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9108-12445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9108-124459
論文名稱
Title
青少年網路成癮之動態模擬研究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of Adolescents: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7-29
關鍵字
Keywords
系統動力學、網路成癮、網路使用行為
Internet addiction, System dynamics,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4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網路快速的興起,雖然擴展了學生的學習管道與視野,但亦有可能因為不當的使用而導致網路成癮問題。
檢視網路成癮相關文獻,大多以問卷調查量化的方式,解釋各因子之間關聯的強度及相關程度,再利用廻歸分析,以特徵方程式找出對網路成癮的預測力。這些研究著實提供學術界了解網路成癮的許多相關因素,可作為預防改善之參考,然而這些量化研究也有一些限制,如難以了解這些因素的脈絡因果關係,單方面的線性推論,忽略了網路成癮現象對前述相關因子的反饋行為,落入單方向思考模式。網路成癮屬精神層面問題,原因錯綜複雜,混沌不清且往往互為因果。
本研究參照重要文獻,歸納整理出造成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及後果,運用系統動力學來建構「網路成癮」動態模型,透過因果回饋圖及數學模式,可以透視背後運作結構和因素間互動,期能補足以往文獻上提出之各種網路成癮模式對動態性複雜闕漏之不足。
本研究主要發現:1.逃避於網路並不會減輕壓力,只能獲得短期的滿足與成就感,但所導致的網路成癮後遺症更大,時間管理發生問題,反饋至人際關係及課業壓力造成惡性循環。2. 「戒斷反應」與「在網路上獲得之成就感」為網路成癮的領先指標。3. 限制上網時間及減緩戒斷反應,均是後期治標作法,且「戒斷反應」數值的臨界點、「限制上網時間」及「進行改善時間點」三者間具相當關聯性。4. 面對問題,才是網路成癮根本解決之道。5. 網路成癮問題實為「第五項修鍊」中所提之「捨本逐末」系統基模的變化形態。
Abstract
The fast rise of Internet broadens students’ ways of learning and their views; however, there is possibility that improper Internet use will result in proble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about Internet addiction, we can find that many studies were carried quantitatively by us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examine and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related variables and their intensity and then apply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characteristic equation to find out the forecast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ese studies truly not only helped the academia understand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Internet addiction but also offered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preventing and improving the problems. Nevertheless, there were some limits in these quantitative studies. For example, it is hard to understand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actors. Also, one-way linear inference ignored the feedback behaviors from Internet addiction toward related factors and fell into one-way think mode. Internet addiction is indeed a mental problem and involves complicated and obscure factors, which usually could be cause and effect of each other.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f dynamic complexity in all kinds of Internet addiction modes in the literature by reviewing important literature, inducing and generalizing dangerous factors and effects, employing system dynamics to construct the dynamic mod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pplying the picture of causal feedback and the mode of math to see through the structure of movement behind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factors.
This study showed five main findings. First, hiding oneself in the Internet world, which could not reduce pressure, only helped obtain a temporary sense of achievement but resulted in severe outcomes, such as the problem of time management and a vicious circl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choolwork pressure produced by Internet addiction. Second, “withdrawal symptoms” an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obtained on the Internet” were leading indicators for Internet addiction. Third, limiting the amount of time of surfing on the Internet and slackening withdrawal symptoms were temporary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at a later period. Moreover, there was a certain correlation among the critical points of value of withdrawal symptoms, limiting the amount of time of surfing on the Internet, and improving the timing. Fourth, only facing the problem was the ultimate solution to Internet addiction. Finally, the problem of Internet addiction was actually a transformed version of archetype brought up in the book “The Fifth Discipli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2
1.2 動機 5
1.3 目的 8
第2章 文獻探討 10
2.1 網路成癮之定義 10
2.1.1 行為成癮 10
2.1.2 網路成癮 12
2.2 造成網路成癮的可能因子 16
2.2.1 個人相關因素與網路成癮 16
2.2.2 社會環境相關因素與網路成癮 26
2.3 網路對網路使用者的影響 34
2.4 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38
第3章 研究流程與方法 42
3.1 研究流程 42
3.2 研究方法 43
3.2.1 系統動力學 43
3.2.2 軟性變數與系統動力學 50
第4章 系統動力學模型 53
4.1 系統邊界 53
4.2 因果回饋圖 53
4.2.1 網路成癮核心症狀環路 56
4.2.2 人際關係不佳的增強環路 58
4.2.3 課業壓力的增強環路 61
4.2.4 預防網路成癮的環路 62
4.3 因果關係間的變數描述 65
4.4 數學方程式表達與模式應用 68
4.4.1 網路成癮核心症狀 68
4.4.2 人際關係 76
4.4.3 課業壓力 83
4.4.4 正當休閒活動 86
4.5 模型基本模擬 88
4.5.1 基本條件設定 88
4.5.2 基本模擬結果 89
4.6 模型效度測試 91
4.6.1 單位一致性測試 92
4.6.2 極端條件測試 93
4.6.3 敏感性分析測試 95
4.7 情境模擬 98
4.7.1 限制上網時間 98
4.7.2 減緩戒斷反應 102
4.7.3 面對壓力來源 105
第5章 結論與建議 107
5.1 研究發現與結論 107
5.2 建議 109
5.2.1 研究發現之相關建議 110
5.2.2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彼得•聖吉(1994)。郭進隆譯,楊碩英審訂,第五項修練,天下文化出版,台北市。
屠益民、張良政、吳定芳。系統動力學理論與應用,未出版。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9-2511-S002-010-N)。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0-2520-S002-001)。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碩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之影響。輔仁大學心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以正、王澄華(2001)。性別對網路人際互動與網路成癮之影響與中介效應。輔導季刊,37:4,1-10。
劉家儀(2001),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婉怡、張簡玲娟(2002)。以系統動力學模擬國中生行為特質形成中途輟學之模式研究。教育學刊,19,47-73。
馮嘉玉(2002), 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森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83,109-118。
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智弘(2003),輔導網際網路中的青少年-探討青少年網路成癮之諮商與輔導策略,http://heart.ncue.edu.tw/wang/paper/paper92sts.htm。
林旻沛(2003),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及認知因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俊賢(2003),網路素養、網路成癮、網路色情與性態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教師為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柯志鴻(2003)。網路成癮之精神醫療觀點。學生輔導,86,36-57。
黃玉蘋(2003),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淑惠、翁麗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彭郁歡 (2003),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淑芸(2003),網路沉迷關聯模型之建構與連線遊戲中斷探討,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戴秀津(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怡慧、施綺珍、楊宜青(2004)。網路成癮症。基層醫學,19:2,35-40。
吳佳煇(2004)。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資訊社會研究,4,173-189。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明達(2004),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智弘(2005),網路沉迷問題的可能成因與輔導策略,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5new.htm。
廖思涵(2005),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浩全(2005)。從網路使用行為探討青少年網路沉迷之形成。兒童福利期刊,8,185-200。
江德怡(2006), 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怡君(2006)。結合系統動力學與平衡計分卡提供電子組裝廠策略目標訂定之研究-以W公司組裝廠為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雅彗(2006),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以新莊地區國中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家瑋(2007)。台灣線上遊戲產業動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國文(2007),高中學生族群網路使用行為、成癮及戒減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花蓮縣。
梁良淵(2007),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慧淳(2008)。救救孩子不迷「網」。天下雜誌,113,228-230。
John, D. S., Business Dynamics: Systems Thinking and Modeling for aComplex World, McGraw-Hill/Irwin, 2000.
John D. Sterman, Linda Booth Sweeney, Cloudy skies: assessing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warming System Dynamics ReviewVolume 18, Issue 2, Date: Summer 2002, Pages: 207-240
Oleg V. Pavlov, Khalid Saeed, A resource-based analysis of peer-to-peer technology System Dynamics Review Volume 20, Issue 3, Date: Autumn (Fall) 2004, Pages: 237-262
Paulo Gonçalves, Jim Hines, John Sterman, The impact of endogenous demand on push-pull production systems System Dynamics Review Volume 21, Issue 3, Date: Autumn (Fall) 2005, Pages: 187-216
Jerald J. Block, M.D., Issues for DSM-V: Internet Addi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306-307, March 2008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44.210.235.247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44.210.235.247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