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9103-10201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9103-102010
論文名稱
Title
唐宋書風轉變之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6-1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7-29
關鍵字
Keywords
書法、唐、宋、風格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1 次,被下載 652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6525 times.
中文摘要
面對「唐宋書風轉變」這個相當廣泛的命題,如果不能有系統的去處理,必然會產生條理紊亂、章法失序的弊端。坊間許多書法史著作,或是按時編序,作資料的堆砌;或是拼湊成篇,缺乏邏輯。往往給予讀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缺憾。

本文的研究採取了三大步驟:從歷史現象的整理、比較、歸納,到現象背後因素的分析、探討,最後探尋整體研究的意義與價值。本文的章節架構,即以此理念而加以布局。

  第一章<緒論>部分,是統攝全文的源頭。對於「唐宋書風轉變」這個命題,研究動機的緣起、問題的產生先以敘明;研究範圍的界定與研究方法的選擇,使後續研究有所遵循;概念的說明與章節架構的建立,則有釐清觀念與條理的指導作用。

  第二章<唐宋書風轉變現象>,乃針對唐、宋二代眾多而紛雜的書法現象加以整理、比較,歸納為<書法審美追求的趨向>、<審美追求的趨向>、<書家類型的比較>、<審美意識的發展>四節,以便瞭解唐宋書風究竟有那些重大且具比較意義的轉變現象。

  第三章<唐宋書風轉變的因素探究>,對上一章所歸納出的書風轉變現象,探究其之所以轉變的原因。從藝術史學觀點提出<書法形式的作用力>;從藝術社會學角度說明<社會時代背景的作用力>;從藝術心理學思想發掘<書家審美觀念的作用力>。對於影響唐宋書風轉變的可能因素,希望能加以全盤檢視並佐以史料驗證之。

  第四章<唐宋書風轉變在書法史上的意義>,在瞭解唐宋書風轉變的現象與探究其原因後,再把它們放進宏觀的歷史中,進行全面的審視與解讀,並作出有意義的價值判斷及對未來書法發展的啟示。<時代書風轉變作用模式>、<藝術客體的標準到書家主體的價值>、<書法藝術高度自覺的發展趨勢>、<法古與創新的融合>即是賦予本文在學術研究的重要意義。

  第五章<結論>,是言簡意賅的對本文研究的成果作出總結。

  歷史是複雜的,歷史的研究、解讀或闡述更是艱難的。本文以宏觀遠望的立場來探究時代書風轉變的歷史事實,或許有無法細微深入之缺憾,但也唯有如此,方能看清歷史的整體與發展規律。至於本文的缺失,期盼學界碩彥與書壇先進能有所斧正。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概念說明與章節架構

第二章 唐宋書風轉變現象

第一節 書法審美追求的趨向
一、唐尚法
(一)「尚法」的意涵
(二)「尚法」的呈現
二、宋尚意
(一)「尚意」的意涵
(二)「尚意」的呈現

第二節 流行書體的差異
一、楷書極致的唐代
(一)楷書的發展
(二)多樣的風格
二、行、草風行的宋代
(一)行、草書的演進
(二)行、草大師輩出

第三節 書家類型的比較
一、唐代「官宦型」書家   
二、宋代「文人型」書家
   
第四節  審美意識的發展
一、實用性取向的唐代
二、藝術性主導的宋代


第三章 唐宋書風轉變的因素探究

第一節 書法形式的作用力
一、書法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二、筆法發展的制約力
三、書法理論思想的影響

第二節 社會時代背景的作用力4
一、國勢強弱的變化
二、君王的投入與提倡
三、科舉任官制度的影響
四、社會經濟的作用
五、學術與宗教的應用推廣
六、其他文藝發展的帶動

第三節 書家審美觀念的作用力
一、書家的地位與心態
二、書家宗教與哲學的信念
三、書家藝術觀念的認知

第四章 唐宋書風轉變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第一節 時代書風轉變作用模式
第二節  藝術客體的標準到書家主體的價值
第三節 書法藝術高度自覺的發展趨勢
第四節 法古與創新的融合

第五章 結論

※參考資料
※圖版索引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書法類:
※古代書目:
隋.釋智果,《心成頌》。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臺灣.臺北:華正書局,1986。
唐.歐陽詢,《用筆論》。見朱長文《墨池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唐.歐陽詢,《傳授訣》。見朱長文《墨池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唐.李世民,《指意》。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唐.李世民,《王羲之論傳》。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
 唐.李嗣真,《書後品》。見朱長文《墨池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唐.孫過庭,《書譜》。大陸.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2。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唐.張懷瓘,《文字論》。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
唐.張懷瓘,《書斷》。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唐.張懷瓘,《書議》。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
唐.張懷瓘,《評書藥石論》。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
唐.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見朱長文《墨池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唐.竇臮,《述書賦》。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
唐.釋亞棲,《論書》。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
 宋.朱長文,《續書斷》。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
宋.朱 熹,《晦庵題跋》。見《叢書集成初編》版。大陸.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米 芾,《書史》。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宋.米 芾,《海嶽名言》。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宋.宋高宗,《翰墨志》。見見《百部叢書集成》版。
宋.姜 夔,《續書譜》。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見《叢書集成初編》版。
宋.歐陽脩,《試筆》。見《文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宋.蘇 軾,《東坡題跋》。見《叢書集成初編》版。
明.項 穆,《書法雅言》。見《百部叢書集成》版。臺灣.板橋:藝文印書館,1986。
明.董其昌,《容台別集》。見冢孫庭輯《 樓叢書》。
清.王 澍,《虛舟題跋》。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版。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
清.宋 曹,《書法約言》。見《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版。大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清.阮 元,《北碑南帖論》。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見《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版。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見《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版。
清.梁 巘,《評書帖》。見《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版。
清.馮 班,《鈍吟書要》。見《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版。
 清.馮 班,《鈍吟書要》。見《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版。
清.楊守敬《學書邇言》。臺灣.臺北:華正書局,1984。
清.劉熙載,《藝概》。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
清.錢 泳,《書學》。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版。

※現代書目:
丁夢周,《中國書法與線條藝術》。大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毛萬寶,《書法美學論稿》。大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大陸.安徽:黃山書社,1996
王元軍,《唐人書法與文化》。臺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田光烈,《佛法與書法》。大陸.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伏見沖敬,《中國書法史》。大陸.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大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隨唐五代卷》。大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朱關田,《唐代書法家年譜》。大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臺灣.臺北:中華書局,1980
 李郁周,《書理書迹研究》。臺灣.臺北:蕙風堂,1997
 李蕭錕,《中國書法之旅》。臺灣.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1
沈尹默,《沈尹默論書叢稿》。臺灣.臺北:莊嚴出版社,1988 
沈語冰,《歷代名帖風格賞評》。大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沈語冰,《歷代名碑風格賞評》。大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沃興華,《中國書法史》。大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周 旻,《中國書畫史話》。大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
 季伏昆主編《中國書論輯要》。大陸.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臺灣.臺北:亞太出版社,1995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上、下冊。大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大陸.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
施蟄存主編,《唐碑百選》。大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大陸.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
馬永強注譯,《書譜.書譜譯注》。大陸.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
 馬宗霍,《書林藻鑑》。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馬欽忠,《書法與文化形態》。大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常 抒,《常州書學論集》。大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張光賓,《中華書法史》。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曹緯初,《書學通論》。臺灣.臺北:正中書局,1975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大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陳方既、雷志雄,《書法美學思想史》。大陸.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
 陳代星,《中國書法批評史略》。大陸.四川:巴蜀書社,1998
陳廷祐,《書法之美的本原與創新》。大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陳振濂,《書法史學教程》。大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陳振濂,《書法美學教程》。大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陳振濂,《書法學》上、下冊。臺灣.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
 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臺灣.臺北:蕙風堂,1997
 陳欽忠,《法書格式與時代書風之研究》。臺灣.臺北:華正書局,1997
 華人德主編《歷代筆記書論彙編》。大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黃 君,《東方思維與中國書法》。大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黃宗義,《褚遂良楷書風格研究》。臺灣.臺北:蕙風堂,1999
黃緯中,《唐代書法史研究集》。臺灣.臺北:蕙風堂,1994
 楊仁愷主編,《中國書畫》。大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葉秀山,《書法美學引論》。大陸.北京:寶文堂店出版,1987 
 葛鴻楨,《葛鴻楨論書文集》。大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灣.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
 劉正成,《劉正成書法文集》。大陸.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劉欣耕主編,《歷代草書技法通講》。大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歐陽中石等著,《書法天地》。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臺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蔡崇名,《宋四家書法析論》。臺灣.臺北:華正書局,1992
蔡崇名,《書法及其教學之研究》。臺灣.臺北:華正書局,1982
 蕭 元,《書法美學史》。大陸.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
 启 功,《古代字體論稿》。大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中國書法發展史》。大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共十冊。大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20世紀書法研究叢書》七冊。大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下冊。臺灣.臺北:華正書局,1997
 《現代書法論文選》。臺灣.臺北:華正書局,1990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大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宣和書譜》。大陸.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晉唐五代書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書法》。大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二、藝術類: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下冊。臺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灣.臺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4
 李澤厚,《華夏美學》。臺灣.臺北:三民書局,1999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灣.臺北:洪範書店,1993
 宗白華,《藝境》。大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灣.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2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灣.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灣.臺北:學生書局,1998
 高 楠,《藝術心理學》。臺灣.臺北:復漢出版社,1993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張 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灣.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
 敏 澤,《中國美學思想史》。大陸.山東:齊魯書社,1989
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臺灣.臺北:巨流圖書,1993
 童慶炳等著,《文學藝術與社會心理》。大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臺灣.臺北:正中書局,1997
 黃集偉,《審美社會學》。大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葉 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臺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
 葉秀山,《美的哲學》。大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臺灣.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
 劉道廣,《中國古代藝術思想史》。大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滕宗堯,《藝術社會學描述》。臺灣.臺北:揚智文化,1997
 蔣 勳,《美的沉思》。臺灣.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6
 薛永年,《橫看成嶺側成峰》。臺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Hauser Arnold,《藝術社會學》,居延安譯。臺灣.臺北:雅典出版社,1988
Giulio Carlo Argan . Maurizio Fagiolo,《藝術史學的基礎》,曾堉、葉劉天增譯。臺灣.臺北:東大圖書,1992
Bosanguet.B,《美學史》,張今譯。大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三、其他類: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灣.臺北:萬卷樓圖書,1994
朱瑞熙等著,《遼宋西夏社會生活史》。大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灣.臺北:學生書局,1999
李春青,《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大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杜正勝,《中國文化史》。臺灣.臺北:三民書局,2001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灣.臺北:三民書局,1999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臺灣.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4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臺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侯紹文,《唐宋考試制度史》。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下冊。大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大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大陸.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
曹德本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大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大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黃永年,《唐史史料學》。大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葛兆光,《禪宗中國文化》。大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錢 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姚瀛蜓等編,《宋代文化史》。臺灣.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
《二十五史》第52-57冊《舊唐書》。臺灣.板橋:藝文印書館,1978-1980
《二十五史》第58-65冊《新唐書》。臺灣.板橋:藝文印書館,1978-1980
《二十五史》第71-88冊《宋 史》。臺灣.板橋:藝文印書館,1978-1980
孫昌武,《中華文化通志.隋唐五代文化志》。大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葉 坦、蔣松岩,《中華文化通志.宋遼金夏元文化志》。大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四、學位論文:

李福鎮,《唐代楷書之研究》。臺灣:文化大學,1969.6
 陳欽忠,《唐代書風衍嬗之研究》。臺灣:政治大學,1990.6
 黃緯中,《唐代書法社會研究》。臺灣:文化大學,1993.6
 楊雅惠,《兩宋文人書畫美學研究》。臺灣:臺灣師範大學,1992.5
 蔡耀慶,《唐代書法形式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1998
 

五、學報期刊論文:

王南溟,<逸的書學─北宋書法思想特徵及文化背景>。《美術史論》,1989
王新霞,<唐代統治階層與繪畫關係略說>。《美術研究》,1990
李一,<唐代書論的特色與成就>。《美術史論》,1994
孫鐵青,<論中國書法的繼承與創新>。《中國書法》,1997  
殷蓀 王鑫<唐代書法史的分期問題>。《美術史論》,1989
張光賓,<得意忘形-談中國畫的變>。臺灣:故宮學術季刊三卷一期,1985
陳訓明,<宋書尚意淺見>。《書法研究》16期,1984  
傅京生,<中國書法如何反映生命>。《美術研究》80期,1995 
葉朗,<宋元書畫美學>。大陸:山西師範學報,1985
蕭燕翼,<中國書法史演變規律的思索>。《故宮》53期,1991 
叢文俊,<書法研究方法論>。《中國書法》49期,1995
叢文俊、華人德,<注重時代特徵并研究其形成原因>。《中國書法》46期,1995 
《第二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大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臺北:中華書道學會,199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