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1105-22542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1105-225424
論文名稱
Title
高雄市民眾對詐騙訊息的認知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0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1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8-01
關鍵字
Keywords
深思可能性模式、金融詐騙、被害者學、電信詐騙、消費者保護
consumer protection, financial fraud,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Victimlog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6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越來越多的詐騙犯罪發生造成民眾的金錢損失及心理恐慌,危害甚鉅。由於詐騙類型眾多,例如電信詐騙、中獎詐騙及自動提款機詐騙等,因此造成許多民眾不是直接拒絕所有訊息,就是受到詐騙而損失時間及金錢。
本研究整理國內外常見的詐騙類型,並經專家訪談後,發現目前民眾受詐騙侵害的因素主要可分為四點:首先,外環境因素包括警方的偵緝、司法檢調對詐欺犯罪的態度、公私部門機構的風險控管等因素,其次是騙局模式的多變,以及民眾本身對金融與電信知識的不足,最後是民眾對於騙局誘因的心理因素等。本研究並佐以量化問卷來探討受訪者對詐騙訊息的認知、經驗及態度。
本研究以高雄市居民為調查母體,以深思可能性模式為依據,採情境模擬的方式建構問卷。結果發現受訪者對非常見的詐騙訊息有較高的接受度,與常見的詐騙訊息有顯著性差異,但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學歷及家戶月收入等個人基本變項並未如預期發現對訊息接受度有顯著差異。研究結論將提出後續研究及政策建議。
Abstract
More .crimes of fraud make more . people who receive the messages lose money and felt great fear, which is a huge damage to Taiwan. There are many kind of fraud, included telemarketing fraud, lottery fraud and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fraud, etc. Message receivers are not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is between truth and fraud, and many message receivers reject all the messages they receive than believing racketeers and lose their money and time.
There are many common cases of fraud, and related analysis is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re are four keypoints why message receivers were victims after asking for experts’ opinions, including extra-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ms of fraud, message receivers who do not have enough knowledge about fraud and message receivers’ personal factors. Finally, the study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what cognition, experience and attitude subjects had.
The population of study is the citizens in Kaohsiung. The research uses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a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situation stimulated to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 result is shown as follow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ceptions of subjects in the case of common fraud and the case of non-common fraud is significant, and the personal factors gender, age, education level and monthly homehold income level significant to receptions of the subject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7
1.3 研究流程…………………………………………………………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2.1 詐騙定義與類型…………………………………………………9
2.2 詐騙被害者的相關調查研究………………………………… 15
2.3 說服理論……………………………………………………… 24
2.4 結論……………………………………………………………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3.1 研究前提……………………………………………………… 33
3.2 研究假設及架構……………………………………………… 38
3.3 變項的選擇與衡量…………………………………………… 39
3.4 實證抽樣及統計方法…………………………………………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2
4.1 受訪者樣本結構分析………………………………………… 52
4.2 訊息來源的可信度分析……………………………………… 58
4.3 詐騙知識調查分析…………………………………………… 63
4.4 訊息類型與受訪者個人基本變項之關係…………………… 70
4.5 綜合討論……………………………………………………… 74
第五章 結論與後續建議 76
5.1 結論…………………………………………………………… 76
5.2 未來政策建議………………………………………………… 79
5.3 後續研究建議………………………………………………… 80
參考文獻 R-1
附錄一:第一次預式問卷 A-1
附錄二:第二次預試問卷 A-7
附錄三:問卷定稿 A-1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杜富漢(1986)。不同廣告訴求方式對不同產品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如君(1988)。訊息接收者之涉入程度、多重訊息來源、及專家身分對說服效果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保泉(1990)。正負面情緒對說服過程的影響。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雯雯(1991)。議題涉入感對資訊處理策略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方文熙(1990)。正向情緒、涉入程度及論點數量對態度過程的影響。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英傑(1991)。消費者訊息處理動機與能力對廣告效果之影響。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清州(1992)。廣告訊息正反性、廣告主可信度、訊息涉入與廣告效果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正桓、許功餘(1994)。涉入程度、立場共識性和論點品質對說服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36(1):21-32。
黃琳凱(1994)。消費者情緒、涉入程度與商店購物經驗對購物意願影響之研究。東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立方(1996)。心理作戰說服傳播之研究:「推敲可能性模式」之應用初探。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芳忠、郭秋梅(1997)。高齡者消費生活問題探討與對策之研究。消費者保護研究,3:305-356。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馬宏偉(1997)。如何免於受騙。台北縣:新雨出版社。
蕭巧玲(1997)。美國防止電話行銷詐騙新規則。消費者保護研究,3:413-415。
張欣戊(1998)。騙與受騙:學前兒童的欺瞞能力。中華心理學刊,40(1):1-13。
陳政祺、高泉豊(1998)。涉入程度、內外團體高共識訊息來源與論點品質對說服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0(1):55-72。
陳順宇、鄭碧娥(1998)。統計學。台北市:華泰文化。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Fowler, F. J..調查研究方法。台北市:弘智文化。
林東茂(1999)。危險犯與經濟刑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孟維德(1999)。白領犯罪成因及防制策略之研究。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張雅惠(1999)。論點品質、周邊線索、及涉入程度對廣告效果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張平吾(1999)。被害者學概論。台北市: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劉春堂(1999)。高齡化社會之消費問題與對策。消費者保護研究,5:1-10。
吳文元(2000)。訊息典型性與處理動機對消費者評估過程之影響。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簡逸欣(2000)。美國聯邦消費者資訊中心2001年消費者行動資訊。台北市: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
林東茂(2001)。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台北市:五南圖書。
劉若蘭(2000)。訊息訴求、訊息正反性、訊息來源可信度、與消費者認知需求對廣告效果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佩珊(2001)。廣告中動機訴求與說服路徑設計對廣告效果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俊傑(2001)。訊息典型性、訊息正反性與認知需求對消費者品牌態度之影響。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皓政(2002)。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書局。
林水順(2002)。現階段我國的網路經濟犯罪問題及偵防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政昇(2002)。兩岸間經濟犯罪型態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1:125-138。
黃富源(2002)。被害者學理論的再建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3:1-24。
蔡田木(2002)。個人犯罪被害特性及其成因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內政部警政署(2003)。世界各國刑案統計比較提要分析。上網日期:2005年04月6日,取自http://www.npa.gov.tw/count/doc/right5_7.doc。
施方絜(2003)。訊息來源、訊息架構與訊息負荷量對溝通效果之影響。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玉波(2003)。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洪漢周(2003)。新興詐欺犯罪趨勢與對策研究。警學叢刊,34(1):141-164。
黃富村、張仁傑(2003)。刮刮樂詐欺犯罪之探討。警學叢刊,33(6),p276-290。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03)。犯罪學概論。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
賴光義(2003)。虛偽說服傳播之研究-以刮刮樂詐財案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麗環(2003)。民眾對白領犯罪與傳統犯罪嚴重性認知之比較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士隆、鄭瑞隆、程敬閏(2003)。2003年台灣民眾被害經驗暨對政府防制犯罪滿意度調查研究。上網日期:2004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ccunix.ccu.edu.tw/~deptcrc。
劉伯姬(2003)。防騙保身四大絕招。新新聞週刊,866,p34~37。
TVBS民意調查中心(2004a)。民眾對詐騙事件的看法。上網日期:2004年02月28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FILE_DB/files/osaka/200404/osaka-20040422112545.pdf。
TVBS民意調查中心(2004b)。民眾對警察及治安信心調查。上網日期:2005年02月28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FILE_DB/files/chunruh/200404/chunruh-20040426181710.pdf。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04)。最新防詐手冊【小冊子】。台北市:刑事警察局。
行政院主計處(2004)。行政院主計處澄清「人口動態調查非騙局」新聞稿。上網日期:2004年10月6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ensus~n/six/lue5/news9310.doc。
何雍慶、蘇子炘、張永富(2004)。消費者體驗與訊息處理路徑對品牌延伸購買態度之影響。行銷評論,1(1),1-20。
孟祥傑(2004,01月13日)。騙徒學問大,兩教授失金萬。聯合報,a08版。
范國勇、張平吾、蔡田木、劉擇昌、林書琪(2004)。ATM轉帳詐欺犯罪之實證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093-301010200C1-009)。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
孫蒨如、李易儒(2004)。訊息型態及思考目的對稀釋效果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6(1),p57-74。
黃孝如譯(2004)。O’Neill, O. (2002) 。我們為什麼不再信任。台北市:早安財經文化。
葉瑋琳(2004)。傳統與網路社會交易信任基礎之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監察院(2004)。監察院公告。監察院公報,2502,1-11。
蔡政諺(2004,05月01日)。人資露透社,2500萬筆e按名字全家洩底。聯合報,b04版。
欒玉智(2004,05月03日)。父死子不信,只好親自登門。聯合報,a08版。
內政部警政署(2005a)。臺閩地區警察機關受(處)理刑事案件─機關別。上網日期:2005年04月19日,取自:http://www.npa.gov.tw/stats.php?page=content06_1&id=70。
內政部警政署(2005b)。警政統計通報94年第十六號。上網日期:2005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npa.gov.tw/stats.php?page=content06_1&id=72&tr_id=&pages=2。
內政部警政署(2005c)臺閩地區各類刑案年齡層別被害者人數。上網日期:2005年05月10日,取自:http://www.npa.gov.tw/stats.php?page=content06_1&id=70。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2005)。高雄市詐欺案件統計分析。上網日期:2005年04月19日,取自:http://www.kmph.gov.tw/statistic/CmsLink.aspx?ID=3063&LinkType=2&C_ID=824。
謝麗秋(2005)。由ATM轉帳事件看待政府決策模式。查詢日期:2005年6月6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4/CL-C-094-042.htm。


英文部份
Petty, R. E., Cacioppo, J. T. & Goldman R. (1981). Personal involvement as a determinant of argument-based persua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5), 847-855.
Cacioppo, J. T. & Petty, R. E (1982). The need for cogn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1), 116-131.
Cacioppo, J. T., Petty, R. E. & Morris, K. (1983). Effects of need for cognition on message evaluation, recall, and persua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4), 805-818.
Cacioppo, J. T., Petty, R. E., Kao, C. F. & Rodriguez, R. (1986). Central and peripheral Routes to persuasion: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5), 1032-1043
Anonymous (1987). Telefraud: they’ve got your number- can you tell when a “boiler- room” con artist is on the lone? Consumer reports, pp.289-293.
Buller, D. B., & Burgoon, J. K. (1996). Interpersonal decep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theory, 6(3), 203-242.
Lien, N. I., (2001).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in consumer research: a review.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epublic of China Part 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1(4), pp.301-310.
Langenderfer, J., & Shimp, T. A. (2001). Consumer vulnerability to scam, swindles, and fraud: a new theory of visceral influences on persuasion. Psychology & marketing, 18(7), 763~783.
Brehm, S. S., Kassin, S. M., & Fein, S. (2002). Social psychology (5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ople (2002a).9 warning signs of a scam. 查詢日期:2005年2月4日,取自http://www.aarp.org/bulletin/consumer/Articles/a2003-06-30-9warningsigns.htm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ople (2002b). Work-At-Home Scams. 查詢日期:2005年2月4日,取自http://www.aarp.org/money/consumerprotection/scams/Articles/a2002-10-02-FraudsWorkatHome.html。
Horvitz T. & Pratkanis A. R. (2002). A laboratory demonstration of the fraudulent telemarketers’ 1-in-5 prize tactic.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2), pp. 310~317.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ople (2003). Off the hook: reducing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telemarking fraud. Washington. DC: author.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2003). Criminal Victimization. 查詢日期:2005年04月10日,引自http://www.ojp.usdoj.gov/bjs/cvictgen.htm.
Naylor, R., T. (2003).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profit-driven crimes.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43, 81-101.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3). OECD guidelines for protecting consumers from fraudulent and deceptive commercial practices across borders. In 消費者保護研究,9:225-238.
Dillard, J. P. & Anderson, J. W. (2004). The role of fear in persuasion. Psychology & Marketing, 21(11):909-926.
Neese, W. T., Ferrell, L. & Ferrell, O. C. (2005).An analysis of federal mail and wire fraud cases related to marketing.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8, 910-918.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18.166.9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18.166.9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