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1115-11093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1115-110938
論文名稱
Title
康有為仁學思想研究--以《四書注》、《大同書》為中心
A study on Kang Yu-Wei's Benevolent Thought--with The Four Books and The Book of The Great Un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7-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9-01
關鍵字
Keywords
大同世界、人道、智、仁、儒學、康有為
stateless world,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wisdom, humanitarianism, Kang Yuwei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7 次,被下載 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以康有為《論語注》、《孟子微》、《中庸注》(《大學注》已亡佚,餘〈序文)與《大同書》為主要研究文獻,企圖建構康有為仁學思想的架構與內涵。「仁」自孔子起,一直以來作為傳統儒學的中心思想。如何論「仁」,皆是每個時代的儒者們共同的課題。康有為作為晚清學術史上的關鍵人物,其作風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亦頗受爭議,同時亦作為儒者的他,其論「仁」的內涵亦與傳統概今有所不同。本文以確立康有為仁學思想的本源為先,再討論康有為如何推展仁的精神,而又如何將「仁」落實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在社會實踐裡呈現出「仁」的價值。在建構的過程中,我們可發現,康有為的仁學並非空談,他不僅「論」仁,更要「用」仁。本文將呈現康有為如何將「仁」具現化的過程,以及其思想特點與其仁學內涵的關係。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Kang yuwei’s idea of benevolence, rén (仁), including his work The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論語注), The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f Mencius (孟子微), The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中庸注). The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f The Great Learning(大學注) which was lost in antiquity, and The Book of Great Unity. Rén has been the core value of Confucianism since Confucius’ time. To discover the true meaning of rén is a popular topic among Confucians. As one of the influential reformers in Qing dynasty, Kang yuwei is a controversial historic figure due to his strong opinioned work. Meanwhile, as a Confucian, Kang’s value of rén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1) Kang yuwei’s idea of rén, (2) how he moves this idea into action and (3) how he allows the general publics to practice rén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and live out the true value of rén. In the process of scaffolding Kang yuwei’s idea of rén, we discover his written works on rén are not merely theories but offer practical use.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ang yuwei’s idea of rén and its practical proces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關於康有為研究現況之分析 3
第三節 對康有為的評價與爭議 5
一、談康有為之性格 5
二、學術上之爭端──《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與廖平 8
三、政治上之爭端──保皇與復辟 11
(一) 保皇黨與革命黨之不合 11
(二) 康有為與張勳復辟 14
第四節 對康有為的評價與爭議 15
第二章 康有為仁學思想的本源與架構 17
第一節 康有為對孔孟思想的承繼 17
一、以孔子為尊 17
二、視孟子得孔道之本原──以「仁」為至理 20
第二節 康有為對孔孟仁學的發揚 24
一、「仁」本於孝弟 25
二、重視孟子的推恩之仁 30
三、仁學之終極目標──與萬物同體 34
第三節 康有為對仁學理論的維護 39
一、天地不仁?──康有為對老子的批評 39
(一) 從政治實務上反對老子不仁之說 39
(二) 從思想教化上擁護儒家仁學 42
二、仁學之終極目標──與萬物同體 47
(一) 諸子學的興起:西學的衝擊與調和 47
(二) 莊生善言孔子──康有為視莊子為孔子後學 54
(三) 以「自由、自立、平等」──詮解莊子與儒學 56
第三章 仁學的社會實踐 61
第一節 以人為本的仁道精神 61
一、仁的外在體現──大同之世 62
二、以仁心觀苦以救苦 65
第二節 以仁為體的人道關懷與治理 67
一、人道問題的實際體察 68
二、「仁」在社會制度中的貫徹與應用 71
第三節 萬物皆天生──物我齊一的平等觀 73
一、社會階級制度下的不平與壓迫 74
二、性別平等──婦女人權的伸張 77
三、超越物類的平等 82
第四節 肯定人欲──物質進化有助文明之發展 86
一、治教以人性為依歸 86
二、大同世界的物質進化 91
(一) 食衣住行之進化 91
(二) 其他之進化 94
第四章 仁學中的重智思想 99
第一節 傳統仁學觀念的轉變──重智思想的啟發 99
一、仁的外在體現──大同之世 100
(一) 對西學的內化與轉化 101
(二) 鼓吹西學以啟民智 102
二、重智思想的內在理路──清代智識主義的興起 105
第二節 「仁」與「智」的關係──皆為吾性之德 109
一、人為有智,異於禽獸──智的重要性 109
二、仁與智──「知」之大小為仁之大小 114
(一) 先具覺知而發仁愛之心 114
(二) 仁智對舉,互為體用 119
第五章 結語 125
參考文獻 131
附錄一 近十年(2004-2015)康有為相關研究論文 134
附錄二 翁有利、張昭軍之期刊截圖 140
附錄三 〈康有為著作年譜表〉 14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專書(以時間排序)
[漢]董仲舒著,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
    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二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12月。
﹝唐﹞韓愈,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3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8  
    月)
[宋]張載:《正蒙》,收入於《張載集》,臺北:里仁書局,1978年12月。
[宋]程顥、程頤著:《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5月。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清]焦循:《易通釋》,收入於李一忻點校:《易學三書(上)》,北京:九州圖
    書出版社,2003年12月。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2
    版。
康有為:《大同書》,收入錢鍾書主編:《康有為大同論二種》,北京:生活‧讀書‧
    新書三聯書店,1998年6月。
___:《中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月。
___著,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十二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___著,樓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編年譜(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出版社,2007年9月。
廖平著,李耀仙主編,李純蛟點校:《廖平選集》上下冊,成都:巴蜀書社,1998
    年7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
___:《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4年3月。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5月。
二、近人著作(依筆劃排序)
Margaret Walters著,朱剛、麻曉蓉譯:《女權主義簡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
    究出版社,2008年11月。
方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方勇主編:《諸子學刊(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牟宗三著:《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
    月。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
___:《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吳天任撰:《康有為先生年譜》上下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11月。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李澤厚:《康有為譚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6月。
沈雲龍:《康有為評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7月。
夏曉虹:《追憶梁啟超》,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10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十版。
馬有藻:《聖靈的軌跡──使徒行傳詮釋》,臺北:天恩出版社,1998年11月。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8月。
___:《清代義理學》,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5月。
許抗生、聶保平、聶清著:《中國儒學史.兩漢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6月。
湯志鈞:《康有為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2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12
    月修訂一版。
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1年。
黃愛平、黃興濤主編:《西學與清代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蕭公權,汪榮祖譯:《康有為思想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5
    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10月,臺三版。
羅檢秋:《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6月。

三、學位論文(依筆劃排序)
李強華:《康有人道主義思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年)。
房德鄰:《儒學的危機與嬗變──康有為與近代儒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
    論文,1990年;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
洪鎰昌:《康有為《孟子微》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
曾如君:《康有為《孟子微》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研究所,2005
    年)。
鄭雅文:《從康有為和嚴復看晚清思想之嬗變》(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賴璟宜:《康有為論語注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
    文,2008年)。
簡麗玲:《康有為《中庸注》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9年)。

四、期刊論文(依筆劃排序)
白奚:〈“仁”與“相人偶”─對“仁”字的構形及其原初意義的再考察〉,《哲
    學研究》,2003年第7期。
朱維錚:〈朱一新和康有為〉,《中國文化》第5期(1991年12月)
吳康:〈康有為「新仁學」的建構與歷史價值〉,《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第三十三卷第三期(2004年5月)。
宋榮培:〈康有為「仁」的哲學與烏托邦〉,《鵝湖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一期(2012
    年7月)。
林芝安:〈張如月:一位單身母親的告白〉,《康健雜誌》第19期(2000年5月)。
范玉秋:〈康有為「新仁學」的建構與歷史價值〉,《求是學刊》第三十卷第二期
    (2004年3月)
孫效智:〈安樂死的倫理反省〉,《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四十五期。
馬永康:〈康有為與“公理”〉,《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陳其泰:〈廖平與晚清今文經學〉,《清史研究》,1996年1期。
楊濟襄:〈「三世」觀點在康有為學術思想中的爭議與新詮〉,《經學研究期刊》第
    十一期(2011年10月)。
魏義霞:〈近代視界中的仁愛──兼論近代哲學家對仁愛思想的創新〉,《社會科
    學戰線》2009年02期。
羅久蓉:〈康有為的歷史觀及其對時局與傳統的看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集刊》,第十四期(1985年6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91.234.19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91.234.19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