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30102-16115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30102-161152
論文名稱
Title
大廣益會玉篇音系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41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07-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2-07-30
關鍵字
Keywords
大廣益會玉篇、玉篇、音系、中古音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81 次,被下載 468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8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681 times.
中文摘要
《大廣益會玉篇》是當今流傳於世最完整的的《玉篇》本子。顧野王《玉篇》是在許慎《說文解字》的基礎上,增加收字及改變體例的一本字書,字數增加了七千多字,體例上的變動有:收字對象改以楷書為主、部首系統的改革、注音改以反切為主,間用直音、詞義之詮釋重於字形之分析等。是繼《說文》之後,又一本相當重要之字書。《大廣益會玉篇》在體例上基本上繼承顧氏《玉篇》,唯其收字更多出5,603字,釋義則刪略許多,然由於其中收字更為豐富,並且切語數量也多所經過增加及更動,因此當中24,500多個切語和直音,是相當值得進行系統之研究的。本論文是以張士俊澤存堂本《大廣益會玉篇》的內容,作為研究對象,共分五章論述: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論述《大廣益會玉篇》(行文中皆稱之「今本《玉篇》」)成書之相關問題。首先從原本《玉篇》之作者及成書動機談起,以至於後來版本增損及流傳的情況,目的在溯其源流。其次,針對《大廣益會玉篇》之性質進行細密之考索,取版本刻工名錄對照,證明《大廣益會玉篇》之書名及版本最早出於南宋。復次,就大中祥符六年之牒文及題記,重新思索,得到《大廣益會玉篇》的內容,其實就是宋人根據唐孫強增字減注本《玉篇》,加以勘正字體之後的結果,其本質如同朱彝尊所云,為一「宋槧上元本」。最後論及該書的收字體例及音切體例,以及切語之來源,並對於馬伯樂、高本漢等人所謂當中音切曾依《廣韻》修改過的說法,提出討論。再與前面所肯定「宋槧上元本」的說法,相互印證,確認此《大廣益會玉篇》之音切,所代表的可能就是唐音,作為本文往後研究之基調。

第二章「音節表」。本文進行初始,已將澤存堂本《大廣益會玉篇》中,所見約24,500個音切(含直音860例),鍵入資料庫中,並從中篩選出同音節字,各音節中又有各種切語用字不一的情形,為儉省篇幅,本音節表僅從切語用字一致的例子中,選其一為代表,取意同《廣韻》之「小韻」。最後依橫聲縱韻的排列方式,每一音節只錄小韻及其反語。各表的排列順序依果、假、遇、蟹、止、效、流、咸、深、山、臻、梗、曾、宕、江、通等十六攝,果攝至流攝屬陰聲韻、咸攝至通攝屬陽聲韻及入聲韻,各攝之內的次序為先開後合。此外,本章亦同時進行校勘工作,包括和音韻有關的錯誤,以及聲韻配合與常例不符的小韻。

第三章「聲類討論」。本章共分「聲類之系聯」及「聲類之討論及擬測」兩個部分。系聯方法是依據陳澧系聯《廣韻》反切上字之法,即同用、互用、遞用等條例。此外,今本《玉篇》也存在不少「一字重切」的情形,這種形義相同,而於書中分置兩處的情形,與《廣韻》之互注切語相似,故遇有切語上字以兩兩互用,而不得系聯者,即依陳澧補充條例定之。再其次,有兩兩互用,且無相當之「互注切語」可循者,又依陳師新雄所作之「切語上字補充條例補例」定之。系聯討論的最後結果,共得三十六聲類。討論中,並逐一為之進行音值構擬。

第四章「韻類討論」。本章包括「韻類之系聯」及「韻類討論及擬音」兩個部分。系聯方法是依據陳澧系聯《廣韻》反切下字之法,即同用、互用、遞用等條例。遇有兩兩互用而不得系聯,然實同類的情形時,亦觀察「一字重切」的情況定之。韻部最終之分類結果,基本上是依切語下字之系聯與否而定。但是某些訛誤導致的本為兩類之韻,系聯為一類的情形,則仍進一步視其內部證據而定。討論順序,一依本文第二章音節表,並逐一討論各韻類之音值。最後得到177韻,比《切韻》的193韻及《廣韻》的206韻為少,主要是因為當中一些開合韻併為一類,如《廣韻》中嚴凡、刪山等韻,以及有些二等韻及三等韻的合併,如《廣韻》中的真臻欣併為一韻等複雜原因所致,也可見今本《玉篇》音系,並不同於《廣韻》音系。此外,如李榮等人所主張《切韻》韻系中有重紐A、B兩類的對立,在今本《玉篇》中則不存在這種對立性,因為我們在系聯韻類的過程中,經常發現此A、B兩類併為一類,或者當中的某類併入他韻的情形。

第五章「結論」。第一節「今本《玉篇》之音韻系統」,總結三、四二章的討論結果,列舉今本《玉篇》之音韻系統,包括「聲類表」及「韻類表」,並附帶論及今本《玉篇》共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與《切韻》系統無甚差別。第二節「今本《玉篇》的語料性質」,認為今本《玉篇》是:1、一部唐代語料,乃今日可見最早、收字最多的一部字書全帙。2、在南朝雅音及唐代雅音的基礎上,雜揉西北方音成份的新語料。第三節「本文之研究價值」在於:1、確立《大廣益會玉篇》的時代性,利於說明歷代文字觀念遞變的軌跡。2、所呈現之音韻現象完整,可與前人有關唐代語料之研究相互參證。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大廣益會玉篇音系研究

目 次
圖版(一)(二)(三)
第一章 緒論 1~46
第一節 《大廣益會玉篇》成書之相關問題論述 1
一、顧野王《玉篇》 1
(一)作者 1
(二)成書動機 3
(三)歷來增損情形及其流傳 5
1、孫強增字節注本《玉篇》 6
2、《篆隸萬象名義》 7
3、《玉篇零卷》 11
二、《大廣益會玉篇》 14
(一)《大廣益會玉篇》書名及版本皆出於南宋說 14
(二)《大廣益會玉篇》與孫強本《玉篇》之關係 17
(三)版本的流傳與比較 25
第二節 《大廣益會玉篇》的體例 28
一、廣收新字 29
二、收字特色 30
三、注音的體例及切語的來源 36
第二章 音節表 47~215
第一節 陰聲韻類 47~109
一、果攝 49
二、假攝 53
三、遇攝 57
四、蟹攝 65
五、止攝 83
六、效攝 96
七、流攝 104
第二節 陽聲韻類及入聲韻類 110~215
一、咸攝 110
二、深攝 127
三、山攝 131
四、臻攝 159
五、梗攝 171
六、曾攝 185
七、宕攝 192
八、江攝 201
九、通攝 204
第三章 聲類討論 217~274
第一節 聲類之系聯 217
一、系聯條例 217
二、聲類系聯 220
(一)唇音 220
1、重唇音 220
(二)舌音 223
1、舌頭音 223
2、舌上音 224
(三)牙音 225
(四)齒音 228
1、齒頭音 228
2、正齒近齒頭音 230
3、正齒近舌上音 231
(五)喉音 232
(六)舌齒音 235
第二節 聲類討論及擬音 236
一、唇音 236
二、舌音 250
三、牙音 252
四、齒音 256
(一)齒頭音 256
(二)正齒近齒頭音 257
(三)正齒近舌上音 260
五、喉音 265
六、舌齒音 270
(一)半舌音 270
(二)半齒音 273
第四章 韻類討論 275~381
第一節 韻類之系聯 275
一、系聯條例及說明 275
二、韻類系聯 277
(一)陰聲韻類 277
1、果攝 277
2、假攝 278
3、遇攝 280
4、蟹攝 282
5、止攝 287
6、效攝 293
7、流攝 295
(二)陽聲韻類及入聲韻類 298
1、咸攝 298
2、侵攝 303
3、山攝 304
4、臻攝 312
5、梗攝 317
6、曾攝 321
7、宕攝 323
8、江攝 327
9、通攝 328
第二節 韻類討論及擬音 332
一、陰聲韻類 332
1、果攝 332
2、假攝 334
3、遇攝 335
4、蟹攝 336
5、止攝 342
6、效攝 346
7、流攝 348
二、陽聲韻類及入聲韻類 351
1、咸攝 351
2、深攝 355
3、山攝 356
4、臻攝 362
5、梗攝 367
6、曾攝 375
7、宕攝 376
8、江攝 378
9、通攝 379
第五章 結論 383~398
第一節 今本《玉篇》之音韻系統 383
一、聲類表 384
二、韻類表 384
第二節 今本《玉篇》之語料性質 387
第三節 本文之研究價值 395
參考引用資料 399~41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引用資料.
(按姓氏筆劃編排)
丁 丙
清,《善本書室藏書志》,台北:廣文(1988年影印)。
丁邦新
1998,<論上古音中帶 l 的複聲母>,載趙秉璇、竺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頁70-89,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丁度等
北宋,《集韻》(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鈔本),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影印)。
小川環樹
1983,《唐代詩人傳記》,日本東京:大修館書店。
川瀨一馬
1942,《石井積翠軒文庫善本書目》,東京:積翠軒文庫。
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編纂委員會編
1996,《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
1966,《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孔仲溫
1987,《類篇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1989,《韻鏡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1994,<廣韻祭泰夬廢四韻來源試探>,載《聲韻論叢》第1輯,頁249-268。
2000,《玉篇俗字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方孝岳、羅偉豪
1986,《廣韻研究》,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
方詩銘
1980,《中國歷史紀年表》,上海:辭書出版社。
木宮泰彥著,陳捷譯
1985,《中日佛教交通史》,台北:華宇出版社。
王 力
1985,《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1a,<南北朝詩人用韻考>,《王力文集》卷18,頁3-73。
1991b,<《經典釋文》反切考>,《王力文集》卷18,頁93-185。
1991c,<朱翱反切考>,載《王力文集》卷18,頁199-245。
1991d,<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王力文集》卷18,頁186-198。
王 昹(清)
1964,《金石萃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王應麟
宋,《玉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
王 讜
宋,《唐語林》,百部叢書集成52輯,台北:藝文印書館。
不 詳
1959,《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
石 鋒等
1994,《語音叢稿》,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1989,《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司馬光等
北宋,《類篇》(姚刊三韻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影印)。
史念海
1998,《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四川大學圖書館
1993,《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
吉常宏、王佩增編
1992,《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
朱 星
1995,《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朱星古漢語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聲琦
1991,<從《玉篇》看照系三等聲母的產生>,《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18卷4期,頁91-93。
1993,<《玉篇》在漢語語音史上的地位>,《辭書研究》5期,頁125~136。
朱鳳玉
1997,《敦煌寫本碎金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行 均
遼,《龍龕手鑑》(上海涵芬樓影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影印)。

江南圖書館編
1970,《江南圖書館善本書目》,據民國初年江南圖書館編印本影印,台北:廣文書局。
何大安
1981,《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9,《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何九盈
1985,《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古漢語音韻學述要》,浙江:古籍出版社。
吳秋琳
2000,<《玉篇》異體字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專題研究》論文。
李 榮
1965,<從現代方言論古群母一二四等>,《中國語文》5期,頁337-342。
1973,《切韻音系》,台北:鼎文書局。
1982,《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方桂
1971,<上古音研究>,《清華學報》新九卷一、二期合刊,p1~61。
李如龍、辛世彪
1999,<晉南、關中的「全濁送氣」與唐宋西北方音>,《中國語文》第3期,頁197-203。
李旭民、李偉國
1984,<原本《玉篇》的發現和傳抄的時代>,《辭書研究》6期,頁129-135。
李行杰
1994,<知莊章流變考論>,《青島師專學報》2期,頁19~27。
李添富
1996,《晚唐律體詩用韻通轉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李新魁
1986,《漢語音韻學》,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1,《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3,《李新魁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
李新魁、麥 耘
1993,《韻學古籍述要》,陝西:人民出版社。
沈兼士
1984,《廣韻聲系》,台北:大化書局。
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
1988,《日本佛教史綱》,台北:華宇出版社。
周大璞
1979a,<《敦煌變文》用韻考>,《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3期,頁55-58。
1979b,<《敦煌變文》用韻考(續一)>,《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4期,頁27-35。
1979c,<《敦煌變文》用韻考(續完)>,《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5期,頁36-41。
周谷城
1992,《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語言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周法高
1968,<玄應反切考>,載《玄應反切字表》,頁195-280。
周祖庠
1995,《原本玉篇零卷音韻》,貴州:貴州出版社。
1998,<從原本《玉篇》音看吳音、雅音>,《四川三峽學院學報》3期。
1998,<從原本《玉篇》音看《切韻》音>,《四川三峽學院學報》4期。
2001,《篆隸萬象名義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周祖謨
1980,<《萬象名義》中之原本《玉篇》音系>,《問學集》頁271-404,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93a,<齊梁陳隋時期詩文韻部研究>,《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頁224-250,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1993b,<唐五代的北方語音>,《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頁311-327,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1993c,<切韻與吳音>,《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頁290-299,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1993d,<敦煌唐本字書敘錄>,《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頁421-440,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1993e,<宋修廣韻書後>,《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頁575-578,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岡井慎吾
1933,《玉篇研究》,日本東京:東洋文庫。
林 尹著、林炯陽注釋
1987,《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慶勳、竺家寧、孔仲溫
1995,《文字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空 海
唐,《篆隸萬象名義》,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影印)。
竺家寧
1993,《聲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河南大學古代漢語研究室編
1989,《古漢語研究》(第2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邵榮芬
1982,《切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1997,《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姜亮夫
1985,《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封思毅
1989,<宋代圖書政策>,《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2卷第1期,頁1~30。
施向東
1983,<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言>,《語言研究》1期。
洪氏出版社編輯委員會
1974,《古書版本學》,台北:洪氏出版社。
胡 戟
1997,《唐研究縱橫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胡吉宣
1982,<唐寫原本《玉篇》之研究>,《文獻》11期,頁179~186。
1989,《玉篇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胡旭民、李偉國
1984,<原本《玉篇》的發現和傳抄的時代>,《辭書研究》6期,頁129~135。
胡樸安
1979,《中國文字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孫光憲
宋,《北夢瑣言》(百部叢書集成初編36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影印)。
桓 譚(漢)著、孫馮翼(清)輯注
《新論》(聚珍仿宋本),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影印)。
秦 公、劉大新
1995,《廣碑別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唐作藩
1991,<唐宋間止、蟹二攝的分合>,《語言研究》1期,頁63-67。
耿志堅
1987,<初唐詩人用韻考>,《語言教育研究集刊》第6期,頁21-58。
1989a,<盛唐詩人用韻考>,《教育學院學報》第14期,頁127-160。
1989b,<唐代大曆前後詩人用韻考>,《復興崗學報》第41期,頁437-476。
1989c,<唐代貞元前後詩人用韻考>,《復興崗學報》第42期,頁293-339。
1990a,<唐代元和前後詩人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15期,頁89-156。
1990b,《中唐詩人用韻考》,台北:東府出版社。
芻 邑
1988,<原本《玉篇》的編纂成就與宋本的比較研究>,《辭書研究》6期,頁59~67。
高本漢著、趙元任、李方桂合譯
1948,《中國音韻學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
高本漢撰、張洪年譯
1990,《中國聲韻學大綱》,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仁青
1978,《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金泉、許建平著
1996,《敦煌音義匯考》,杭州大學出版社。
張振鐸
1996,《古籍刻工名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張涌泉
1995,《漢語俗字研究》,湖南:岳麓書社。
1996,《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漢語俗字叢考》,北京:中華書局。
曹述敬主編
1991,《音韻學辭典》,長沙:湖南出版社。
許 慎撰、段玉裁注
東漢,《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郭忠恕(後周)
1966,《佩觿》,百部叢書集成選鐵華館叢書覆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脫 脫等
元,《宋史》(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影印)。
陳炳超
1987,<唐寫本《玉篇》窺蠡>,復旦大學中國文學語言研究所編《語言研究集刊》第1輯,頁161-173。
陳飛龍
1974,《龍龕手鑑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彭年等重修
宋,《大廣益會玉篇》(澤存堂覆宋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影印)。
不詳,《大廣益會玉篇》,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北宋槧本(微卷)。
不詳,《大廣益會玉篇》,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清康熙楝亭音韻五種本(微卷)。
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
宋,《宋本廣韻》(張氏澤存堂本),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影印)。
陳新雄
1986,《等韻述要》,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0,<《廣韻》四十一聲紐聲值的擬側>,《鍥不舍齋論學集》頁249-272,台北:學生書局。
1991,《音略證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廣韻》二百零六韻擬音之我見>,《語言研究》第2期,頁94-111。
1994,《文字聲韻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陳 燕
2000,<《玉篇》的音韻地位>,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十一屆年會、漢語音韻學國際會議,頁151-154。
陳 燕、劉 潔
1999,<《玉篇零卷》年代釋疑>,《天津師大學報》3期,頁67~70。
陸德明撰,黃坤堯、鄧仕梁新校索引
唐,《經典釋文》,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
陸心源
清,《儀顧堂題跋》,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影印)。
陸志韋
1985,《古音說略》,北京:中華書局。
路復興
1986,《龍龕手鑑文字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榮汾
1982,《干祿字書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莫友芝
清,《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台北:廣文出版社(1988年影印)。
清,《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嚴靈峰編輯《書目類編》74-75),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影印)。
馮 蒸
1992a,<魏晉時期的「類隔」反切研究>,載程湘清主編《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頁300-332。
1992b,<《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初四項韻母音變>,載程湘清主編《宋元明漢語研究》,頁510-578。
1997,《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森立之
清,《經籍訪古志》(《書目叢編》第18種),據日本昭和十年影印稿本,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影印)。
黃 侃箋識、黃 焯編次
1985,《廣韻校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黃永武
1987,《敦煌的唐詩》,台北:洪範書店。
黃永武、施淑婷
1989,《敦煌的唐詩續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黃孝德
1983,<《玉篇》的成就及其版本系統>,《辭書研究》2期,頁145~152。
黃典誠
1986,<曹憲博雅音研究>,載《音韻學研究》第2輯,頁63-82。
1993,《漢語語音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切韻綜合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黃笑山
1994,<試論唐五代全濁聲母的「清化」>,《古漢語研究》3期,頁38-40。
黃淬伯
1998,《唐代關中方言音系》,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黃錫全
1990,《汗簡注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楊守敬
清,《日本訪書志》,台北:廣文書局書目總編(1981年影印)。
楊紹和撰
1967,《楹書隅錄.續錄》,台北:廣文書局。
董同龢
1991,《上古音韻表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一。
1993,《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路廣正
1985,<談顧野王原本《玉篇》>,《研究生論文選集.語言文字分冊》,頁183-194,江蘇古籍出版社。
鄒 邑
1988,<原本《玉篇》的編纂成就與宋本的比較研究>,《辭書研究》6期,頁59-67。
葉鍵得
1988,《十韻彙編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潘宗周、張元濟撰
1939,《寶儀堂本書錄》(潘氏寶儀堂原版),江蘇:廣陸古籍刻印社(1984年影印)。
潘承弼、顧廷龍同撰
不詳,《明代版本圖錄初編》,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著彙編4,台北:藝文印書館。
劉 復等
1984,《十韻彙編》,台北:學生書局。
劉 昫
後晉,《舊唐書》,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影印)。
劉尚慈
1987,<閱讀敦煌寫卷的工具書---《龍龕手鏡》>,《辭書研究》3期,頁102-109。
劉廣和
1984,<唐代八世紀長安音聲紐>,《語文研究》3期。
錢 曾
清,《述古堂藏書目》,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影印)。
樓 鑰
宋,《攻瑰集》(四庫叢刊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影印)。
歐陽修、宋 祈等
宋,《新唐書》,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影印)。
歐陽國泰
1986,<原本《玉篇》殘卷聲類考>,《語言研究》2期,頁47-52。
1987,<原本《玉篇》的重紐>,《語言研究》2期,頁88-94。
潘重規
1995,<敦煌寫卷俗寫文字之研究>,載《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編。
蔣復璁
1991,<說版本>,《漢學研究》9卷2期,頁1~12。
鄭林嘯
2000,<《篆隸萬象名義》唇音、舌音及半齒音研究>,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十一屆年會、漢語音韻學國際會議,頁166-169。
鄭師許
1935,<《玉篇》研究>,《學術世界》1卷4期,頁5-16。
錢大昕
清,《十駕齋養心錄》,台灣中華書局(1982年影印)。
閻玉山
1989,<原本《玉篇》反映南朝時期的語音特點>,《東北師大學報》4期。
鮑明煒
1986a,<初唐詩文的韻系>,《音韻學研究》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頁88-120。
1986b,《唐代詩文韻部研究》,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龍宇純
1968,《唐寫全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校箋》,香港中文大學。
濮之珍
1990,《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書林出版社。
1992,《中國歷代語言學家評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謝佩慈
1999,《敦煌詩歌用韻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顏元孫(唐)
唐,《干祿字書》,(百部叢書集成夷門廣牘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影印)。
顏洽茂
1988,<利用六朝佛典編寫漢語語文辭書>,《辭書研究》5期,頁89-97。
瞿 鏞
清,《鐵琴銅劍樓藏宋元本書目》,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影印)。
羅常培
1937,<《經典釋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兩紐>,史語所集刊八本一分。
藝文印書館
1986,《等韻五種》,台北:藝文印書館。
釋東初
1985,《中日佛教交通史》,台北:東初出版社。
顧祖禹
清,《讀史方輿紀要》,台北:中興出版社(1981年影印)。
顧野王
梁,《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
顧野王撰、陳彭年等重修
梁,《玉篇》,台北:國字整理小組(民國)。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