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1115-16593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1115-165933
論文名稱
Title
唐代飲食文化研究
A Study of Eating Culture in Tang Dynas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51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7-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9-04
關鍵字
Keywords
茶詩、唐代、茶文化、酒令、酒詩、飲食文化、酒文化
Tang Dynasty, Tea Culture, Drinkers'wager game, Wine Poetry, Tea Poetry, Wine Culture, Eating Cultur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6407 次,被下載 243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640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432 times.
中文摘要
唐代國土疆域廣袤,經濟富裕、社會安定,加上各類食材物資之豐富,為唐代飲食文化,帶來空前的繁榮與發展。本論文通過唐代飲食文化之時間和空間的論述,詳細分析唐代飲食的各種具體面相。以餐食、茶、酒作為主要的論述主體,冀望能勾勒唐人飲食文化之盛況。
唐代餐食文化,主要論述唐代主食和副食。主食以麵食、米食為主,副食則以蔬菜、水果、肉類、漁產等類作研究探索,藉以瞭解唐代餐食文化的各種飲食活動。唐代餐食文化之多樣化,促使人們不再單一追求飲食的食用功效與烹調技藝,而在保持飲食主體功能的同時,能更加注重飲食的養生保健。
唐酒之釀造,不僅品類增多,製麴技術的進步,亦使唐酒的品質更加優良。釀製者逐漸增多,從唐宮廷及官府之專釀酒坊,至民間之民營酒坊,甚而家庭自釀,佳釀名酒處處有,顯示出唐人好酒之風。以酒入詩,寫出不少酒詩名篇,而流傳千古。
茶作為一種飲料,唐代上從宮廷,下至庶人,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須的飲品。茶聖陸羽畢生追求飲茶之藝術,與孜孜不倦的努力推廣,使得茶飲在唐代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是一種追求生活藝術的方式。唐代茶詩數量之多,冠於歷朝。啜茗品味生命意境與生活情趣,讓茶香涵泳詩人墨客之雅興,而成就唐人優美的詩茶文化。
飲食在唐代,已發展到一個高峰,不僅人們注重飲食的鑽研,也是文化趨勢的一種表現。探討唐代飲食文化,以瞭解唐代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與華麗的唐代詩歌文學,可以讓我們真正體會出唐代飲食文化之美。
Abstract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eating cul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with respect to diet and spac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specific surface of the Tang Dynasty diet is formulated. The eating culture is explored by the perspectives of meals, wine and tea.

The points of social class, ethnicity, geography of Tang Dynasty are initially explored in the first section. As the eating culture is the process that people adapt to the nature environment.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all contribute in varied eating culture.

People take noodles and rice as the main meals in Tang Dynasty. Side-dishes can be vegetables, fruit, meat and fish. The food ingredients are rich caused by the vast territory. Due to the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s and frequent contacts with other races lived in the near region, the eating cultural reflects its diversity in Tang Dynasty. Tang people not only focus on the selection of food ingredients, but also the cooking skills. People no longer look for simple diet,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health care and well-beings.

Drinking culture is another chapter in Tang Dynasty. The drinking culture has various break-troughs. Not only the brewing skill improved and invented largely, the wine quality improves. Not only official sectors brew new kinds of wines, the public also set up lots of different workshops, even the households have the skill to brew their own wines. With the advent of wine brewing skills, wine poets also been edits during the wine party. There are lots good works been done for promoting the wine culture. People enjoy themselves by reading it out during the wine party.

Wine, it can be used to reflect the feelings and ease anxiety. Drinking and editing the poets is a fashion in Tang Dynasty. Poems warm up the revelry during the party and wine strives up writers’creativeness. Tang Dynasty poets are particularly fond of wines. The categories of wine can be white wine, green wine, or amber liquor. While its strong aroma is a mellowness, the wine poetries reflects contents as rolling stones and have vivid scene.

Tea culture flourishes in Tang Dynasty. It is reflected by the manufacturing skills of tea sets and the making of tea leafs. As well,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al prosperity in Tang Dynasty all impact on the habit of tea tasting. Tea is served as a beverage from normal to upper level classes. The Tea guru, Lu Yu, spends his life in driving the art of tea culture. He also promotes the pursuit of life class and living taste.

Tea activ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art both promote the idea of tea poetry in Tang Dynasty. This thesis constructs the contents of tea poetry in three perspectives of growing, making and tasting the tea. There are many poets who edit many tea poems. The level of creativity reach the peak time in this Dynasty. Contents of tea poems cover tea sip, life enrichment, making friends by having tea party and many other related matters. The tea art reflects by different angles of art, painting and music play.

In conclusion, the diet, wine and tea culture reach the peak time in Tang Dynasty. It reflects the flourished time when the time people week for better life and high quality of living styles. The culture essences reflect in the colorful, splender and rich contents of literatur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i
序文………………………………………………………………………………ii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 v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5
第三節 研究文獻概述………………………………………………………8
一、古籍文獻概述…………………………………………………………8
二、近代有關唐代飲食研究之重要著作……………………………2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39
第貳章 唐代飲食文化背景…………………………………43
第一節 身分與飲食………………………………………………………43
一、皇帝與貴族…………………………………………………………43
二、官吏與富豪…………………………………………………………47
三、平民與士卒…………………………………………………………48
四、貧民與奴婢…………………………………………………………50
第二節 民族與飲食………………………………………………………52
一、飲食文化的胡化……………………………………………………52
二、邊地民族的飲食特點………………………………………………55
第三節 宗教與飲食……………………………………………………… 58
第四節 地域與飲食……………………………………………………… 61
一、 主食………………………………………………………………… 61
二、副食……………………………………………………………………66
第參章 唐代餐食文化………………………………………………73
第一節 唐代麵食……………………………………………………………73
一、蒸餅……………………………………………………………………76
二、胡餅……………………………………………………………………82
三、湯餅……………………………………………………………………88
第二節 唐代米食……………………………………………………………95
一、飯類食物………………………………………………………………96
二、 粥類食物……………………………………………………………118
三、粽類食物……………………………………………………………123
第三節 唐代肉食…………………………………………………………126
一、畜肉…………………………………………………………………129
二、禽肉…………………………………………………………………138
第四節 唐代水產………………………………………………………142
一、魚類…………………………………………………………………145
二、甲殼類………………………………………………………………150
第五節 唐代蔬菜………………………………………………………156
一、園圃蔬菜……………………………………………………………158
二、野菜…………………………………………………………………174
第六節 唐代水果………………………………………………………187
第肆章 唐代酒文化………………………………………………211
第一節 酒之淵源與釀造……………………………………………211
一、酒之淵源……………………………………………………………212
二、酒之釀造……………………………………………………………217
第二節 唐代酒具…………………………………………………………235
一、 瓷器類酒具………………………………………………………240
二、 玉石類酒具………………………………………………………249
三、 金銀類酒具………………………………………………………253
四、 其他材質酒具……………………………………………………256
第三節 唐代名酒…………………………………………………………261
一、宮廷名酒……………………………………………………………262
二、異域名酒……………………………………………………………267
三、傳統名酒……………………………………………………………271
第四節 唐代酒令…………………………………………………………280
一、酒令溯源……………………………………………………………281
二、酒令類型…………………………………………………………284
三、酒令功能…………………………………………………………299
第伍章 唐代酒詩…………………………………………………303
第一節 宴飲酒詩…………………………………………………………303
一、宮廷宴飲酒詩………………………………………………………303
二、軍中宴飲酒詩………………………………………………………311
三、歌舞遊戲酒詩………………………………………………………316
第二節 送別酒詩…………………………………………………………324
第三節 品酒詩……………………………………………………………341
一、白酒……………………………………………………………………341
二、綠酒……………………………………………………………………345
三、琥珀酒………………………………………………………………353
第陸章 唐代茶文化……………………………………………359
第一節 茶之淵源與製造……………………………………………359
第二節 唐代茶具………………………………………………………377
一、完備配套的民間茶具……………………………………………380
二、金碧輝煌的宮廷茶具……………………………………………391
三、捩翠融青的秘色瓷茶具…………………………………………412
第三節 唐代名茶…………………………………………………… 415
一、名家論名茶…………………………………………………………415
二、代表性的名茶………………………………………………………416
第柒章 唐代茶詩………………………………………………… 431
第一節 採茶詩……………………………………………………………432
第二節 製茶詩……………………………………………………………440
第三節 品茶詩……………………………………………………………452
第捌章 結論……………………………………………………………465
參考書目……………………………………………………………………47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說明:
一、 本論文參考書目分為「古籍」、「專著」、「期刊」和「博碩士論文」四類。
二、「專著」、「期刊」和「博碩士論文」以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列;「古籍」
以朝代先後順序排列,再以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列。
一、 古籍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冊6,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戰國〕孟軻著,〔漢〕趙岐注:《孟子》,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戰國〕墨翟:《墨子》,收於王雲五編《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真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74年。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漢〕桓寬:《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崔寔:《四民月令》,臺北:藝文出版社,1970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漢〕葛洪作,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劉向撰,盧元駿註譯:《新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漢〕劉向編,王守謙等譯註:《戰國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漢〕劉安編,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劉熙:《釋名》,收於王雲五編《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晉〕郭璞:《爾雅》,收於王雲五編《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收於王雲五編《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南朝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南朝梁〕吳均之:《續齊諧記》,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唐〕元結:《元次山文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元稹:《元氏長慶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王維:《王右丞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玄奘口述,〔唐〕辯機撰:《大唐西域記》,收於王雲五編《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岑參:《岑嘉州集》,收入〔清〕阮元編《宛委別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唐〕岑參:《岑嘉州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李荃:《太白陰經》,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唐〕杜牧:《樊川文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沈既濟:《任氏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唐〕孟郊:《孟東野詩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孟郊撰,邱燮友、李建崑校注:《孟郊詩集校注》,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唐〕孟棨:《本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姚思廉:《梁書》,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柳宗元撰,〔宋〕童宗說注釋,〔宋〕張敦頤音辯:《註釋音辯唐柳先生集》卷,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段公路:《北戶錄》,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范攄《雲谿友議》,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韋應物:《韋江州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台北:地球出版社,1975年。
〔唐〕孫棨:《北里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高適:《高常侍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康駢:《劇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張九齡等撰,〔唐〕李林甫等注:《唐六典》,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職官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張說、蕭嵩等奉敕撰:《大唐開元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張鷟:《遊仙窟》,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唐〕皎然:《皎然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陸羽:《茶經》,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陸龜蒙:《甫里先生文集》,收於王雲五編《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馮贄:《雲仙雜記》,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楊曄:《膳夫經》,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唐〕趙璘:《因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劉恂:《嶺表錄異》,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劉禹錫:《劉夢得文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樊綽:《蠻書》,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韓鄂:《四時纂要》,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農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韓愈撰,〔宋〕朱熹考異,〔宋〕王伯大音釋:《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日〕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收於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台北:華宇出版社,佛曆2528年。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南漢〕王定保:《唐摭言》,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南唐〕尉遲:《中朝故事》,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讜:《唐語林》,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史能之纂修:《咸淳重修毗陵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宋〕李石:《續博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李昉:《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高承:《事物紀原》,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江蘇:上海書店,1989年。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台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宋〕陳達叟等撰:《飲饌譜錄二十二種》,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宋〕陶穀:《清異錄》,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陸游:《陸氏南唐書》,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鈔類.載記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收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錢易:《南部新書》,收於任繼愈、傅璇琮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收入於《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時間不明。
〔明〕胡震亨:《唐詩談叢》,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農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陶宗儀:《說郛》,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沈自南:《藝林匯考》,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袁枚:《隨園食單》,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清〕董誥等輯:《欽定全唐文》,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專著
A.W.Logue著,游恆山譯:《飲食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6年。
Velben,Thorstein Bande著,朱登譯:《有閑階級論》,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年。
丁濤、蔣力生主編:《中國歷代名食薈賞》,南昌:江西教育,1999年。
於川:《談茶說藝—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於良子:《翰墨茗香》,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年。
於關亭:《認識中國喝茶文化的第一本書》,臺北:宇河文化出版社,2004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天中衲子:《茶與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王子輝:《隋唐五代烹飪史綱》,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
王小盾:《唐代酒令藝術—關於敦煌舞譜、早期文人詞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王仁湘:《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王仁湘:《珍饈玉饌:古代飲食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仁湘:《飲食之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王仁湘、楊煥新:《飲茶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
王仁湘:《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青島:青島出版社,2012年。
王仁興:《中國年節食俗》,北京:旅遊出版社,1987年。
王仁興:《中國飲食結構史概論》,北京:食品研究所,1990年。
王仁興:《中國飲食談古》,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5年。
王世禎:《酒話漫談》,臺北:喜年來出版社,1984年。
王旭烽:《瑞草之國:中華茶文化隨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利華:《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
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
王明珂主編:《鼎鼐文明:古代飲食史》,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王明德、王子輝:《中國古代飲食》,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玲:《中國茶文化》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
王家廣:《唐人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國安、要英編著:《茶與中國文化》,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0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王從仁:《中國茶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王從仁:《茶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學泰:《華夏飲食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王賽時:《吃喝玩樂》,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年。
王賽時:《唐代飲食》,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王賽時:《漢唐流風:中國古代生活習俗面面觀:吃喝玩樂》,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年。
王鎮恆、王廣智主編:《中國名茶志》,北京:中國農業,2000年。
四川省民俗學會編:《川菜文化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民俗文化編寫組編:《物之語》,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民俗文化編寫組編:《食之語》,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民俗文化編寫組編:《飲之語》,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日〕石毛直道著,趙榮光譯:《飲食文明論》,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
仲富蘭主編:《圖說中國百年社會變遷:服飾、飲食、民居》,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任半塘:《唐聲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
伍仁福編著:《中國茶療》,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
安鼎編著:《飲食本草:現代家庭膳食指南》,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4年。
〔美〕安德森著,馬孆、劉東譯、劉東審校:《中國食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朱世英主編:《中國茶文化辭典》,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朱永和:《中國飲食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朱自振、沈漢:《中國茶酒文化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朱希祥、王從仁:《酒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朱保鏞、章克昌:《中國酒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
朱啟新:《中國古代漢族節日風情》,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何滿子:《中國酒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佘彥焱編著:《中國歷代茶具》,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3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餘悅:《中國茶韻》,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吳澎主編:《中國飲食文化》,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年。
吳龍輝譯注:《醉鄉日月—飲酒藝術經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吳覺農:《茶經述評》,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
呂建文:《中國古代宴飲禮儀》,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伯胤:《品味清香:茶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宋華亭等撰文:《海納百川土著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宋德熹:《唐史識小:社會與文化的探索》,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
宋鎮豪:《夏商社會文化史(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李山:《詩經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李元洛等撰文,談譚、梁瑞彬主編:《神仙缽裡辣椒舞》,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李志慧:《中國社會生活叢書.飲食篇―終歲醇釀味不移》,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
李東印:《民族食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
李春光:《吃的歷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浩:《唐代園林別業考論》,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斌城主編:《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華瑞:《中華酒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維冰、周愛東著:《揚州食話》,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杜文玉:《夜宴圖—浮華背後的五代十國》,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
杜文玉、林興霞編著:《圖說中國古代飲食》,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3年。
杜金鵬、焦天龍、楊哲峰編著:《中國古代酒具》,上海:上海文化,1998年。
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汪廣松:《市井裏的茶酒雜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
車前子:《好吃》,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阮浩耕主編:《茶之初四種》,浙江:攝影出版社,2001年。
葉學益編著:《茶苑:講述茶文化》,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4年。
周文棠:《茶道》,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
周文棠:《茶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
坪林茶葉博物館編著:《茶典 = Tea book》,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宗白華、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日〕岡倉天心著,張喚民譯:《說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
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永匡:《食道.官道.醫道—中國古代飲食文化透視》,西安:人民出版社,1989年。
邱國珍:《中國傳統食俗》,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
邱龐同:《中國菜餚史》,青島:青島出版社,2001年。
邱龐同:《飲食雜俎:中國飲食烹飪研究》,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
長弓、國豔主編:《中國酒文化大觀》,濟南:山東人民,2001年。
姚偉鈞:《中國飲食文化探源》,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姚偉鈞:《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姚國坤、薑堉發、陳佩珍:《中國茶文化遺跡》,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
姚國坤、胡小軍編著:《中國古代茶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
柏凡:《中國茶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
胡小軍:《茶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
胡山源:《古今茶事》,上海:世界書局,1941年。
胡山源:《古今酒事》,上海:世界書局,1939年。
胡德生:《中國古代傢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苑洪琪:《中國的宮廷飲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範勇、張建世著:《中國年節文化》,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郎擎霄:《中國民食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唐存才:《茶與茶藝鑑賞》,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
席坤:《中國飲食》,長春:時代文藝,2009年。
徐少華:《中國酒與傳統文化》,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年。
徐文苑:《中國飲食文化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光耀等撰文:《燕趙鄉炊孤煙直》,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徐海榮主編:《中國茶事大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徐康主編:《紅油勁舞覓蜀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徐連達:《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耀焜:《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臺北:萬卷樓,2007年。
孫家洲、馬利清主編:《酒史與酒文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秦浩編著:《茶藝》,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2001年。
高啟安:《唐五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高樹田:《吃在汴梁.開封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崔樂泉:《忘優清樂----古代游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康樂:《佛教與素食》,臺北:三民,2001年。
張文昌:《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宋安娜主編:《九方食匯天津衛》,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張宏庸編纂:《陸羽研究資料彙編》,桃園:茶學文學出版社,1985年。
張征雁、王仁湘:《昨日盛宴—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昆華主編:《七彩雲南鄉廚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張亮采:《中國風俗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張起鈞:《烹調原理》,臺北:新天地,1979年。
張鐵忠:《飲食文化與中醫學》,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
梁子:《中國唐宋茶道》,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畢寶魁編著:《隋唐生活略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2年。
莊晚芳:《中國茶史散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年。
連鎮娟:《中國茶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
郭孟良:《中國茶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郭孟良:《中國茶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郭泮溪:《中國飲酒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閆艷:《唐詩食品詞與語言與文化之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陳文華:《長江流域茶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
陳香白:《中國茶文化》,太原:山西人民,2002年。
陳素貞:《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以詩歌為例的考察》,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初探》,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年。
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發展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陳詔:《中國饌食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陳椽:《茶業通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年。
陳君慧主編:《中華酒典》,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社,2013年。
陶文治:《中國烹飪史略》,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
傅允生、徐吉軍、盧敦基:《中國酒文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傅璿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曾縱野:《中國飲饌史(第一冊)》,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
湯一編著:《茶品》,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
程建君等撰文,田中禾、程建君主編:《平民百姓的宴席情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程啟坤、楊招棣、姚國坤:《陸羽茶經解讀與點校》,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程啟坤、姚國坤、張莉穎編著:《茶及茶文化二十一講》,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
舒婷等撰文,王炳根主編:《海味山珍話閩韻》,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華祥、王玫編著:《節日用唐詩》,瀋陽:遼海出版社,2002年。
馮柳堂:《中國歷代民食政策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馮藝主編:《冰泉老灶壯鄉情》,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黃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黃正建:《唐代食衣住行》,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黃玉將:《酒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
黃志根主編:《中華茶文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黃純豔:《宋代茶法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黃清連:《酒與中國文化》,臺北:文建會,1999年。
黃清連:《酒與中國文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
楊文騏:《中國飲食文化和食品工業發展簡史》,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年。
楊文騏:《中國飲食民俗學》,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年。
萬建中:《中國飲食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萬建中:《飲食與中國文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
葉羽晴川主編:《茶緣》,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
葛景春:《詩酒風流賦華章—唐詩與酒》,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董尚勝、王建榮編著:《茶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
裘紀平:《茶經圖說》,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年。
廖美雲:《唐伎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漢唐、李靜波、崔鳳琦編著:《飲酒用唐詩》,瀋陽:遼海出版社,2002年。
熊四智:《中國烹飪學概論》,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熊四智:《中國飲食詩文大典》,青島:青島出版社,1995年。
臧嶸、王宏凱等著:《中國隋唐五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趙榮光:《中國飲食娛樂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趙榮光:《中國飲食器具發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趙榮光:《中華飲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趙榮光:《中華酒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趙榮光:《中國料食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趙榮光:《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趙榮光:《中國飲食史論》,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趙睿才:《唐詩與民俗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劉志強:《舌尖上的飲食文化》,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年。
劉初棠:《中國古代酒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昭瑞:《中國古代飲茶藝術》,臺北:博遠出版社,2002年。
劉軍、莫福山、吳雅芝:《中國古代的酒與飲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劉修明:《中國古代飲茶與茶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劉淑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劉富道主編:《白湯濃汁品江漢》,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劉揚忠:《詩與酒》,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潘百齊編著:《全唐詩精華分類鑑賞集成》,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
蔡鎮楚:《中國品茶詩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蔣雲舫:《杯中乾坤》,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鄧友梅等撰文,陳新增主編:《天子腳下的百姓吃食》,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鄭志敏:《細說唐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黎虎主編:《漢唐飲食文化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黎福清:《中國酒器文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
燕治國主編:《白案上的麵食舞蹈》,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間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篠田統著,高桂林等譯:《中國食物史研究》,北京:中國商業,1987年。
韓勝寶編著:《華夏酒文化尋根》,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年。
韓廣澤、李岩齡:《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鴻宇編著:《悠悠茶香》,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
叢書編委會編撰:《中國酒文化》,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年。
羅伯健:《口腹交響曲—古代飲食》,臺北:萬卷樓,2000年。
羅啟榮、何文丹主編:《中國酒文化大觀》,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
關劍平:《中國文化新論叢書―茶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鐘敬文主編,韓養民等著:《中國民俗史(隋唐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龔建華:《中國茶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
龔國強:《與日月同輝―中國古代金銀器》,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三、期刊
丁以壽:〈中國茶道義解〉,《農業考古》(1998年),第2期,頁20-22。
丁以壽:〈中國飲茶法源流考〉,《農業考古》(1999年),第2期,頁120-125。
丁以壽:〈中華茶道概念詮釋〉,《農業考古》(2004年),第4期,頁97-102。
尹榮方:〈「南燭」與食「烏飯」習俗〉,《文史知識》(2012年),第8期,頁100-106。
王佺:〈唐代薦舉之制與文人幹謁之風〉,《齊魯學刊》(2010年),第5期,頁123-128。
王明珂:〈食物、身體與族群邊界〉,收入張玉欣總編輯:《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飲食基金會,2000年。
王河:〈唐代茶文與茶雜著述略〉,《農業考古》(2000年),第2期,頁66-70。
王洪軍:〈唐代的飲茶風習—唐代茶葉史研究之三〉,《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頁72-78。
王雪飛:〈唐朝繁榮的城市文化娛樂生活及對今天的啟示〉,《大連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頁19-21。
王賽時:〈唐代的飲食店〉,《烹調知識》(2000年),第10期,頁32-33。
王賽時:〈唐代的節宴〉,《烹調知識》(1999年),第11期,頁28-29。
王巖:〈中國食文化的發生機制〉,《社會學研究》(1989年),第4期,頁33-34。
甘懷真:〈唐代官人的宦遊生活—以經濟生活為中心〉,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田紅娜:〈從《全唐詩》看唐代鄉村家庭生活的飲食〉,《魅力中國》(2010年),第14期,頁245-247。
皮朝綱:〈論「味」—中國古代飲食文化與中國古代美學的本質特徵〉,《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頁46-51。
朱應皋、沈新林:〈飲食文化對中國小說發展作用初探〉,《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頁100-104。
餘悅:〈「茶禪一味」的三重境界〉,《農業考古》(2004年),第4期,頁211-215。
吳受琚:〈唐代道教飲食文化〉,《宗教哲學》(1995年4月),第1卷第2期,頁153-161。
吳家闊:〈中國茶道五境〉,《農業考古》(1997年),第2期,頁83-90。
李正宇:〈敦煌飲食文化研究開發的若干思考〉,《敦煌研究》(2002年),第6期,頁53-55。
李肖:〈論唐朝飲食文化的基本特徵〉,《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頁74-78。
李肖:〈論唐朝嶺南的飲食文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5期,頁65-69
馮先銘:〈從文獻看唐宋以來飲茶風尚及陶瓷茶具的演變〉,《文物》(1963年),第1期,頁8-15。
李霖、葉依能:〈我國古代釀酒技術的發展〉,《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頁38-44。
李豐楙:〈節慶祭典的供物與中國飲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觀的節慶飲食〉,收入林慶弧主編:《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6年。
汪小洋:〈漢代墓葬繪畫「宴飲圖」考釋〉,《藝術百家》(2008年),第4期,頁72-85。
沈一帆〈美食.美器.文化—從唐代的幾種代表食器看幾個文化現象〉,《藝苑》(2010年),第3期,頁85-87。
沈松勤:〈唐代酒令與令詞〉,《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頁65-73。
周蘇平、李桂民:〈唐代的飲茶與茶道〉,《華夏文化》(1998年),第4期,頁43-45。
孟晉:〈唐都長安休閒娛樂文化發展的背景考察〉,《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頁14-16。
林永匡、王熹:〈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初探〉,《中州學刊》(1989年),第2期,頁70-75。
武玉秀:〈試論唐代宮廷宴飲風俗及其影響〉,《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頁61-66。
青木正兒撰,林水福譯:〈用匙吃飯考〉,《聯合文學》(1996年),第12卷第5期,頁126-127。
南方朔:〈饗宴禮儀和文學的對話〉,收入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
姚偉鈞:〈三國魏晉南北朝的飲食文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90-93。
姚偉鈞:〈茶與中國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60-66。
姚偉鈞:〈漢唐飲食制度考論〉,《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頁79-84。
姚傳鈞:〈漢唐佛道飲食習俗初探〉,《浙江學刊》(1998年),第3期,頁100-103。
薑玉芳:〈愁與醉無醒—杜甫與唐代酒文化〉,《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頁94-115。
薑傳松:〈科舉筵宴--鄉試鹿鳴宴探究〉,《東方人文學誌》(2009年9月),第8卷第3期,頁187-210。
拜根興:〈飲食與唐代官場〉,《人文雜志》(1994年),第1期,頁93-96。
孫機:〈唐宋時代的茶具與酒具〉,《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2年),頁113-123。
徐連達:〈隋唐的酒事、酒宴與酒令〉,《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3期,頁4-9。
祖隆:〈北宋京畿之吃喝文明〉,《中原文獻》(1971年),第3卷第11期,頁10-14。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地區的麵粉加工業〉,《中國經濟史研究》(2011年),第1期,頁104-111。
馬嘉善:〈中國茶道美學初探〉,《農業考古》(2005年),第2期,頁53-57。
高天成:〈從唐長安節序民俗文化看大唐精神〉,《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頁36-40。
高啟安、王璽玉:〈唐五代敦煌人的飲食品種研究—敦煌飲食文化研究之三〉,《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頁60-71。
高啟安、索黛:〈唐五代敦煌飲食中的餅淺探—敦煌飲食文化研究之二〉,《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頁76-87。
高啟安:〈唐五代敦煌人的飲酒習俗述論〉,《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頁82-89。
高啟安:〈唐五代敦煌僧人飲食的幾個名詞解釋〉,《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頁132-136。
張平:〈唐代的露酒〉,《唐都學刊》(1994年),第3期,頁17。
張勃、李學娟:〈唐代節日特徵述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頁98-104。
張敏:〈杜甫送別詩略論〉,《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頁77-85。
張清宏:〈唐代飲茶之風〉,《茶葉》(2001年),第4期,頁54-55。
張萍:〈唐代長安的飲食生活〉,收入《唐史論叢(第6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萍:〈唐代飲食文化中的道教色彩〉,《蘭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頁110-115。
張雁南:〈唐代中上層社會消費方式變革析論〉,《殷都學刊》(2009年),第2期,頁47-52。
張雁南:〈唐代服務業奢侈性消費探析—以青樓妓業為例〉,《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48-54。
張雁南:〈唐代社會群體消費行為特徵分析〉,《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頁32-37。
張雁南:〈唐代炫耀性消費異化析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頁120-127。
張雁南:〈唐代消費結構優化趨勢及其實現途徑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頁89-94。
張雁南:〈唐代消費觀念變化析論〉,《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頁13-17。
張雁南:〈唐代商品經濟與消費結構關係探析〉,《思想戰線》(2007年),第4期,頁137-138。
張劍光、張潔:〈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準和結構研究〉,《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2期,頁143-152。
曹隆恭:〈關於中國小麥的起源問題〉,《農業考古》(1983年),第1期,頁19-24。
梁子:〈法門寺唐代茶文化研究綜述〉,《農業考古》(1999年),第2期,頁47-49。
許木柱、簡美玲:〈飲食與文化—人類學觀點的回顧與展望〉,收入林慶弧主編:《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6年。
許倬雲:〈周代的衣、食、住、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6年),第47卷第3期,頁503-535。
陳文華:〈論中國的茶藝及其在中國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兼談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發展方向〉,《中國農史》(2005年),第3期,頁3-11。
陳衍德:〈唐後期奢侈性消費的社會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2期,頁15-20。
陳偉明:〈唐宋時期飲食業發展初探〉,《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頁56-64。
陳偉明:〈唐宋華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初探〉,《東南文化》(1992年),第2期,頁243-247。
陳詔:〈唐代的燒尾宴〉,收入《美食尋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陳蜀玉:〈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研究中的兩個問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 年),第6期,頁188-190。
傅及光:〈唐代茶文化探究〉,《嘉義大學通識學報》(2005年),第3期,頁181-202。
傅及光:〈唐代茶畫、茶碑、茶帖之研究〉,《高餐通識教育學刊》(2006年),第3期,頁169-189。
傅及光:〈唐代茶詩之研究〉,《嘉義大學通識學報》(2006年),第4期,頁141-170。
曾慶均:〈中國茶道簡論〉,《東南文化》(1992年),第2期,頁248-252。
程喜霖:〈唐陸羽《茶經》與茶道—兼論其對日本飲茶文化的影響〉,《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頁58-67。
馮振奇:〈漢代宴飲助樂習俗〉,《南都學壇》(2009年),第6期,頁24-25。
黃正建:〈敦煌文書與唐五代北方地區飲食生活(主食)〉,收入《唐長孺教授八十大壽紀念專輯》,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
黃永健:〈從李白的觴詠看唐代的酒文化〉,《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頁25-33。
黃純豔:〈再論唐代茶法〉,《思想戰線》(2002年),第2期,頁70-74。
楊嘉:〈從飲食描寫看杜詩對俗文化題材的開拓〉,《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頁110-115。
葛曉音:〈論初盛唐文人的幹謁方式〉,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董希文:〈唐代酒業政策探析〉,《齊魯學刊》(1998年),第4期,頁82-86。
賈俊俠:〈古代關中主要糧食作物的變遷〉,《唐都學刊》(1990年),第3期,頁60-66。
賈麥明:〈軍吏宴飲畫像磚〉,《故宮文物月刊》(1990年12月),第93期,頁86-87。 錢劍夫:〈大酺考〉,收入朱東潤等編:《中華文史論叢(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廖寶秀:〈從考古出土飲器論唐代的飲茶文化〉,《故宮學術季刊》(1991年春季號),第8卷第3期,頁1-58。
劉衍軍:〈狂歡化與唐代節俗詩歌〉,《名作欣賞》(2009年),第29期,頁33-35。
劉媛:〈唐代三令節考與文人宴集詩〉,《棗莊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頁73-77。
劉銓:〈文人與茶〉,《商業文化》(1998年),第5期,頁57-58。
劉學忠:〈中國古代茶館考論〉,《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5期,頁120-125。
劉樸兵:〈略論唐宋飲食文化的差異〉,《殷都學刊》(2008年),第3期,頁50-54。
劉樸兵:〈試論唐宋飲食美學的發展〉,《農業考古》(2009年),第4期,頁256-266。
滕桂華:〈豪邁雄壯 奇偉瑰麗—岑參西域送別詩簡析〉,《伊犁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頁87-89。
鄭培凱:〈人間相約事春茶—茶飲歷史的回顧〉,《當代》(1998年),第16期,頁22-45。
鄭瑛珠、劉振峰:〈唐律中的「食品安全條例」簡析〉,《蘭臺世界》(2009年),第12期,頁63-64。
黎虎:〈唐代的酒肆及其經營方式〉,《浙江學刊》(1998年),第3期,頁104-109。
閻莉:〈從飲食文化看大唐世風流變〉,《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頁67-69。
謝泉:〈淺談唐代的「曲江」詩〉,《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78-82。
龔鵬程:〈飲饌社會學〉,收入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
四、博碩士論文
(一)臺灣地區
王啟屏:《宋代的食羊文化》,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餘瑞如:《李白飲酒詩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吳秋慧:《唐代宴飲詩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吳秋慧:《唐詩中夫婦情誼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吳美玉:《唐代宴飲文化初探》,臺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吳瓊玫:《唐詩魚類意象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呂瑞萍:《宋代詠茶詞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欣錫:《杜甫巴蜀詩「生活」題材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李書群:《唐代飲食風氣及其對文學影響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李淑雲:《味覺饗宴:「茶」在現代散文中的情境塑造》,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沈芬好:《白居易詩集中季節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士鈞:《儀禮酒儀探賾》,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珍瑩:《唐代茶詩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林梧衛:《李白詩歌酒意象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淑桂:《唐代飲酒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邵承芬:《唐代江南道研究-以經濟發展為探討重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金正奎:《中韓兩國飲茶禮俗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胡俊媛:《台灣茶文化的萌芽與發展--兼論本土文化之形構》,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送銘池:《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事物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事物分析》,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張巍騰:《台灣當代飲食散文的流變(1949-2008)》,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郭忠豪:《食物製作與品饌文化--萬曆-乾隆間江南的飲食生活》,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欽育:《唐代茶業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陳懷心:《李白飲酒詩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傅及光:《唐代茶文化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曾佩芬:《鄉飲酒禮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曾淑蓉:《唐代詠舞詩感覺書寫研究》,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游麗雲:《怎樣情色?如何文學?—台灣飲食文學中的情色話語》,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中維:《杜甫送別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黃明正:《中日飲茶文化的比較研究─發展與特質的探討》,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所碩士論文,1997年。
黃信榮:《蘇軾茶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楊婷雅:《盛世縮影-唐代曲江研究》,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廖姿婷:《貓空的茶:一個發展角度的文化產業考察》,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廖建智:《明代茶文化藝術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趙國光:《唐代官場文化與飲酒生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蔡秀敏:《唐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蔡叔珍:《白居易「閒適」詩研究—以「情性」為考察基點》,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蔣作貞:《唐人飲茶風尚-兼論茶的產銷、茶法、製造》,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鄭金明:《六朝歲時節日之研究—以《荊楚歲時記》為中心》,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淑娟:《台灣飲食散文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賴孟潔:《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謝慧美:《張籍詩呈現之唐代社會風情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簡子強:《唐代士人長安宴遊綜論》,新北市: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嚴茹蕙:《唐日令中所見節假生活初探》,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蘇鵲翹:《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二)大陸地區
李肖:《論唐宋飲食文化的嬗變》,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
金吉子:《中國歷代茶詩研究》,韓國:嶺南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張潔:《唐代城市消費經濟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梁桂林:《出土茶具文物與唐代茶文化》,北京:中國西北農業大學,1999年。
彭康華:《唐代物質賞賜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曾美月:《唐代宴樂活動類型考》,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靳小龍:《唐代市場消費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