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1110-21470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1110-214703
論文名稱
Title
巫山神女故事影響研究
The Influence Study of Goddness Wush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7-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8-01
關鍵字
Keywords
巫山神女、宋玉、影響研究、主題學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78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7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巫山神女自宋玉賦作後,大行於世,成為中國文人崇慕的對象,以往學界大多以神話學等角度切入,集中論述巫山神女之角色定位,主張其為楚國之高禖神,神話意味較為濃厚。本文在此基礎下,嘗試就比較文學方法論,以巫山神女為一文學典故的眼光,綜觀巫山神女故事在諸種文學所呈現之風貌,加以深入探究作者的創作意識,輔以時代蘊涵之解析,希冀能歸結出辭賦、志怪小說、唐詩、宋詞、元曲、傳說、戲劇等文體,對巫山神女故事的受容程度及其所反映的影響大小,以覽巫山神女事在文學中的重要性。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8


第二章  論巫山神女故事的形成
第一節  巫山神女神話雛型‥‥‥‥‥‥‥‥‥‥‥‥‥‥‥‥‥‥.29
第二節  神女基型的塑造‥‥‥‥‥‥‥‥‥‥‥‥‥‥‥‥‥‥‥.39
第三節  由基型神女到完型神女‥‥‥‥‥‥‥‥‥‥‥‥‥‥‥‥.50


第三章  論巫山神女在主題上的因襲、突破與轉變
第一節  單一的主題模擬‥‥‥‥‥‥‥‥‥‥‥‥‥‥‥‥‥‥‥.57
第二節  個別的主題創造‥‥‥‥‥‥‥‥‥‥‥‥‥‥‥‥‥‥‥.70
第三節  文體和主題的同時過渡‥‥‥‥‥‥‥‥‥‥‥‥‥‥‥‥.82


第四章  論巫山神女意象之蘊涵
第一節  唐詩:詠妓意涵的混入‥‥‥‥‥‥‥‥‥‥‥‥‥‥‥‥103
第二節 宋詞:閨怨意涵的經營‥‥‥‥‥‥‥‥‥‥‥‥‥‥‥‥122
  第三節  元曲:詠妓、閨怨與私褻情事之大成‥‥‥‥‥‥‥‥‥‥‥136


第五章  論巫山神女之改編及其他
第一節  仙話之合流‥‥‥‥‥‥‥‥‥‥‥‥‥‥‥‥‥‥‥‥‥157
第二節  戲劇之展演‥‥‥‥‥‥‥‥‥‥‥‥‥‥‥‥‥‥‥‥.163
第三節  傳說及遊記之補敘‥‥‥‥‥‥‥‥‥‥‥‥‥‥‥‥‥.168


第六章  結論‥‥‥‥‥‥‥‥‥‥‥‥‥‥‥‥‥‥‥‥‥‥‥‥‥.175


參考書目‥‥‥‥‥‥‥‥‥‥‥‥‥‥‥‥‥‥‥‥‥‥‥‥‥‥‥‥.18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列)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 
 (台北: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前漢.劉向編,後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陳直拾遺:《楚辭章句補
 注》,楊家駱編:《楚辭注八種》(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6月)。
•三國魏.王弼撰,唐.刑璹註,明.程榮校:《周易略例》,嚴靈峯編:《易經 
 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1月),冊149。
•三國吳.陸璣撰:《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華書局編:《叢書集成》(台北:
 中華書局,1985年),冊1346。
•晉.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5月)。
•晉.干寶撰:《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7月)。
•晉.習鑿齒撰,舒焚、張林川校注:《襄陽耆舊記校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
 社,1999年9月)。
•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2004年2月)。
•後魏.酈道元撰,清.戴震校:《水經注》(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5月)。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
 華正書局,2003年11月),上下冊。
•南朝.劉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南朝梁.沈約等撰:《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上下
 冊。
•唐.孫頠輯:《神女傳》,嚴一萍輯選:《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6年),32輯《龍威秘書》第2函。
•唐.歐陽詢等撰,木鐸編輯室編:《藝文類聚附索引類書十種》(台北:正大印
 書館,1974年8月)。
•唐.李商隱撰,清.朱鶴齡箋注、程星夢刪補:《李義山詩集箋注》(台北:廣
 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8月)。
•唐.姚思謙撰:《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3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8月)。
•唐.余知古撰:《渚宮舊事附補遺》,中華書局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
 華書局,1985年),冊83。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1月)。
•百大名家撰:《魏晉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60年6月),全2冊。
•宋.孫升撰,宋.劉延世述引,嚴一萍輯選:《孫公談圃》(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6年)。
•宋.張君房輯:《雲笈七籤》,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商務
 印書館,1967年),冊32。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2月)。
•宋.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8月),上下冊。
•宋.沈括撰:《夢溪補筆談》,中華書局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冊283。
•宋.姚寬輯:《西溪叢語》,中華書局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冊287。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2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全5冊。
•宋.陳彭年等修訂:《校正宋本廣韻附索引》(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2
 月)。
•元.脫脫等撰:《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5月)。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8
 月),全9冊。
•明.沈泰錄,清.鄒式金輯編:《盛明雜劇》(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6月),
 全6冊。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1月)。
•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紀昀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
•清.陳廷焯撰:《白雨齋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
•清.郝懿行撰:《爾雅義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10月)。
•清.王琦輯注:《李太白全集》(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3月),上下冊。
•清.顧天成撰:《楚辭九歌解》,吳平、回達強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
 陵書社,2008年8月),冊13。
•清.章太炎撰:《太炎文錄續編》,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章太炎全集》(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冊5。
•世界書局編輯部編:《全宋詞》(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3月)。
•民國.隋樹森輯:《全元散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二、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夢鷗撰:《唐人小說研究二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3月)。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1月),上下冊。
•王國良撰:《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
•王國良撰:《六朝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月)。
•王國良撰:《漢武洞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0月)。
•王文才編:《元曲紀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1月)。
•王孝廉撰:《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11月)。
•王忠林撰:《元代散曲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月)。
•王立撰:《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年2月)。
•安旗撰:《李白年譜》(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
•朱自清等編輯:《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4月),全3冊。
•沈謙撰:《神話.愛情.詩》(台北:尚友出版社,1983年9月)。
•沈秋雄等撰:《王通.玄奘.慧能.法藏.韓愈.羅飲.杜光庭》,中華文化復
 興總會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
•孟瑤撰:《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2001年12月),上下冊。
•何沛雄撰:《漢魏六朝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4月)。
•何崝編校:《郭沫若卷》,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河北:河北教育
 出版社,1996年8月)。
•李達三撰:《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2月)。
•李達三、劉介民編:《中外比較文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9
 月),全2冊。
•李劍國撰:《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5月)。
•李劍國撰:《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
•李劍國撰:《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上下冊。
•李文鈺:《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
 年12月)。
•周策縱撰:《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6年3月)。
•周次吉撰:《六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6月)。
•洪順隆撰:《辭賦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9月)。
•袁珂編:《古神話選釋》(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袁珂撰:《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月)。
•袁珂撰:《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9月)。
•袁華忠譯注:《渚宮舊事譯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孫楷第撰:《元曲家考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6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12月)。
•徐子方撰:《明雜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月)。
•章炳麟撰:《太炎文錄續編》,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
•曹道衡撰:《漢魏六朝辭賦》(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6
 月)。
•許東海撰:《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台北:里仁書
 局,2003年4月)。
•梁乙真撰:《元明散曲小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年12月)。
•莊一拂編:《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陳鵬翔撰:《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8
 月)。
•陳滿銘撰:《意象學廣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張燕瑾撰:《中國戲劇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
•張軍撰:《楚國神話原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
•張漢良撰:《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
 月)。
•賀昌羣、譚正璧撰:《元曲概論�元曲六大家略傳》(台北:華嚴出版社,1993
年8月)。
•郭玉雯撰:《《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出版中心,2006年10月)。
•隋樹森選編:《全元散曲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0月)。
•隋樹森撰:《元人散曲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11月)。
•曾永義撰:《明雜劇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4月)。
•曾永義撰:《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舒焚、張林川校注:《襄陽耆舊記校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
 月)。
•黃東陽撰:《唐五代記異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3月)。
•黃水雲撰:《歷代辭賦通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9月)。
•詹瑛撰:《李白詩文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9月)。
•楊福生、陳友冰、許振軒撰:《元人小令賞析》(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
 年5月)。
•葉舒憲撰:《千面女神》(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
•葉舒憲撰:《高唐神女與維納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臺靜農等撰:《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冊二:文學批評與戲劇之部》(台北:中外文
 學月刊社,1976年5月)。
•魯瑞菁撰:《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台北:里仁書局,2002
 年9月)。
•魯迅撰:《魯迅小說史論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6
 年9月)。
•劉致中撰:《讀曲常識》(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6月)。
•劉學鍇、余恕誠撰:《李商隱詩歌集解》(台北:洪葉出版社,1992年10月),
 全三冊。
•劉葉秋撰:《魏晉南北朝小說》(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1月)。
•劉鋒、臧知非撰:《中國道教發展史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月)。
•劉苑如撰:《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台北: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
•鄭欽仁、吳慧蓮、呂春盛、張繼昊撰:《魏晉南北朝史(增訂本)》(台北:里
 仁書局,2007年9月)。
•錢鍾書撰,舒展選編:《錢鍾書論學文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1月)
•歐麗娟撰:《杜詩意象論》(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盧明瑜撰:《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0
 年6月)。
•謝明勳撰:《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1月)。
•簡宗梧撰:《漢賦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顏慧琪撰:《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
 月)。
•蘇雪林撰:《屈原與九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5月)。
•顧俊撰:《讀書指導(二)》(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4月)。


三、外文譯著
•戴維.方坦納(David Fontana)撰,何盼盼譯:《象徵的名詞》(The Secret Language
 of the Symbols)(台北:米娜貝爾出版,2007年5月)。
•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撰,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Archetype)(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9月)。
•Henry H.H Remark撰,王潤華譯:《比較文學理論集》(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9年4月)。
•弗雷澤(J.G.. Frazer)撰,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閱:《金枝》(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台北:桂冠出版社,2004年5月),上下冊。
•Joseph Campbell撰,朱侃如譯:《神話》(The Power of Math)(台北:立緒出 
 版社,2004年3月)。
•Joseph Campbell撰,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台北:立緒出版社,2005年1月)。
•伊利亞德(Mircca Eliade)撰,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 The Profane)(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
•諾斯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撰,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
 析》(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11
 月)。
•Wiffred L. Guerin、John R. Willingham、Earle C. Labor、Lee Morgan編,徐進
 夫譯:《文學欣賞與批評》(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台 
 北:幼獅出版社,1975年)。


四、期刊論文
•于俊利:〈李群玉詩歌中典型意象的文化意蘊〉,《西南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7年3月),頁85-89。
•毛慶:〈論宋玉辭賦的女性美及其創作心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
 年第1期(1993年2月),頁80-85。
•王守雪:〈美和情慾:夢會神女原型題旨的內核〉,《殷都學刊》1996年第3期
 總第61期(1996年7月),頁31-33、頁46。
•王偉勇:〈兩宋詞人取材唐詩之方法〉,《東吳中文學報》第1期(1995年5月),
 頁233-258。
•王偉勇:〈賀鑄《東山詞》取材唐詩之作法〉,《東吳中文學報》第5期(1996
 年5月),頁125-155。
•王偉勇:〈古典詞的主題與技巧──以唐宋詞為論述核心〉,《國文天地》第18
 卷第9期(2003年2月),頁28-43。
•王萌:〈神女原型與中國男性的依附心態〉,《中州學刊》2001年第3期(2001
 年),頁120-122。
•王國瓔:〈柳永詞之世俗情味〉,《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頁281-311。
•王立、賀陶樂:〈哀婉之情,實為獨絕──從文學主題史的延展新創過程看宋
 玉的地位〉,《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5卷第5期(2003年10月),頁42-47。
•呂凱:〈談元代散曲的意境〉,《東方雜誌.復刊》第21卷第10期(1988年4
 月),頁14-19。
•李達三撰,蔡源煌譯:〈神話的文學研究〉,《中外文學》第4卷第1期(1975
 年6月),頁168-203。
•李達三撰,徐言之譯:〈中國研究與比較方法〉,《中外文學》第5卷第11期(1977
 年4月),頁140-168。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15
 卷第5期(1986年10月),頁36-57。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第4期(1994
 年3月),頁287-318。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國立中
 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編:《六朝隋唐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1994年4月),頁1-26。
•李華年:〈也談《洛神賦》和《神女賦》〉,《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
 年第2期(1995年3月),頁138-143。
•李定廣、徐可超:〈論中國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年第5期(2002年),頁112-117。
•李文鈺:〈漂泊與思歸──從東坡詞中的他界意象論其內在追尋〉,《漢學研究》
 第27卷第1期(2009年3月),頁57-85。
•吳旻旻:〈試由「愁」談秦觀、賀鑄詞──兼論兩人在詞史上的承繼與超越〉,
 《中國文學研究》第15期(2001年6月),頁155-178。
•吳廣平:〈20世紀宋玉研究述評〉,《中州學刊》總第127期(2002年1月),
 頁54-59、95。
•吳廣平:〈宋玉的文學成就與歷史地位〉,《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9卷第6
 期(2008年6月),頁25-30。
•吳彩霞:〈元曲中反映元代士人邊緣人心態〉,《歷史月刊》2002年4月號(2002
 年4月),頁90-94。
•周樹華撰:〈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中外文學》第5卷第2期(1976年7月),
 頁4-79。
•易中天:〈性:從神聖、神秘到不神秘的歷史軌跡〉,《歷史月刊》1998年9月
 號(1998年9月),頁28-49。
•林維民:〈《高唐》、《神女》賦發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1
 期(1992年2月),頁64-68。
•林涓、張偉然:〈巫山神女:一種文學意象的地理淵源〉,《文學遺產》2004年
 第2期(2004年),頁20-28。
•胡德才:〈巫山神女題材文學創作總覽〉,《湖北三峽學院學報》第20卷第2
 期(1998年5月),頁37-43。
•胡德才:〈三峽文學史上的宋玉〉,《長治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8年6
 月),42-46。
•胡興華:〈論《高唐賦》、《神女賦》中的”高唐神女”形象〉,《邊疆經濟與文
 化》2007年第10期總第46期(2007年),頁89-91。
•洪順隆:〈論洛神形象的襲用與異化──由「洛神賦」到明清戲曲小說的脈絡〉,
 《國立編譯館刊》第18卷第2期總第39期(1989年12月),頁227-249。
•洪樹華、寧稼雨:〈近五十年來中國古代文學”人神之戀”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2006年),頁89-94。
•范長華:〈元代無名氏小令主題析探〉,《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3期(2000年
 6月),頁75-94。
•苟世祥:〈論三峽神話傳說的審美特徵〉,《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0卷第1期(2004年),頁83-86。
•星漢:〈元代妓女散曲淺論〉,《新疆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4年
 12月),頁57-61。
•段美玲:〈中國古代女神的人格魅力〉,《安徽文學》2008年第5期(2008年),
 頁362。
•柯鎮昌:〈析李商隱詩歌中的「巫山雲雨」意象〉,《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8年第1期(2008年),頁120-122。
•孫作雲:〈九歌山鬼考〉,《清華學報》第11卷第4期(1936年10月),頁977-1005。
•孫維城:〈論宋玉《高唐》、《神女》賦對柳永登臨詞及宋詞的影響〉,《文學遺
 產》1996年第5期(1996年),頁62-69。
•孫麗娜:〈巫山意象的演變和意蘊〉,《柳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3期(2005
 年9月),頁15-18。
•孫敏:〈從女神崇拜看楚文化女性思維的形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
 科版)》總第180期(2006年8月),頁31-34。
•凌純聲:〈中國古代社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7期(1964
 年春季),頁1-35。
•袁鶴翔:〈他山之石:比較文學、方法、批評與中國文學研究〉,《中外文學》 
 第5卷第8期(1977年1月),頁6-18。
•高秋鳳:〈宋玉〈神女賦〉與曹植〈洛神賦〉的比較研究〉,《國文學報》第26
 期(1997年6月),頁61-89。
•桑大鵬:〈論巫山神女故事形成過程中的巫術觀念演繹歷程〉,《三峽文化研究
 理論月刊》2002年第12期(2002年),頁122-123。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1936年12月)頁485-576。
•陳夢家:〈高禖郊社祖廟通考〉,《清華學報》第12卷第3期(1937年9月),
 頁445-472。
•陳夢家:〈射與郊〉,《清華學報》第13卷第1期(1941年4月),頁115-162。
•陳炳良:〈聖與俗──「九歌」新研〉,《中外文學》第30卷第9期(1985年2
 月),頁104-116。
•張君:〈論高唐神女的原型與神性〉,《文藝研究》總79期(1992年5月),頁
 123-134。
•張淑梅:〈神女原型在美人幻夢文學中的置換變形〉,《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9卷總第34期(2007年),頁285-287。
•張麗敏:〈意象並置下的文化沉思──淺析《三峽》中相關意象的敘事策略〉,
 《語文學刊》未載卷期(2007年8月),頁95-96。
•張文進:〈論李白的巫山神女詩〉,《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5期(2008
 年9月),頁58-60。
•梅瓊林:〈《離騷》與巫風「性」文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
 第7期(1994年8月),頁70-75。
•連鎮標:〈巫山神女故事的起源與演變〉,《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4期(2001
 年),頁106-116。
•郭建勛:〈兩漢魏晉辭賦中的現實女性題材與性別表達〉,《中國文學研究》總
 第71期(2003年),頁30-34。
•郭建勛:〈論漢魏六朝”神女──美女”系列辭賦的象徵性〉,《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5期(2002年9月),頁66-70。
•曹淑娟:〈宋詞中詩典運用之類型析論〉,《國立編譯館刊》第23卷第2期(1994
 年12月),頁119-144。
•程地宇:〈神女:質疑與認同──蘇軾詩詞中巫山神女題材和典故體現的文化
 心態及其哲學起源〉,《重慶三峽學報》2002年第1期第18卷(2002年),頁
 5-10。
•程地宇:〈巫山神女:巴楚民族歷史文化融合的結晶〉,《三峽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04年5月),頁11-15。
•程地宇:〈尋找失落的神草──關於 草的考釋〉,《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第27卷第3期(2005年5月),頁5-11。
•程地宇:〈一自高唐賦成後,楚天雲雨盡堪疑──關於巫山神女文學現象的互
 文姓探討〉,《重慶社會科學》總第143期(2006年),頁52-58。
•程地宇:〈高唐夢非白日夢──關於晝寢、晝夢與白日夢的文化解讀〉,《重慶
 社會科學》總第133期(2006年),頁29-34。
•黃奕珍:〈從「聖婚」觀點看楚懷王與巫山神女的關係〉,《中國文學研究》第
 8期(1994年5月),頁197-212。
•黃文吉:〈詞學資料的檢索與利用〉,《國文天地》第18卷第8期(2003年1
 月),頁21-27。
•黃見營、趙靜:〈從嫦娥、高唐神女形象看飛天原型〉,《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第21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59-60。
•黃洽:〈高唐神女原型與《聊齋誌異》中的高唐型神女〉,《聊齋誌異研究》(未
 載出版年月),頁52-62。
•褚斌杰:〈宋玉《高唐》、《神女》二賦的主旨及藝術探微〉,《中國古代、近代
 文學研究》1995年第5期(1995年5月),頁71-77。
•彭安湘:〈高唐神女原型研究综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
 年2月),頁57-60。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
 年3月),頁383-446。
•楊儒賓:〈太極與正直──木的通天象徵〉,《臺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5
 年6月),頁59-97。
•楊琳:〈巫山神女原型新探〉,《文藝研究》總86期(1993年7月),頁56-62。
•楊天桓:〈巫山神女傳說與三峽文化〉,《民間文學論壇》1993年第1期總第60
 期(1993年5月),頁66-68。
•楊明:〈是誰夢見的巫山神女──關於宋玉《神女賦》的異文〉,《漳州師範學
 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總第60期(2006年),頁48-53。
•楚夏:〈試論中國古代的冥婚習俗〉,《民間文學論壇》1993年第2期總第61
 期(1993年5月),頁29-36、頁28。
•董芬芬:〈巫山神女傳說的真相及屈原對懷王的批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41卷第3期(2004年5月),頁12-15。
•鄒強:〈神女與狐妖:阿尼瑪的化身──中國古代經典夢意象的審美解讀〉,《西
 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08年2月),頁28-30。
•趙沛霖:〈《高唐賦》、《神女賦》的神女形象和主題思想〉,《社會科學戰線》2005
 年第6期(2005年),頁91-95。
•熊篤:〈宋玉賦中巫山神女的文學史地位與影響〉,《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68-172。
•聞一多:〈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補記〉,《清華學報》第11卷第1期(1936年1
 月),頁275-277。
•鄭毓瑜:〈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以屈原、宋玉賦為主的討論〉,《婦女與兩
 性學刊》第8期(1997年4月),頁55-75。
•劉曄原:〈中國俗文學中的女神模式〉,《民間文學論壇》1993年第3期總第62
 期(1993年8月),頁32-35、頁71。
•劉少雄:〈論柳永的艷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1996年9月),頁
 163-192。
•劉不朽:〈宋玉《神女賦解讀──巫山神女傳說之原型與演變》〉,《三峽文化》
 未載卷期(2003年11月),47-50。
•劉剛:〈宋玉《高唐》《神女》二賦之主旨新論〉,《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6
 卷第3期(2004年6月),頁32-36。
•劉勤:〈對中國女神研究成果的回顧及檢討〉,《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2月),
 頁88-92。
•蔡靖泉:〈鹽水神女與巫山神女略說〉,《社會科學動態》1999年第6期(1999
 年),頁38-39。
•魯瑞菁:〈高唐神女傳說之再析──一個冥婚習俗觀點的考察〉,《雲夢學刊》
 第29卷第2期(2008年3月),頁38-47。
•潘麗珠:〈論「詩莊詞媚曲俗」的審美旨趣及文化義涵〉,《中國學術年刊》第
 23期(2002年),頁381-392。
•錢穆:〈楚辭地名考〉,《清華學報》第9卷第3期(1934年7月),頁713-741。
•錢玉趾:〈巫山神女與屈原《山鬼》的關係〉,《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第30卷第2期(2008年3月),頁5-8。
•歐麗娟:〈杜甫詩中的妻子形象──地母/神女之複合體〉,《漢學研究》第26
 卷第2期(2008年6月),頁35-70。
•鍾來因:〈《高唐賦》的源流與影響〉,《文學評論》1985年第4期(1985年7
 月),頁121-127。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敘事性與象徵性〉,《輔仁國文學報》第17期(2001年
 11月),頁245-279。
•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
 《東華漢學》第2期(2004年5月),頁1-45。
•賴橋本:〈宋玉及其作品〉,《國文學報》第6期(1977年6月),頁109-118。
•蕭兵:〈《楚辭》與聖婚儀式〉,《興大中文學報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第
 23期(2008年11月),頁19-26。
•冀運魯、郭洪波:〈夢會神女──《聊齋誌異》的美人幻夢情結〉,《綏化學院
 學報》第26卷第4期(2006年7月),頁47-50。
•謝聰輝:〈〈高唐賦〉中「未婚」神女神話的民俗意義〉,《中國學術年刊》第
 18期(1997年3月),頁241-272。
•謝選駿:〈中國古籍中的女神──一群沒有愛情的原始雕像〉,《民間文學論壇》
 1988年第1期總第30期(1988年1月),頁81-89。
•謝明勳:〈六朝志怪「冥婚」故事研究──以《搜神記》為中心考察〉,《東華
 漢學》第5期(2007年6月),頁39-61。
•魏崇新:〈近年來高唐神女研究述評〉,《文史知識》1993年第2期(1993年2
 月),頁80-84。
•蘇慧霜:〈變與不變──屈騷美人意象及其餘影管窺〉,《遼東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10卷第1期(2008年2月),頁75-82。


五、論文集論文
•王夢鷗:〈唐人小說概述〉,《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
 年6月),冊3,頁37-47。
•王學玲:〈食、色饗宴──漢代辭賦宴樂場域中之女性書寫〉,《第六屆漢代文
 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3月),
 頁229-248。
•李豐楙:〈服飾、服食與巫俗傳說──從巫俗觀點對楚辭的考察之一〉,《古典
 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12月),頁71-99。
•李豐楙:〈仙、妓與洞窟──從唐到北宋初的娼妓文學與道教〉,台灣大學中文
 研究所編:《宋代文學與思想》(台北:台灣書局,1989年8月),頁473-515。
•李豐楙:〈魏晉神女傳說與道教神女降真傳說〉,《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
 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頁493-513。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
 的變化思想〉,《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輯(台北:文
 津出版社,1993年11月),頁75-141。
•李豐楙:〈西王母五女傳說的形成及其演變〉,《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
 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5月),頁215-245。
•李劍國:〈《神女傳》與《杜蘭香傳》考論〉,《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8月),頁217-240。
•洪順隆:〈論《洛神賦》對六朝賦壇的投映〉,《新亞學術集刊》第13期(香港:
 新亞學術集刊編輯出版委員會,1994年)。
•袁鶴翔:〈中西比較文學定義的探討〉,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編:《中西比
 較文學論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2月),頁3-35。
•袁珂:〈宋玉〈神女賦的定訛和高唐神女故事的寓意〉〉,《神話論文集》(台北: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月),頁147-153。
•馬積高:〈論隋以前南北文學的差別、融合與辭賦的形成、發展〉,國立政治大
 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1996年12月),上冊,頁385-400。
•高秋鳳:〈從宋玉《神女賦》到江淹《水上神女賦》──先秦至六朝「神女賦」
 之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
 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下冊,頁845-869。
•高桂惠:〈美麗與哀愁──論辭賦中婦女群像的創作意蘊〉,國立政治大學文學
 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
 年12月),上冊,頁443-460。
•畢萬忱:〈論三國賦的時代特徵〉,《新亞學術集刊》第13期(香港:新亞學術
 集刊編輯出版委員會,1994年)。
•張淑香:〈邂逅神女──解《老殘遊記二編》逸雲說法〉,《語文、情性、義理
 ──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96
 年4月)頁437-465。
•章滄授:〈建安諸子辭賦創作的重新審視〉,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
 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下冊,頁
 749-761。
•曾永義:〈戲曲四論〉,中外文學編輯部編:《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冊四:戲劇之
 部》(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5年3月),頁104-128。
•曾永義:〈明代雜劇演進的情勢〉,中外文學編輯部編:《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冊
 二:文學批評與戲劇之部》(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6年5月),頁335-353。
•傅錫壬:〈稼軒詞的神話出處與運用〉,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編:《宋代文學與
 思想》(台北:台灣書局,1989年8月),頁31-63。
•黃文吉:〈宋代歌妓繁盛對詞體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所編:《第一代
 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5
 月),頁209-235。
•程章燦:〈辭賦批評:思的框架與史的脈絡──以六朝賦話為中心〉,國立政治
 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1996年12月),上冊,頁401-410。
•鄭毓瑜:〈美麗的周旋──魏晉「神女論述」的模擬與轉化〉,南京大學中文系
 編:《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1976年10月),頁1-38。
•樂蘅軍:〈悲劇英雄在中國古神話中的造象〉,《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
 出版社,1976年10月),頁39-66。
•樂蘅軍:〈從荒謬到超越──論古典小說中神話情節的基本意涵〉,《古典小說
 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10月),頁227-265。
•鍾宗憲:〈神話中的文學與文學中的神話──論神話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地位〉,
 《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下冊,頁939-980。
六、學位論文(依畢業年次排列)
•謝聰輝:《帝女神話中人神之戀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邱燮友指導,1994年)。
•魯瑞菁:《〈高唐賦〉的民俗底蘊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論文,葉國良指導,1995年)。
•陳怡秀:《帝女神話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
 國俊指導,1998年)。
•周芳仰:《「神女論述」與「慾望文本」──從宋玉賦到江淹賦》(新竹:國立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英俊指導,2000年)。
•祁國宏:《宋玉文學影響論析──以唐詩宋詞為例》(寧夏:寧夏大學碩士學位 
 論文,張迎勝、王永指導,2004年)。
•祝曉春:《巫山神女傳說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林繼富指
 導,2005年)。
•江曉昀:《〈洛神賦〉中女神原型之思維發展研究》(嘉義:南華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李明濱指導,2006年)。
•王立洲:《神女意象的文化蘊涵》(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周奇文
 指導,2006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91.228.8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91.228.8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