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7100-15192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7100-151924
論文名稱
Title
高雄市中途輟學學生家庭之探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0-06-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0-07-27
關鍵字
Keywords
中輟生、家庭互動、家庭結構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3 次,被下載 3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5 times.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質化研究的方式,對高雄市的國中中途輟學學生及其家庭成員,計十個配對,進入其家庭場域,進行觀察以及深度訪談,目的在於瞭解這群國中中輟學生之家庭結構、家庭關係、家庭互動、家庭教養模式等整體性的脈絡。研究發現如下:
孩子選擇中輟,是因過去的中輟經驗,生活經驗如人際衝突、經濟壓力、違法事件,以及學習經驗如未受到尊重、公平、合理的對待,家庭對中輟原因的處理與態度,以及對中輟後果的認知,對復學有所影響。儘管中輟原因有所不同,當孩子中輟的初期,普遍的家長反應是否認、緊張、驚恐、激動,對中輟家庭不關心孩子的刻版印象應重新做檢定。
受訪者中,家庭結構,以解離型的家庭結構為多,且是以女性為主要照顧者的角色。但是,若家庭成員能扮演支持與接納的角色功能,以及將家庭角色重新分配與調適,則雖是解離型家庭,家庭能繼續發揮其功能。
家庭物理環境能否滿足子女的需求,家庭關係層面,如對家人的情感依附,家庭人際互動,影響孩子對家庭以及對自己的看法。家庭生命史中的重大事件,可以是危機,也可以是轉機。同時,中途輟學之發生,對於家庭的意義,也激發出家庭的潛在問題,同時也可能是轉機。端視家庭能否有效的因應。本研究因此強調重要他人角色所提供的情感依附、支持體系對中輟少年的重要性。
家庭教養方式,從其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期待、教養規則的明確性、教養者態度的一致性、教養觀念與態度是否一致、教養時的情緒涉入,則管教也呈現出不一致的效果,這些也同時藉由代間傳遞的過程內化為孩子的問題解決模式。
影響中輟行為的家庭因素是一複雜的脈絡,因此本研究最後也提出勿對解離型家庭、以及中輟學生施以表淺、單一的歸因與評價,宜透過家庭訪談,深入瞭解各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協助問題的解決。



關鍵字:中輟生、家庭結構、家庭互動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前言 .………………………………………………………0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05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現況分析..………………………………………006
第一節 中途輟學的意義…….………………………………………006
第二節 中途輟學的影響.……………………………………………010
第三節 國內國中學生中途輟學現況.………………………………016
第四節 中途輟學的成因.……………………………………………021
第五節 中途輟學青少年與家庭….…………………………………024
壹、 家庭理論 ……………………………………………025
貳、 家庭對輟學青少年的影響 …………………………028
一、 家庭結構 .………………………………………028
二、 家庭關係...………………………………………031
第六節 相關名詞界定………………………………………………0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037
第一節 方法論.………………………………………………………037
壹、 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 ………………………………038
貳、 質性研究的理論基礎 ………………………………039
參、 質性研究的資料搜集方式 …………………………0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050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054
第一節 樣本簡介 ……………………………………….………….054
第二節 資料分析 …………………………………………………0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7
第一節 結論…………………………………………………………10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倫理的省思……………………………………115
第三節 研究限制……………………………………………………116
第四節 建議…………………………………………………………117

參考書目…………………………………………………………….…………119
中文部份………………………………………………………….…………119
英文部份………………………………………………………….…………123
附錄一 訪談大綱………………………………………………….…………12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之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之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之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 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之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之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陳秉璋(1991):社會學理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簡春安(1998):1998 社會工作研究法  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George Ritzer原著,馬康莊、陳信木合譯(1992):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伊慶春、朱瑞玲主編(1989):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 家庭、人口、政策與階層。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王沂釗(199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淑女(1998):都市化與青少年偏差行為。輔仁學誌-法�管理學之部第28期。臺北縣:輔仁大學。
劉玲君(1994):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原著,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翁慧圓(1995):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商嘉昌(1994):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麗雅(1994):從社會體系探討國中輟學傾向。教育資料文摘第四十二卷 第四期。台北:教育資料文摘社。
羅國英(1994):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四期。
張紉(1998):以家庭為基礎的青少年服務之芻議。社會福利第136期。
徐良熙、林忠正(1984):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社會學刊第八期。
章英華(1994):台灣的家庭研究:從家戶組成到家人關係。社區發展季刊第六十八期。 台北:社區發展雜誌社。
吳佳玲(1996):家庭結構與子女自尊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臺南家專學報第十五期。
黃怡如(1996):影響國中生中途輟學問題之探討-以鳳山地區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美妦(1995):偏遠地區國中學生中途輟學問題之探究-以六龜鄉六龜國中、寶來國中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郭昭佑(1995):臺灣省各級學校中途輟學演變趨勢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崇振(1997):我國高級中學中途離校學生的經驗背景與人格特質之調查分析。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安妮(1989):家庭與青少年不良行為。收錄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許嘉猷(1984):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黃鴻文(1998):教育的功能。收錄於陳奎喜主編之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羅慧筠(1977):子女知覺到父母的管教方式與子女生活適應。臺北市: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麗娟(1999):中輟生問題初探。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 (二)。法務部發行。
范麗娟(2000):「深度訪談」一章在質性研究—理論、建構、分析與應用。心理出版社(付梓中)。
梁志成(1993):台北市高級職業學校學生中途輟學因素及預防策略調查研究。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寧遠(1999):高雄縣國中生中途輟學輔導之探究。高雄縣政府社會科委託計劃。
鄭崇趁(1998):輔導中輟學生的權責與方案。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臺北: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高金貴(1993):少年犯罪與少年刑法。學生輔導通訊,第32期。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林生傳(1993):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書局。
林義男譯(1993):社會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蔡文輝(1991):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楊瑩(1998):教育機會均等。載於陳奎喜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惠宗(1993):憲法要義(第二版)。臺北市:敦煌書局。
Michal Quinn Patton 原著,吳芝儀、李鳳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Neil J.Smelser原著,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合譯(1991):社會學。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陳慧女(1992)從娼少女之個人及家庭特質與其逃家行為之分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淑華(1996)從事色情工作雛妓生活現況之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德輝、吳芝儀(1998)輟學生輔導策略之轉向—跨世紀的另類選擇教育。以愛化礙—關懷中途輟學學生研討會。
楊瑞珠(1998)從高危險行為之初期癥候看中處輟學生的辨識與輔導。以愛化礙—關懷中途輟學學生研討會。
穆仁和、蕭玉玲(1998)從新「少年事件處理法」之保護處份探討中輟犯罪少年之司法保護服務。以愛化礙—關懷中途輟學學生研討會。




英文部份:
Brody,G.H. & Mccoy,J.K.(1992):Associations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direct and differential behavior with sibling relationship: contemoraneous and logitudinal 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63)
Barr,R.B.(1987):An essay on school dropout for the San Diego Unified School District.Eric Document Reporduction Service,No.Ed279733
Carter,G.V.(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3rd.(ed.). New York:McGraw-Hill,p198
Hirschi,Travis and Hanan C. Salvin.(1969):"Delinquency Research".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Hixson,J.&Tinzmann,M.B.(1990):Who Are the "At-Risk"Students of the 1990s?NCREL,Oal Brook. http://www.ncrel.org/sdrs/areas/rpl esys/equity.htm#workdes
Marotz-Baden, R. et al. (1979): Family form or process?
Paula,A.M.(1995):School failure and special populations. Social work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econsidering the deficit family model approach. The family coodinator,30,5-14
Rumberger,R.W., Ghatak.R.,Poulos,G., Ritter.R.L.,Dornbush,S.M.(1990):"Family influences on dropouts behavior in one California high school". Sociology of Education,63:283-299
Steinar Kvale(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London:SAGE .
Valevie.E.L.& Zimiles,H. (1991):Adolescent family structure and educational progres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7(2).
Valevie.E.L & Zimiles,H.(1991): Adolescent- family structure and educational progress. Development Psycholpgy.27(2),314-320
W.Lawrence Neuman(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hird Editio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6.81.9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6.81.9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