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7101-13465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7101-134656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鋼鐵產業網絡-碳素鋼之組織與人力資源策略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7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1-06-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1-07-27
關鍵字
Keywords
產業網絡、人力資源運用、統合型人力資源運用模式
Network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4 次,被下載 496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964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提出一個整合的架構,據以探討產業網絡對人力資源運用的影響,依照產業網絡與技術附身性(Embodiment)兩個構面,歸納出四種人力資源運用方式:交易型人力資源運用、流動型人力資源運用、整合型人力資源運用與統合型人力資源運用模式。在交易型模式中,廠商間相互關係鬆散,技術需求弱,廠商在勞動市場透過交易雇用人力。在高產業網絡密度與低度技術附身性下出現流動型模式,人力運用策略仰賴產業網絡各廠商的整合,具有彈性與變動性。在競爭型模式方面,人力資源運用傾向以網絡內其他廠商為來源,即出現「挖角」的情形。在統合型模式方面,技術需求強且廠商間相互間關係緊密,人力資源運用方面傾向網絡內其他廠商支援,本文以龍慶鋼鐵說明此項情形。
在這產業網絡與人力資源運用之整合架構中,每家廠商適用的人力資源運用方式均可歸類為上述四種模式中的一種,較有可能的是依照經營需要而運用不同的人力資源運用策略。例如在企業發展初期,新進廠商透過人力資源合作網絡向中心廠商來取得技術,隨著企業成長,部份民營鋼鐵業者進行向後垂直整合(Backward Vertical Integration),這些民間廠商人力資源運用策略即轉變成競爭型人力資源運用模式,因此業者須對本身在產業體系中的生產分工與位階進行了解,分析本身在產業網絡與技術需求架構中的定位,才可以據此擬定可行的人力資源運用策略,加強本身的競爭優勢,提昇產能及品質與國際市場競爭力。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壹章 前言 3
第一節 研究緣起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5
第貳章 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產業網絡的定義 6
第二節 產業網絡的型態 8
第三節 產業網絡的學習與創新 12
第參章 臺灣鋼鐵產業發展現況 23
第一節 鋼鐵業發展歷史 23
第二節 臺灣鋼鐵產業發展歷程 25
第三節 臺灣鋼鐵業產業結構 27
第四節 臺灣鋼鐵業當前面臨情勢 28
第肆章 碳素鋼產業發展概況 31
第一節 碳素鋼產業結構 31
第二節 碳素鋼產業發展概況 36
第三節 碳素鋼產業競爭分析 39
第四節 碳素鋼產業當前面臨情勢 46
第伍章 臺灣鋼鐵產業網絡與人力資源運用 48
第一節 臺灣鋼鐵產業網絡 48
第二節 臺灣鋼鐵業人力資源網絡 51
第三節 產業網絡與人力資源運用分析架構 53
第四節 案例研究:以龍慶鋼鐵公司為例 57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9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展望 61
龍慶鋼鐵顧問諮詢與技術訓練服務合約 62
參考文獻 68


圖 目 錄 頁 次

圖一 創新過程的交互作用模型 21
圖二 產業網絡與人力資源運用架構 54



表 目 錄 頁 次

表一 國內重要廠商介紹 33
表二 2000~2005年我國棒線產品需求預測 38
表三 我國棒線產業五力分析 41
表四 1997~1999年兩岸棒線貿易量 43
表五 1997~1999年兩岸棒線貿易值 44
表六 1997~1999年我國對大陸棒線貿易量分析(以海關進出口碼區分) 44
表七 我國棒線產業發展現況 4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天下雜誌,天下雜誌1000大特刊,2001年,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王鳳生、蔡豐隆,「產業網絡、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型式」,新世紀經濟發展與人力培育之挑戰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1999年。
王鳳生,企業活動整合模式之訊息價值,Discussion Paper(DPM- 9902),中華亞太經濟與管理學會,1999年。
台灣區鋼鐵工業同業公會,鋼品國內供需及其競爭力之調查分析-平板暨鋼管、特殊鋼、條鋼類,1998年。
台灣區鋼鐵工業同業公會,二000台灣鋼鐵,2000年。
吳思華,產業合作網路與經理機制之探討,第二屆產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1992。
吳思華,產業經理與產業合作網路體系,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994年10月。
吳思華,高科技事業網路策略與環境回應能力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5-2416-H-004-008 E9,1996。
謝進南,兩岸加入WTO對台灣鋼鐵產業的影響,「我國加入WTO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及因應之道」,2001年5月17日。
陳玉麟 與 謝進南,台灣鋼鐵產業網絡下企業人力資源運用策略,發表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與中華亞太經濟與管理學會聯合舉辦之「知識經濟時代之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運用」研討會,2000年11月17日。
詹天佑,中國鋼鐵公司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歐陽斌,臺灣地區鋼鐵業向後垂直整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蔡敦浩,大型工業組織之技術網絡-中鋼公司個案研究,1998年。
翁朝棟,企業退休制度對人力年齡結構及人力運用影響之研究-以中國鋼鐵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孫盈哲,我國中小企業產業網路之現況與展望,臺灣銀行季刊,48卷4期,1996。
張笠雲,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1998年,遠流出版社。
「龍慶鋼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顧問諮詢與技術訓練服務合約」,1997年。
經濟部技術處,2000鋼鐵年鑑,2000年。
Alter, C., and J. Hage, Organizations Working Together, CA:Sage, 1993.
Becker W. and J. Peters, “Vertical Corporate Networks in the German Automotive Industry:Structure, Efficiency, and R&D Spillovers”,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Organization, 27:4,1998, pp158-185.
Brown, James E., and Chris Hendry,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Supply Chains as Vehicles for 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Organization, 27:3, 1998, pp127-157.
Cohen, W. M., and D.A.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 Economic Journal, 99, 1989, pp569-596.
Economides, N.,1996, “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4, pp.679-699.
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1985, pp481-510.
Granovetter, M., “Problems of Explanations in Economic Sociology”, in Nohira, N. and R. Eccles(Ed.),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Form and Action,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2, pp.25-56.
Hamel, G.,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 1991, pp83-103.
Kogut, B., “Joint Venture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9, 1988, pp319-332.
Mody, A., “Learning Through Alliance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 1993, pp151-170.
Oliver, Amalya L., and Julia Porter Liebeskind, “Three Levels of Networking for Sourc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Biotechnology:Implications for Studying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Organization, 27:4, 1998, pp76-103.
Oliver, C., “The Collective Strategy Framework: an Application to Competing Predictions of Isomophism”,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3, 1988, pp543-561.
Powell, T. C., “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 An Alternative Empirical Tes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 1996, pp323-334.
Rander, R., “Hierachy: The Economics of Managing”,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0, 1992, pp.1382-1415.
Rajan, R. G. and L. Zingales,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3, 1998, pp.387-432.
Rudin, W.,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3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Inc., 1976.
Spulber, D. F., 1992 , “Economic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1:3 ,pp.535-574.
Sydow, J., Strategische Netwerke, Wiesbaden:Gabler, 1992.
Teece, D. J.,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for Regimes of Rapi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8, 1992, pp1-25.
Williamson, O. E.,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6, 199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