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6114-08392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6114-083922
論文名稱
Title
原生
Bur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6-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8-27
關鍵字
Keywords
陶藝創作、物象原形、自然性、群化、柴燒、經驗美感、生活美學、反慣性、印象的意象、原生
Burt, Ceramic Creations, Nature, aesthetics of living, anti-inertia, aesthetic experience, imagery of impression, Wood-Firing, image prototype, groupi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7 次,被下載 237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370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整體架構以自然的素材及創作形式,產生「原生」為議題的研究內涵,並以個人生活環境中較常出現、較有情感的小生物為創作對象。
然筆者的創作脈絡是從文學的啟發→個人經驗→創作理念→作品呈現,並從自身環境中衍生出個人的「自然性」、「生活美學」及「經驗美感」為創作理念的核心。
本論述第一章為緒論,以大自然為感念而引發動機目的,進而擬定研究方法、架構與範圍為論文基礎。第二章柴燒概述與發展,透過柴燒概述、發展與表現性的基礎脈絡、及柴燒技法與陶瓷演進的變遷為本論述之文獻依據。第三章創作經驗,在本章節主要在探討筆者創作理念、作品的表現性及柴燒燒製歷程,將自身有意義及經驗的情感,在這試圖傳達出筆者給予「原生」名字「最初」的感動。而第四章結論,經過這段時間的研究而獲得的看法、檢討與展望。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natural materials and creation forms to bring forth the research intention of “Burt”. Its creation objects are small creatures of the surroundings showing up frequently and the writer’s having affections toward.
The skeleton of the writer’s creation originates from literature, personal experience, creation ideas, and then the presentation of works. Derived from the individual surroundings, the core of creation ideas is “naturalness”, “aesthetics of living”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result from the nature. The research method, skeleton and range are then drawn up as the research basis. Chapter Two is 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rewood burning. The research documents stand on the int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presentation of firewood burning, as well as the changes of the techniques of burning firewood and ceramics evolution objectively. Chapter Three is the major experience of subjective creation. It aims at discussing the writer’s creation ideas, presentation of works and the progress of burning firewood. The meaningful and experiential affections attempt to convey the original sensation to name “Burt”.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presents the viewpoints, reflection and prospection obtained from the research.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審定書 i
謝誌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次 v
圖次 vi
表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9
第二章 柴燒概述與發展 11
第一節 柴燒概述 12
第二節 柴燒發展 19
第三節 柴燒之表現性 32
第三章 創作經驗 39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9
第二節 創作架構 57
第三節 創作作品詮釋 58
第四節 原生創作展 70
第五節 小結 76
第四章 綜述 77
參考資料 79
附錄 8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書
王文科、王智弘(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史作檉(2011)。看見真實心靈的杜布菲。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田自秉、楊柏達(2000)。中國工藝美術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呂成龍、北京故宮博物院(2008)。你應該知道的200件古代陶瓷。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呂清夫(1990)。造型原理。 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佐藤雅彥,陶青山譯(1986)。陶藝燒燴入門。台北市,武陵出版社。
李知宴(1993)。中國古代陶瓷。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何政廣、許禮平策劃(1988)。美術大辭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衫浦康平(2000)。造型的誕生。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崇宏(2002)。造形與構成。台北市,視傳文化。
侯宜人(1994)。自然‧空間‧雕塑。台北,亞太圖書。
紅米貞(2003)。原生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孫 超(2001)。窯火中的創作。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陳信雄(2003)。陶瓷台灣。台中市,晨星。
陳秉璋、陳信木(2003)。藝術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陳威恩(2003)。柴燒。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陳銘磻(2011)。川端康成文學之旅。台北市,金濽印刷事業有限公司。
程道腴(1992)。製陶瓷用的黏土和釉。台北,財團法人徐氏基金會
曾明男(1989)。現代陶。台北市,藝術家。
黃成權(2010)。美學與杜威的美學。桃園:黃成權出版。
楊文霓(2002)。陶藝手冊。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溫淑姿(2005)。陶藝‧台灣‧當代。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鄧淑慧、盧泰康(2008)。臺灣的蛇窯。苗栗縣,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鄧淑惠(2003)。苗栗的柴燒陶藝。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中市,心理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鎮洲(1996)。陶藝與生活。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蔣 勳(2000)。藝術概論。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劉良佑(1987)。陶藝學。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謝東山著,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策劃(2005)。臺灣現代陶藝發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譚旦冏(1982)。中國陶瓷。台北市,光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羅學正(2004)。陶林摭翠:中國古陶史話百題。台北市,五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羅森豪(2004)。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陶藝類:傳承經典陶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藝術類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Ernst Cassirer著,羅興漢譯(1990)。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出版。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朱光潛譯(2013)。美學。大陸北京,商務印書館。
John Dewey著,高建平譯(2010)。藝術即經驗。大陸,商務印書館。
John Berger著,戴行钺譯(2007)。觀看之道。大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Kandinsky著,吳瑪俐(譯)(2009)。點線面。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Kandinsky著,吳瑪俐(譯)(1998)。藝術與藝術家論。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Kandinsky著,吳瑪俐(譯)(1985)。藝術的精神性。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2009)。眼與心。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家庭股。
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等譯(1991)。情感與形式。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1999)。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份有限公司。

期刊雜誌
《台灣現代柴燒的探討與柴燒創作的要素》,吳水沂,臺灣工藝,1期,1999
年10月,13-24。
《以隨選概念探討台灣數位典藏市場之研究》,郭竣維,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1期,2009年10月,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28~-35。
《在撞擊中重現柴燒的新價值》,梨翠玉,藝術家雜誌,379期,2006年12月,382-385。
《陶藝特質論》,呂晶昌,陶藝雜誌,6期,1995年,140-146。
《柴燒陶藝的美學》,吳水沂,陶藝雜誌,49期,2005年10月,144-147。
《柴燒美學的探討》,吳水沂,陶藝雜誌,49期, 2005年10月,146-147。
《柴燒世界的特殊性》,梨翠玉,陶藝雜誌,49期,2005年 10月,144-145。
《柴燒之美---高溫柴燒的探索兼談蓋窯與控溫方法》,林瑞華,陶藝雜誌:中華民國陶業研究學會會刊,18-3期, 1999年7月,16-21。
《現代陶藝之柴燒述談》,蘇立正,陶藝雜誌:中華民國陶業研究學會會刊,
23-4期,2004年10月,13-15。
《臺灣傳統陶瓷器發展概述》,陳新上,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68期,1999年3月,61-69。
《臺灣現代陶藝賞析》,劉鎮洲,美育雙月刊,70期,1996年,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台北市,2-3。
《2005水里蛇窯台美國際柴燒研討會》,梨翠玉,陶藝雜誌,49期,2005年10 月,140-143。

碩博士論文
廖禮光(2009)。1982-2009年臺灣現代柴燒窯爐之調查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台中。

研討會論文
吳水沂,2006年。柴燒陶藝的認知與感知。國際柴燒陶藝研討會論文發表,美國北亞歷桑納大學。

網路
《川端康成詳細生平及經歷》,YAHOO知識網,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91211330,2013年8月28日。
《簡明邵柴燒陶藝技術作品與專業論述》,簡明邵,臺灣柴燒網Woodfire ceramicsart in Taiwan,http://tw.myblog.yahoo.com/woodfireceramics-artchienmingchao/,2013年10月19日。
《彩陶文化與黑陶文化》,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彩陶,2013年11月21日。
《符號論美學》,美學導論,http://web.nkuht.edu.tw/97project-2/teaching-2-10.htm,2013年12月31日。
《陶藝賞析-導言-陶瓷媒材的多元性》,臺灣現代陶藝,http://modern.ceramics.ntpc.gov.tw/zh-tw/Content.aspx?Para=Topic&Control=Brief,2013年12月31日。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