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31101-11560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31101-115607
論文名稱
Title
兩岸政治互動之研究(1995-2000)
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1995-2000)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1-06-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1-07-31
關鍵字
Keywords
兩岸關係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Political Interac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5 次,被下載 4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1 times.
中文摘要
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政治互動模式研究兩岸自1995至2000年之互動關係,在環境因素方面,從本論文研究發現,國際因素,尤其是美日等國因素,對兩岸關係之影響相當重要,美方以三支柱架構之兩岸政策,有其長期性及一貫性。而「美日安保新防衛指針」的簽定、周邊有事法案之實施、TMD之規劃、軍售武器給臺灣,都會影響兩岸政治互動關係,此一廣義之三角關係,美方其實是居於關鍵角色,臺灣及大陸方面都希望美方支持,但是也都希望美方不要干涉己方之政策。歐盟及東南亞,相形之下就成為次要角色。在台灣因素方面,由於歷史之悲情意識,所以強調臺灣之主體意識,即是臺灣不與中國大陸一體,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從心靈之認同感而言,就是區隔大陸之中國人及臺灣之臺灣人,以族群來區分其政治信仰及認同,當族群對政治人物動員,就極容易產生反中國之意識型態及心理。此種心理配合語言及文字發酵,造成臺灣主體意識與大陸分離之意念及作為。在大陸因素方面,基於民族主義之情感因素;在港澳回歸後之統一使命感;是基於大陸領導人在歷史上留名之榮譽感;經濟建設及國家現代化之考慮,使得大陸對於兩岸統一具有急迫感,至少不希望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
以時間序列來看,兩岸自1995年提出江八點及李六條後,有可能對兩岸新一階段互動關係提出一個穩定架構,可惜自1996年李前總統訪美後,大陸對政治情勢及國際關係之判斷,以致於推遲兩岸兩會協商,並且有軍事演習等相互敵對之作為,導致兩岸政治互動契機一閃及逝。自1997年大陸與美方達成高層互訪之後,大陸方面願意與臺灣方面展開新一階段之政治互動,而臺灣方面雖然以不同說詞如從那裡中斷,就從那裡起或是先事務後政治之協商模式,但是雙方經由長一時間之兩岸兩會函電往來及副秘書長、秘書長層級之協商,終於以會晤方式,讓辜汪兩老進行會談,並且以邀請汪道涵會長到臺灣訪問,達成四項共識。可惜地是在1999年臺灣方面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兩國論),使兩岸關係好不容易暖機之協商機會又再度失去,以致於2000年仍是處於冷處理,而總統大選後,基於大陸方面對於民進黨之不信任,目前仍處於「聽其言,觀其行」階段。
架構環境及歷史因素分析後,本論文以互動模式進一步探討政治互動過程難題有政治定位難題、恢復協商難題及結束敵對狀態難題。而本論文嘗試提出解決方法有在兩岸政治定位難題解決模式方面,有三種模式:邦聯模式(共尋一個共同之屋頂)可以考量作為兩岸未來政治定位處理方式第一種模式;一國兩制模式,若是虛化主權,承認統治權,可以成為兩岸定位模式第二種;一國良制,在一國之基礎上,探討良好制度,其實和一國兩制也有相容性,可以列入是第二種。歐盟整合模式,可以考量作為兩岸政治定位之第三種。其中以經濟整合模式之外溢效果較具可行性。在兩岸恢復協商難題解決模式上,則有透過兩岸論壇累積共識,增加互信、透過第二管道,增加溝通機會及持續推動第二次辜汪會晤,此三者在現行環境都有其適用性及侷促性。在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難題解決模式則有推動兩岸和平協定之簽訂、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亞太多邊安全機制等方式。
Abstract
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1995-2000)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頁次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目的…………………………………………………………..3
第三節 文獻探討…………………………………………………………..5
第四節 研究途徑…………………………………………………………..8

第二章 兩岸政治互動之環境因素
第一節 國際因素…………………..………………………………………………….11
第二節 臺灣內部因素………………………………..……………………….21
第三節 大陸內部因素……………………………..………………………………..23

第三章 兩岸政治互動過程之研究分析
第一節 互動到衝突(1995~1996)…………………………………….….26
第二節 由和緩到會晤(1997~1998)………………………………………28
第三節 衝突到冷處理(1999~2000)……………………………………..31

第四章 兩岸政治互動難題之研析
第一節 兩岸政治定位難題………………………………………………..38
第二節 兩岸恢復協商難題…………………………………………………63
第三節 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難題…………………………………………..68

第五章 兩岸政治互動難題之解決模式
第一節 兩岸政治定位難題解決模式……………………………………….79
第二節 兩岸恢復協商難題解決模式………….…………………………..103
第三節 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難題解決模式………………………………….112

第六章 結論………………………………………………………………….121
參考文獻及附錄……………………………………………………………….128
(一) 從推遲第二次辜汪會談到上海辜汪會晤期間之兩岸互動大事表
(二) 辜汪上海會晤之四項共識比較表
(三) 政府部門就兩岸關係定位的內涵比較
(四) 大陸方面反對「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內容表述
(五) 1992年兩岸兩會協商一個中國問題經過
(六) 學者專家及政治人物提出中程協議或和平協議相關意見
(七)李六條
(八)江八點
(九)國家統一綱領
(十)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
(十一)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海協會「關於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問題商談事」來函
(十二)一九九五年六月十六日海協會「推遲第二次汪辜會談及其預備性磋商」來函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 主要英文資料

Richard C. Bush, "Taiw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2000". Washington: CSIS published, 2000.
Linda Chao and Ramon H. Myers, The Divided China Problem: Conflict Avoidance and Resolution , Stanford University, Hoover Institution, 2000, No.101.
Ralph N. Clough, Cooperation or Conflict in the Taiwan Strait? , USA: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9.
Ralph N. Clough, "Managing the U.S.-PRC-Taiwan Relationship",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December, 1999.
John F. Copper, China Diplomacy: the Washington-Taipei-Beijing Triangle, USA: Westview Press, Inc.,1992
Karl Deutsch, The Nerves of Government,(NY,1965).
Lowell Dittme, "Taiwan Strait Policy And The Millennial Elections." Lowell Dittme send the article for me by Email.
Lowell Dittmer, "China’s Taiwan Policy" , American Asian Review, Vol. XIV , No. 4, Winter, 1996.
Haas, Ernst B.,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Gerrit W. Gong , "Beijing-Taipei-Washington Relations: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ited States -- Taiwan Relations: Twenty Years after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April 9, 1999.
David S.G. Goodman and Gerald Segal (ed.), China Rising ,Nationalism and interdependence, NY: Routledge, 1997.
Harry Harding, "Toward a Modus Vivendi in the Taiwan Strait", the lecture in "U.S. Taiwan Relations: Twenty Years After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Taipei. R.O.C., April 9-10, 1999。
Harry Harding, "Again on Interim Arrangements in the Taiwan Strait" ,Taiwan Strait Dilemmas, DC:CSIS,2000。
Kissinger, Henry A., The White House Years ,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9.
Allen, Kenneth W. "Military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Ranjeet K. Singh ed., Investigating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Henry Stimon Center, Report No.28, May, 1999) pp.111-132.
K. J. 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Jersey: 1988.
David M. Lampton, , "China’s Policy in Clinton’s First Year", in Lilley, James R. and Willkie, Wendell L., ends. , Beyond MFN:Trade with China and American Intrerests
Washington, D. C.:The AEI Press, 1994.
David M. Lampton, "REALITY CHECK: China's White Paper is Counterproductive", DC: Nixon Center
David M. Lampton and Gregory C. May,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ashington: Nixon Center, 1999.
Ming-Yi, Lee "The Role of the United States behind the 1998 Resumption of Cross-strait Dialogue", Research Paper in Sigu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The Elliot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Kenneth Liberthal, "Cross-Strait Relations"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RC After the Fifteenth Party Congress: Reassessing the Post-De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spects" , Taipei, 19-20 February 1998.
Kenneth Lieberthal , "Cross Strait Relations", 朱雲漢及田弘茂主編,2000【China under Jiang Zemin】
Pye, Lucian W., "Understanding Chinese Negotiating Behavior: The Role of Nationalsim and Pragmatism " in Kim R. Holmes and James J. Prsytup (eds.), Between Diplomacy and Deterrence: Strategies for U.S. Relations with China , Washington D.C.: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1996.
Pye, Lucian W., Chinese Commercial Negotiating Style:Commercial Approach and Cultural Principles , NY:Lucian W. Pye, 1992.
Habeeb, William Mark, Power and Tactics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How Weak Nations Bargain with Strong Nations ,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8.
Holland, Martin, European Integration: From Community to Union ,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1993.
Greg May, "REALITY CHECK: Chen Shui-bian's Bottom Line", DC: Nixon Center .
Yahuda, Michael,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ong Kong Experience of Negotiating with Beijing for Taiwan,", paper prepared for the DP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993, Taipei, August 30-31, 1993.
Geoffery Murray, China :The Next Superpower ---Dilemmas in Change and Continuity, NY: St. Martin’s Press,1998
Marie-Luise Nath(ed.),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Y: Peter Lang, 1998.
Andrew J. Nathan, "The Impact of Chen Shui-bian’s Election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Taiw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2000. Washington: CSIS published, 2000.
Andrew J. Nathan, "What’s Wrong with American Taiwan Polic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 2000 ,by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
William J. Perry , "The Future of U.S.-China Engagement", San Francisco:American Assembly, July 11, 1998.
Kahn, Robert L., "Organizational Theory", in Victor A. Kremenyuk (ed.),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Analysis, Approaches, Issues ,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71), pp. 148-163.
Samantha F. Ravich, "Examining Trends of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NCAFP’s Roundtable on U.S.-China Policy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December 1999.
Solomon, Richard H., Chinese Political Negotiating Behavior, 1967-1984: An Interpretive Assessment ,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1985.
Henry L. Stimson Center, "What are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http://stimson.org/CBMs/CBMsdef.htm ,May 1999
Robert L. Suettinger , "The Taiwan Dilemma: Time for a Change in the U.S. Approach?" ,Conference on U.S.-China Relations Since the Cold War, 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May 9, 2000
Paul H. Tai(ed.),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the Publicy Institute, 1999.
Groom, A. J. R. & Paul Taylor ed., Function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Y.: Crane Russak & Company, Inc. 1975.
Steve Tsang and Hung-mao Tien(edited)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China ,NY: St. Martin’s Press,1999.
Nancy Bernkopf Tucker, "China-Taiwan: US Debates and Policy Choices", Survival, vol. 4. Winter 1998-99.
Alan M. Wachman, "Taiwan: Parent, Province, or Blackballed State?",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Spring 2000.
Paul Wolfowitz, "Asian Democracy and American Interests", DC: Heritage Lectures, March 2, 2000.
Stephen J. Yates, "Toward a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that Promotes Peace, Prosperity, and Freedom on Both Sides" , conference paper, February 28, 2000, in Taipei.
Donald S. Zagoria,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s Project on U.S.-China Policy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ited States -- Taiwan Relations: Twenty Years after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April 9 - 10, 1999.
Donald S. Zagoria, Cross-strait relations: breaking the impasse, An Interim Report (with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U.S.-China Policy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 NCAFP, October,2000.
William Zartman, "Prenegotiation: Phases and Functions," in Janice G. Stein, ed., Getting to the Table, Baltimore, M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
許世銓,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Positions of CCP,KMT and DPP" 此份報告是許世銓到美國訪問時帶給美國學者參考之作品.

二、主要中文資料
丁樹範,「一九九六年三月以後美國、台灣與中共關係的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2期,1998年12月。
「大陸學者蘇格籲兩岸放棄零和對抗」,中國時報,1998年12月26日,版14。
「中美進入新蜜月不打台灣牌」,亞洲周刊,1998年3月23日至3月29日,頁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一國兩制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共國務院台辦、新聞辦,「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北京,2000年2月)。
中共國務院台辦新聞局,「兩國論」批判(一)、(二)、(三),(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9年8月)
「中共鼓動兩岸政治談判的原因與目的」,大陸情勢雙周刊,第1285期,1998年4月22日。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圖書,199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國防,(北京,1998年7月)。
丘宏達,「從毛澤東的實行兩國論 談到成立中華邦聯的統一方式」,中國時報,2000年8月23日。
王炳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
王銘義,兩岸和談,(台北:財訊出版社,1987年)。
毛磊、范小方主編,國共兩黨談判通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
石之瑜,「內邦外聯--在既有基礎上解答『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新世紀,2000年6月號。
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編,民間版大陸政策白皮書,(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出版,1998年)。
汪道涵, 「光輝的文獻歷史的篇章」,兩岸關係月刊,(北京:海協會,1999年1月)。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原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田夫,「汪辜會晤將開啟兩岸政治對話」,文匯報,1998年10月4日,版A6。
包宗和,臺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 - 1989,(台北, 三民書局,1990年)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吳玉山, 林文程, 後鄧時期對大陸及臺灣的震盪,(台北,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1995年)。
吳玉山,後鄧小平時期大陸可能情勢演變及我國因應措施,(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年) 。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吳安家,台海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永業出版社,1996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大陸工作參考資料,第二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跨越歷史的鴻溝-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年)。
林文程,「我國對過渡性協議的看法與對策」,國策專刊,1999年7月15日。
法務部調查局編,中共對台工作研析與文件彙編,(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94年)。
林正義,「台海兩岸建立信心措施」,國策專刊,(台北:國策研究院,1999年7月15日)。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0年)。
姜新立, 國家統一的理論基礎與政治哲學 ,(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年)。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出版社,1998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1999年3月)。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陸委會研究報告)。
張亞中,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9年初版)。
張亞中,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8年初版)
洪丁福,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初版一刷)。
郭正亮,「從分合到聯立:兩岸過渡架構芻議:自台灣主體性談兩岸政治關係之建構」,邦聯問題研討會:從台灣主體性談兩岸關係架構,(台北:台灣日報舉辦,1998年年9月7日)。
蔡宏明,「加入WTO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3期,1997年9月。
邵宗海,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華泰書局,1997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黃昭元「兩岸關係定位的共同趨勢」,中國時報,2000年1月25日。
唐樹備,「推動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專文,人民日報海外版,1999年1月28日。
中共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在「中國和平統一」研討會講話,參見http://www.mac.gov.tw/mlpolicy/890804/index.htm。
周敏、王笑天,東方談判謀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范小方、毛磊,國共談判史綱,(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年)。
許家屯,許家屯回憶錄,(香港:聯合報有限公司,1993年)。
趙春山,「兩岸關係面臨新課題新挑戰」,中國評論,1998年10月號,頁 51。
趙春山,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1991年)。
趙春山、楊開煌、邵宗海合著,兩岸關係論叢,乙亥到已卯,(台北:華泰文化公司,2000年10月)。
楊開煌,困局:論陸台香濠,(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年1月)
「論台海兩岸的談判氛圍」,歐亞研究通訊,第9期,1998年9月,頁2-3。
「積極對話:為兩岸政治談判創造條件」,瞭望新聞周刊,第43期,1998年10月26日,頁1。
徐尚禮,“海協會挑明「政治對話」屬性”中國時報,1998年10月15日。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共於國際雙邊關係中對台灣地位等問題的主張之研究(1949年10月-1996年3月),(台北:國關中心,1996年)。
羅致政,「美國對兩岸過渡性協議的主張與看法」,國策專刊,1999年7月15日。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6月一刷)
劉墨,蕭之光,「安排對話是落實四項共識的基本要求」,兩岸關係月刊,1999年4月。
錢其琛,一九九八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江澤民主席「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發表三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 參見中國台灣互聯網,中國國際互聯網絡新聞中心http://www.chinataiwan.org/chinataiwan/Big5/policy/docu/d_013.htm。


三、中文報紙與雜誌
人民日報
解放軍報
文匯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民眾日報
自由時報
自立晚報
聯合報
大陸情勢週報(中國國民黨大陸研究工作會)。
四、英文報紙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New York Times
Wall Street Journal
Washington Post
Washington Times
五、網路資源
美國白宮 http://www.whitehouse.gov
美國國務院 http://www.state.gov
美國國防部 http://defenselink.gov
美國參議院 http://www.senate.gov
美國眾議院 http://www.house.gov
史汀生中心 http://stimson.org
尼克森中心 http://nixoncenter.org
傳統基金會http://www.fas.org
美國在台協會 http://www.ait.org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chinese.htm
遠景交流基金會 http://www.future-china.org
台灣安全研究 http://www.taiwansecurity.org
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chinese.htm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91.102.112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91.102.112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