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1114-13233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1114-132334
論文名稱
Title
《聊齋誌異》中夢境、幻境故事研究
A Study of Dreams and Illusions in Liaozhai Zhiyi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7-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9-01
關鍵字
Keywords
題材、夢幻、情節、夢文化、《聊齋誌異》
Liaozhai Zhiyi, Illusion, Subject Mat, Dream, Dream Culture, Fantas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6 次,被下載 50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05 times.
中文摘要
《聊齋誌異》是中國文言志怪短篇小說的高峰,魯迅評此書:「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絃,別敘畸人異行,出於幻域,頓入人間」(中國小說史略)。蒲松齡以夢、幻境書寫人間,正是《聊齋誌異》的一大特色。蒲松齡在夢幻境故事的虛構中,已能融入傳統中國夢文化的心理特徵於文學幻想的表現手法中,不僅超越六朝志怪的單純記夢異事的面向,較之唐傳奇的意識之作,蒲松齡對夢幻虛實空間的情節轉換安排,更是有巨大的創新與進步。
本論文主旨在探討《聊齋誌異》中夢、幻境空間在情節結構上的安排與作用意涵為何,第二章先探討夢文化與文學創作相關的概念,並敘及夢文化在古典小說發展中的演變。第三章以夢幻題材類別來探討《聊齋誌異》在夢題材上的承繼與創新,分別以「世情百態」、「因果報恩」、「民俗異事」三方面來著手。第四章以敘事結構來探析夢幻事件在情節架構的安排上,如何成為虛實兩空間移轉的鑰匙。第五章進一步探討夢幻情境的呈現作用,夢、幻境多樣的故事變化亦展示出作者寫作意識的流露與更為豐富作用意涵。
蒲松齡在《聊齋誌異》中對夢、幻境的變化與展現,對傳統記夢小說而言,不僅承繼相關題材,更在內容上有更多的奇幻想像的展現,為他界空間的書寫增添更絢麗的色彩,記夢小說於此更臻為顛峰之作。






關鍵詞:《聊齋誌異》、夢幻、情節、夢文化、題材
Abstract
As a masterpiece of supernatural tales written in Classical Chinese, Liaozhai Zhiyi was commented by Lu Xun to be fictions created in a combination of surreal and reality. The real world is u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illusion through its description of dreamlike supernatural stories.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By using dreams and illusions to refer to the reality, Pu Songling applies Chinese dream culture in literary creation, making Liaozhai to exceed Six Dynasties’ supernatural fictions and to be different from Tang novels. It could be said that in his description and in his play of dream world and real world, Pu Songling makes a breakthrough in literary creation.
This thesis would focus on discussing how dreams and illusions work and their meanings in Laozhai Zhiyi. In Chapter Two, to show how dream culture develops in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theori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eam culture and literary creation would be elaborated first. In Chapter Three, by classifying Liaozhai Zhiyi’s tales into three types—“vicissitudes of life,” “karma and repayment,” and “folklore,”—what this great work has inherited from its dream work predecessor and what kind of innovation it has made would be unveiled. Chapter Four would analyze how Pu Songling uses the device of dreams/illusions/fantasy to depict surreal/ real spaces in the work. Finally, the last chapter would go further to see how dreams/illusions/fantasy are arranged in the work under the author consciousness and what they imply
As a work developed from traditional dream-narrative fiction, Pu Songling’s Liaozhi Zhyizi not only succeeds the subject of dreams/illusions/fantasy, but at the same time makes a variation in the depiction of fantastic imagination. It is exactly this deviation creates more possibilities in the discussion of other space and make this work become a classic..
Key words: Liaozhai Zhiyi, Dream, Illusion, Fantasy, Dream Culture, Subject Ma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論文審定書……………………………………………………………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現況…………………………………………………………… 1
第二節、研究文獻探討……………………………………………………… 3
一、 與中國夢文化相涉………………………………………………… 3
二、 故事主題類型研究與他界書寫…………………………………… 3
三、 作者著述意旨與主題思想………………………………………… 5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6
一、「夢幻」的定義與「他界」觀念的關係………………………… 7
二、研究範圍與擇取依據……………………………………………… 9
三、研究方法…………………………………………………………… 14
四、章節概述…………………………………………………………… 16
第四節、蒲松齡與《聊齋誌異》…………………………………………… 17
一、 書香門第,家貧寒微……………………………………………… 18
二、 科舉落拓,暗淡一生……………………………………………… 19
第二章 夢幻故事的發展與觀念…………………………………… 22
第一節、 夢幻現象與文學………………………………………………… 23
一、 先秦兩漢的夢幻書寫……………………………………………… 23
二、 魏晉六朝的記夢作品……………………………………………… 25
三、 唐人傳奇的夢幻承衍……………………………………………… 31
第二節、 夢幻故事與魂魄觀……………………………………………… 34
一、 夢與魂遊…………………………………………………………… 34
二、 靈魂歸處…………………………………………………………… 39
第三節、 夢幻故事與仙境說……………………………………………… 47
一、 仙道思想與仙境說………………………………………………… 48
二、 仙境與夢幻形式的結合…………………………………………… 50
第三章 《聊齋誌異》夢幻故事的題材類別……………………… 54
第一節、 夢幻與世情百態………………………………………………… 55
一、 婚姻愛情…………………………………………………………… 56
二、 利祿浮相…………………………………………………………… 61
三、 科舉士人…………………………………………………………… 67
四、 人際交遊…………………………………………………………… 69
第二節、 夢幻與因果報應………………………………………………… 71
一、 果報輪迴…………………………………………………………… 72
二、 報恩復仇…………………………………………………………… 78
第三節、 夢幻與民俗異事………………………………………………… 80
一、 民俗信仰…………………………………………………………… 80
二、 奇聞異事…………………………………………………………… 85
第四章 夢幻事件的情節安排……………………………………… 86
第一節、 以夢幻事件為主要場域………………………………………… 87
第二節、 以夢幻事件為情節開展………………………………………… 95
第三節、 以夢幻事件為情節轉折………………………………………… 104
第四節、 以夢幻事件為情節結局………………………………………… 111

第五章 夢幻情境的呈現作用…………………………………… 123
第一節、 怪誕諷刺……………………………………………………… 124
一、諷官場黑暗……………………………………………………… 124
二、諷科舉醜態……………………………………………………… 127
三、諷德行不良……………………………………………………… 127
第二節、 絕境托幻……………………………………………………… 129
一、 化解婚戀難題…………………………………………………… 129
二、 化解懸案之難…………………………………………………… 134
三、 化解現實困境…………………………………………………… 136
四、 冥報以托幻化解危機…………………………………………… 138
第三節、 夢的啟示……………………………………………………… 140
一、 為官品德之啟示………………………………………………… 142
二、 果報償還之啟示………………………………………………… 144
第四節、 啟悟補償……………………………………………………… 146
一、 遂願報償………………………………………………………… 146
二、 啟蒙悟道………………………………………………………… 148
三、 仙賜報償………………………………………………………… 149
第六章 結論……………………………………………………… 153
參考文獻…………………………………………………………… 156
附錄………………………………………………………………… 16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 文本
﹝清﹞蒲松齡原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9月。
﹝清﹞蒲松齡原著;盛偉編校:《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12月。
二、 古籍專書
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10月。
王充撰;惠棟批校:《論衡》,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王逸撰:《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
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
李商隱著;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8月。
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莊子著;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
劉階平:《聊齋誌異遺稿輯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10。
劉階平:《蒲留仙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12月。
劉敬叔撰,黃益元校點:《拾遺記(外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韓非撰;(清)顧實圻識誤:《韓非子》臺北:中華書局,19877年2月。
蘇勇點校:《易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楊家駱主編:《日之錄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5月。
三、 小說研究論著
(一) 關於《聊齋誌異》的研究
王溢嘉:《聊齋搜鬼》,臺北:野鵝出版社,1991年2月。
王枝忠、辜美高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6月。
司馬中原:《蒲松齡及他的聊齋》,臺北:楷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朱一玄編:《聊齋誌異資料匯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
李靈年:《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汪玢玲:《蒲松齡與民間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9月。
胡憶肖、華敏:《聊齋志異婦女形象作品評注》,河南:中州書畫社出版,1983年8月。
孫光浩:《聊齋志異是與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8月。
徐小梅:《聊齋誌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細侯」「農婦」「商三官」「鳳陽士人」之探微》,黎明文化,1983年11月。
馬瑞芳:《馬瑞芳說聊齋》,作家出版社,2007年8月。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學生書局,1985年7月。
陸又新:《聊齋誌異中的愛情》,學生書局,1992年5月。
盛瑞裕:《花妖狐魅話聊齋》,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里仁書局,1996年8月。
雷群明:《聊齋寫作藝術鑑賞》,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12月。
廖苾光:《聊話聊齋》,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
聶紺弩等:《聊齋志異的藝術》,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臺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9月。
羅敬之:《傳奇‧聊齋散論》,文津出版社。

(二) 關於「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全兩冊),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1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3月。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6月。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1月。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王平:《古典小說與古代文化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王枝忠:《古典小說考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王增斌、田同旭:《中國古代小說通論綜解》,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朱迪光:《信仰‧母題‧敘事:中國古典小說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朱自強、何衛青:《中國幻想小說論》,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年12月。
李盾:《中國古代小說演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
李盾:《中國古代小說珍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4月。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5月。
何滿子:《古代小說藝術漫話》,瀋陽:遼寧文藝出版社,1992年10月。
林淑貞:《尚實與物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出版社,2010年。
林以亮:《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林辰、徐行:《夢幻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2月。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4月。
胡邦煒、﹝日﹞岡崎由美:《古老心靈的回音: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化─心理學闡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年3月。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3月。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
張桂琴:《明清文言夢幻小說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黃霖、萬君寶:《古代小說評點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黃霖等:《中國小說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
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 抒情的境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92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4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12月。
魯迅著,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
蕭兵:《古代小說與神話》,瀋陽:遼寧文藝出版社,1992年10月。
謝明勳:《古典小說與民間文學:故事研究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釋永祥:《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
四、近人專書
﹝日﹞廚川白村著 ,魯迅譯:《苦悶的象徵》,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7月。
﹝日﹞森安太郎著,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4年。
﹝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著,陳中梅譯註:《詩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1月。
﹝英﹞佛雷澤(J. G.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
﹝美﹞阿爾伯特‧莫達爾(Albert Mordell)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2月。
﹝美﹞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0月。
﹝瑞﹞維蕾娜‧卡斯特(VERENA KAST)著,王青燕、俞丹譯:《夢:潛意識的神祕語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9月。
﹝瑞﹞卡爾‧榮格(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8月。。
﹝德﹞施密特(W‧Schmidt WiIhelm)著,蕭師毅、陳祥春譯:《原始宗教與神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12月。
王壘:《夢的解析者‧佛洛依德》,臺北:笙易有限公司文化事業部,1999年11月。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出版社,1997年6月。
王溢嘉編著:《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1997年10月。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王寧:《文學與精神分析學:王寧文化學術批評文選之3》,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李揚:《中國民間故事型態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吳康:《中國古代夢幻》,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岳娟娟、顧迎新:《鬼神》,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5年7月。
周振甫:《小說例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5月。
胡亞敏:《敘事學》,臺北:若水堂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4月。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1月。
馬書田:《冥間鬼神》,臺北:風格司藝術創作坊,2012年4月。
馬元龍:《雅克‧拉康:語言維度中的精神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9月。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
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5月。
傅騰霄:《小說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
楊庸一:《心理分析之父─佛洛依德》,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11月。
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3月。
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3月。
董蓮池著:《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12月。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8月。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8月。
錢谷融、魯樞元編:《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9月。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6月。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2月。
羅秀美:《隱喻‧記憶‧創意:文學與文化研究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
五、 期刊論文
于世海:〈淺談《聊齋志異》中的夢境描寫〉,《教育藝術》2007年第8期。
于興菊、趙玉榮:〈《聊齋志異》虛幻世界的藝術魅力探析〉,《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3期(2005年8月)。
王聿發、劉艷玲:〈管窺《聊齋志異》夢創作的藝術功效〉,《安康學院學報》第21卷第5期(2009年10月)。
王平:〈論《聊齋志異》創造想象的個性特徵〉,《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2第3期。
王冉冉:〈“情”在《聊齋志異》中的審美價值〉,《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3期。
石育良、丁岸:〈《聊齋志異》的夢幻世界〉,《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3期(總第77期)。
甘忠寶:〈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的洞窟仙境意象〉,《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8年5月)。
呂逸新:〈論《聊齋志異》假象寄興的審美世界〉,《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3期(總第77期)。
李永平:〈唐宋傳奇中的游歷仙境主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李燕、戴智軍:〈略論《聊齋志異》中的游冥故事〉,《大眾文藝》2010年第5期。
李景梅:〈夢幻人生─《聊齋志異》夢的解析〉,《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0期。
李寧寧:〈夢的超自然現象研究與探討〉,《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吳九成〈穿透黑暗的佛光─論佛家思想對《聊齋》創作的影響〉,《蒲松齡傳記資料》,上海:上海師大圖書館,1990年。
吳紹釚〈文言夢小說的發展軌跡〉,載於《延邊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年2月。
周怡:〈人妖之戀的文化淵源及其心理分析─關於《聊齋志異》的兩個話題〉,《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3期(總第61期)。
尚繼武:〈《聊齋志異》空間敘事藝術論析〉,《江漢論壇》2009年第7期。
祝穎:〈管窺《聊齋志異》中的夢意象〉,《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3期(2003年5月)。
范守莉:〈《聊齋志異》中的超現實情節〉,《文學教育(下)》2007年第7期。
胡艷玲:〈幻由人生─《聊齋志異‧畫壁》評析〉,《作家》2010年第10期。
孫玉明〈《聊齋志異》夢釋〉,《蒲松齡研究》1994年第1期。
郭麗:〈記夢作品的演進─從《詩經》到《聊齋志異》〉,《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第7輯2010年。
郭秋菊:〈論《聊齋志異》的意境特徵〉,《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11年6月)。
徐文明:〈“迷離閃爍,妖嬌變幻”的夢世界─《聊齋志異》夢小說讀解〉,《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總第56期)。
梅家玲:〈論〈杜子春〉與〈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第15卷第20期(1987年5月)。
敖麗:〈《聊齋誌異》的文體辨析〉,《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3期總第61期。
張華艷、徐澤亮:〈《聊齋志異》夢意蘊解〉,《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7年3月。
張桂琴:〈《聊齋志異》對前人夢幻小說的超越與創新〉,《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總第109期)。
張進德、王景曉:〈論《聊齋志異》中的夢〉,《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8年5月)。
賀根民:〈道德意識與《聊齋志異》的幻化藝術〉,《四川民族學院學報》第19卷第5期(2010年10月)。
馮軍:〈從冥游、夢幻、放生看《聊齋志異》中發迹變泰〉,《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10年2月)。
焦杰:〈虛幻意識與社會現實的交融─《太平廣記》夢之研究〉,《人文雜誌》1995年第6期。
楚愛華:〈淺談《王桂庵》篇中的夢境描寫〉,《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4年第4期。
詹頌:〈淺談《聊齋志異》中的夢境〉,《蒲松齡研究》2000年第1期。
鄭土有:〈仙話:神仙信仰的文學〉,《中外文學》第19卷第7期。
趙春寧:〈幻域與人間:《聊齋》愛情故事的空間隱喻〉,《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總第204期)。
翟雲英:〈解析王子安的夢幻人生〉,《蒲松齡研究》2007年第3期。
蓋光:〈《聊齋》的情意品格及幻境意象的生成〉,《蒲松齡研究》1995年Z1期。
熊玉梅:〈死而不滅的文士之心─論《聊齋志異‧葉生》篇對士子命運的痛苦反思〉,《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第10期。
熊明:〈中國古代小說離魂故事范型的文化觀照〉,《蒲松齡研究》2008年第3期。
劉烈茂:〈幻象世界的獨特創造─論《聊齋志異》的奇幻和構思〉,《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劉艷玲:〈《聊齋志異》夢創作類型及意蘊摭談〉,《東方論壇》2009年第6期。
劉廷乾:〈《聊齋》出入幻藝術略論〉,《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劉博倉:〈在幻想情境中凝定青春─《聊齋志異‧連瑣》篇賞析〉,《蒲松齡研究》2006年第1期。
潘峰:〈淺析文言小說敘事藝術的演進─以夢小說為中心〉,《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4期(總第66期)。
冀運魯、郭洪波:〈夢會神女─《聊齋志異》的美人幻夢情結〉,《綏化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06年7月)。
蹇家才:〈試論《聊齋志異》的空間敘事〉,《蒲松齡研究》2012年第4期。
譚玉良:〈《聊齋志異》靈魂幻想描寫的意義概論〉,《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4卷第1期(2005年2月)。
六、 學位論文
李漢濱:《《太平廣記》的夢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12月。
禹東完:《《聊齋誌異》夢境與變形故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陳玉萍:《唐代小說中他界女性形象之虛構意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郭惠嵐:《《聊齋誌異》的敘事技巧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春妙:《《聊齋誌異》他界書寫之承衍研究──以《太平廣記》、《夷堅志》、《剪燈三話》為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高懷恩:《聊齋誌異題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張清菁:《《聊齋誌異》諷刺題材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童馨如:《蒲松齡《聊齋誌異》身體敘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鄭慧妹:《幻境與心靈─唐傳奇歷幻故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劉岱旼:《蒲松齡地獄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