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8103-13374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8103-133745
論文名稱
Title
呂氏春秋的施政理想與秦王朝的政治發展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6-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7-28
關鍵字
Keywords
呂氏春秋、秦始皇、秦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8 次,被下載 567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673 times.
中文摘要
《呂氏春秋》此書是呂不韋集其門下客所成,由於由呂不韋的出身,以及其所謀劃的政治交易,讓許多人對呂不韋的評價不高,甚而連帶也否定掉此書之價值。撇開主觀的個人觀點不論,倘若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重新面對《呂氏春秋》此部著作,不難發現其與當時的子家著述有著許多不同之處,簡單說來,此書並非站在學術立場而發論,而是面對政治時局來論說,若要細究其原因,則應當與其成書之目的與作用有關,這一點即是此書較子家著述特出之處。因此,欲對《呂氏春秋》此書有更深刻的了解,則必須和秦國的整個政治發展一併討論。所以,本論文之主要重心便在於探討《呂氏春秋》與秦國的政治發展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關聯性,而《呂氏春秋》之於秦王朝又有何意義。
在論文的書寫上,自第二章起進入正文的部分,即是對於秦國歷史的發展作一概略性的說明。以相關史籍為本,論述秦國成長的過程。秦人在佈滿戎狄的區域中建國,必須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求生存,這一路走來可說是艱辛備嚐,但是,秦人卻在困境中越挫越勇,越戰勢力越強大,最後在穆公時代獨霸西戎。進入春秋時期後,秦國轉而向東發展,因而,在這段期間中與晉、楚兩國有著較為頻繁的接觸。到了戰國時期,隨著時代局勢的轉變,各國皆致力於改革工作,而秦國在秦獻公即位後,亦進入了改革變法階段,經由獻公、孝公接連的改革工作,使得秦國國力逐步增強,最後於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二二一年)滅齊後,統一天下,結束了動盪的戰國時期,進入了秦的統一階段。
第三章論《呂氏春秋》的成書。關於《呂氏春秋》此書的成書過程,本章分別就時間、撰述動機以及書籍編定此三方面作一討論。關於《呂氏春秋》的成書時間,筆者將前人關於此問題之看法,統整為呂不韋為相期間、遷蜀之後以及身後三個不同的時間點,以此進行說明及討論。處理此書之撰述動機此一問題時,則是將前人之說整理為炫世釣名、立言不朽、諷刺朝政、消解羈愁、呂不韋之著書動機與賓客著書目的當分別而論這五個部分,筆者除了將前人之論述觀點加以陳述外,亦重新再對問題作一釐清的工作並提出結論。最後,關於書籍編定的部分,筆者則是首先對《呂氏春秋》此書,在篇次上的安排作一說明,並且將書中之〈十二紀〉、〈八覽〉、〈六論〉之內容,作簡略式的介紹說明。然在《呂氏春秋》書成之後,曾有懸書於咸陽門上,徵求能增損一字者,並以千金賞之一事,關於此舉之目的,筆者則針對歷來關於此問題之兩種說解:成就美名、頒布施政綱領,提出相關的看法及討論。第三章的部分便由上述這三個環節,分別論述及釐清關於《呂氏春秋》成書上的一些相關問題。
第四章論《呂氏春秋》的為政之道。《呂氏春秋》此書之性質,乃是為政治而發,因而書中之內容是站在為政者的角度出發,可論述之方面甚多,本文一則詳人所略,一則針對秦始皇之作為,可與《呂氏春秋》一書相對比者加以論述。所以,《呂氏春秋》的為政之道此章,乃是分別就君主的治術、月紀與政令、任人之道以及民為政本此四個主軸來論述。
國君擁有最高的權位及權勢,但並不代表著身為國君即可為所欲為,國君應為天下之人謀取公利,而非為求一己之私利,此乃為君道真正的本質,在這樣的前提下,具體的施政作為該如何落實?《呂氏春秋》一書提出了身為君主的治國之術—正名審分、清淨無為、德義與賞罰並行,君主必須懂得設官分職,將人才放置在適當的位置上,再依其職位之所司,考核其於政務上之作為,以循名責實的方式督導官吏,如此便可國治而身逸,清淨而無為。在管理上則採以德義化民,輔之以賞罰的方式,而非施行嚴刑峻法的高壓統治,同時,君主必須有著清淨無為的為政態度,信任臣下不越權攬事,以達成君臣互信互賴的良好共事模式。
除了國君的治術外,《呂氏春秋》中之〈十二紀〉,亦十分強調政令與月令必須相互配合,不違農時以利生產,如此才可以維持人民在生活上的供需平衡。同時,君王在處理政務上,並不是單憑一己之力即可完成,因而人才的任用,亦是在施政上的一個重要環節。身為國君必須有著己非萬能之體認,以及信任臣下之態度,如此才能以謙卑的態度獲得賢人的輔佐,並且與臣子共同致力於政務的推行,達成國家安治的目的。在最後一個部分,則是論及構成國家要素之一的人民,書中認為欲得天下,就必須從得民心開始做起,於是此部分便談到了身為國君該如何待民、用民,才能使國家安治的相關問題。
第五章論《呂氏春秋》與秦王朝。此乃進入了論文結尾的部分,此章是將秦王朝與《呂氏春秋》之間的關係作一個合併性的討論。首先藉由史書之中的記載,探究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前、後的施政作為,筆者將秦始皇之施政,分為中央集權、專斷自為,獨攬大權、追求個人私欲,這三部分來說明。接下來將秦始皇之施政與《呂氏春秋》中所提出的君王為政之道,依國君治術、君臣之道、待民之方三個環節作一分析比對,從中可以清楚得知秦始皇的施政和《呂氏春秋》的為政之道,是完全對立、相反的兩條路子,然而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和秦始皇本身的性格應當有著很大的關聯。
回頭觀看秦國的歷史發展,會發現秦是由一個邊境小國逐漸發展,進而獨霸西戎,其後成為諸侯國,到了戰國時期又成為七雄之一,就其國力而言,乃是日益富強,最後憑其強大之武力,統一天下,但於得天下後卻只享國十五年,這不禁令人思索,其滅亡原因究竟何在,在於本章中之第三節,即是針對秦王朝覆滅的原因此問題作一分析、論述。而本章第四節的部分,簡單說來是做一個總結性的論述,主要是站在政治發展的角度上,來看《呂氏春秋》此書之於秦王朝的意義何在。
第六章結語。《呂氏春秋》為一政治之書,不同於先秦諸子之作,此書之成是為了大一統政治局面的需要,因此,書中針對統治者提供了面對新局的治國方式,希冀它能幫助秦始皇順利地接下這一個帝王大業,作為施政上的參考,因此,此書在成書之初即背負著重大的使命。然而,《呂氏春秋》書中所強調,卻是秦始皇所不取的,除此之外,《呂氏春秋》所背負的這一個使命,也因為秦始皇親政後政治上的權力鬥爭,而失去了實踐的機會,或許這即是秦王朝快速覆亡的原因吧!雖然,《呂氏春秋》中理想實踐的機會失去了,但是筆者認為其之於秦王朝的意義仍然存在。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呂氏春秋》的施政理想與秦王朝的政治發展



目 錄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寫作緣起……………………………………………1-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3-6


第二章 秦國歷史發展概述
第一節 秦的建國與獨霸西戎………………………………7-11
第二節 春秋時期秦與諸侯國之關係……………………..12-18
第三節 戰國時期的秦國概況……………………………..18-32



第三章 《呂氏春秋》的成書
第一節 《呂氏春秋》的成書時間…………………………..33-42
第二節 《呂氏春秋》的撰述動機…………………………..43-50
第三節 《呂氏春秋》的編寫………………………………..50-60


第四章 《呂氏春秋》的施政理想
第一節 君主的治術………………………………………..61-70
第二節 月紀與政令………………………………………..70-81
第三節 用賢之道…………………………………………..81-89
第四節 民為政本…………………………………………..89-97


第五章 秦王朝的施政及其覆亡原因
第一節 秦始皇的施政…………………………………....98-106
第二節 秦始皇的施政與《呂氏春秋》的為政之道……106-115
第三節 秦王朝覆滅原因探析……………………….….115-124
第四節 《呂氏春秋》之於秦王朝的歷史意義…………125-129



第六章 結語………………………………………………130-132

參考書目………………………………………………………...133-13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專著:(依書名筆劃為序)

《十批判書》:郭沫若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汪濤、范毓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
社,1998年6月。
《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胡適,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1月。
《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3月。
《中國哲學史》:黃公偉,台北:帕米爾書店,1966年11月
《王政全書—呂氏春秋與中國文化》:張富祥,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8月。
《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廣文書局,
1972年8月。
《史記三家注》:裴駰集解,司馬貞索引,張守節正義,台北:七略出版社,1991
年9月。
《史通釋評》:唐•劉知幾著,清•浦起籠釋,民國呂思勉評,台北:華世出版
社,1981年11月。
《古史辨》第四冊:羅根澤,台北:藍燈文化事業,1993年8月。
《古史辨》第六冊:羅根澤,台北:藍燈文化事業,1993年8月。
《先秦思想史概要及資料選注》:丘陶常,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
《先秦諸子學說在秦地之發展》:余宗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9月。
《先秦諸子導讀》:徐師公文珊,台北:幼獅出版社,1995年11月。
《先秦諸子繫年》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6月。
《呂氏春秋集釋》:許維遹,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7月。
《呂氏春秋校釋》:陳奇猷,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8月。
《呂氏春秋集釋等五書》:楊家駱,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3月。
《呂氏春秋的政治思想》:鍾吉雄,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
會,1986年2月。
《呂氏春秋探微》:田鳳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牟鐘鑒,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9月。
《呂氏春秋與諸子之關係》:傅武光,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
員會,1993年2月。
《呂氏春秋研究》:王范之,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
《呂不韋與呂氏春秋》:史義軍、張榮慶,台北:正展出版公司,2001年9月。
《呂不韋之政治謀略》:杜彬,台北:大步文化,2002年3月。
《呂不韋評傳》:洪家義,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
《孟子正義》:清•焦循著,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抱經堂文集》:清•盧文弨,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11月。
《春秋史》:顧德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秦史稿》:林劍鳴,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2月:
《秦人出入各家思想分期初探》:余宗發,台北:學海書局,1987年10月。
《秦漢史論叢》第四輯: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
年4月。
《秦文化論叢》第三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論叢》編委會,西安:西北大學
出版社,1994年12月。
《秦政治思想述略》:徐衛民、賀潤坤,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
月。
《秦漢簡史》:林劍鳴、趙宏,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秦史》:王蘧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國語》:左丘明,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商君書解詁定本》:朱師轍,台北:華正書局,1975年3月。
《商君書》:商鞅著,張覺釋注,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商君書今註今譯》:賀凌虛,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3月。
《商鞅及其學派》:鄭良樹,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8月。
《國史大綱》:錢穆,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
《遜志齋集》:明•方孝孺,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
月。
《經義述聞》:王引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月。
《經子解題》:呂思勉,高雄:復文書局,1983年10月。
《諸子百家研究》:高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鄭堂讀書記》:周中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
《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杜正勝,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3月。
《戰國策》:西漢•劉向集錄,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9月
《戰國史》:楊寬,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
《戰國史料編年輯証》:楊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
《韓非子》:韓非,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禮記集解》:孫希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8月。
《雜家帝王學—呂氏春秋》:劉元彥,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6月。






期刊暨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為序)

王曉波:〈秦的興亡與法家之治〉,《大陸雜誌》1981年9月,第63卷第3期 。
王健文:〈歷史解釋的現實意義-以漢代對秦政權興亡的詮釋與理解為例〉,《新
史學》1994年12月,第5卷第4期。
田鳳台:〈呂氏春秋撰著考〉,《復興崗學報》1981年12月,第26期。
田鳳台:〈呂氏春秋綜合研究〉,《復興崗學報》1983年6月,第29期。
田鳳台:〈呂氏春秋政治理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4年9月,第17卷第9
期。
田鳳台:〈呂氏春秋對後世之影響〉,《復興崗學報》1984年12月,第32期。
田鳳台:〈呂氏春秋歷代評價彙論〉,《復興崗學報》1985年6月,第33期。
余宗發:〈秦政治與文化生態之特質研探〉,《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998年7月,
第6期。
余宗發:〈呂不韋對秦政治文化之貢獻〉,《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2000年7月,
第8期。
余宗發:〈呂不韋治秦時所面對的秦人社會現象〉,《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2001
年7月,第9期。
李匡夫:〈略論《呂氏春秋》治理思想的幾個特點〉,《孔孟月刊》2002年3月,
第40卷第7期。
洪淑苓:〈論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與二世〉,《台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第4
期。
洪家義:〈略論《呂氏春秋》中反君主專制的思想〉,《南京大學學報》1981年,
第4期。
徐復觀:〈呂氏春秋及其對漢代學術與政治的影響〉,《大陸雜誌》1972年9月,
第45卷第3期。
徐師漢昌:〈呂氏春秋的法治思想述評〉,中國學術研討會-紀念高明先生八秩晉
六冥誕論文集,1994年3月。
夏子賢:〈略論秦王朝的覆滅〉,《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
陳郁夫:《呂氏春秋撢微》,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72年6月。
黃湘陽:《呂氏春秋的學術思想》,台北:私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72年6月。
黃湘陽:〈呂氏春秋的形成〉,《輔仁學誌》1984年6月,第13期。
黃耀能:〈秦帝國的崛起及其速亡原因〉,《歷史月刊》2001年1月,第156期。
勞 榦:〈秦的統一與其覆亡〉,《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7年3月,
48本第2分。
張柳雲:〈呂氏春秋與統一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3年5月,第6卷第
5期。
傅武光:〈統一後新王朝的政治藍圖-呂氏春秋〉,《國文天地》1999年4月,第
14卷第11期。
楊 寬:〈呂不韋和《呂氏春秋》新評〉,《復旦學報》1979年,第5期。
劉有恆:〈呂氏春秋中的反秦政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8年2月,第11
卷第2期。
劉光義:〈呂不韋與雜家思想〉,《東吳文史學報》1992年4月,第10期。
繆 鉞:〈呂氏春秋撰著考〉,《中國文化研究彙刊》1947年9月,第6卷。
韓復智:〈秦始皇的千秋功過〉,《歷史月刊》1993年8月,第67期。
鍾吉雄:〈呂氏春秋的尚賢思想〉,《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7期。
韓復智:〈秦的統一天下〉,《歷史月刊》1999年11月,第142期。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