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30103-17450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30103-174502
論文名稱
Title
應用元件式網路教材設計於概念學習
Applying object-based e-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conceptual learning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7-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7-30
關鍵字
Keywords
教材設計、概念學習、元件化、教學成效、網路教學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achievement, conceptual learning, e-learning, Object-based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9 次,被下載 1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3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網際網路(World Wide Web)於一九八九年建立之後,更加速知識生命週期的縮短,人們對於知識的產生、加值、更新、流通、儲存與利用必須更有效率;其間如何將知識及學習的內容「數位化」、「元件化」,從而形成更具效率的知識循環,為攸關個人競爭力的核心議題。
面對此一資訊高速開發的新世紀,傳統教學方式已無法應付快速變遷的學習環境,教學設計與教學方式必須大幅更新才能跟得上整體環境的發展,因此必須針對網路在教學上的優缺點重新評估,發展出相對應之設計模式及學習成效評量方法,而不是將傳統教材數位化,或只是一昧套用既有之教學模式。若課程內的學習內容能若達成Reusable、Accessible、Durable、Interoperable、Adaptable等功能,則可減少百分之五十到八十的教材開發費用(鄒景平,2001)。
故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適用於概念學習之元件化網路教材設計模式,並探討將不同多媒體及釋例與詢問策略應用於網路教材設計的可行性及功效。
本研究採教學實驗設計、前後測、使用者問卷評鑑,研究結果如下:
一、 依照元件化網路教材設計模式所製作的教材簡單易懂、有助引起學習興趣、便於應用最新時事隨時靈活修改,使教材的主要精粹保留並永不失新意。
二、 不同的媒體呈現方式對於依元件式網路教材設計模式所產出的教材,其於學習成效在統計上均無顯著差異。
三、 「釋例與詢問策略」中的「模擬式」對於「釋例與詢問滿意度」之效果顯著優於「遊戲式」,有互動及詢問策略的學習成績優於無者。
四、 個人特質及教材內涵對元件式網路教材之學習成效之干擾具顯著性。
Abstract
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World Wide Web in 1989, the life cycle of knowledge has been greatly shortened, which forces people to be more efficient in the creation, value-adding, update, exchange and use of knowledge. Thus, how to “digitalize” and “itemize” knowledge and the learning contents to form a more efficient knowledge cycle has become a crucial concern for one’s competitiveness.
Facing the new era of high-speed inf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has fail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ver-chang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refore, both the design and method of teaching should be changed in a great way in order to keep up with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environment. We have to re-evaluate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s influences on teaching, and develop a corresponding design module and assessment method, instead of merely digitaliz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or just leaving it alone. If the learning contents could achieve the goal of being Reusable, Accessible, Durable, Interoperable and Adaptable, 50 ~ 80% of expense on developing new teaching materials will be saved.
As a result, the main emphasis of this study lies on developing an Object-based E-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which is adaptable to the itemization of conceptual learning. It will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 of employing different multi-media and Example & Enquiry Strategy in the design of Internet Teaching Material Design.
This study utilized Teaching Experiment Design, Pre- and Post- experiment, questionnaire assessment in gathering necessary information, which is concluded as below:
1. Teaching material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Object-based E-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is easier to understand, interest-provoking, and is adaptable to changes made along side with current events.
2.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hows among different media platforms of teaching materials generated under Object-based E-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3. The “simulation” method in “Example & Enquiry Strategy” performed better effect than “instructional games”on the “satisfaction of example & enquiry”. Those who had experienced interaction and enquiry strategy have better learning grades than those who had not.
4.Personal traits and contents of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remarkable interference with the learning effect of Object-based E-learning Materials.
Keywords:Object-based、E-learning、Instructional Design、Conceptual Learning、Teaching Achievemen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論文架構……………………………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五節 名詞解釋…………………………………………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學習…………………………………………10
第二節 教材標準與元件化………………………………20
第三節 網路學習理論……………………………………29
第四節 概念學習之教學設計策略………………………42
第五節 元件式網路教材設計模型導出…………………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53
第二節 研究假設…………………………………………54
第三節 研究工具…………………………………………60
第四節 抽樣方式與樣本特性描述………………………64
第五節 研究方法…………………………………………64
第六節 實驗程序…………………………………………68
第七節 資料分析方法……………………………………68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使用評估
第一節 樣本及變項資料描述……………………………71
第二節 信度檢驗…………………………………………73
第三節 媒體應用策略及釋例與詢問策略對學習成效的影響…………………………………………………74
第四節 個人特質對學習成效的影響……………………78
第五節 教材內涵對學習成效的影響……………………97
第六節 驗證結果彙整……………………………………107
第七節 使用性評鑑………………………………………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116
第二節 研究貢獻…………………………………………121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12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25
外文部分……………………………………………………129
附錄
附錄一 「 產品概念」單元成就前測 ………………………132
附錄二 「產品概念」單元成就評量…………………………134
附錄三 「產品概念」網路教材使用者評鑑表………………137
附錄四 產品概念單元成就測驗雙向細目表…………………144
附錄五 「元件化網路教學實驗設計」施測說明……………145
附錄六 學習系統畫面…………………………………………147

表目次
表 次

表 1-3-1 研究流程及架構………………………………………………………………7
表 2-1-1 練習式與測驗式 CAL 之差異表……………………………………………15
表 2-3-1 建構主義對「學習」的重要主張相對應之網路教學設計策略……………31
表 2-4-1 網路學習的設計步驟及教學策略舉例………………………………………46
表 2-4-2 ECC 的教材品質評估標準…………………………………………………48
表 2-4-3 影響網路學習成效的因素……………………………………………………50
表 3-2-1 效度的類型及建立的時機……………………………………………………61
表 3-2-2 問題層次分類說明表…………………………………………………………63
表 3-5-1 研究設計變項表………………………………………………………………65
表 3-5-2 教材設計分配表………………………………………………………………67
表 4-1-1 基本資料人數分佈概況………………………………………………………70
表 4-1-2 各研究變項之特性分析彙整…………………………………………………71
表 4-2-1 元件式網路教材設計使用意見調查表Cronbachα信度係數彙總…………72
表 4-3-1 「媒體應用策略」及「釋例與詢問策略」對「學習成效」的 Levene檢定等式(a)…………………………………………………………………………74
表 4-3-2 「媒體應用策略」及「釋例與詢問策略」對「學習成效」的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5
表 4-3-3 「媒體應用策略」在「學習成效」誤差變異量的 Levene 檢定等式(a)……………………………………………………………………………76
表 4-3-4 「媒體應用策略」在「學習成效」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6
表 4-3-5 「釋例與詢問策略」在「學習成效」誤差變異量的 Levene 檢定等式(a) 77
表 4-3-6 「釋例與詢問策略」在「學習成效」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7
表 4-4-1 「個人特質」對「學習成績」的二因子共變量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79
表 4-4-2 「媒體應用策略」對「學習成效」的二因子共變量「個人特質」分析摘要表……………………………………………………………………………80
表 4-4-3 「個人特質」對「媒體應用滿意度」的二因子共變量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81
表 4-4-4 「媒體應用策略」在「媒體應用滿意度」之二因子共變量「個人特質」分析摘要表……………………………………………………………………82
表 4-4-5 「釋例與詢問滿意度」的二因子共變量「個人特質」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83
表 4-4-6 「釋例與詢問策略」在「釋例與詢問策略滿意度」之二因子共變量「個人特質」分析摘要表…………………………………………………………83
表 4-4-7 「媒體應用策略」對「學習成績」的單因子共變量「個人特質」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84
表 4-4-8 「媒體應用策略」對「學習成效」的單因子共變量「個人特質」分析摘要表……………………………………………………………………………85
表 4-4-9 「媒體應用策略」對「媒體應用滿意度」之單因子共變量「個人特質」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86
表 4-4-9 「媒體應用策略」在「媒體應用滿意度」之單因子共變量「個人特質」分析摘要表 ……………………………………………………………………86
表 4-4-10 「學習意願」在「媒體應用滿意度」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87
表 4-4-11 「釋例與詢問策略」對「學習成績」之單因子共變量「個人特質」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 ……………………………………………………88
表 4-4-12 「釋例與詢問策略」在「學習成績」之單因子共變量「個人特質」分析摘要表 …………………………………………………………………………88
表 4-4-13 「年齡」在「學習成績」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89
表 4-4-14 「對教學科技態度」在「學習成績」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89
表 4-4-15 「學習意願」在「學習成績」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89
表 4-4-16 「網路使用經驗」在「學習成績」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90
表 4-4-17 「釋例與詢問策略」對「釋例與詢問滿意度」之單因子共變量「個人特質」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 ……………………………………………90
表 4-4-18 「釋例與詢問策略」在「釋例與詢問滿意度」之單因子共變量「個人特質」分析摘要表 …………………………………………………………………91
表 4-4-19 「學習意願」在「釋例與詢問滿意度」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92
表 4-4-20 「年齡」在「學習成效」誤差變異量的 Levene 檢定等式(a)……………92
表 4-4-21 「年齡」在「學習成效」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2
表 4-4-22 「性別」在「學習成效」誤差變異量的 Levene 檢定等式(a)……………93
表 4-4-23 「性別」在「學習成效」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3
表 4-4-24 「網路學習經驗」在「學習成效」誤差變異量的Levene檢定等式(a) …94
表 4-4-25 「網路學習經驗」在「學習成效」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4
表 4-4-26 「「網路使用經驗」在「學習成效」誤差變異量的 Levene檢定等式(a)…95
表 4-4-27 「網路使用經驗」在「學習成效」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5
表 4-4-28 「對教學科技的態度」及「學習意願」對學習成效的相關分析…………96
表 4-5-1 「教材內涵」對「學習成績」的二因子共變量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 ……………………………………………………………………………98
表 4-5-2 「媒體應用策略」及「釋例與詢問策略」對「學習成績」的二因子共變量「教材內涵」分析摘要表……………………………………………………98
表 4-5-3 「教材內涵」對「媒體應用滿意度」的二因子共變量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99
表 4-5-4 「媒體應用策略」及「釋例與詢問策略」在「媒體應用滿意度」之二因子共變量「教材內涵」分析摘要表…………………………………………99
表 4-5-5 「教材內涵」對「釋例與詢問滿意度」的二因子共變量「教材內涵」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100
表 4-5-6 「媒體應用策略」及「釋例與詢問策略」在「釋例與詢問策略滿意度」之二因子共變量「教材內涵」分析摘要表…………………………………101
表 4-5-7 「媒體應用策略」對「學習成績」的單因子共變量「教材內涵」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101
表 4-5-8 「媒體應用策略」對「學習成效」的單因子共變量「教材內涵」分析摘要表……………………………………………………………………………102
表 4-5-9 「媒體應用策略」對「媒體應用滿意度」之單因子共變量「教材內涵」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102
表 4-5-10 「媒體應用策略」在「媒體應用滿意度」之單因子共變量「教材內涵」分析摘要表……………………………………………………………………103
表 4-5-11 「釋例與詢問策略」對「學習成績」之單因子共變量「教材內涵」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103
表 4-5-12 「釋例與詢問策略」在「學習成績」之單因子共變量「教材內涵」分析摘要表…………………………………………………………………………104
表 4-5-13 「釋例與詢問策略」對「釋例與詢問滿意度」之單因子共變量「教材內涵」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104
表 4-5-14 「釋例與詢問策略」在「釋例與詢問滿意度」之單因子共變量「教材內涵」分析摘要表…………………………………………………………………105
表 4-5-15 「內容合適正確性」在「釋例與詢問滿意度」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105
表 4-5-16 「教材學習適應性」及「內容合適正確性」對「學習成效」的相關分析106
表 4-6-1 驗證結果彙整 ………………………………………………………………107
圖目次
圖 次
圖 2-2-1 學習元件與知識元件的關係圖………………………………………………24
圖 2-2-2 知識元件架構圖………………………………………………………………25
圖 2-2-3 學習元件架構圖………………………………………………………………27
圖 2-3-1 建構教學的學習發生模式……………………………………………………30
圖 2-3-2 訊息處理心理歷程圖…………………………………………………………35
圖 2-5-1 元件式網路教學設計模型……………………………………………………50
圖 3-1-1 研究架構………………………………………………………………………53
圖 3-2-1 系統化教學設計步驟…………………………………………………………6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石滋宜(2002年11月13日a):石滋宜觀點:正視傳統教育的通病。總裁學院電子報。
石滋宜(2002年11月17日b):石滋宜觀點:建立正確的學習心態。總裁學院電子報。
朱秀勇(2001)。引導發現式電腦模擬輔助教學教材之開發─以中學理化科之折射為例。台北: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巫靜宜(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台北:淡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宗薇(2000)。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的評析及應用:以師院社會科教材教法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宗薇(1993)。師院「社會科教學研究」課程應用教學設計之實驗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李明芬(1999)。開展中的論辯。課程與教學季刊,2(4),139-144。
李國銘(2000)。多媒體形態之設計資訊認知模式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文雄(1998)。『促進我國中小學網際網路教育品質提昇』研究分析報告。資訊與教育,70,14-25。
何俊青(1999)。建構式概念教學在國民小學社會科的實驗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大偉(2002)。數位化設計瘋。台北:學貫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林幸華、連麗真(2002)。導入線上學習的第E步。台北:漢智電子商務出版社。
洪榮昭(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厚銘(2003)。資訊社會中教育的變與常。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審查中)。
麥菁(1991)。發現學習與直授學習的比較--Mayer(1975)理論的再驗證。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麗玲(2000)。認知風格在虛擬實境遠距學習遷移之影響。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志昌(2001)。不同教學方式下學習成效之研究— 網大教學與網大輔助傳統教學之比較。高雄: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忠志(1990)。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系統之發展及推廣。資訊與教育,15,40-44。
詹志禹(1996)。認識與知識-建構論VS.接受觀。教育研究雙月刊,49,25-38。
勝典科技(2002)。教學設計指導方針。高雄:勝典科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素惠(2000)。物件化網路學習系統發展與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雅雯(1999)。兒童英語網路化多媒體教材之發展。台北:淡江大學教育科技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錦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圖書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霄亭(1982)。教學媒體在三民主義學科教學上之設計應用。臺灣教育,381,12-16。
張霄亭 總校閱(1996)。教學媒體與教學科技。台北:心理出版社。
董家莒(2000)。「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科會(2001a)。TMML v.s. ULF。網路教學系統平台與內容標準化計劃。線上檢索日期:2003年3月18日。網址:http://tpcs.cis.nctu.edu.tw/
國科會(2001b)。教材內容製作與共享。網路教學系統平台與內容標準化計劃。線上檢索日期:2003年2月3日。網址:http://tpcs.cis.nctu.edu.tw/refdata/TMMLvsULF.pdf
國科會(2001c)。教材內容標準。網路教學系統平台與內容標準化計劃。線上檢索日期:2003年1月15日。網址:http://tpcs.cis.nctu.edu.tw/refdata/%B1%D0%A7%F7%A4%BA%AEe%BC%D0%B7%C7901217.pdf
溫世仁(民1999)。教育的未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溫嘉榮(1990)電腦輔助教學理論與程式設計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有限公司
鄒景平(2001年10月2日):eLearning心法第29講:eLearning標準的來龍去脈。金紅小築。線上檢索日期:2003年3月15日。網址:http://elearning.uline.net/guestbook/dir_show.asp?file=451&mana=0&page=14&area=1
鄒景平(2003年2月25日):eLearning心法第97講:靜默中的對話。金紅小築。線上檢索日期:2003年3月15日。網址:http://elearning.uline.net/guestbook/dir_show.asp?file=755&mana=0&page=5&area=1
楊其安、郭重吉(1989)。利用臨床晤談探究國中學生對力學概念的另有架構。78年度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趙寧(1998)。教學設計之呈現方式在概念學習上的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廖培瑜(2002)。企業訓練線上學習成效評量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善民(1997)。我國資訊教育現況與展望。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38。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出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編印)。
盧宜玲(2001)。網路化訓練課程設計內容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
錢正之(1999)。教育理論演進對CAI設計與教學的影響-以科學教育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4),25-42。
羅綸新(2001)。多媒體與網路基礎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博碩文化。



英文部分
ADL( 2002 ).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 (SCORMTM)Version 1.2 . ADL.
Alavi, M. ( 1994 ). Computer-Media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MIS Quarterly 18, No. 2, June.
Alavi M. & Leidner, D. E.( 2001 ) . Research Commentary: Technology-mediated Learning - A Call for Greater Depth and Breadth of Research.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Vol.12, No. 1 , pp. 1-10.
Brown, B. M. (1998 ). Digital Classrooms; Some Myths About Developing New Educational Programs Using the Internet. T H E Journal, Vol. 26, Issue 5 December, 56-65.
Chuck Barritt ( 2002 ). Using Learning Objects in Four Instructional Architectures. Cisco Systems.
Cisco Systems ( 2001 ). Reusable Learning Object Strategy. Cisco Systems.
Dorothy E. Leidner & Sirkka L. Jarvenpaa(1995),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nhance Management School:A Theoretical View, MIS Quarterly/September .
Ely D. P. & Plomp T., (1996). Classic writingso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Libraries untimited. Englewood, colowado.
Gagne, R M., Briggs, L.J. & Wager, W.W.(1992).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ates, B. ( 1998 ) / 樂為良譯(1999)。數位神經系統。台北:商周出版社。
Gibbons, A.S. & Fairweather(2000). Training and Retraining: A Handbook for Business,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the Military. New York: Macmillan Gale Group.
Goh, Chok Tong (2000). Education -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Opening address at the 2nd APEC Education Ministers' Meeting. April 6, 2000.Singapore.
Hewson, P. W. (1995). Determining the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Science Held by Experienced High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2(5), 503-520.
Maisie’s report ( 2002 ). Making Sense of Learning Specifications and Standards: A Decision Maker’s Guide to Their Adoption , February.
Marc J. Rosenberg( 2002 ). The Changing Face of E-Learning . ASTD New Orleans June 3. ASTD .
Malcolm Fleming & W.Howard Levie Editors ( 1993 ). Instructional Message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Inc.
McHaney, R. (1991). Computer simulation:A pract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Academic Press, Inc.
McLuhan Marshall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 York: McGraw-Hill.
Roger C Schank( 2002 ), Design Word-Class e-Learning,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Sirohi, V. (1999). Web-based interactive simulator for rotating machinery,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36(3), 179-184.
Tay Vaughan( 2001 ) . Multimedia: Making It Work. MGH , Inc.
Wiley, D. A. (2002). Learning objects -- a definition.. In A. Kovalchick & K. Dawson (E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 Encyclopedia. Santa Barbara: ABC-CLIO. Retrieved MONTH DAY, YEAR from http://wiley.ed.usu.edu/docs/encyc.pdf
William W. Lee & Diana L. Owens ( 2002 ) . Multimedia-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Computer-Based Training, Web-Based Training, and Distance Learning. New York: Macmillan Gale Group.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4.253.16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4.253.16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