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31107-14450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31107-144502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原住民族主體性教育之探討-以三地國小為例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9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7-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7-31
關鍵字
Keywords
主體性教育、原住民族
aboriginal tribe, identity educ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3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台灣原住民族是構成台灣多元化社會不可或缺的元素,亦是台灣文明發展中重要的文化表徵與認同。本於「新伙伴關係」之機制,自政黨輪替五年多,政府積極推動以原住民族為主體,促進原住民族永續發展等目標。公佈施行原住民族基本法,振興原住民族語言、文化教育,推動原住民族部落永續發展計畫,促進原住民族社會的整體進步與發展,重塑原住民族的台灣社會角色與地位。
研究者擔任三地國小校長綜理校務,為配合因應國家政策之發展及原住民社群期待,充分結合九年一貫課程,透過多元管道,推展原住民族主體本位課程,從學習中欣賞自己的文化,啟迪台灣原住民族的情懷,達到自我認同,自我肯定的目標。
我國的原住民族教育雖經過諸多政策改善,卻無法全面在各學校有效的配合達成績效目標,本研究乃透過本校推動的過程與績效,以文獻分析,擬定尋求適合本校推行的原住民族主體本位教育課程策略,並訪談實際推動原住民族教育的校內外教師,在針對不同面向的原住民教育作資料的蒐集和相互校正。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探討研究三地國小推動主體性教育之經驗。二、探討研究三地國小學校教育與傳統文化特色之關聯。三、對未來原住民主體性教育之政策實務與研究提供建議。本研究的結論:一、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能有效的規劃族群本位課程,一定可以完善的落實原住民族教育。二、鄉土教育的深耕發展,確實有顯著的擴大學生視野,提升各方面的表現,培養出認同自我、尊重他人的情操。三、能以多元文化視野推行教育工作者,則可順利轉化知識,成為多元課程的帶動者。四、家長態度的正向支持,社區人力資源的適當應用可以解決文化師資之不足,也帶動學校多面向的文化傳承。五、原住民族教育不僅需要學校草根式的改革,尚需教育行政機關的政策配合。六、原住民教育主管機關應朝多元方向辦理原住民文化內涵相關之比賽,帶動學校多面向的文化推動。
Abstract
The aborigines were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composed of Taiwan’s diverse society. They also represented the crucial cultural fea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New Partner Relationship,” the government has aimed to promote the aborigine-oriented policy and encourag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boriginal tribes since the political party rotation.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Basic Law for Native Peoples to retrieve aboriginal languages and cultur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schem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boriginal tribes, enhance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boriginal societies, and reposition aborigines’ role and status in Taiwan’s society.
While the researcher served as the principal in Sandi Elementary School, in order to follow the government’s policy and reach the expectation of the aboriginal groups, the researcher integrated Nine-Year-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applied multiple methods to promote aborigina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this way, the researcher hoped to help aborigines appreciate the culture from learning and to inspire their affections. It also hoped to reach the goal of aborigines’ self-recognition and self-affirmation.
Although the aboriginal education had been improved by lots of policies, it could not be comprehensively administered at schools to fulfill effective performance. The present study was based on the processes and effects of the promotion in Sandi Elementary School and adopted the literature review to search for appropriate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aborigina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t this school. The researcher also interviewed the teacher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aboriginal education and collected and cross-validated data of aboriginal education from various aspects.
The study has three purposes :
1.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the aboriginal school in promoting identity education.
2.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original school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3.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policies, implementation, and studies of aboriginal identity education.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1. In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e school can effectively design aborigine-based curriculum.
2.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ducation can significantly broaden students’ vision, promote their performances, and cultivate their sense of self-recognition and respect of others.
3. The educators with the vision of promoting multi-cultures could easily transform the knowledge and become the promoters of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4. Parents’ support and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could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insufficiency in qualified teachers of cultural curriculum and also promote the handing down of aboriginal cultures at the school in various aspects.
5. The aboriginal education requires not only fundamental innovation but als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cooperation in policies.
6. The authority aboriginal education of should hold contests related with aboriginal cultures in the multicultural directions to encourage the school to promote aboriginal cultures in the multidimensional wa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9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原住民主體教育理論及現況………………………………...……..…12
第二節 原住民教育政策的發展脈絡………………...………………………..21
第三節 排灣族文化之介紹………………………..…………………….……..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選擇研究對象………………………………………...………………..35
第二節 進出研究場域…………………………………………..…….………..36
第三節 研究流程………………………………………………..…….………..37
第四節 研究方法………………………………………………..…….………..39
第五節 資料的處理與分析………………………………………..…….……..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3
第一節 三地國小形塑和發展原住民主體性教育之經驗………….…….…..43
第二節 三地國小推展原住民教育與傳統文化之關聯…….…………...……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9
第一節 結論…………………………………………………...……………….69
第二節 建議…………………………………...………………………….……73
參考文獻………………………………………………………………………..….77
附錄
附錄一 活動照片…………………………………………………………….……....83
圖 表 次
圖3-1 研究流程圖…………………………………………………….....…....……38
表3-1 受訪者基本資料…………………………………...…………………...……4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三地國小。94、95學年度學校課程計畫。
中國生產力中心(2005)。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巴蘇亞(2005)。從原住民族到原住民族。台北;凱達格蘭學校第五期原住民研究班。
王佳蕙(2004)。原住民學校整合式服務模式之研究-以希望中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以撒克(2005)。台灣原住民族自治與主體建構。凱達格蘭學校第五期原住民研究班。
史英(2005)。台灣主體性教育的主張。國家政策季刊第四卷第三期。
台灣綜合研究院(2004)。「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學術研究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江文吉(2001)。原住民學童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山海文化雜誌編輯。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5)。原住民族憲法專章會議實錄。台北。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6)。原住民重點學校在職教師回流。台北。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6)。原住民族基本法子法彙集。台北。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1)。族群簡介-排灣族、魯凱族。台北。
余安邦(2004)。社區有教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Ⅰ、Ⅱ。台北縣政府教育局。
吳三連(2006)。相逢水沙連-族群關係與歷史。新台灣史研究營。
吳天泰(1996)。泰雅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看法。原住民教育季刊4期,22~34。
吳俊憲(2005)。鄉土乎?本土乎?全球乎?-理解台灣本土教育的意涵。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誌第18期。
吳俊憲(2006)。台灣本土教育的發展背景、概念架構及其課程改革籌劃。課程與教學季刊(9月)。
呂秀蓮(2007)。世界的台灣。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李季順(2004)。原住民族教育「一條鞭」教育體制建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泳霈(2005)。國中有國-加拿大第一民族的憲政經驗。凱達格蘭學校季刊。
李筱峰、李呈蓉(2003)。台灣史。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杜明城(1998)。偏遠地區教育的困境與展望。守望東台灣研討會論文集, 295~309。
沈健德(1998)。台灣法理獨立。車益出版社。
汪秋一(2006)。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振興工作與展望。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周德禎(2001)。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官孟璋(2003)。原住民班級在多元文化教育下的調適。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體(2006)。台灣五十年來主體性的教育建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69期。
林再生(2006)。都會區原住民母語推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江義(2006)。原住民部落重建的思維與策略。南島民族論壇(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玟漣(2001)。原住民教育的論述分析。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曉萍(2000)。轉化困境到出路-一個原住民老師的生命•行動與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長庚護理專科學校(2000)。推動台灣母語日諮詢座談會參考資料。
胡台麗(2007)。原住民族祭典的延續、轉化與創發。新活水雙月刊第11期。
胡永實(2006)。「承擔責任,分享豐盛」原住民族教師的「心」使命。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情報誌。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遠嚴、文化與鄭志。聯合文學出版社。
浦忠成(1996)。原住民教育改革的思考前提。原住民教育季刊1期。62~68
浦忠勝(2006)。原住民族基本法與原住民族法制建構。台北:凱達格蘭學校第五期原住民研究班。
高天惠(2006)。屏東縣95年度原住民部落大學經營計劃書。屏東縣部落大學促進會。
高業榮(1998)。台灣排灣族傳統技藝的保存與再發揚。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高德義(2000)。原住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師大書苑。
高德義(2004)。原住民自治制度之研究與規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高德義、浦忠成(2000)。原住民專門人才培育與運用中長程計畫之規劃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國立東華大學(1998)。原住民教育體制的發展:民族學苑的規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國立東華大學(1999)。民族學院規劃研究暨設立發展計畫。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張炎憲(2004)。國家權力、人權與原住民族的關係。「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張建成(1999)。教育擴展過程中台灣土著的教育成就。教育研究資訊2。
張建成,譚光鼎、高德義、浦忠成(2000)。原住民專門人才培育與運用中長程計畫之規劃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張茂桂(2002)。台灣是多元文化國家?。文化研究月報第十三期。
張琦琪(2001)。推動原住民社區本位教育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張慧如(2001)。原住民女學生生活經驗中之潛在課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耀宗(2004)。台灣原住民教育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1999)。原住民學校教育訪視工作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原住民地區學校校長會議會議結論。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教育部(2005)。國民中小學鄉土教學推動現況與展望。
教育部(2006)。中央與地方原住民族教育事務協調會議。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教育部(2006)。東南亞文化教學參考手冊。
莫里斯(Rien.J.Morris)。南島民族論壇演講稿。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內政部長。
莊玉池(2005)。辦理一個原住民學校之教育理念與實踐歷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莊萬壽、林淑慧(2003)。本土化的教育改革。國家政策季刊第二卷第三期。
許勝發(2006)。原住民部落啟元及部落遷移史。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郭雄軍(2006)。經營特色學校。台北縣坪林鄉漁光國小。
陳伯璋、李瑛(1999)。原住民民族教育內涵與實施。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陳克惠(2003)。從社區現象談原住民教育成長-以曙光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枝烈(2006)。明白的原住民教育師資。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情報誌。
陳枝烈(2007)。原住民族教育體系規劃研究計畫第一場焦點座談會意見大要。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枝烈(2007)。原住民族教育體系規劃研究計畫第二場焦點座談會意見大要。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郁秀(2007)。「台灣原住民十大祭典」專題。國家文化總會。
陳麗華(2000)。族群觀係課程發展研究。五南出版社。
彭稚君(2003)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與實踐的斷裂。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志偉(2002)。文化傳承的種子-原住民學童學習母語歷程之研究。台東師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黃清權(1998)。如何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教育季刊12期,90~96。
黃森泉(2000)。「教育優先區」與原住民族群教育。國教輔導,35,38~43。
楊蕭棟(2001)。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特質對原漢學業成就的影響。東師研究所研究生學術論文集(二)。
群策會(2002)。建構台灣主體性教育與文化。
群策會(2006)。邁向正常國家。
劉芝良(2004)。原漢族群共存學校實施-原住民族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
劉映晨(2004)。台東市地區原住民部落教育之研究-從部落教育看文化復振。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劉秋雲(2004)。台灣地區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清約(1995)。原住民教育與傳統文化之傳承。國教天地108期,11~15。
潘明福(2006)。以行銷理念推展校務工作,創造永續卓越的學習環境-以三地國小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在職專班。
蔡金安(2006)。台灣文學正名。台灣海翁台與文教育協會。
鍾佩娟(2003)。原住民地區教師的教育實踐-以雲海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羅文基(2006)。台灣教育主體性的迷失與重建。台北縣:龍華科技大學。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譚光鼎(2005)。多元文化教育台灣-檢討與展望。華人教育學術研討會。
蘇美琅(2003)。花蓮縣市布農族小學家長對學校推動文化活動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17.153.3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17.153.3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