸異同—––以「心與理」、「心與物」兩個向度為主軸所作之探索》(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28.廖俊裕撰:《道德實踐性與歷史性 關於蕺山學之討論》(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29.陳明彪:《王龍溪心學〈易〉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30.廖淑慧撰:《清初唐宋詩之爭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31.李慧琪撰:《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32.陳昭鈞撰:《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民本思想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2004年)。
33.林于盛撰:《黃梨洲思想旨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四、專書:(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1.《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台北:新文豐公司影印,1983年)
2.(日)小野和子撰:《明季黨社考》,(江蘇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1日)
3.中華學術院編:《陽明學論文集》,華岡出版公司,1977年6月。
4.(日)久須本文雄著:《王陽明的禪的思想研究》,(名古屋 : 日進堂, 昭和33(1958))。
5.(日)大西晴隆撰:《王陽明》,(東京 : 講談社, 昭和54(1979))。
6.(日)山下龍二著《陽明学の研究 成立篇・展開篇》,(東京 : 現代情報社, 昭和46[1971])。
7.(日)山下龍二著:《王陽明ー百死千難に生きるー》,(東京 : 集英社, 昭和59[1984])。
8.(日)山田準著:《陸象山王陽明》,(東京市 : 岩波書店, 昭和18[1943])。
9.(日)山井湧撰:《黃宗羲》,(東京都 : 平凡社, 昭和39[1964]初版)。
10.(日)井上哲次郎著:《新訂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東京 : 富山房, 昭和13[1938])。
11.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12.方祖猷,《萬斯同傳》(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13.(日)安岡正篤撰:《王陽明研究》,(東京 : 明德出版社, 昭和56(1981)新版4 版)。
14.(日)西東玄著:《陽明學》,(東京都 : ダイヤモンド社, 昭和57[1982]初版)。
15.李書增等著:《中國明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6.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17.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18.吳光著:《黃宗羲著作彙考》,(臺北市:臺灣學生, 1990年初版)。
19.吳光主編:《黃宗羲論-國際黃宗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20.呂妙芬作《陽明學士人社群 : 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21.李明友著:《一本萬殊 : 黃宗羲的哲學與哲學史觀》,(北京市 : 人民出版社, 1994 第1版)。
22.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23.林月惠撰:《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初版)
24.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撰:《大分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25.胡適撰:《胡適學術文集•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26.周明初著:《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 第1版 1997年)。
27.周志文著《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 第1版1999年)。
28.衷爾鋸撰:《蕺山學派哲學思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29.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30.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下卷(一)、(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31.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下),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年10月。
32.(日)武內義雄著:《朱子. 陽明》,(東京 : 岩波書店, 昭和11[1936])。
33.(日)島田虔次著:《朱子学と陽明学》,(東京都 : 岩波書店,1983年第18刷)。
34.(日)島田虔次著:《王陽明集》,(東京 : 朝日新聞社, 昭和50[1975])。
35.夏咸淳著《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1994年)。
36.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灣開明書店,1978年。
37.徐復觀撰:《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38.徐定寶著:《黃宗羲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39.徐薡撰:《小腆紀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
40.秦家懿著:《王陽明》,(臺北市 : 東大出版 ,1987年 初版)
41.唐君毅撰:〈論中國哲學中說性之方式〉,《哲學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42.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宋明儒學思想之發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43.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44.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45.(日)岡田武彥著:《王陽明》,(東京都 : 明德出版社, 平成1-3[1989-1991]初版)。
46.(日)岡田武彥著:《王陽明文集 》,(東京 : 明德, 昭和45(1970))。
47.(日)岡田武彥編著《陽明学の世界》,(東京 : 明德出版社, 昭和61[1986])。
48.(日)岡田武彥著:《王陽明と明末の儒学》,(東京 : 明德, 昭和45(1970))。
49..(日)高橋進著:《朱熹と王陽明 : 物と心と理の比較思想論》,(東京 : 國書刊行會, 昭和52[1979])。
50.高佩如撰:《黃宗羲》,(臺北市:全知少年文庫董事會, 1964年)。
51.(日)荒木見悟編輯:《朱子・王陽明》,(東京 : 中央公論社, 1978)。
52.(日)荒木見悟撰:《佛教と陽明學》,(東京:第三文明社,1979年)
53.(日)荒木見悟撰:《中國心學と鼓動の私教》(1995年,中國書店),繁體版為(日)荒木見悟:《中國心學の鼓動と佛教》第五章《毛稚黃の欲望格去望說》,(福岡:中國書店,1995年版)
54.(日)荒木見悟:《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廖肇亨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9月初版)
55.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2月。
5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辦:《陽明學學術討論會》,(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所中心,1989年)。
57.梁啟超,《梁啟超論清學史兩種: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58.梁啟超撰:《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臺北市 : 臺灣中華,1958年 臺一版)。
59.湯用彤著,湯一介主編:《理學.佛學.印度學》,(台北縣:佛光文化事業,2001年4月初版)
60.嵇文甫撰:《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61.張君勱著:《王陽明 : 中國十六世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臺北市 : 東大出版 1991年 初版)
62.張君勵撰:《比較中日陽明學》,(臺北市 : 臺灣商務, 1970)。
63.張其昀等:《陽明學論文集》(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64.張學智撰:《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二刷)
65.張亨著《王陽明與致良知》,(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 2002年初版)。
66.張師偉著:《民本的極限:黃宗羲政治思想新論》,(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67.張師偉著:《民本的極限 : 黃宗羲政治思想新論》,(北京市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第1版)。
68.陳榮捷撰:《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4年2刷)。
69.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70.陳榮捷:《王陽明與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71.陳萬益著《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 第1版1988年)。
72.陳福濱編著《晚明理學思想通論》,(臺北市 : 環球出版社,1983年 初版)。
73.陳立勝著《王陽明「萬物一體」論 : 從「身-體」的立場看》,(臺北市 : 國74.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年初版)。
75.陳來撰:《宋明理學》,﹙台北市:洪葉文化,1994年9月出刷一版﹚
76.陳來著:《有無之境 : 王陽明哲學的精神》,(上海市 : 人民出版社, 1991 第1版)。
77.陳旻志著:《殘霞與心焚的夜燈如舊:一代儒俠黃宗羲的「文道合一」論》,(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紅螞蟻圖書經銷代理, 2002年初版)。
78.蒙培元:《理學的演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79.程志華撰:《困境與轉型-黃宗羲哲學文本的一種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二刷)
80.彭國翔撰:《良知學的展開 : 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台北:臺灣學生出版社,2003年)。
81.詹師海雲:《清初學術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82.楊天石:《泰州學派》,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初版。
83.楊國榮著《心學之思 : 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7 北京第1版)。
84.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
85.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3月初版。
86.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87.楊祖漢著 《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1992年6月初版)
88.劉述先著:《黃宗羲心學的定位》,(臺北市:允晨, 1986年初版)。
89.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8月。
90.錢穆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91.蔡仁厚著《王陽明哲學》,(臺北市 : 三民, 2007.01二版)。
92.鮑師國順撰:《儒學研究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
93.鮑師國順撰:《清代學術思想論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
94.談遠平著《論陽明哲學之圓融統觀》,(臺北市 : 文史哲出版社,1993初版)。
95.鍾彩鈞著:《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市 : 文史哲出版社,1983 初版)。
96.鍾彩鈞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市: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5月1日)。
97.鄭仁在, 黃俊傑編:《韓國江華陽明學研究論集》,(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初版)。
98.鄭德熙著:《陽明學對韓國的影響》,(臺北市 : 文史哲出版社, 1986 初版)。
99.謝國楨輯:《晚明史籍考》,(台北:藝文印書館 初版,1968年)。
100.戴瑞坤著:《中日韓朱子學陽明學之研究》,(臺北市 : 文史哲初版社, 2002年修訂初版)。
101.戴瑞坤著:《陽明學說對日本之影響》,(臺北市 : 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
102.戴瑞坤著:《陽明學漢學研究論集》,(臺北市 : 臺灣學生出版社, 1988 初版)。
103.龔鵬程著《晚明思潮》,(臺北市 : 里仁出版社,1994年)。

五、辭典:
丁福保編纂:《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5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