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30107-10235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30107-102359
論文名稱
Title
澎湖縣鄉土教學資源中心發展定位與轉型策略之研究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of teaching resources center of local culture in Penghu Coun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7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5-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7-30
關鍵字
Keywords
生態博物館、類博物館網路、鄉土教育、鄉土教學資源中心
quasi-museum network, teaching of local culture, teaching resources center of local culture, ecomuseu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2 次,被下載 198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985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教育部為落實鄉土教育,於民國84年起,鼓勵各縣市成立鄉土教學資源中心,以協助鄉土教育的推動。澎湖縣政府於民國87年11月責成東衛國小籌設「澎湖縣鄉土教學資源中心」(以下稱鄉土中心),88年8月1日對外開放。然而開館之後,由於教育單位缺乏後續經營管理的配套,近年來鄉土中心的運作幾近停頓。
澎湖縣鄉土中心,位在一個人文薈萃,資源豐富的社區裡,從「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社區有教室」的概念來看,鄉土教育基本之道即應走進社區、進駐世界,貼近生長的土地,以生態哲學的觀點,體現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關連性,人與週遭環境的共同體。因此,做為鄉土教育推手的鄉土中心,更應該與社區資源結合,以營造鄉土教學的有利環境。
而就博物館發展趨勢之研究與論述,博物館已逐漸走出傳統窠臼,尤其生態博物館理論與成功案例,更顛覆傳統博物館的刻板印象與操作方式。因此,本研究即從鄉土教育的特性與生態博物館的觀念與方法,來思考鄉土中心再發展的方向。由鄉土教育與生態博物館之文獻探討、深度訪談資料整理分析,以論述鄉土中心發展之定位與轉型策略,讓鄉土中心風華再現,功\能再發揮。並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鄉土中心的功能應擴大,以「走出鄉土中心」的觀念,拋開象牙塔的格局。以「寓居於世」與「進駐社區」,從生態的角度,結合社區資源,注入活水,以永續鄉土教育的責任與使命。
二、21世紀的「新」博物館世界,其經營理念開始注意社會大眾的需要,並多方拓展其展示、教育與休閒功能。鄉土中心審時度勢,自應掌握時代的脈動,改變靜態展示,從體驗中感受鄉土的氛圍,發揮教育與休閒的功\能。
三、從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博物館網路的形成,應考量鄉土中心本身之條件,從社區範圍作起,再逐步擴大。而路徑的形成,有不同的模式與串聯的方式。
四、面對同質性館舍功能重疊與威脅下,鄉土中心要從教育與鄉土教學的專業角 度,區隔差異性與獨特性。從功能分工,再由「競」轉「合」,創造雙贏。
五、對於鄉土中心的設置,主管機關應給予鄉土中心在經費與人力之支援,並提高其位階層級與執行權力。
六、從居民參與的概念,招募培訓社區志工,讓志工的導覽與解說,自觀光的表層深入鄉土的精隨,對鄉土中心的永續經營會有很大助益。
Abstract
Abstract
Since 1995,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been campaign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eaching resources center of local culture in every county and city across Taiwan, and the center in Penghu, founded by Dongwei Elementary School under a Dec. 1998 command by Penghu county government, started to run on the first day of August in 1999. However, due to the failure of the local authorit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 pose a reasonable and durable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operation of the center has almost come to a complete stop.
From an eco-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the center focuses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uilt up amongst people, their local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e. Located in a community rich in humanity and culture as well as natural resources, Penghu Teaching Resources Center of Local Culture should bring the school and the community tightly together, leading the teaching of local culture right into the community, the land where everything the center itself is about comes from.
On the other hand, as museology evolves into its new form, ecomuseological theories and their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have gradually taken the place of traditional, stereotypical operations of exhibitions. In this study, considering the nature of local culture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has explored every possibility of bringing Penghu Teaching Resources Center of Local Culture back to prosperity again by introducing the element of ecomuseology.
Digging deep into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local culture teaching as well as ecomuseology and analyzing pools of data gathered from depth interviews, the researcher has co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center should be ecologically combined with its community resources so that local culture teaching can always stay alive and up to date.
2. Following the 21st century museological trend, the center should offer its full services to cover areas of not only displaying but also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turning static exhibitions into live experiences.
3. From an ecomuse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center can be constructed as a whole exhibition network with a variety of routes extended out from the community.
4. Under the threats of other exhibition places that serve similar purposes, the center should secure its uniqueness by focusing on its specialty in education, turning competition into cooperation and creating a win-win situation.
5. The localism center should have full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s support from the authorities with its rank and power properly promoted.
6. Participation of local resid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with volunteers recruited from the community to work as tour guides and commentators. This way, the center gets to live on with tours going deep from superficial sightseeing into the marrow of the local cultur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內容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8
第六節 研究範圍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鄉土教育概述 9
第二節 學校社區化與社區有教室 18
第三節 博物館學的內涵與發展趨勢 27
第四節 生態博物館的國內外實例與相關研究 53
第三章 澎湖縣鄉土教育實施及鄉土中心之現況與課題 64
第一節 澎湖縣鄉土教育實施概述 64
第二節 澎湖縣鄉土教學資源中心之現況分析 69
第三節 澎湖縣鄉土教學資源中心之困境與課題 77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0
第一節 研究設計 80
第二節 訪談資料彙整 86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108
第一節 訪談結果分析 108
第二節 鄉土教學資源中心發展之SWOT分析 132
第三節 澎湖縣鄉土教學資源中心發展策略(TOWS)矩陣分析 135
第四節 澎湖縣鄉土教學資源中心發展策略行動 142
第五節 綜合討論與主要發現 14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4
參考文獻 159
附錄 164
附錄一 澎湖縣鄉土教學資源中心簡介 164
附錄二 社區資源舉隅 169
附錄三 申請95年度離島建設基金補助項目工作計畫書 173
附錄四 訪談對象簡歷資料 178
附錄五 「澎湖縣鄉土教學資源中心發展定位與轉型策略之研究」訪談題綱 180
附錄六 訪談逐字稿 18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份:
王啟祥(2002)。博物館與社區互動模式初探。博物館學季刊,16(1),頁27-33。
王啟宗(1988)。國小社會科鄉土教材教學。國教輔導,28卷第8期, 頁5。
石再添(1971)。鄉土。載於沙學浚(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一冊。台北:商務,頁241。
古金蓮(1999)。台北縣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江韶瑩(2005)。澎湖文化新指標—魅力澎湖生活博物館。載於澎湖縣地方文化館人才培訓研習手冊,澎湖縣文化局。
余安邦等著(2002)。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台北: 遠流。
杜玥潾(1999)。國小鄉土教學課程實施現況與教材評鑑之研究。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宋秉明(2001)。修正型社區博物館的概念與規劃-以花蓮縣鳳林鎮林田山林場聚落為例。載於博物館風格與特色館建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28。
李仁淑(2002)。文化.觀光.博物館-對地方博物館角色的新展望。載於文化.觀光
.博物館:2002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230。
李坤崇、歐慧敏(2000)。課程統整理念與實務初版。台北:心理出版社,頁102-116。
李怡燁 (2001)。地方再發展新途徑-生態博物館以南投縣埔里鎮為例。中山大學
公事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頁23-24。
呂理政(1996)。地球是個博物館-博物館學研究文集。稻鄉出版社,台北。
吳明清(1998)。學校生活與鄉土教育。北縣教育雙月刊,23期,頁14-17。
林政弘(2005)。台灣地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策略。台北:國立編譯館,頁7。
林育瑜(2004)。社區文物館做為在地教育資源之可能-以「校長夢工廠」規劃的
行動歷程為例。東華大學教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和春(2001)。桃園縣國小鄉土教育資源中心運作成效之研究。國北師國民教
育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泊佑(2002)。博物館研究的特色與趨向。載於新世紀的博物館營運,台北:國
立歷史博物館,頁81。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林瑞榮(1995)。教育的解構與重建-教育專業地位的維護與師資素質的提高。載於台南師院主編,師範校院定位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師範學院, 頁1-11。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3卷,3期,頁1-16。
洪淑玲編輯(2003)。文建會認識古蹟日。澎湖縣文化局。
南部八縣市鄉土教學大會師大會手冊(2003)。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徐純(2005)。博物館與社區營造。載於澎湖縣地方文化館人才培訓研習手冊,澎湖縣文化局。
徐國芳(2005)。博物館定位探討-以歷史博物館為例。載於博物館營運的新思維,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30。
桂雅文(2001)。愛上博物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225。
宮崎清(1999)。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31-39。
崛入憲二(1993)。邁向新理念之路。中時,82/08/30,21版。
張立科(2002)。國民小學教職員工社區意識與學校社區化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市國民小學為例。中山大學公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德永(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時代。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師大書苑,頁166-167。
教育部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頁1-5。
教育部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頁3。
陳其南(2000)。全球化的後現代情境—今時今日的文化與空間。 典藏雜誌,
2000年10月。
張譽騰(1994)。走在博物館的時空裡。台北:稻鄉出版社,頁7。
張譽騰編譯(1994)。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台北:稻鄉出版社。
張譽騰(2003)。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頁163。
張譽騰等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頁32。
張譽騰(2002)。博物館作為一種企業:利基的分析。載於2002博物館供辦民
營政策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頁101-102
張譽騰(2007)。台灣的博物館事業。新活水雙月刊,第12期,2007年5月,頁 20-25。
許雪姬(1990)。國民小學鄉土教材之檢討─以四年級社會科第七冊為例。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卷,1期,頁121-129。
游浩乙、劉家倫(2005)。全球思維再地行動-順益原住民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工程
。載於博物館.社區與文化多樣性---2005年博物館館長論
壇,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196。
郭實渝(1997)。環境教育課程設計之理論基礎。載於當代教育哲學論文集2,23
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87。
郭中瑞(82/08/30)。博物館新潮流-生活.環境博物館。中國時報, 21版。
野口滿城(2002)。略談國際交流以及與地方社區的合作。載於文化.觀光.博物
館:2002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146。
賀雯萱(2003)。從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概念探討台北縣平溪鄉菁桐村礦業
景觀路徑經驗之展示架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玉冠(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光男(2000)。博物館新視覺。台北:正中書局,頁158。
黃光男(2002)。台灣博物館與文化事業。載於文化.觀光.博物館:2002年博物館館
長論壇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98。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頁110。
黃秀媛譯(2005)。藍海策略。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75-115。
黃世輝、宮崎清(1996)。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台灣社區營造的發展與方
法。台灣手工業,60期,頁4—20。
黃政傑(1994)。鄉土教育的課程設計。師友月刊,第324期,頁9-13。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秦、林兆衛譯(2002):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柏
葉志成(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楊暁雯(2005)。學校經營生態博物館的經驗與省思─以臺北縣汐止國小為例。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熊召弟(1995)。鄉土教育的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第36卷,第1期,頁12-21。
澎湖縣馬公市東衛國小(1997)。春牛埔的回憶。澎湖:東衛國小
歐用生(1994)。鄉土教學活動課程設計之概念與實施探討。載於84年台北地區教學活動課程設計推廣研習手冊,台北:國北師。
鍾國南、方力行(2003)。博物館走出博物館。台灣博物,22卷,第2期, 78,頁32。
鍾國南、張慧容、方力行(2002)。公辦民營後博物館的教育工作。載於2002博物
館公辦民營政策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頁114。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藍順德(1996)。國民小學鄉土教學的規劃與展望。載於台北師院主編,國小鄉
土教育課程與教材研討會,台北:國北師。
臧振華(2005)。與社區作伙-史前館的藍海策略。載於博物館.社區與文化多樣
性---2005年博物館館長論壇,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113。
羅欣怡(1997)。博物館與社區發展-社區博物館之興起及其問題。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澎湖縣鄉土教學資源中心簡介摺頁
http://www.greentourism.gr.jp/gt/gt2.html

英文部份:

Davis,P.,1999 Ecomuseums:A Sense of Place,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40.

de Varine-Bohan,H.,1973‘A Fragmented Museum:The Museum of Man and Industry,Le Creusot-Montceau-les-Mines’,Museum 25(4):242-249.

Hauenschild,A.,2000 Claims and Reality of New Museology: Case Studies in Canada,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Smithsonian 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Museum Studies.

Hudson,K.,1992‘The dream and the reality’,Museums Journal 92(4):27-31.

Hubert,F.,1985‘Ecomuseums in France: contradiction and distortions’,Museum 148:186-190

Koening,N.G.1993.Environment Events, ssessment,Response. NewYork:N.&N.Publishintg Co.,Inc.A NAAEE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Publication.

Kotler,N.1999 Delivering experience: marketing the museums full range of
assets,Museum News:1999(May/June):30-39,58-61.

Mayrand,P.,1984‘A new concept of museology in Quebec’,Muse 2(1):33-37.

McManus P.M.,1991Making Sense of Exhibits,in Kavanagh,G.1991,Museum
Language:Objects and Texts,Leicester Univ.Press,34-46.

Querrien,M.,1985‘Taking the measure of the phenomenon’,Museum 148:198-199

Riviere,G.H.,1985‘The ecomuseums :an evolutive definition,Museums
37(4):182-183.

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1994,A Celebration of the frist 25 years, Ironbridge: 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

Teruggi,M.E.,1973 UNESCO (1973)Resolutions adopted by’the Round Table of Santiago (Chile)’,Museum25(3):12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