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9102-14585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9102-145851
論文名稱
Title
東協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整合理論的觀點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SEAN and China:A Viewpoint of Integration Theor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06-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2-07-29
關鍵字
Keywords
整合理論、東協與中國
Integration Theory,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8 次,被下載 909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9097 times.
中文摘要
冷戰時期,世界體系由二大超級強國共同支配,東亞地區之中國與東協亦採取極端兩邊靠攏政策。隨著日本經濟的崛起,亞洲四小龍成功之經濟發展,華沙公約國家民主化,蘇聯之解體,世界軍事對抗瓦解,以經濟代替軍事之區域發展逐漸擴散,歐洲經濟因為煤鋼聯營外溢效果之產生,使歐洲經濟整合成功之案例,亦提供亞洲東協與中國大陸因地緣關係朝整合途徑之思考。
1967年8月8日東協成立後,1980年代起,東協地區經濟成長率始終保持在8%上下,
東協國家連續多年高速經濟增長,與世界其他地區形成了強烈對比,東協國家經濟成就不僅使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且逐步成為世界強有力的成長區。同時中國大陸之經濟體系自中國共產黨1978年11月三中全會後,開始步向經濟改革開放之大門。鄧小平1992年南巡後,中國大陸放棄姓「資」姓「社」之爭論,經濟發展像是一條巨龍,引起東協國家之注意,雙方自1992年起雙方經貿關係互動頻繁。雖然1997年之金融危機襲捲東協國家,東協國家貨幣貶值影響到經濟成長,惟在危機中,中國大陸不斷宣稱人民幣不貶值,亦協助東協國家快速脫離金融風暴之影響,金融風暴後10加3會議對話加速東協與中國大陸經濟整合面。
後冷戰時期區域經濟強弱為國家屹立於世界舞台之表徵,東協與中國大陸因為地緣關係,以及各自經濟發展快速,1990年代後雙方的經濟互動在貿易、投資及合作領域快速增加,本論文依新功能外溢觀點,探討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是否朝區域整合途徑發展。


Abstract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world was dominated by two superpowers. In Eastern Asian, China and ASEAN members all had to choose to be close partners of each opposite group. Along with the rising of Japanese economy, the developing of glorious Asian Four Tigers, the democratizing of countries belonging to the Warsaw Treaty and the collapsing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he world military powers have no longer fought against each other, and the fo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lacing armaments expansion, has spread its area. The successful case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urope has spilled outwards its influence and has offered a pathway of rethinking for ASEAN and China to be integrated thanks to their close location.

Owing to the forming of ASEAN on the 8th August 1967, in 1980s the growth rates of ASEAN economics have been maintained at around 8 percent. This successive strong growth for many years was such an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comparing to other economic areas around the world, and it has increasingly made people there rich and that Southeast Asia an area of vigor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nwhile, after the Third National Convention in November 1978, the economic system of China has taken revolutionary changes and opened up the Chinese economy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n, after Deng Xiaoping visited the southern China in 1992, China gave up the arguments whether taking capitalism or maintaining socialism, and therefore its economy has became a huge dragon to be an important focus of ASEAN. Since then, the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has been interacting more frequently than ever before. Although the financial crisis was spread in ASEAN in 1997, currencies of those countries were devalued dramatically and it influenced, therefore, their economic growths extremely. However, during this crisis, China government announced strongly that Renminbi would not devalue for sure, and this currency strategy helped ASEAN escape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quickly. After that period, the Dialogue of Ten plus Three has accelerated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China and ASEAN.

After the Cold War, economic strength of area is one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power that help a nation to compete with others around world. In 1990s, due to the close location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SEAN and China, the trade, investment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wo sides have been increasing at a high speed.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o- function-overflow theory, whether China and ASEAN have had on the way to area integra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題目:
東協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係:整合理論的觀點
目 次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 1
二、研究目的 ••••••••••••••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一、自由貿易區 •••••••••••••• 3
二、東協與中國大陸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架構與範圍
一、研究方法 •••••••••••• 5
二、研究架構及範圍 •••••••••••• 5
第四節 論文章節安排 •••••••••••• 8
第二章 整合理論探討
第一節 整合理論的起源 •••••••••••• 10
第二節 整合理論意義及派別 12
一、整合理論的意義 ••••••••••••• 12
二、整合理論的派別 ••••••••••••• 13
第三節 歐盟區域整合 •••••••••• 19
一、煤鋼共同聯營 ••••••••••••• 19
二、歐洲單一市場(共同體) ••••••••• 21
三、歐洲貨幣整合 ••••••••••••• 25
第四節 東亞區域經濟發展
一、領頭雁經濟之日本••••••••••••• 26
二、華人經濟區及東南亞經濟區••••••••• 29
第三章 東協與中國大陸的背景
第一節 東協國家與中國大陸地緣關係••••••• 32
一、地理環境及礦藏 ••••••••••••• 32
二、人員移民 ••••••••••••• 32
第二節 東協國家經濟發展與整合••••••••• 33
一、東協成立 ••••••••••••• 33
二、東協經濟區域整合••••••••••••• 34
三、金融危機對東協之影響••••••••••• 36
四、東協經濟整合之困境 ••••••••••• 38
第三節 中國大陸經濟改革及起飛•••••••••
一、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大陸經濟••••••••• 39
二、經濟改革時期 •••••••••••• 40
三、經濟改革成果 •••••••••••• 44
四、中國大陸未來經濟展望••••••••••• 45
第四節 東協與中國大陸對APEC運作的觀點 •••• 48
第五節 邁向未來之經濟 ••••••••• 52
第四章 東協與中國大陸的貿易
第一節 貿易的意義 ••••••••• 55
第二節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二 ••••••••• 57
一、東協國家的經貿政策•••••••••••• 57
二、中國大陸的經貿政策•••••••••••• 61
三、1949年至1992年雙方貿易情形 ••••••• 63
第三節 一九九三年至今 •••••••••• 67
第四節 金融危機中人民幣之影響••••••••• 75
一、金融危機發生原因 •••••••••••• 75
二、金融危機發生各國貨幣情形••••••••• 77
三、人民幣與貿易 •••••••••••• 79
第五節 貿易的外溢效果 ••••••••••• 82
第五章 東協與中國大陸的投資
第一節 投資的意義 ••••••••• 88
第二節 東協國家的外資政策 ••••••••• 89
第三節 中國大陸的外資政策
一、外資政策演進 •••••••••• 103
二、外資投資領域與地區 ••••••••••• 108
第四節 東協與中國大陸的相互投資
一、東協國家在中國大陸的投資 •••••••• 111
二、中國大陸在東協國家之投資 •••••••• 115
三、投資的外溢效果 •••••••••••• 117
第六章 東協與中國大陸的合作開發
第一節 合作的意義 •••••••••• 119
第二節 能源之開發 •••••••••• 120
第三節 水利、交通合作 •••••••••• 124
第四節 其他領域 •••••••••• 128
一、未來農業合作 ••••••••••• 128
二、旅遊、勞務承包合作 ••••••••• 133
第五節、合作的外溢效果 •••••••••• 136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新功能主義檢視 ••••••••••• 138
第二節 超國家主義檢視 ••••••••••• 140
第三節 政府間主義檢視 ••••••••••• 141
第四節 研究發現 ••••••••••• 14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文件
中國大陸朱鎔基總理2001年3月5日對中國大陸第九屆全國人民大會第四次會議工作報告。
2.書籍
王皓昱,1997年11月,歐洲合眾國-歐洲政治統合理想之實踐。台北:楊智文化公司。1版。
王亞平,1998年10月,金融骨牌-亞洲金融危機啟示錄。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1 版。
王鳳林、新華社編,1988年12月,鄉鎮企業經濟手冊。北京:新時代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編,1996年10月,機遇與挑戰。台北:致良出版社。1版。
中國對外貿易統計資料彙編,1990年。北京:中國外經貿部。
中國海關統計,1986年。北京:中國海關總署。
中國海關統計,1991年。北京:中國海關總署。
中國海關統計,1992年。北京:中國海關總署。
中國海關統計,1992年。北京:中國海關總署。
中國海關統計,2000年。北京:中國海關總署。
中國經濟年鑑,1989年。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
中國經濟年鑑,1993年。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
中國經濟年鑑,2001年。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2000年。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部。
中國大陸對外經濟貿易年鑑,2001年。北京:中國大陸對外經貿部。
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鑑,1999年。北京:中國經濟年鑑出版社。
中國對外經濟統計,2000年。北京:中國大陸對外經貿部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2001年。北京:中國大陸對外經貿部。
中國經濟年鑑,1989年。北京: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中國經濟年鑑,1993年。北京: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中國經濟年鑑,1999年。北京: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中國經濟年鑑,2000年。北京: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中國經濟年鑑,2001年。北京: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中國財政年鑑(北京:中國財政年鑑出版社,2000年),頁457。
朱張碧珠,1992年8月,國際關係。台北:三民書局。2版。
朱以青、 董懷志、張衛國、許衛華,1999年10月,在動盪中發展-世界經濟問題透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版。
朱杰、聶振邦、馬曉河,1999年2月,21世紀中國糧食問題。台北:中國計畫出版社。1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年5月,鄧小平路線與廣東發展經驗。台北:1版。
李文志,1997年2月,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從扇形戰略到新太平洋共同體。台北:憬藝企業有限公司。1版。
李厚高,1988年9月,國際貿易論。台北:三民書局。1版。
李茂嵐,1996年7月,中國農民負擔問題研究。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1版。
宋鎮照,1995年9月,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1版。
宋鎮照,1996年5月,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台北:五南圖書。1版。
車鎮華,1999年4月,中國週邊經濟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版。
巫樂華,1994年4月,南洋華僑史話。台北:台灣商務。1版。
吳新興,1995年8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1版。
范軍,1993年6月,德國:久分重合的歐洲大國。原出版者:香港三聯書局,台北:五南書局。1版。
周煦,1999年2月,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台北:生智出版社。1版。
林武郎,1997年10月,中國大陸的吸引外資與海外投資。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版。
洪丁福,1994年12月,德國的分裂與統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版。
新馬經濟貿易統計資列彙編,1963年。北京: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編。
桐川,1998年8月,人民幣可以說不。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版。
盛憶秋,1982年3月,國際經濟分析。台北:台灣商務。1版。
陸建人,1999年9月,東盟的今天與明天。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版。
陳鴻瑜,1997年3月,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國立濟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版。
陳鴻瑜,1997年11,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1版。
陳鋒,1996年5月,中美較量。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版。
陳列甫,1985年2月,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台北:台灣商務。2版。
郭婉容,1987年3月,總體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1版。
葉衛平,2001年1月,亞太經合組織與中國企業。北京:北京出版社。1版。
葉衛平,1996年3月,東盟經濟圈與中國企業。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版。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1988年12月。台北:台灣商務。8版。
雲南年鑑,1994年。昆明:雲南交通局。
雲南年鑑,1998年。昆明:雲南交通局。
鄭竹園,1997年2月,大陸經濟改革的近程與效果。台北:致良出版。1版。
張錫鎮,1999年3月,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楊智公司。1版。
張清溪 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1995年3月,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台北:翰盧圖書。3版。
蔣君章,1999年3月,中國邊疆與國防。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版。
劉大年,1992年5月,美國-美國近代貿易政策。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版。
趙良、高松濤,1998年3月,一江禍水向東流-東南亞金融動盪的回顧與防範。北京:改革出版社。1版。
趙鳳培,1984年3月,總體經濟分析。台北,三民書局。3版。
魏燕慎,1998年1月,亞州增長三角經濟合作區研究。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版。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93年10月。北京:人民出版社。1版。
龍冠海,1987年11月,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11版。

3.論文
方山,民國82年3月,「大陸鄉鎮企業的崛起與前景」,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3期,頁55-56。
王國璋,民國83年5月,「依功能整合理論回顧西歐核能共同體之發展」,美歐月刊,第9卷第5期,頁52-53。
王勤,民國89年4月,「中馬經貿關係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頁20。
王泰,民國90年12月,「中共吸收外資政策及其效應」,中共研究,第35卷第12期,頁44-45。
皮軍,民國89年6月,「中越經貿關係為何發展相對滯後」,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頁31-33。
朱景鵬,民國83年11月,「歐洲聯盟經濟暨貨幣聯盟及其政治統合之關聯性」,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11期,頁30-43。
汪慕?琚A民國86年8月,「90年代東盟國家外資投資新趨勢」,南洋問題研究,第3期,頁15-16。
汪慕?琚A民國84年4月,「馬來西亞外資投資政策的演變」,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頁12-19。
江慕桓,民國86年11月,「印度尼西亞外資投資政策的演變」,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頁55-62。
江慕桓,民國89年11月,「金融危機後亞太發展中地區外資的發展趨勢」,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頁7。
汪慕桓,民國84年4月,「菲律賓外資政策的演變」,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頁60-65。
汪慕桓,民國84年4月,「菲律賓外資政策的演變」,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頁60-65。
汪慕桓,民國87年3月,「印度尼西亞的石油供需關係與經濟發展」,南洋問題研究,第1期,頁66-67。
宋國誠,民國89年8月,「產權理論與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3期,頁48。
周明傳、楊維中,民國86年4月,「90年代泰國外資投資的發展趨勢與特點」,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頁56-60。
沈紅芳,民國86年8月,「中國與菲律賓經濟關係研究」,南洋問題研究,第3期,頁33-34。
沈紅芳,民國86年4月,「菲律賓的外資政策與外資管理機構新探」,南洋問題研究,第1期,頁2-3。
李毅,民國89年2月,「近年來中國與新加坡貿易的現狀及前景」,南洋問題研究,第1期,頁24-27。
林培州,民國88年1月,「泰國外人投資政策與現況」,東南亞經貿月刊,第86期,頁9-10。
林伍珖,民國86年3月,「馬來西亞資本在我國的投資初探」,南洋問題研究,第1期,頁15-17。
林冠汝,民國89年12月,「跨越2000年日本經濟新生對策及展望」,主要國家經貿政策,第102期,頁40-41。
周煦,民國85年3月,「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美歐月刊,第11卷第3期,頁5-8。
何思因,民國83年11月,「美國與亞太地區的區域整合」,美歐月刊,第9卷第11期,頁11。
吳玲君,民國88年5月,「東協國家在APEC中的經濟策略及影響」,東南亞經貿報導,第94期,頁2。
邱宏輝,民國90年1月,「2000年的中共經濟」,中共研究,第35卷第1期,頁51-52。
邱宏輝,民國91年1月,「2001年中共經濟」,中共研究,第36卷第1期,頁47。
邱宏輝,民國90年1月,「2000年的中共經濟」,中共研究,第35卷第1期,頁55。
金岩,民國87年10月,「展望世紀之交的東南亞五國經濟」,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頁1-2。
武晨,民國89年10月,「東盟經濟合作面臨挑戰與發展趨勢」,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頁21-23。
侯山林,民國90年2月,「中國大陸經濟情勢及未來展望」,經濟情勢暨評論,第7卷第2期,頁147-49
洪輝,民國85年8月,「論大陸國有企業的債務危機」,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8期,頁59。
洪淑芬,民國88年1月,「人民幣匯率走勢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期,頁19-20。
洪淑芬,民國88年1月,「人民幣匯率走勢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期,頁19-20。
吳崇伯,民國88年10月,「印尼農業發展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頁1。
施正屏,民國87年10月,「大陸中南五省稻米供需之經濟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0期,頁63-64。
紀寶坤,民國90年2月,「中國與東盟的關係:人口流動的重大影響」,南洋問題研究,第1期,頁47-49。
郁有華,民國87年10月,「淺析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東盟經濟合作的影響」,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頁13。
陳慧瀅,民國86年7月,「我國製造業的結構變遷與發展」,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3卷第7期,頁74-75。
陳信宏,民國88年5月「馬來西亞:多媒體超級走廊之發展」,東南亞經貿月刊,第94期,頁15-17。
董瑞麒,民國81年9月,「中國大陸保稅區的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9期,頁5-9。
郭良,民國86年6月,「東南亞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華人企業集團的作用」,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頁38。
郭陳玫芬,民國88年2月,「1998年馬來西亞製造業投資及外人投資慨況」,東南亞經貿月刊,第88期,頁17-19。
紐先鍾,民國64年9月,「日本與亞太地區權力平衡」,東方雜誌,第7卷第9期,頁55。
區鉅龍,民國87年3月,「印尼班查西拉意識形態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3期,頁47。
陸建人,民國90年4月,「東亞合作前景:十加三機制開創東亞合作新紀元」,中國評論,4月號,頁5-6。
張順教,民國88年2月,「由新加坡十年產業發展藍圖看台灣與新加坡未來發展的走向」,東南亞經貿月刊,第88期,頁14-15。
張佩珍,民國88年2月,「日本經濟之升級其在亞太政經地位浮沉」,日本通產政策,87期,頁10。
張維邦,民國89年3月,「歐洲整合五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從舒曼計畫談起」,認識歐洲,5期,頁5-19。
曾怡仁、張惠玲,民國89年8月,「區域整合理論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9卷8期,頁53-60。
喬一名,民國80年12月,「中共與東協六國的新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12期,頁51-56。
喬海曙,民國90年8月,「國際原油價格走勢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國際貿易問題,第8期,頁22-23。
游豐吉,民國90年7月,「大陸石油工業現況即面臨的挑戰」,中共研究,第35卷第7期,頁53。
趙文璋,民國86年10月,「過去十年國內產業結構變遷的觀察」,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33卷第10期,頁37-38。
趙甦成,民國87年2月,「廣東省對外貿易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2期,頁18-19。
謝志鵬,民國86年3月,「泰國與中國貿易的現狀與前景展望」,南洋問題研究, 第2期,頁43-44。
謝志鵬,民國86年11月,「泰國與中國相互直接投資的現狀與展望」,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頁73-74。
謝志鵬,民國85年7月,「共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交通網」,南洋問題研究,第3期,頁43-44。
謝志鵬,民國85年10月,「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經濟合作藍圖」,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頁69。
盧倩儀,民國86年4月,「區域整合理論之比較與評析」,美歐季刊,第12卷第1期,頁34-35
鄒忠科,民國82年2月,「歐洲經濟區域之形成及其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2期,頁75-88。
聶德宇,民國88年9月,「戰後中馬貿易關係的演變與發展」,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頁11-15。
顧瑩華,民國88年5月,「泰國電子業發展之策略與隱憂」,東南亞經貿月刊,第94期,頁8-13。
4.其他
國際關係情勢週報,1180期,1997年,頁8。
聯合報,2001年12月31日第1版。
聯合早報電子報,2001年10月22日。
聯合報,2001年11月5日,第13版。
聯合報,2001年11月6日,第1版。
聯合報,2001年11月7日,第13版。
南洋聯合早報,2001年11月7日,第1版。
南洋聯合早報,2001年11月6日,第15版
香港大公報,2000年11月25日,第6版。
香港文匯報,2000年11月24日,第4 版。
中央日報,2000年11月27日,第5版。
南洋聯合早報,1995年6月21日,第20版。
社論,香港文匯報,2000年7月29日,第2版。
鄧傳鏘,香港大公報,2000年10月25日,第2版。
美聯社新加坡電,香港文匯報,2000年11月24日,第5版。
星島日報,2000年11月24日,第19版。
程榕寧,聯合報,2000年11月25日,第2版。
聯合早報,2001年11月6日,第8版。
童穎,香港文匯報,2000年11月26日,第2版。


二、外文部分
1.文件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Neb:2001年12月。
ASEAN Secretariat,“Malaysia’s Trade with China by Product Section (1993 – 2000)”2002年1月。
ASEAN Secretariat:“Singapore's Trade with China by Product Chapter (1993 - 2000)”2002年1月。
ASEAN Secretariat,“Thailand's Trade with China by Product Chapter (1993 - 2000)”2002年1月。
ASEAN Secretariat,“Indonesia's Trade with China by Product Chapter (1993 - 2000)”2002年1月。
ASEAN Secretariat“Philippines's Trade with China by Product Chapter (1993 - 2000)”2002年1月。
ASEAN Secretariat,“ASEAN Trade with China by Product Section (1993 – 2000) ”2002年1月。
ASEAN Secretariat: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global foreign direign investment flows to selected countries 1989—2000y,(2001年11)
ASEAN Secretariat:The First ASEAN-China Joint Cooperation Committee Meeting(1997:Beijing),2001年10月。
ASEAN Secretariat:“PRESS STATEMENT BY THE CHAIRMAN OF THE 7TH ASEAN SUMMIT AND THE THREE ASEAN + 1 SUMMITS”,2002年4月。
2.書籍
Fichte著 張君勵譯,1978年2月,菲希德對德意志國民演講。台北:台灣商務。4版。
James E. Dougherty著 譯者胡組慶,1993年4月,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版。。
John Maynard Keynes著 譯者陳林堅、王星,1997年5月,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台北:時報出版。1版。
Michael Hodges著 譯者紐先鍾,1985年6月,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台灣商務。1版。
Maurice Meisner 著 譯者杜浦 李玉玲,1992年7月,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四川:人民出版社。1版。
Paul Kenndy著 譯張春柏等,2001年3月,霸權興衰史-1550年至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台北:五南圖書。1版。
竹中一雄著 張台麟主編,1991年5月,世界政治與亞週政經發展。台北:政治大學國關中心。1版。
3.論文
Arsenio Balisacan,2000,“Growth Redistribution and Poverty”is thePhilippines an exception to the standard Asian story”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No.1.2,p.129。
Dean A.DeRosa,1998,“Regional Integration Arrangements: Static Economic Theory, Quantitative Findings, and Policy Guidelines”(Wordl Bank
www.worldbank.org)。
Erik O. Eriksen,2002,“The Question of Deliberative Supranationalism in the EU”,www.arena.uio.no/publications/wp99_4.htm。
Frederick Nixson and Bernard Walters,2002,“Regulatory and Development Dilemmsa in the post-crisis Asian Economies”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No.1,pp.100-01。
Gu Xiaosong and Brantly Womack,2000,“borde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in The 1990s ”Asian Survey,No.6,pp.1048-050
Hadi Soesastro,2000,“Indonesia`s Crisis:Implications for the Region” 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No.1,p.30-31。
Hal Hill and Prema-chandra Athukorala,1998,“Foreign Investment in East Asia:A Survey”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No.2,p.40-41。
Ishak Shari,2000,“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alaysia,1971-95”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No.1-2,p.113。
Joschka Fischer,2000,“From Confederacy to Federation - Thoughts on the finalit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www.bham.ac.uk/eu/course/Fischer.htm。
Jochen Legewie, 2000,“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ASEAN:The role of Japanese Companies”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No.3,pp.209-18。
Lee Taso Yuan,1994,“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the search for a common prosperity”Asian 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No.1,p2。
Mya Than,1997,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No.2,p.45。
Nanak Kakwani and Medhi Krongkaew,2000,“Analysing Poverty Thailand”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No.1.2,p.141。
Stuart Philip,2000,“Theories of Integration”,(www.bham.ac.uk/IGS/course/integ.htm)。
Stuart Philip,2001,“The Single European Market”www.bham.ac.uk/eu/course/SEM.htm。
Susan .L Shirk,1994,“How China Opened Its Door: The Political Success of the PRC”s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Reform,Washington, D. 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p.46。
Shafiq Dhanani and Syed Asif Hasnain,2002,“The Impact of Foreing Direct Investment on Indonesia`s Manufacturing Sector”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No.1,p.70-71。
Xiaohe Zhang,2000,“Motivations, Objectives,Locations and Partner Selections of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s in China”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No.3,p.191-200。
Yiping Huang and Yongzheng Yang,1998,“Chinas Financial Fragility and Policy Responses”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No.2,p.1-2。
4.其他
Bela Belassa,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 Allen& Unwin,1962年
Far Eastern Economic Reuiew,Sept.16,1993,p.6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