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8110-09512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8110-095122
論文名稱
Title
用文明跨越喜馬拉雅障礙:探討印度華裔學者譚雲山與譚中的思想脈絡
Across Himalaya Barrier with a civilization: Research for Sino-India Scholar Tan Yuan-Shan and Tan Chung their thread of though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6-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7-28
關鍵字
Keywords
中國文明、中印友好文明、中印大同、譚中、譚雲山
Sino-India friendly civilization, China civilization, CHINDIA, Tan Chung, Tan Yun-Sha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0 次,被下載 142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421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以海外華人對中國的想像為主體論述,探討印度華裔學者譚雲山與譚中父子一脈傳承的「中印大同」理論如何形成,從過往歷史脈絡觀察,譚氏父子雖然處在不同環境和時空背景,其思想脈絡與中國的歷史仍保持聯繫。譚雲山為民國初期海外華人教育學者,在南洋發展中國文化,隨後應泰戈爾之邀請前往印度,與泰戈爾共同建立中國學院。譚雲山對日抗戰時期主張中國印度聯合抗日,扮演中印兩國政府之間傳遞訊息的角色,戰後致力中國學院業務與發展中印友好關係,為後世所尊敬的「現代玄奘」。譚中承襲了譚雲山與泰戈爾的中印友好理念,試圖重新找回中國與印度兩大文明古國之間遺失的橋樑,在印度教學時從中國歷史研究的脈絡發現中國與印度擁有共同友好文明的可能性,同時帶領印度學術界提出批判西方理論之精神。譚中從印度學術界退休後,多年累積研究的中印友好關係歷史之學術理論已趨成熟,推廣「中印大同」理論,面對中印兩國的崛起,倡導中印和平發展促進世界大同之可能性。可以發現,譚氏父子二人皆主張文明對中國與印度關係的重要性,希望藉由文明的交流,實踐「中印大同(CHINDIA)」的理想。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image link of how overseas Chinese think about mainland China, discussing how“CHINDIA” theory took shape by Sino-India scholar, Tan Yun-Shan and inherited by his son Tan Chung. To observe from the history, although the Tans live in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environment and period, their proposition is still closely link with Chinese history. Tan Yun-Shan, an education scholar of overseas Chinese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had developed Chinese culture in south Asia, was consequent invited to India by Tagore, and had done a cooperation of establish “Cheena Bhavan”.
During Sino-Japanese Wars, Tan Yun-Shan advocate that China and India should against Japan together, he works as a translator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delver the important messages from Sino-India government to China government.
After the War Tan Yun-Shan also worked hard dedicating the affairs of Cheena Bhavan and keep on develo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o-India and China, due to his great achievement we now respect Tan as “Modern Xuanzang ”.
Tan Chung inherit the ideal of creating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Sino-India and China from Tagore and his father, trying to find out the lo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cient civilizations China and India. By teaching in university of India, he found that there’s possibly of China and India has the similar friendly civilization in his research of China history. Meanwhile, he also leads the spirits of critical western theory in India academic circle.
After retired from India academia, Tan Chung his own Sino-India friendly relations academic theory was almost matured, Spread the theory of “CHINDIA”, face to “the rising of China and India,” Tan Chung promote a peace development contribute world. As we could see, the Tans’ proposition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hey hope to practice the ideal of “CHINDIA”through the interactive of swooping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habits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詞 iv
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近代(1918∼至今)印度中國學研究 4
第三節 理論架構 11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4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17
第七節 章節安排 19
第二章 譚雲山對中印文化交流的貢獻與他的「大同」思想脈絡 21
前言 21
第一節 從湖南到南洋:譚雲山思想奠基時期 22
第二節 扎根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的成立 26
第三節 中國知識份子介入政治的矛盾心理:二戰時期譚雲山所扮演的角色 33
第四節 印度獨立後譚雲山之思想論述研究 39
小結 44
第三章 譚中的中國思想脈絡:印度教學時期(1950-1994) 46
前言 46
第一節 譚中生平與在印度的仕途概述 47
第二節 譚中的中國研究脈絡(印度任教時期-1960-1980) 52
第三節  譚中的中國研究脈絡(印度任教時期至退休-1980至1994) 63
小結 65
第四章 譚中美國時期(1999-迄今)之中國研究與中印大同理論之形成 68
前言 68
第一節 面對崛起中的中國:文明對中國的重要性 69
第二節 CHINDIA:西方的政經視角與譚中的地緣文明範式 73
第三節 本章小結:譚中的寫作策略研究,不同時期之比較 80
第五章 結論 83
第一節 譚氏父子寫作身分脈絡的比較 83
第二節 「中印大同」是空想還是實際? 84
參考書目 8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書目部分:

王緝思主編。1996。文明與國際政治-中國學者評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賡武。2005。移民與興起的中國。台北縣新店市:八方出版。
王賡武。2007。離鄉別土:境外看中華。台北市: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方修。1986。馬華新文學簡史。吉隆坡:馬來西亞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石之瑜。1995。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北市:五南。,頁313-317。
石之瑜。2005。社會科學知識新論:文化研究立場十評。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印順。2000。太虛大師年譜。新竹:正聞出版社。
高國藩。2003。敦煌學百年史述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伊錫南。2005。發現泰戈爾-影響世界的東方詩哲。台北市:圓神。
姜玉洪。2008。印度文化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林承節。1993。中印人民友好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承節。2005。獨立後的印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華僑志編篡委員會。1962。印度華僑志。台北市:華僑志編篡委員會。
郁龍餘等著。2004。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季羨林。1993。中印文化交流史。北京:新華書店。  
季羨林著;王樹英編。2006。季羨林論中印文化交流。北京市:新世界。
孫宜學。2007。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泰戈爾來華講演及論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頁13-15。
孫歌。2001。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台北市:巨流。
張敏秋主編。2006。跨越喜馬拉雅障礙-中國尋求了解印度。四川:重慶出版社。  
張亞中主編。2007。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其昀主編。1961。國父全書。台北:國防研究院。  
陳光興。2000。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台北市:巨流出版。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做為方法。台北市:行人。
陳天錫編。1958。戴季陶先生編年體記。台北市:中華叢書委員會。
陳三井。1988。勤工儉學的發展,台北市:東大圖書。
曾聖提。1948。在甘地先生左右,上海:真善美圖書。
譚雲山。1933。印度周遊記。南京,頁144-147。
譚雲山。1935。印度叢談。上海:申報月刊出版社,208頁
譚雲山譯。甘地著。1935。印度自治。上海:商務印書館。前言。
譚中。2008。從世界窗口看神州返老還童。新加坡:青年書局。
譚中。2006。文明透鏡看萬花筒世界。台北市:海峽學術。
譚中、耿引曾編。2006。印度與中國-兩大文明的交往和激盪。北京:商務印書館。
譚中主編。1998。譚雲山與中印文化交流: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創建院長譚雲山教授誕生百周年紀念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譚中主編。2007。中印大同:理想與實現。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中文翻譯版書目:

王賡武;天津編譯中心譯。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市:台灣商務。
英卡迪歐主編;李芳齡譯。2007。Chindia:中國與印度顛覆全球經濟的關鍵。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梅瑞迪斯;藍美貞、高仁君譯。2007。龍與象:中國�印度崛起的全球衝擊。台北市:遠流。
科文;林同奇譯。1991。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台北:稻香。
芭芭拉•麥考夫、湯馬斯•麥考夫;陳琦郁譯。2005。劍橋印度簡史。台北:左岸。
杭廷頓、黃裕美譯。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
費正清;張理京譯。2003。美國與中國。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溝口雄三;林右崇譯。1999。做為方法的中國。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愛德華.薩依德著;單德興譯。2008。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  
蘭密施;蔡楓、董方峰譯。2006。理解CHINDIA-關於中國與印度的思考。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中文期刊:
石之瑜、姚源明。2008。「中國民族主義的後現代機緣:國家遷徙中的集體疏離與個體能動」,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3期。
孟祥瑞。2009。「到「西方」寫中國大歷史:黃仁宇的微觀經驗與他的中國學社群」,中國學的知識社群研究計畫,頁2。
伊錫南。2010。「二十世紀印度的中國文學和歷史研究」,東南亞南亞研究,第一期。
宋鋼。2003。「和平使者、文壇宿將曾聖提」,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板),19卷,增刊。
張秀明。2008。「被邊緣化的群體:印度華僑華人社會的變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4期,6-23頁。
楊保筠。2000。「《加爾各答的華人——孟加拉之虎》簡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期,頁70-72。
徐雪濤。2009。「後殖民語境下對泰戈爾民族觀的再解讀」,湖北社會科學學報,5期,頁139-142。
段維彤、胡陽。2009。「譚雲山的大同思想及其對中國、印度教育事業的貢獻」,南亞研究季刊,2009卷3期,頁98-101。
郭佳佳、石之瑜。2008。「鄭永年的中國新民族主義敘事-華裔作家的一種身分策略」,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3期,頁77。
梁丹。2008。「以血與汗鑄造南洋文藝的鐵塔-論曾聖提、曾華丁、曾玉羊兄弟的早期文藝理念及創作」,汕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卷,3期,頁79-83。
郁龍餘。2006。「用自己的語言研究中印關係」,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
賈海濤。2008。「印度華人的狀況與中國的聯繫」,世界民族,3期,頁56-61。趙翠。2008。「科舉制度與知識份子職業選擇的變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4卷3期。
陳國威。2008。「1942年前後印度華僑概況」,八桂僑刊,2期,63-68頁。
譚雲山。1935。「太戈爾、甘地與佛教」,海潮音,16卷12期。
譚中。2008。「採用「地緣文明」範式促進中印關係發展」,南亞研究季刊,133期。
譚中。2007。「CHINDIA/中印大同 理想與實現」,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卷3期。
譚中。2009。「東方文明的氣質與中印研究的靈魂——探討「中印學」的目的與任務」,東南亞南亞研究,第一期。

英文文獻:

Andrew F. Coopera and Thomas Fues . 2007.「Do the Asian Drivers Pull their Diplomatic Weight China, Indi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Development,Volume 36, Issue 2

B. R. Deepak.2005. INDIA&CHINA 1904-2004: A Century of Peace and Conflict,New Delhi:Manak

Daya Thussu,「The ‘Chindia’challenge to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resentation at the USC Annenberg Forum on Comparative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 December 14-15 Los Angeles

ICWA-AAS Conference on Asian Relations Emerging China: Prospects for Partnership in Asia New Delhi, Nov, 21-23, 2009

John King Fairbank.1964.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ames M. Popkin, Partha Iyengar. 2007. IT and the East: How China and India Are Altering the Future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adhavi Thampi.ed.2007. Review of China Studies In India: A Colloquium,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Occasional Studies.,No.15,

Netaji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2007. Asian Studies-Special Issue on India and China, Vol.25, No.1

Tan Yun-Shan.1957. Twenty Years of The Visva-Bharati Cheena Bhavana:1937-1957,
The Sino-Indian Cultural Society of India.

Tan Yun-Shan.1938. Modern Chinese History-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Madras: Rao Bros

Tan Chung.1998. Across the Himalayan Gap-An Indian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China. New Delhi,: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Tan Chung.1999. In The Footsteps of Xuanzang: Tan Yun-Shan and India.New Delhi: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Tan Chung.1978. China and the brave new world: a study of the origins of the Opium War (1840-42) Durham,:Carolina academic press.

Visva-Bharati.1997. Cheena Bhavana 60 Diamond Jubilee,Santinketan,Visva-Bharati,

V. G. Nair.1958. Tan Yun-Shan,Cultural Interchange Between India and China.India-Asian Publication,

China Report
Tan Chung.1973. On Sinocentrism-A Critique, China Report, Vol.9, No.5
Tan Chung.1973. On Sinocentrism-A Critique-II, China Report, Vol.9, No.6
Tan Chung. 1974. Cultural Legacy and Communist Revolution, China Report, Vol.5-6, No.10
Tan Chung.1978. Chinese Peasant War for Taiping Dreams(1850-64), China Report, Vol.3, No.14
Tan Chung. 1980. Yi Ho Tuan Movement: The Most Heroic Boxing on Earth,China Report, Vol.1, No.16
Tan Chung.1985. Indian Imag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 Historical Survey, China Report, Vol.1, No.21
Tan Chung. 1992. Sino-Indian Intercultural Internalisation: An Aspect of the Dunhuang Visual Tradition, China Report, Vol.28, No.2, pp106-109,
Tan Chung. 1992. Western Scholarship and Chinese History, China Report, Vol.28, No. 4, p.419.
Tan Chung. 2005. Chinese Civilisation: Resilience and Challenges, China Report, Vol.8, No.41, pp.114-115.

網路資源: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http://politics.soc.ntu.edu.tw

釋東初,《中印佛教交通史》  
http://dongchu.ddbc.edu.tw/html/02/cwdc_03/cwdc_030482.html

《叻報》電子版
http://www.lib.nus.edu.sg/lebao/index.htm

伊錫南,「20世紀印度與中國文化」 http://www.zgyspp.com/Article/y6/y52/200708/7926.html

《鴉片戰爭的解釋(1840—1842年):精密的評價》載《清史問題》第三期,1977年出版,第34頁。轉引自《哈佛學派在鴉片戰爭史研究中的模式及近年所受到的挑戰》,http://jds.cass.cn/Article/20070623223813.asp.

譚中,「布什伊拉克戰略騎虎難下、回天無術」,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
2006-12-27 09:37:52

譚中,「看「中國」符號:桃李無言花自紅」,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172-694.html 

譚中,「消除「文明衝突」誤導、建立「和諧世界」」,,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18-7428-谭中+譚中.html

譚中,博客網址,http://www.caogen.com/blog/index.aspx?ID=79

人民網,印度「中國通」地位高
http://people.com.cn/BIG5/paper68/13387/1199953.html

Swaminathan S. Anklesaria Aiyar,「It's Goodbye Chindia and Hello Chimerica」, Times of India, 2009, http://www.cato.org/pub_display.php?pub_id=10135

Tan Chung,「Chindia: the peaceful rise of Asia」http://www.svabhinava.org/IndoChina/TanChung/index.php

Tan Chung, 「In The Footsteps of Xuanzang: Tan Yun-Shan and India」, http://ignca.nic.in/ks_40008.htm

「印度中國研究中心官方網頁」,http://www.icsin.org/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