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7106-11540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7106-115406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大陸網路發展與國家社會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Society in Mainland China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4-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7-27
關鍵字
Keywords
網路空間、網路主權、網路民主、國家與社會關係、網際網路
Network Sovereignty, Cyberspace, Network Democracy, Relation of Country and Society, Interne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0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國家對社會控制能力,幾乎都是透過深入社會內部的基層組織來運作,中共在完成對社會結構與經濟基礎的政治改革後,便大體上確定了這種在社會中進行滲透、動員和控制的模式,而對傳播媒體的掌控向來是中共進行社會控制很重要的一環,透過嚴格的新聞審查,中共官方得以決定民眾所能得到的訊息內容,並藉此灌輸官方意識形態。凡是涉及社會動亂或影響民眾對政府信心的消息,或涉及和平演變的訊息內容,都無法在大陸的傳播媒體上出現,但網際網路無遠弗界的穿透性,卻大大的挑戰了這樣嚴密的管控制度,也挑戰了中共利用媒體管制進行社會控制的傳統方式。
對不習慣考慮大眾意見的中國政府來說,越來越不利的是,互聯網已經開始成為一個能影響中國政治和決策的新生力量,儘管政策制定者還不會依照民意來決策,但他們也無法迴避它。
本文的研究,主要從社會意識、國家社會關係、國家主權等面向,來探討中共對網際網路的發展與管制,同時也從網際網路的傳播功能與特性來檢視它對現今國家、社會的影響,進一步推論民主的可能性。
對於網際網路可能帶來國家對社會控制的鬆動,中共全力發展之際,也建立全面性的管制措施,以各種方式過濾所謂有害資訊的流通,也達到威嚇、限制的效果,卻也因為破解技術的日新月異而屢屢遭受挑戰,因此可以據此推測,網際網路的發展已使中共統治權威日漸式微,社會因此得到更多相對的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發展。
中國目前上網人口已經破億,雖然佔總人口數不到百分之八,離全面性普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過新社群與網路意識已經取代過去的傳播媒體角色,隨著年輕的、非意識型態的、可塑性高的網路新世代的崛起,它對社會影響的深化程度勢必加速,這也是值得繼續觀察研究的課題。
Abstract
Sinc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established a government in 1949, this country has operated the control of the society, nearly via penetrating to the society interior basic-level organization. After the political reform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basis, the Communist China has determined her pattern of penetration,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in the society. As domination of the media has been one of the pivotal means in society control, the Communist China official can decide which information people may receive through the strict news scrutiny, and takes advantage of this method to instill people the official ideology as well. News involves the social turmoil, affects the populace confidence to the government or implies the peaceful evolution, is forbidden to disseminate on the mainland media. However, the Internet’s unbounded penetration turns out to be a big challenge to impose such a strict scrutiny, challenging the Communist China to carry o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controlling the society by maneuvering the media.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hich has not been used to considering the populace opinion, what more and more disadvantageous is that the Internet has started to become a newborn power to be able to affect the Chinese politics and the policy decision, even although policy makers would not defer to the public opinion in doing the decision-making, they would not be able to shun it entirely.
This article is to research and discuss, 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nation and society relations,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so on, the Internet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and the control by the Communist China. Simultaneously, from the dissemination fun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Internet, it is to inspect its influence to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nowadays, furthermore, to extrapolate the possibility of network democracy.
Given the fact that Internet may bring the consequences of loosing the control on country and society, the Communist China has established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 preventing by all means the so-called harmful information to circulate, achieving also the effect of threat and restriction while she is developing with all her strength. The challenge to the authority renews as the code-breaking technology renews with each passing day, also. Therefore we may extrapolate accordingly that the Internet development has caused the Communist China’s authority to decline day after day. And the society may obtain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cy and diversity.
Presently in China, the population ever accesses the internet already exceeds one hundred million. Although it is less than 8%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still a long way to go to accomplish overall popularized, the new community group and network consciousness already take the berth of the traditional dissemination media. Along with the rising of the young, non-ideological and malleable network new generation, it inevitably will accelerate the deepening of affecting the society. Therefore, this topic also will be worth continuing to observe and research.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的形成與發展 9
第二節 網路傳播無遠弗界的特性對社會演變影響 12
第三節 網路主權興起對國家主權的影響 16
一、國家主權觀念
二、網路主權興起
三、網路主權對國家主權的衝擊
第四節 網路空間對國家能力的影響 21
第五節 網際網路與民主 25

第三章 網際網路在中國大陸的發展
第一節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歷程與現況 29
第二節 中國網民結構與使用習慣分析 32
第三節 中共對網際網路的管理政策與相關法令 61

第四章 中共對網際網路的控制與挑戰
第一節 中共控制網路的機制與方法 71
一、使用防火牆及過濾軟體
二、設立網路警察
三、對網吧的管制
第二節 從網際網路看中共社會控制的影響 82
第三節 網際網路對中共威權統治的挑戰 86
第四節 中共發展網路的困境 90

第五章 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與國家社會關係變化
第一節 網路發展看國家對社會控制力的削弱 95
一、網路論述空間的形成
二、國家力量的介入與削弱
第二節 中共政權與社會關係的轉變 99
第三節 網路發展看民主在中國的可能性 104

第六章 結論 109
參考書目 11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書籍
中文書籍:
王佳煌,資訊社會學。台北市:學富文化,2000年。
______,國家發展。台北市:台灣書店,1998年。
王孟平,通訊革命。台北市:中華徵信所,1998年。
汝伯、單天倫等主編,199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李英明,現階段大陸政經發展與兩岸關係。台北市:永然文化,1994年。
______,中國大陸學。台北市:揚智文化,1995年。
______,網路社會學。台北市:揚智文化,2000年。
______,虛擬的極限-資訊汪洋中的迷航。台北市:台灣書店,2001年。
______,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市:生智文化,2001年。
李金銓,傳播帝國主義。台北市:久大文化,1987年。
______,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三民,1987年。
李天譯等編著,重繪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台北市:亞太,2000年。
李曉東,信息化與經濟發展。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年。
沈偉光,新戰爭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沈偉光,新三次世界大戰-全面信息戰。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林震岩編著,中國大陸WWW指南。台北市:松崗,1999年。
明香安主編,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胡泳、范海燕,網路為王。台北市:捷幼,1997年。
郭承天,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市:中國政治學會,200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資訊革命與國家安全,2001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2000年。
彭芸,國際傳播新焦點-媒介全球化、區域化與本土化。台北市:風雲論壇,1998年。
彭懷恩,邁進二十一世紀的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台北市:風雲論壇,1998年。
彭懷恩編著,進階政治學Q&A。台北市:風雲論壇,1998年。
程予誠,傳播帝國-新媒介帝國主義。台北市:亞太,1998年。
游五洋、陶青合著,信息化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楊堅爭,虛擬市場:經濟全球化中的電子商務 。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趙橋梁編著,知識經濟與國際關係。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劉繼南主編,大眾傳播與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廣播學院,1999年。
Andrew L. Shapiro著,劉靜怡譯,控制權革命:新興科技對我們的最大擊 (The control revolution:how the Internet is putting individuals in charge and changing
the world we know)。台北:臉譜出版社,2001年。
摩利思(Dick Morris)著,張志偉譯,網路民主(Democracy of Internet)。台北:商周出版社,2000年。
Gordon Gragam著,江淑琳譯,從哲學看網際網路(The Internet-A Philosophy Inqruiry)。台北:韋伯出版社,2002年4月。
Howard Frederiok著,陳建安譯,全球傳播與國際關係(Global Communication & Internatiomal Relations)。台北:揚智出版社,1999年.
布萊恩.卡衡,查理斯.尼森(Kahin & Nesson)著,巫宗融譯,數位法律(Borders in Cyberspace)。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Michael L. Dertouzos著,魯樂中譯,資訊新未來(What Will Be : How the New World of Information Will Change Our Lives)。台北市:時報文化,1997年。
Margaret Wertheim,薛絢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99年。
Malcolm Waters著,徐偉傑譯,全球化(Globalization)。台北:弘智文化,2000年。
Tim Jordon,江靜之譯,網際網路的衝擊(Cyberpower: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yberspace and the Impact)。台北市:韋伯文化,2003年。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王志弘等校譯,網絡社會之崛起(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西文書籍:
Axford, Barrie. and Huggins, Richard. The new media and politics. London: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2001.
Baudrillard , Jean. Simulations. New York: Semiotext(e), Inc., 1983.
Beck, Ulrich. The risk society and beyond: critical issues for social theory.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Sage,2000.
Dutton, William H. Society on the Line: Information Politics in the Digital A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Gimmier, Antje. 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internet.New York : Philosophy & Social Criticism,2000.
Goulder, Alvin W. The Dialectic of Ideology and Technology: The Origins, Grammar, and Future of Idelogy. 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76.
Holmes, David. Virtual Politics: Identity and Community in Cyberspace. London: Sage, 1997.
Lyon, Davi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ssues & Illusions. London: Polity press, 1998.
Lull, James.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New York: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Newman , Ott and Zoysa , Richard.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New York: Machmilan Press Ltd.,1999.
Rosecrance, R. The Rise of the Virtual State: Wealth and Power in the Coming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Slack, Jennifer Daryl.and Fejes, Fred. The Ideology of The Information Age.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1987.
Shields, Rob. Cultures of Internet. New York : Sege Publications, 1996.
Winhelm, Anthony G. Democracy in the Digital Age, Challenge to Political Life in Cyber-dpace. New York: Routledgem, 2000.

二、期刊
王信賢,”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大陸國家角色分析,”東亞季刊,第30卷第4期(1999年10月) : 頁17-34。
王信賢,”當代西方「中國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8期(2000年10月) : 頁23-46。
王紹光,”關於『市民社會』的幾點思考,”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8期(1991年12月):頁102-114。
朱蓓蕾,”中共中央與地方政經互動關係:新制度主義分析,”東亞季刊,第31卷4期(2000年) :頁27-42。
李英明,”資訊時代下的兩岸關係-認同和主權問題的討論,”中國事務,第5期(2001年5月) : 頁68-83。
余紹逖,”網際網路於電子民主之應用與分析,”世新大學學報,第七期(1997年10月) :頁97-114。
沈樹華,”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理論」公”民訓育學報,第8期(1999年6月):頁555-581。
宋國誠,”中共綜合國力的分析模式及其測算,”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9期(1996年9月) :頁5-26。
邱毓斌,”馬克思對於市民社會與國家的看法,”社會研究,第1期(1989年6月) :頁45-48。
邱澤奇,”中國社會的數碼區隔,”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36期(2001年2月):頁36-42。
吳齊殷,”數碼世界:人類新樂園,”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63期(2001年2月):頁4-10。
林恩瑋,”全球化、全球網際網路與國家意義,”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期(2000年4月) :93-99。
柯歡,”對中共科技發展趨勢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4卷12期(2000年12月) :頁77-88。
夏鑄九,”全球化與社會認同,”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21期(1994年2月) :頁19-21。
施雪華,”現代化與中國市民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7期(1994年5月):頁115-121。
高永光,”從政治學新國家主義論台灣研究的新趨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1998年12月) :頁11-22。
高少凡,倪炎元,”國家主權在網路時代所面臨的處境與衝突,”美歐季刋,14卷4期(2000年冬) : 頁471-501。
孫立平,”中國大陸改革以來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演變,”現代化研究,第11卷(1997年7月) :頁37-55。
陳旭、鄧理峰,”BBS議題的形成與衰變-對人民網強國論壇的個案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北京),第9卷第1期(2002年1月) :頁13-25。
陳其南,”中國大陸的經濟體制改革與市民社會的可能性,”當代,第38期(1994年8月) :頁107-127。
寇健文,”中共對網路資訊傳播的政治控制,”問題與研究,第40卷2期(2001年3、4月) :頁33-53。
國安民,”中國大陸網路普及化對和平演變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2期(2002年2月) :頁86-94。
華仁川,”互聯網對中共官方宣傳的挑戰,”中共研究,第35卷2期(2001年2月) :頁118-125。
莊庭瑞,”網際網路的差異現象:問題與挑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第63期(2001年2月) :頁43-49。
彭慧鸞,”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39卷5期(2002年2月) : 頁52-68。
張佩珍,”中共嚴控網際網路政策之分析-兼論對「中」美關係之影響,”經濟前瞻,第68期(2000年3月) :頁76-82。
楊家誠,”「網際網路」對中共統治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10期(2001年10月) :頁85-92。
楊忠川,”網際網路與全球資訊高速公路對電訊傳播管理政策的衝擊,”新聞學研究,第55期(1997年7月) :頁16-39。
趙建民,”中共的政治運動以「反和平演變」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6期(1997年6月) :頁6-24。
劉一強,”第二屆網際網路與社會國際研討會記錄,”社會發展月刊,第26卷9期(1998年1月) :頁1188-1205。
蔡真益,”從中國大陸分權改革論國家機關自主性:新制度主義觀點,”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3期(2002年3月) : 頁25-34。
蔡裕明,”資訊性民族主義-Linux對中國大陸的意義,”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12期(2001年12月) : 頁21-35。
蕭功秦,”市民社會與中國現代化的三重障礙,”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5期(1993年11月) :頁183-188。
魏澤民,”山雨欲來風滿網: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析論,”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2期(2000年2月) :頁44-60。
龍飛,”評析朱鎔基「『十五』計畫綱要報告」,”中共研究,第35卷4期(2001年4月) : 頁30-38。
魏澤民,”中國大陸網路社會圖像:發展與侷限,”遠景基金會季刋,第4卷第4期(2003年10月) : 頁155-185。
顧立民,”現階段中期網路作戰之理論與實踐-兼論與網路社會之關聯性,”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3期(2002年3月) :頁51-63。
饒餘慶、蕭耿,”中國真將分崩離析嗎,”二十一世紀雙月刋(香港),第21期(1994年2月) :15-18。
蘇鑰機、李月蓮,”新聞網站、公共空間與民主社會,”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第63期(2001年2月) :頁28-35。
歐陽新宜,”「外力因素」在中共發展理論中地位的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2期(1997年2月) :頁53-72。
歐陽新宜,”中共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管制的困境,”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8期(1998年8月) :頁41-57。
歐陽新宜,”大陸社會動員的理論探索與建構:以「法輪功事件」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5期(1999年5月) :頁53-73。

三、學位論文
王占璽,”九○年代中國大陸網際網路與社會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王立德,”中國大陸知識經濟概念之探討-以電信與網際網路的整合為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王雅慧,”中共管制網際網路之研究—以政治向度探討,”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琳文,”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與中共發展道路-關於國家與社會的辯證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1995年。
吳竹君,”資訊時代與外交,”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吳宗翰,”中國大陸在網際網路發展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從公共領域概念觀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徐詠絮,”從文化帝國主義到媒介國際化的再思考,”輔仁大學中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英凱,”網際網路對中國大陸政治發展的影響-以法輪功現象為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曾東亮,”中國大陸網際網路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經濟貿易組碩士論文,1999年。

四、研討會論文
李英明,”資訊時代下的「國家」與「社會」,”2001知識經濟社會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2001年。

五、報紙
石開明,”新聞網站,未來無限好只是剛起步,”聯合報,1999年10月24日,版13。
石開明,”讀者論壇,最引人也最危險的嘗試,”聯合報,1999年10月25日,版13。
曲冠杰,”信息產業確定發展目標,”光明日報(北京),1999年2月22日,版3。
伊銘,”網路正悄悄改變大陸社會面貌,”中央日報,2000年2月27日,版9。
李鵬,”加速科技進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日報(北京),1996年5月27日,版1。
李春,意識形態緊縮,中共拿媒體、BBS開刀,”,聯合報,2005年3月25日,版A13。
苗珮瑩,”北大學者聲討中宣部,”蘋果日報,2004年4月10日,版A20。
仇佩芬,”政策箝制,網路言論進入寒冬,”聯合報,2005年6月26日,版A13。
汪莉絹,”反日動員,網路手機爆發威力,”2005年4月18日,版A3。
曾慧燕,”海外民運網路開戰,中共反擊,”聯合報,2000年4月22日,版13。
楊清順編譯,”兩會收緊言論,網路警察殺無赦,”聯合報,2005年3月5日,版A3。
鄭寺音、陳成良編譯,”Google成幫兇,”自由時報,2006年2月14日,版A3。

六、網站
牛俊峰,”信息安全我們的現狀如何(上),”解放軍報網絡版,2000年11月9日。
http://www.pladaily.com.cn/pladaily/20001109/big5/20001109001172_IT.html
牛俊峰,”信息安全我們的現狀如何(下),”解放軍報網絡版,2000年11月13日。
http://www.pladaily.com.cn/pladaily/20001113/big5/20001113001245_IT.html
伊銘,”信息革命與專制政體的戰爭,”,大紀元。1999年2月20日。http://www.epochtimes.com/1999/02/19990226a.htm
伊銘,”網路警察:人共專政工具又一利器,”大紀元,2001年7月20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21/n111557.htm
閔大洪,”數字化時代與數字化傳播,”浙江在線,2003年2月7日。http://www.zjonline.com.cn/big5/node2/node26108/node30205/node30206/node30207/
閔大洪,”中國社會變革與新媒體使用,”浙江在線,2003年2月7日。http://www.zjonline.com.cn/big5/node2/node26108/node30205/node30206/node3020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17.182.179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17.182.179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