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3100-11152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3100-111523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歷代「變革」之研究--經典、變革者與變革範例之綜合探討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0-06-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0-08-03
關鍵字
Keywords
高學識門檻、派系、體制變置、先王、經典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6 次,被下載 218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188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擬以歷代的變法改革作為審視的對象,期能抉發中國歷來面對國族命運或文化變革時所探取的因應模式。首先,本文將針對歷來變法改革中常被引用的理論依據作分析,在這個部份中,我們選擇《周禮》和《公羊》兩書作為研究對象。其次,我們將針對改革者的個人特質作探討,在這方面,我們擬以商鞅、王莽、王安石和康有為四人作為主要的探討對象。接著,針對改革變法的實際案例作探討,本文選擇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漢化、王安石變法和戊戌變法為討論重點。此外,本文另外對太平天國與國父革命作為體制外改革的範例,以求對「變法改革」主題之完整。
《公羊》史評、三統說和三世說呈現了以下的對比:
1.在心態上,《公羊》史評是「向後的」;漢代三統說是「當下的」;清末三世說則是以「向前的」為主軸。
2.在模式上,《公羊》史評以「對比」或「評斷」為關係;漢代三統說在功能設計上是「輔助與制衡」(生剋)關係,但在內容上則各自分立,不相統屬;清末三世說則是「進步」關係,彰顯出其不可躐等的單向延續性。
3.在宗旨上,《公羊》史評是「恢復」,意欲回歸周制、回復往昔的美好;漢代三統說則是「自創」,要開一代之典章;清末三世說乃重「學習」,以救自己危亡之厄。
4.在挑戰與回應上,《公羊》史評屬「亂世之撥亂反正」;漢代三統說屬「盛世之制禮作樂」;清末三世說乃「亂世之脫胎換骨」。
《周禮》的這一套體系具備的特點有:空間架構上的完美,六官中垂直與平行交叉建立而成的型態,各部門職務配置的細密龐雜,以及各職務工作與技藝資料的詳細記載,這四個要點共同構成了《周禮》高居改革聖典的原因。在內容上,《周禮》以其繁複的職官配置和豐富的職能資料,提供了變法改革者改造既有制度時的重要參考。
對變革者的人格特質,可對比如下:商鞅與王安石的差異,在於「刻」與「躁」;王安石與康有為的差異,在於「爭」與「聚」;康有為與商鞅的差異,在於「文」與「質」;商鞅與王莽的差異,在於「實」與「迂」;王莽與王安石的差異,在於「抑」與「揚」;王莽與康有為的差異,在於「退」與「進」。
在體制內的變法類型上,商鞅變法讓人了解到政策的貫徹與改革高效率之間的關聯;北魏孝文帝漢化則示範了一場文化吸收或文化仿製的橋段,是我們探討文化與文化對話的好教材;王安石變法所衍申的新、舊黨爭,是了解派系運作在改革中扮演何種地位的極佳範列;至於戊戌變法則提供一種「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另類模式,主要的變法雖然一時功敗垂成,但卻引發出一種思考人類文明的大格局精神。
體制外改革部分,太平天國屬改朝換代,國父革命才稱得上革命。革命之前須先有改朝換代的過程,其目的乃在於達到類似的時空變置的效果,這我們可以稱之為「朝代變置」。但革命所欲改革的,常是舊有的政治體制,那是一種對舊政體的全面變置,這種新、舊體制的對立與變置,便成了改朝換代與革命的不同點。若說改朝換代是一種「朝代變置」,則革命可姑且稱之為「政體變置」,它透過新舊體制的交替,達到變法改革的目的。
本文總結歷代變革有四型,可轉化成四種新型態:
1.「復古型」變革可轉化為「本土型」變革。
2.「新知型」變革可轉化為「多元型」變革。
3.「鬥爭型」變革可轉化為「政黨型」變革。
4.「強勢型」變革可轉化為「除弊型」變革。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公羊的模式  13
第一節 《公羊》的史評特色 13
(一)「個人的」史評與「歷史的」史評 14
      (二)漢學、宋學與《公羊》之解經 19
      (三)《公羊》之「文化的」史評 21
第二節 「三統說」的模式 31
(一)「三統」的由來與涵意 32
      (二)「陰陽五行」互動模式之探討 35
      (三)《公羊》之「太平的建制」特色 44
第三節 「三世說」的模式 47
(一)「內外」的涵意及其轉移 47
      (二)「三世」的時空特色及學者所提之不同模式 51
      (三)「現在」、「過去」與「未來」三世的定位 56
第四節 結語 66
第三章  周禮的內容  80
第一節 《周禮》的考據問題 81
(一)三種《周禮》的作者與年代 81
      (二)兩類《周禮》的制度來源 85
第二節 《周禮》的「制度」義 87
(一)《儀禮》的制度義 87
      (二)《周禮》的制度義 88
第三節 《周禮》架構的理想 91
(一)《周禮》均衡對稱的結構 92
      (二)《周禮》等比數列的結構 94
第四節 《周禮》內容的豐富 96
(一)《周禮》職務配置的細密 96
      (二)《周禮》職能介紹的專業 100
第五節 結語 104
第四章  人格特質的分析  115
第一節 商 鞅 115
(一)高傲與投機的個人性情 116
      (二)刻薄與寡恩的政治手段 121
第二節 王 莽 124
(一)由守禮而來的「擬道德」 124
      (二)由守書而來的「擬智慧」 128
第三節 王安石 132
(一)「法其意」與善辯的靈活性 132
      (二)執拗與不可溝通的僵固面 134
第四節 康有為 140
(一)以意逆志的學術活潑 142
      (二)生死以之的政治專一 147
第五章 變法個案的探討-體制內類型  160
第一節 商鞅變法 160
(一)國家富強與時代趨勢的「二合一」 161
      (二)實效與量化的變法原則 163
第二節 北魏孝文帝漢化 171
(一)政治優勢與文化弱勢 172
      (二)「環境變置」的手法 177
      (三)「實際存在」的改革目標 180
第三節 王安石變法 182
(一)派系介入與王安石性格的互動 183
      (二)統制型經濟或擴張性經濟 190
      (三)變法時期的官僚類型 192
第四節 戊戌變法 195
(一)「高學識門檻」的改革特色 195
      (二)政治與學術分合的三階段及其影響 198
      (三)由「理解脫序」到「文化國際主義者」 205
第五節 結語 209
第六章 變法個案的探討-體制外類型  220
第一節 改朝換代與革命 221
(一)「革命」的傳統涵義 221
      (二)「革命」與「改朝換代」的區別 223
      (三)「革命」意涵的衍變 224
第二節 太平天國在近代變革中的意義 226
(一)傳統型的組成團隊 227
      (二)反智識的運動特質 231
      (三)以改朝換代為革命 235
第三節 國父建立的革命範例 238
(一)辛亥革命的兩大要素:政權轉移與制度變革 238
      (二)從改朝換代到革命 240
第四節 結語 244
第七章 結 論 248
第一節 變法改革的各層面 248
(一)理想堅持與事務經歷 248
      (二)複製模仿與創新求變 251
      (三)得君行道(改革)與以勢迫君(革命) 255
      (四)攸關政策與攸關利益 257
      (五)文與質 260
第二節 四種傳統改革模型與其現代模型 264

參考書目 26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按筆劃順序排列)
壹、傳統典籍
《文史通義》清•章學誠著。華世出版社,民國69年9月,初版。
《王安石年譜三種》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1月,第一版。
《公羊解詁》漢•何休解詁。新興書局,民國71年8月。
《左傳會箋》日•竹添光鴻撰。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3年1月,初版。
《史記會注考證》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考註。洪氏出版社,民國71年。
《朱子語類》宋•朱熹著。文津出版社,民國77年,初版。
《周禮今註今譯》林尹註譯。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4月四版。
《春秋經傳集解》晉•杜預注。新興書局。民國68年8月版。
《荀子集釋》李滌生著。學生書局,民國73年9月,修訂三版。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2年3月,初版。
《清史稿》趙爾巽等撰。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載集》宋•張載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2年9月,初版。
《新唐書》,藝文印書館。
《漢書》漢•班固著。藝文印書館。
《臨川集》宋•王安石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
《魏書》,藝文印書館。
《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啟明書局。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5年3月,初版。
《欒城集》宋•蘇轍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

參、近人著作
《十三經概論》蔣伯潛著。學海出版社。
《太平天國史》羅爾綱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9月,第一版。
《太平天國史稿》羅爾綱著。1993年11月,第一版。出版社未詳。
《太平天國的興亡》李振宗編著。正中書局,民國75年12月,臺初版。
《太平天國的歷史和思想》王慶成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月,第一版。
《太平天國資料匯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第一版。
《文明論衡》余英時著。高原出版社。出版日期未詳。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11月,臺八版。
《中國近代史論文集》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第一版。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余英時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年1月初版。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余英時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3年2月,再版。
《中國思想史論集》徐復觀著。學生書局,民國72年8月,臺五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唐君毅著。學生書局,民國73年2月,全集校訂版。
《中國歷代改革者》李沛誠著。湖南省新華書店,1995年4月,第二次印刷。
《中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史》何德章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古史辨》第五冊,顧頡剛等著。出版社及出版日期未詳。
《戊戌思潮縱橫論》吳廷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左傳導讀》張高評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1年10月,初版。
《左傳禮說》張其淦著。力行書局,民國15年排印本。
《立國的宏規》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4月。
《史學與傳統》余英時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75年10月,初版五刷。
《宋代政治史》林瑞翰著。正中書局,民國78年7月,臺初版。
《宋遼金元歷史論文集》李則芬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11月,初版。
《近代中國的變局》郭廷以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年6月,初版。
《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民族主義》李國祁等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69年6月,初版。
《兩晉南北朝史》,臺灣開明書店。出版日期未詳。
《兩漢思想史》卷二,徐復觀著。學生書局,民國68年9月,再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錢穆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2年9月,臺三版。
《春秋公羊傳要義》李新霖著。文津出版社,民國78年5月。
《政道與治道》牟宗三著。學生書局,民國72年10月,再版。
《思想與人物》林毓生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10月,第二次印行。
《思辯錄》勞思光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1月,初版。
《翁同龢與戊戌維新》蕭公權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7月。
《秦漢史》,錢穆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10月,五版。
《國史大綱》錢穆著。民國74年5月,修訂十二版。
《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阮芝生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民國58年8月,初版。
《從平城到洛陽》逯耀東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4年8月第三次印行。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傅偉勳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2年,二版。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傅偉勳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9年7月,初版。
《從傳統到現代》金耀基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72年10月,增訂十版。
《清末的公羊思想》孫春在著。商務印書館,民國88年,初版。
《清末革命與君憲的論爭》亓冰峰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9),民國69年6月,再版。
《清代公羊學》陳其泰著。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4月,第一版。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2月,臺一版。
《康有為研究論集》劉善章、劉忠世主編。青島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商鞅及其學派》鄭良樹著。學生書局,民國76年8月,初版。
《晚清變法思想論叢》汪榮祖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3年9月,第二次印行。
《新學偽經考》康有為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日期未詳。
《偽書通考》張心澂著。鼎文書局,民國62年10月,初版。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黃仁宇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78年。
《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余英時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9月,初版。
《歷史哲學》牟宗三著。學生書局,民國73年2月,臺六版。
《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唐長孺著。出版社及出版日期未詳。

肆、單篇論文
〈王安石曾布與北宋晚期官僚的類型〉劉子健著。收錄於《宋史研究集》第三輯,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73年1月,再版。
〈從王安石的先王觀念看他與宋神宗的關係〉張元著,收錄於《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三輯,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84年2月。
〈晚清變法思想之淵源與發展〉汪榮祖著。收錄於《中國史學論文選集》,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5年12月,再版。

伍、翻譯著作
《西方的沒落》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著,陳曉林譯。桂冠圖書有限公
 司,民國64年10月再版。
《歷史研究》湯恩比(Arnold Toynbee)著,陳曉林譯。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民國73年4月,四版。
《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安海姆(Rudolf Arnheim)著,李長俊譯。雄獅圖書公司,民國71年9月,再版修訂。
《中國政治的變與常》( Lucian W . Pye )著,胡祖慶譯。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1年5月,二版二刷。

陸、網路著作
〈北魏孝文帝遷洛漢化在我國國史上的意義〉陳子仁著。1998年7月22日。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黃仁宇著。
〈如何確定新時代的歷史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黃仁宇著。發表於《新語絲》電子雜誌1997年5期至9期。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