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3114-11303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3114-113034
論文名稱
Title
《三言》中儒家人性觀研究
The Study of Confucian Human Nature in”San-Ye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7-2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9-03
關鍵字
Keywords
人性觀、接受視野、馮夢龍、儒家
Feng Meng Long, Confucian, human nature, reader’ interpret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4 次,被下載 12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25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書寫脈絡,以傳統儒家「人性論」揭開序幕,就晚明「尊情尚性」的學術思潮,作為時代背景的論述依據。以馮夢龍編纂的「三言」話本小說,進行「人性」主題的探究。其研究取徑如下: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就時代背景、小說功能、筆者角度三大面向討論。在研究主題上,連結「儒家人性論」及「西方康德人性論」二者關係,就前人的文獻探討,作為開啟主文之序言。第二章筆者將儒家人性本質「由低至高」層次依序討論:一、是以「生之謂性」引向「道德他律」為主要途徑,以先秦告子、荀子、程朱理學為主。二、「修己以敬」,人可以透過自覺修養的方式,發揮「自律」的道德意識,以先秦孔孟、陸王心學為主。三、人性本質的超越,肯定儒家實踐道德的修養工夫,並以晚明李贄思想,說明人具「私心」乃天理之性。第三章進入「三言」文本,根據新儒家牟宗三先生人性論,將「三言」故事人物的人性展現,分成「欲望橫流」、「才質情性」、「道德實踐」三部分以茲討論。第四章就「三言」故事情節的人性主題,分成「人性歷煉過程」、「勸善懲惡」、「情感歸屬」三大主題,以敘事學的情節序列發展軸線,說明人性展現與其特質意涵。第五章從馮夢龍自身作品、及其編纂的相關著作中,瞭解作者創作理念。從讀者接受視野,曉喻「警世教化」對於社會的重要性,以期達到儒家道德意識,對於廣大市民的薰染習正。第六章結論,以「善」與「惡」-作為小說人物「道德意識」的價值判準,歸結出「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及「無關善惡」三類,並小說人物受到明代思潮影響,和儒家人性觀呈現「交集」與「相離二種情態。
Abstract
This study starts with the conventional theory of Confucian human nature and then applies the academic trends of respecting a person’s natural temperaments in thelate Ming Dynasty as the basis of the arguments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human nature with Feng Meng Long's San-Yen.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a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func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s and the author. The theme is the connection of the theory of Confucian human nature and Kant'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llustrated with literature review.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 human nature from the lowest degree of moral status to the highest, that is, transforming the most primitive human nature to the moral discipline based on Gaozi, XunZi, and Zhu Xi's theories, exercising self-discipline with self-awareness based on Confucius, Menicus and Lu-Wang’s temperament theories, and overcoming the most innate human nature, approving Confucianism's moral practic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llustrating selfishness is the human nature according to Li Zhi’s theory in late Ming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proceeds to the text of San-Ye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s' nature in San-Yen from their insatiable desire, temperaments and moral practice according to Mou Zhongsan's Neo-Confucian theory. The forth chapter divides the plot into the process of the making of the human nature, encouraging virtue and punishing evil, and sense of belonging to reveal the character’s temperaments and its connotation following plot development. The fifth chapter provides Feng Meng Long's writing concept from his own writings and other relevant works he compiled.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ng people to adhere to morality from readers' interpretation in order to reach the standard of Confucian morality and thus curb the majority's moral weakness. The final chapter employs good and evil as a standard of value to criticize the characters' morality in San-Yen, and concludes that humans are born good, that humans are born evil, and that human are born neither good nor evil. Last but not least, the views on human nature of the characters in San-Yen are partially matched with and partially detached from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ing Dynasty's trend of though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論文審定書…………………………………………………………………………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主題與法………………………………………………………6
第三節 文獻探討……………………………………………………………8

第二章 中國文化傳統中儒家人性本質之探討…………………………………15
第一節 生之謂性:引向道德他律…………………………………………15
第二節 修己以敬:道德自律………………………………………………19
第三節 人人皆可為堯舜:人性本質的超越………………………………23

第三章 「三言」故事人物的人性展現…………………………………………29
第一節 欲望橫流……………………………………………………………29
一、情色薰心……………………………………………………………29
二、貪財無厭……………………………………………………………34
三、利祿權位……………………………………………………………38
第二節 才質情性……………………………………………………………42
一、儀容聲色……………………………………………………………43
二、性格表徵……………………………………………………………46
三、雅俗氣質……………………………………………………………50
第三節 道德實踐……………………………………………………………55
一、孝悌事親……………………………………………………………55
二、忠信處世……………………………………………………………59
三、仁義朗現……………………………………………………………63

第四章 「三言」故事情節的人性主題…………………………………………68
第一節 人性歷煉過程………………………………………………………69
一、遭遇劫難……………………………………………………………69
二、否極泰來……………………………………………………………75
三、指引救助……………………………………………………………79
四、踐仁成聖……………………………………………………………82
第二節 勸善懲惡……………………………………………………………84
一、自食惡果……………………………………………………………85
二、行善積德……………………………………………………………88
三、斷獄訟冤……………………………………………………………91
第三節 情感歸屬……………………………………………………………94
一、佳人婚戀……………………………………………………………94
二、豔遇私情……………………………………………………………97
三、異類婚戀……………………………………………………………100

第五章 「三言」創作意識與接受視野的人性觀………………………………106
第一節 作者的創作自覺…………………………………………………108
一、以「情貞」作為醒世的核心………………………………………110
二、以「情俠」作為世情的觀照………………………………………112
第二節 接受視野中警世的教化意涵……………………………………114
一、父子有親……………………………………………………………115
二、君臣有義……………………………………………………………116
三、夫婦有別……………………………………………………………117
四、長幼有序……………………………………………………………119
五、朋友有信……………………………………………………………120

第六章 結論………………………………………………………………………123

參考書目……………………………………………………………………………12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古籍
(漢)王充:《論衡》,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中華書局,1978。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中華書局,1973 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駟集解:《史記》,北京:中華出版社,1989 年。
(魏)劉劭:《人物志》,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 年。
(魏)王弼注:《周易》,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 年。
(魏)王肅註:《孔子家語》,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年。
(晉)郭璞撰:〈釋訓〉,《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年。
(宋)朱熹撰:《朱子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宋)陸九淵:《象山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79 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 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 年。
(明)李贄:《藏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 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年。
(明)王守仁,王雲五主編:《王文成公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明)黃孟威:《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總部,1991 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 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出版,2001 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清)焦循撰:《孟子正義》,臺北:中華書局,1979 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文史哲出版社,1990 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98 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臺北:長安出版,1979 年。
(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臺北:中華書局,1976 年。

二、馮夢龍作品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
1989 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
1989 年。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上下》,臺北:三民書
局,1989 年。
(明)馮夢龍評輯,周方、胡慧斌校點:《馮夢龍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

三、近人著作(按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楊家駱主編:《十三經注疏補正》,臺北:編者出版,1963 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9 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 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年。
萬心權,蔡愛仁註:《大學中庸精注》,臺北:正中書局,1976 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年。
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
康德著,牟宗三譯著:《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
康德著,牟宗三譯著:《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出版社,1983 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年。
葉慶炳:《古典小說評論》,臺北:幼獅出版社,1985 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年。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年。
孫振青:《宋明道學》,臺北:千華出版,1986 年。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年。
楊祖漢著:《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 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88 年。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上》,臺北:新地出版社,1988 年。
夏志清:《貪嗔痴愛-從古典小說看中國女性》,臺北:師大書苑,1989 年。
羅素(Russeell Bertrand):《權力論》,臺北:遠流出版,1989 年。
許春金:《犯罪學》,臺北:三民書局,1990 年。
李明輝著:《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年。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十四—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臺北:學生書局,1991 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1992 年。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年。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產生》,
臺北:桂冠出版,1992 年。
陸樹侖:《馮夢龍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年。
黃應貴:《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1995 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6 年。
梁慶寅釋義:《牟子理惑論》,高雄:佛光出版,1996 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1996 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1998 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漫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聶付生:《馮夢龍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年。
龔篤清:《馮夢龍新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2003 年。
余安邦主編,《情、欲与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03 年。
劉志琴:《晚明史論-重新認識末世衰變》,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2004 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6
年。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帝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2006
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7 年。
約翰‧伯杰著(John Berger),戴行鉞譯:《藝術觀賞之道》,臺北:商務印書館,
2008 年。
愛德華.佛斯特(Forster, Edward Morgan)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城邦出版社,2008 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年。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 年。

四、期刊論文(按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牟宗三:〈陽明學是孟子學(上)〉,《鵝湖月刊》創刊號,1975 年。
周群:〈馮夢龍的文學思想及其儒學根源〉《寧波大學學報》第13 卷第4 期,2000
年。
吳光正、胡元翎:〈「三言」發跡變泰型故事的母題分析〉,《海南大學學報》第
19 卷第1 期,2001 年。
邵敏:〈明代儒學基調的轉變對馮夢龍小說編制的影響〉,《安徽師大學報》,第4
卷第38 期,2010 年。

五、學位論文(按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73 年。
孫效智:《牟宗三疏解儒家人性論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7 年。
黃良德:〈孟荀人性要義─論人性存有價值〉,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0 年。
陳曉蓁:《三言人物心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0 年。
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4 年。
柳志傑:《「三言」評點教化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4 年。
劉淑娟:〈馮夢龍通俗文學志業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6 年。
林岱瑩:《唐代異類婚戀小說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 年。
許雪珠:〈《三言》中儒釋道思想與庶民文化試探〉,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毛金素:〈傳承與嬗變─從「三言」探析儒家榮辱道德觀〉,新竹:玄奘大學中國
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 年。
曾冠榮:〈明末情色民歌研究-以馮夢龍所輯民歌為範圍〉,臺中:靜宜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吳珮嫣:〈《三言》人物形象研究—以違反道德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曹嘉玲:〈儒家生死學─以《論語》為核心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
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2 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