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7101-16490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7101-164904
論文名稱
Title
大眾運輸需求模式之資訊整合實驗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1-06-0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1-07-27
關鍵字
Keywords
效用函數、運輸需求模式、資訊整合理論
II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1 次,被下載 544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444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資訊整合理論(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IIT)屬於心理學上決策判斷的理論,主要為探討多屬性或多目標決策情境下,決策者主觀上所使用的資訊整合模式,分別有相加、平均、相乘及不等權重模式。1970年代以後IIT廣泛應用於各種問題如行銷等的研究上,並得到許多突破性的成果。其中也包括了1974年Norman and Louviere就針對公車運輸需求所做的研究,結果發現乘客對公車車資、到車站的距離與發車頻率三項因素的整合模式為相乘模式。
運輸需求理論根據經濟學消費者需求理論的應用,發展出包含消費者社會經濟特性、服務水準、屢次目的地活動系統的吸引力或強度變數向量的運輸需求模式,其中循序性個體需求模式中的運具選擇模式,更將效用函數的觀念廣泛應用於各項方案的選擇上,而一般效用函數皆以線性函數表示之,在實務上也一併以線性函數的概念應用之。
本研究結合運輸需求模式中的概念精神,以及IIT的實驗研究方法,設計情境及因子。以民眾對於「搭乘公車意願」為題,將受試者分為不同群組進行實驗。研究結果顯示,主要群組(公車、機車、汽車使用者)及次要群組(年齡、個人收入、家庭收入、性別)受試者對大眾運具需求之資訊整合模式多為相加及平均模式,但仍有部分受試者為相乘模式,說明了目前運輸需求使用的效用函數之線性概念,並不足以涵蓋社會中所有群組或社會經濟特性的運輸評估預測。
另外,本研究也發現一般大眾運輸的政策(如調整票價),同時也應該參考大眾運輸固有使用者或選擇性使用者對票價費率、總旅行時間、設備水準及人員服務水準相關資訊整合模式,針對不同資訊整合模式擬定改善政策方案,方能以最具效率的策略方式提高民眾對搭乘公車的總效用,進而提高大眾運輸的使用率。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的架構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運輸需求理論 5
第二節 運具選擇模式 7
第三節 決策與判斷理論 10
一、行為決策理論(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BDT) 10
二、理性決策理論(Pnychological Decision Theory,PDT) 11
三、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SJT) 11
四、資訊整合理論(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IIT) 12
第四節 資訊整合理論(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IIT) 12
一、理論介紹 12
二、基本概念 14
三、資訊整合模式 14
第三章 資訊整合理論 17
第一節 基本概念 17
第二節 資訊整合模式 19
一、相加模式 20
二、平均模式 22
三、相乘模式 24
第三節 資訊整合模式之政策意涵 26
第四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實驗設計 28
一、操控變項 29
二、實驗受試者 30
第二節 實驗程序 30
一、實驗指引 30
二、訂定端點錨(End Anchors) 31
三、預試 31
四、初步練習階段 31
五、正式實驗階段 32
六、統計分析 32
第五章 研究結果 34
第一節 主要群組分析 34
第二節 其他群組分析 54
一、十八歲以上及十八歲以下對四種不同情境之群組分析 54
二、低個人所得及高個人所得對四種不同情境之群組分析 57
三、低家庭所得及高家庭所得對四種不同情境之群組分析 59
四、性別對四種不同情境之群組分析 6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77
一、主群組在不同情境下的資訊整合模式群組間之差異分析及政策意涵 77
二、其他群組不同情境下的資訊整合模式群組間之差異分析及政策意涵 79
第二節 比較與討論 8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 王慶瑞(1996),運輸系統規劃。台北:正揚出版社。
2. 李克聰(1995),運輸規劃。台北: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
3. 洪軍將、孫以濬等譯(1999),永續運輸-論政策改革之優先課題台北: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
4. 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1998),高雄市公車專用道系統規劃與設置可行性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委託計劃。
5.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7),制定都市地區運輸系統績效指標及建立定期監測制度之研究,台北。
6. 台北市政府交通局(2000),台北市公車專用道之規劃與實施檢討報告,台北。
7. 李俊賢(2000),配合高雄捷運建設之交通政策調整方向探討,高雄市空氣污染防治技術移轉與三生都市發展策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8. 姜渝生、王小娥(2000),都市運輸規劃程序之解析及規劃作業之檢討,第八屆海峽兩岸都市交通學術研討會。
9. 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2000),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長期路網運輸規劃,高雄市捷運工程局委託計劃。
10. 任維廉、黃重陽、胡凱傑、陳健峰(1999),公車專用道實施對公車服務水準與載客量之影響-以台北市為例,運輸學刊,第十一卷第四期。
11. 張淑華(1994),大眾運輸組織行銷觀念之探討-以高雄市公共車船管理處與香港地下鐵路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汪明生(1992),環境決策與管理,高雄:復文書局。
13. 汪明生與方之光(1994),風險溝通與風險知覺調整之實驗:資訊整合理論之應用,國科會研究計劃。
14. 汪明生與方之光(1994),公眾對開發建設之風險知覺與其管理-以高雄地區公眾為例,管理科學學報,第十一卷第一期。
15. 汪明生、張寧、楊育琇(1999),地方永續發展與公眾認知:資訊整合理論之應用,公共行政學報,第三期。
16. 王鳳蘭(2000),都市行銷招商之資訊整合實驗-公司部門決策認知之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陳碧珍(1996),科技風險知覺之資訊整合實驗-以石化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莊韶政(2000),高雄都會區運具發展之動態模擬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關復勇(1998),專業服務互動行銷中關係品質之決之研究—以護理人員與病患關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20. 高雄市政府網頁http://www.kcg.gov.tw
21. 台北市政府網頁http:///www.taipei.gov.tw
22. 行政院交通部網頁http://www.motc.gov.tw
23. 行政院交通部運輸研究所http://www.iot.gov.tw
二、英文部分
1. Anderson, N. H.(1972),“ Looking for configurality in clinical judgments,”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78.
2. Anderson, N. H.(1974), “Algebraic models in perception, ”In E. C. Carterette&M. P. Friedman(Eds.), Handbook of perception, Vol.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3. Anderson, N. H.(1981),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4. Anderson, N. H.(1982),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5. Anderson, N. H.(1986),“A cognitive Theor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In B. Brehmer, H. Jungermann, P. Lourens, and G. Sevon(Eds.),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on Decision Marking, North-Holland: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6. Anderson, N. H.(1991), Contribution to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volumeⅠ:Cognition, US.
7. Brunswik, E.(1956), Percep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ve design of experimen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8. Bus Rapid Transit ,http://brt.volpe.dot.gov/guide(30/Sep/2000)
9. Curitiba, http://www.crest.org./sustainable/curitiba. (30/Sep/2000)
10. Cadwallader, M.(1981),“Toward a Cognitive Grarity Model: the case of consumer spatial behavior,” Regional Studies, Vol.15, No.4.
11. Edward, W.(1961), 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2.
12. Fischhoff, B.(1975),“Hindsight foresight: The effect of outcome knowledge on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Vol.1.
13. Fishbein, M.&Ajzen, 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Research: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14. Hammond, K.R. ed. al.(1975),“Social Judgment Theory,” In M. Kaplan&S. Schwartz(Eds.), 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 process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5. Hammond, K.R., McAlellanf, G.H.&Mumpover, J.(1980), 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Theories, methods and procedures, New York: Praeger Publication.
16. Hammond, K.R.&Adelman, L.(1986),“Science, Value and Human Judgment,” In H. R. Arkes and K. R. Hammond(Eds.),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 Kahneman, D., &Tversky, A.(1972), “Subjectives probability:A judgment of representativeness, ” Cognitive Psychology, Vol.3.
18. Kahneman, D., &Tversky, A.(1973),“On the psychology of predic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80.
19. Keeney, R. L., & Raiffa, H.(1976), Decisions with Multiple Objectives: Preferences and Value tradeoffs, Wiley.
20. Lerman, S. R.&Louviere, J. J.(1978),“ Functional Measurement to Identify the Form of Utility Functions in Travel Demand Model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Vol.673.
21. Louviere, J. J.(1983),“Integration Conjoint and Measurement with Discrete Choice Theory: An Experimental Design Approach,”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10.
22. Louviere, J. J.(1988), Analyzing Decision Making: Metric Conjoint Analysis, London New Delhi: Sage.
23. Marshall, R.&Lee K. C.(1996),“Toward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Paradigm,”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22.
24. Neto, F.&Mullet, E.(1997),“Migration decision-making in Portuguewe adolescents: Wage differential, job opportunity,and the network effect,” Acta Psychologica.
25. Norman, K. L.&Louviere, J. J.(1974),“ Integration of attributes in bus transportation: Two modeling approach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59, No.6.
26. Shanteau, J.C.(1984),function measurement number one: Manual for Program FM#1(computer program manual),Manhattan, KS: Auther.
27. Slovic, P.&Lichtenstein, S.(1973),“Comparison of Bayesian and regressing in judgments, ”In L. Rappoport &D. A. Summers(Eds.), Human judgment and social interac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28. Tversky, A.&Kahneman, D.(1973),“Availability: Ahearustic for judgement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 Cognitive Psychology, Vol.4.
29. Tversky, A.&Kahneman, D.(1982),“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0. Zalinski, J.&Anderson, N. H.(1987), Average Program&Manu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31. Louviere, J. J.&Gaeth, G. J.(1987), “Decomposing the Determinants of Retail Facility Choice Using the Method of Hierarchic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 Supermarket Illustration,”Journal of Retailing, Vol.63, No.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