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7107-15220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7107-152202
論文名稱
Title
郁達夫小說的接受研究
A Study of the Reception of Yu Ta-fu's Fic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6-0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7-27
關鍵字
Keywords
接受研究、五四、郁達夫、第二自我、個人主義、創造社、接受美學
Yu Ta-fu, May Fourth, Individualism, Second self, Creation Society, Reception Studies,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76 次,被下載 455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7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552 times.
中文摘要
一九二一年《沉淪》的出版不僅是郁達夫創作生涯的起步,也是讀者對郁達夫作品接受的起點。郁達夫為五四時期的大家,在創作觀上強調自我,小說題材也以表現自我、抒發苦悶為基調。初期風格以《沉淪》為代表,融合浪漫主義與頹廢精神,這時的他秉持著不自覺,純粹抒發內心所感的態度寫作,《沉淪》之後開始有做小說賣文章的意識,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與其他作品,中晚期作品可見其社會主義思想的展現,如〈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微雪的早晨〉、〈她是一個弱女子〉等篇,晚期作品則展現郁達夫小說純熟與深切的人道關懷,如〈遲桂花〉,從每一期的作品裡看到的是他創作觀的堅持與個人風格的融合。
自二O年代開始歷經約九十年的漫長歲月,郁達夫的小說在讀者的評價裡呈現眾聲喧嘩的局勢,學者或探討他小說前後風格的迥異,或從比較研究將郁達夫與其他作家相提並論。於藝術評論之外,郁達夫個人生平經歷與感情世界也充滿浪漫與悲劇色彩,因此或有學者剖析他的家庭生活以及感情世界裡與女性的關係,晚年在新加坡與蘇門答臘的流亡生活更是學者費進心血研究的一環,而研究區域不僅侷限於中國與台灣,海外地區亦有許多學者置身研究的行列,一路來的郁達夫研究幾可看作多維層次的展現。接受美學(Aesthetics of Reception)的代表人物姚斯(Hans Robert Jauss)認為:「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只有通過讀者的傳遞過程,作品才進入一種連續性變化的經驗世界。」因此本文嘗試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切入,探討廣大讀者群對郁達夫小說的接受,從讀者反應中檢視、評價郁達夫小說的藝術價值。
本文首從歷史背景五四運動談起,看五四運動對當時中國社會與知識分子的衝擊與影響,身處文學運動浪潮之下郁達夫個人對五四文學、思潮的承繼,二O年代由郁達夫等人創辦的文學團體「創造社」在當時文壇獨樹一幟,除展現出與「文學研究會」不同的藝術方針之外,亦可看出郁達夫在創作上強調個人,注重自我精神的汲取源頭。郁達夫在創作的各個階段秉持不同精神為作,從創作進程與創作觀可以理解他對創作的態度與堅持。於作者創作探討之外,更從接受角度看讀者對其小說的接受,從二O年代迄今的讀者接受過程中看審美價值的轉變。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緒論-------------------------------------------------------8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概況----------------------------------- 9
一、研究動機------------------------------------------------------9
二、研究概況------------------------------------------------------9
(一)中、港、台三地研究概況----------------------------------9
1.大陸地區----------------------------------------------------------9
2.台灣、香港------------------------------------------------------11
(二)海外研究概況------------------------------------------------12
1.日本---------------------------------------------------------------12
2.新馬地區---------------------------------------------------------13
3.西方漢學---------------------------------------------------------13
第二節 研究方法-------------------------------------------------14
一、接受美學-----------------------------------------------------14
(一)接受研究------------------------------------------------------15
(二)效應研究------------------------------------------------------17
第三節 論文架構-------------------------------------------------19
第二章、五四文學思潮的變革與郁達夫之承繼-----------24
第一節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24
第二節 五四對中國文學的影響-------------------------------31
第三節 郁達夫對五四文學思潮的承繼----------------------40
一、創造社的藝術方針-----------------------------------------42
二、個人意識之覺醒--------------------------------------------54
第三章、郁達夫小說創作論-----------------------------------59
第一節 作者的創作論-------------------------------------------59
一、郁達夫的創作進程-----------------------------------------60
(一)《沉淪》時期------------------------------------------------61
(二)自我表現時期------------------------------------------------65
1.賣文為活---------------------------------------------------------65
2.從消極為作到高喊革命---------------------------------------68
3.絕境後的政治創作熱忱---------------------------------------72
(三)海外宣傳時期------------------------------------------------74
第二節 郁達夫的創作觀與第二自我-------------------------76
第三節 文化圈與預期讀者-------------------------------------82
第四章、郁達夫小說接受論-----------------------------------85
第一節 讀者的接受論與隱含讀者----------------------------85
第二節 讀者對郁達夫小說的接受----------------------------87
一、二O到八O年代的接受概況-------------------------------87
(一)二O年代-------------------------------------------------------88
(二)三O年代-----------------------------------------------------101
(三)四、五、六O年代-----------------------------------------108
(四)七、八O年代-----------------------------------------------110
二、九O年代迄今的研究概況-------------------------------115
第五章、結論---------------------------------------------------126
參考書目---------------------------------------------------------129
附錄1、郁達夫年表--------------------------------------------137
附錄2、郁達夫小說作品整理表-----------------------------146
一、郁達夫小說一覽------------------------------------------146
二、小說關聯---------------------------------------------------151
(一)《蔦蘿集》收錄文章-------------------------------------151
(二)小說作品相互關聯表-------------------------------------151
附錄3、郁達夫小說作品整合表格--------------------------152
一、小說與附記------------------------------------------------152
二、著譯書目與序---------------------------------------------154
附錄4、1990 ~ 2006年郁達夫研究資料-----------------157
一、專書---------------------------------------------------------157
(一)研究類-------------------------------------------------------157
(二)傳記、愛情類----------------------------------------------158
(三)輯文類-------------------------------------------------------159
二、期刊論文---------------------------------------------------160
(一)台灣、香港地區-------------------------------------------160
(二)大陸地區----------------------------------------------------162
1.郁達夫小說總論的研究-------------------------------------162
2.《沉淪》的研究----------------------------------------------172
3.他篇小說的研究----------------------------------------------175
4.郁達夫與其他文學、作家比較的研究-------------------176
5.受外來文學思潮影響的研究-------------------------------181
三、學位論文---------------------------------------------------18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郁達夫作品(依出版年代排序)
•《郁達夫文集》(第一卷)(小說)(海外版),廣州:花城出版社曁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3 月。
•《郁達夫文集》(第二卷)(小說)(海外版),廣州:花城出版社曁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3月。
•《郁達夫文集》(第三卷)(散文)(海外版),廣州:花城出版社曁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3月。
•《郁達夫文集》(第四卷)(散文)(海外版),廣州:花城出版社曁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3月。
•《郁達夫文集》(第五卷)(文論)(海外版),廣州:花城出版社曁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3月。
•《郁達夫文集》(第六卷)(文論)(海外版),廣州:花城出版社曁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3月。
•《郁達夫文集》(第七卷)(文論)(海外版),廣州:花城出版社曁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3月。
•《郁達夫文集》(第八卷)(雜文)(海外版),廣州:花城出版社曁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3月。
•《郁達夫文集》(第九卷)(日記、書信)(海外版),廣州:花城出版社曁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3月。
•《郁達夫文集》(第十卷)(詩詞)(海外版),廣州:花城出版社曁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3月。
•《郁達夫文集》(第十一卷)(譯文)(海外版),廣州:花城出版社曁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3月。
•《郁達夫文集》(第十二卷)(譯文及其他)(海外版),廣州:花城出版社曁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3月。
•《郁達夫日記集》,台南:大行出版社,1989年5月。

◎ 文學評論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Booth, Wayne C.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trans.Timothy Bahti .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Booth, W. C.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Freund, Elizabeth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Holub, Robert C.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Husserl, Edmund 著,張慶熊譯:《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
•Ingarden, Roman著,陳燕谷、曉未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2月。
•Jauss, Hans Robert 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11月。
•朱立元著:《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金元浦著:《接受反應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柳鳴久主編:《自然主義》,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8月。
•張廷琛編:《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

◎ 其他研究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Benedict, Ruth著,黃道琳譯:《菊花與劍——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
•Chang, R. O.著,何欣、張聲肇譯:《一個與世疏離的天才——郁達夫》,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11月。
•Said, Edward W.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5月。
•﹝日﹞小田嶽夫、稻葉昭二著,李平、閻振宇、蔣寅譯:《郁達夫傳記兩種》,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6月。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4月。
•﹝日﹞伊藤虎丸、稲葉昭二、鈴木正夫編:《郁達夫資料》,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献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69年10月。
•﹝日﹞伊藤虎丸、稲葉昭二、鈴木正夫編:《郁達夫資料補編》(上),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献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73年3月。
•﹝日﹞伊藤虎丸、稲葉昭二、鈴木正夫編:《郁達夫資料補編》(下),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献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74年7月。
•﹝日﹞伊藤虎丸、稲葉昭二、鈴木正夫編:《郁達夫資料總目錄附年譜》(上),
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献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89年3月。
•﹝日﹞伊藤虎丸、稲葉昭二、鈴木正夫編:《郁達夫資料總目錄附年譜》(下),東京:東京東洋學文献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90年2月。
•﹝日﹞伊藤虎丸著,孫猛、徐江、李冬木譯:《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中日近現代比較文學初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日﹞伊藤虎丸編:《創造社研究》創造社資料別卷,東京:アジア出版,1979年10月。
•﹝日﹞伊藤虎丸編:《創造社資料》第1卷,東京:アジア出版,1979年2月。
•﹝日﹞伊藤虎丸編:《創造社資料》第2卷,東京:アジア出版,1979年2月。
•﹝日﹞佐藤春夫著:《田園の憂鬱》,東京:株式會社新潮社,2000年7月。
•﹝日﹞鈴木正夫著:《スマトラの郁達夫——太平洋戦争と中国作家》,東京:株式會社東方書店,1995年5月。
•﹝日﹞鈴木正夫著:《郁達夫——悲劇の時代作家》,東京:研文出版,1994年7月。
•﹝日﹞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日﹞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8月。
•﹝日﹞廚川白村著,陳曉南譯:《西洋近代文藝思潮》,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4月。
•﹝美﹞李歐梵著:《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美﹞周策縱著,周子平等譯:《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美﹞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年7月。
•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第一集 文學理論集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12月。
•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第二集 文學理論集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2月。
•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第十九集 史料•索引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會主編:《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4月。
•尹雪曼著:《五四時代的小說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5月。
•水晶著:《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7月。
•王自立、陳子善編:《郁達夫研究資料》(上、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
•王哲甫著:《中國新文學運動史》,北平:傑成印書局等,1933年9月。
•王琢編:《中日比較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3月。
•王嘉良、金漢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王瑤、樊駿、趙園等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歷史與現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7月。
•王潤華編:《郁達夫卷》,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10月。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第一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10月。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第二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11月。
•王錦厚著:《五四新文學與外國文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司馬長風著:《中國新文學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皮述民、金榮華編:《「中國現代文學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4月。
•西瀅著:《西瀅閒話》,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2月。
•余英時著:《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
•呂士朋、劉超驊著:《中國現代史》(下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4年8月。
•呂士朋、劉超驊著:《中國現代史》(上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3年8月。
•李何林編:《中國文藝論戰》,東亞書局,1932年1月。
•李遠榮編著:《郁達夫研究》,香港:榮譽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8月。
•李邁先著:《俄國史》(下卷),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 / 正中書局印行,1982年2月。
•李邁先著:《俄國史》(上卷),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 / 正中書局印行,1982年2月。
•辛未艾譯:《赫爾岑論文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5月。
•周作人著:《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7月。
•周作人著:《自己的園地》,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5月。
•周作人著:《藝術與生活》,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7月。
•周陽山編:《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11月。
•林海音編:《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1月。
•林語堂主編:《人間世選集》5,台北:德華出版社,1980年11月。
•姚夢桐著:《郁達夫旅新生活與作品研究》,新加坡:新社出版,1987年9月。
•段昌國、何萍編著:《俄國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8月。
•胡金定著:《郁達夫研究》,東京:株式會社東方書店,2003年2月。
•胡適著:《文學改良芻議》,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9月。
•郁雲著:《我的父親郁達夫》,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3月。
•郁雲著:《郁達夫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孫百剛著:《郁達夫外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
•桑逢康著:《郁達夫王映霞戀愛的悲劇》,臺北:百川書局,1988年8月。
•秦賢次編:《郁達夫抗戰文錄》,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8年11月。
•秦賢次編:《郁達夫南洋隨筆》,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8年9月。
•素雅編:《郁達夫評傳》,滙文閣書店,未註明出版年。
•袁慶豐著:《欲將沉醉換悲涼:郁達夫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
•馬以鑫著:《中國現代文學接受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馬兆熊著:《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十四家評傳》,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2月。
•高力克著:《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8月。
•高云編選:《郁達夫 自敘小說》,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
•高文風編譯:《屠格涅夫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
•張若英編:《中國新文學運動史資料》,上海:光明書局,1934年4月。
•張恩和著:《郁達夫小說欣賞》,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
•張恩和編著:《郁達夫研究綜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張恩和選編:《郁達夫》,台北:海風出版社,1992年月。
•張學植編:《郭沫若代表作》,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90年3月。
•曹聚仁著:《文壇五十年》,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1月。
•梁啟超著:《飲冰室文集》第二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4月。
•梁實秋著:《浪漫的與古典的》,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10月。
•許子東著:《郁達夫新論》,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3月。
•許鳳才著:《浪漫才子郁達夫》,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
•郭沫若著:《革命春秋》,中和:古楓出版社,1986年。
•陳子展著:《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8月。
•陳子善、王自立編:《回憶郁達夫》,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
•陳子善、王自立編:《郁達夫研究資料》(海外版),廣州:花城出版社曁香港三聯書店,1986年11月。
•陳子善編:《逃避沉淪——名人筆下的郁達夫 郁達夫筆下的名人》,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陳平原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
•陳敬之著:《中國新文學的誕生》,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6月。
•陳端志著:《五四運動之史的評價》,中和:古楓出版社,1986年。
方出版中心,1998年1月。
•曾華鵬、范伯群著:《郁達夫評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11月。
•曾華鵬著:《零餘者的嘆息——郁達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1月。
•黃人影編:《創造社論》,上海:光華書局,1932年12月。
•楊義、中井政喜、張中良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下),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1月。
•楊義、中井政喜、張中良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上),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1月。
•楊義著:《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
•楊義著:《文化衝突與審美選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9月。
•楊聯芬著:《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劉心皇著:《郁達夫的愛情悲劇》,台中:晨星出版社,1986年6月。
•劉心皇著:《郁達夫與王映霞》,台北:大漢出版社,1980年12月。
•劉心皇著:《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3月。
•劉崇稜著:《日本近代文學概說》,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
•歐茜西著:《俄國文學史》,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9月。
•蔣增福編:《眾說郁達夫》,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蔡振念著:《杜詩唐宋接受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蔡振念編著:《郁達夫》,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
•蔡源煌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3月。
•鄭志文著:《魯迅郁達夫比較探索》,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
•謝冰瑩著:《作家印象記》,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2月。
•羅興萍、楊暉著:《郁達夫:感傷的旅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蘇雪林著:《二三十年代的作家與作品》,台北:廣東出版社,1979年底。

◎ 碩士、博士論文(依出版年代排序)
•蘇賡哲:《郁達夫研究》,香港私立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柳泳夏:《郁達夫小說創作的研究》香港私立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德利士:《郁達夫的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柳烈 :《創造社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魏福康:《郁達夫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莊貽麟:《郁達夫小說中的「情愛觀」與「女性描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高彩雯:《郁達夫小說中的「自我形象」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耿秋芳:《郁達夫遊記散文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日﹞高橋みつる:〈郁達夫「茫茫夜」「秋柳」における妓楼描写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第19號,1990年。
•王玉成著:〈從《沉倫》看郁達夫的思想追求〉,《承德民族師範專科學院學報》
第25卷第2期,2005年5月。
•王希杰著:〈郁達夫《沉淪》語言談片〉,《中國語文》第521期,2000年11
月。
•王忠愈著:〈現代散文化抒情小說——王蒙與魯迅、郁達夫的一脈相承〉,《國
文天地》第181期,2000年6月。
•王堯著:〈郁達夫散文的人格特徵〉,《中國語文》第496期,1998年10月。
•付艷霞著:〈陳染和郁達夫:“個人化”寫作的另一個脈絡〉,《新亞論叢》第
6期,2004年6月。
•田春榮著:〈郁達夫短篇小說《青煙》的敘事結構〉,《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04年6月。
•何滿倉著:〈郁達夫小說創作非理性傾向成因及當代啟示〉,《重慶師範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5年12月。
•李欽業著:〈試論郁達夫小說的美學追求〉,《小說與戲劇》第1卷第1期,1989
年11月。
•李曉慧著:〈夢想與死亡——淺析郁達夫小說的兩種主要心理形式〉,《遼寧師
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5年10月。
•周昌龍著:〈從〈沉淪〉到〈毀家〉——郁達夫與王映霞的情緣始末〉,《聯合
文學》第179期,1999年9月。
•俞超著:〈郁達夫小說中詩詞文本的互文性及其文化意義〉,《青島大學師範學
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5年12月。
•馬森著:〈內視與自剖〉,《國魂》第614期,1997年1月。
•馬森著:〈從寫實主義到現代主義:論郁達夫小說的承傳地位〉,《成功大學學
報》第32卷(人文•社會篇),1997年11月。
•張堂錡著:〈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
,《幼獅文藝》第558期,2000年6月。
•張積玉、李躍力著:〈《創造週報》與現代文學批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第6期,2004年11月。
•黃錦樹著:〈死在南方——郁達夫死後〉,《幼獅文藝》第490期,1994年1月。
•楊昌年著:〈唯美與真誠——郁達夫的詩與文〉,《國文天地》第144期,1997
年5月。
•溫慧梅著:〈郁達夫論〉,《東亞季刊》第25卷第4期,1994年4月。
•萬信瓊、李艷芳著:〈試比較郁達夫與屠格涅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華北電
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1月。
•潘正文著:〈創造社先鋒姿態的困境與轉型〉,《學術月刊》第12期,
2005年12月。
•蔣成德著:〈郁達夫對戰時日本文化的批判〉,《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28卷第5期,2005年9月。
•蔡振念著:〈郁達夫小說中的病態美學〉,《文與哲》第7期,2005年12月。
•鄭尊仁著:〈郁達夫的傳記文學理論與實踐〉,《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
2001年6月。
•戴國煇著,陳鵬仁譯:〈郁達夫與台灣〉,《近代中國》第152期,2002年1月。
•戴國煇著,陳鵬仁譯:〈郁達夫與台灣〉,《歷史月刊》第176期,2002年9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