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4109-11420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4109-114207
論文名稱
Title
社會階級與性別對立-以1949-2000的台灣社會為例
Social Class and Gender Opposition:The Study of Taiwan 1949-2000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7-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8-04
關鍵字
Keywords
性別對立、階級、女性主義、父權
PATRIARCHY, CLASS, GENDER OPPOSITION, FEMINIS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60 次,被下載 4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6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2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本文旨在透過光復後的台灣的經濟發展分期來看社會階級的演變,以及利用階級理論分析階級對立的成因,而以父權與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性別對立的因素。研究方法係採用歷史研究法與文獻分析法來探討兩者是否為相同本質的兩項事物,而能否用同樣的解決途徑去化解對立的情況呢?
本文將焦點鎖定於「財富」,階級與性別皆是由於財富分配不平均而有了上下從屬關係。階級因而有上層階級剝削下層階級的現象,性別也因為男性掌控了經濟權進而更加鞏固父權的體制,造成女性權力的喪失。然而,要解決這兩項難題並不容易,長久的時間已經使其成為穩固的社會結構,尤其台灣仍然偏向資本主義盛行的經濟型態,自由經濟與傳統父權價值的交互影響之下,除了產生階級結構,更使得女性遭受勞動市場與家庭中的雙重剝削與屈居不平等的地位。
幾十年來,階級型態一直處於變動狀態,直到近幾年,經濟結構變遷的腳步不再快速,中產階級並沒有消失,仍然穩定發展且有增多的趨勢,但是向上流動的管道卻不那麼順暢了,更重要的是上層對於下層階級的剝削與衝突以及貧富差距的拉大。因此國家開始著手改善此情況,除了改善勞工較無權力的窘境,制定保護勞工的法令以改善勞資雙方原來不平等的關係之外,更以社會政策將財富所得重分配以縮小貧富差距。性別方面,由於婦女意識的崛起,組成婦女相關的社會利益團體,藉著她們持續的努力、政治變動與經濟結構的改變,還有法律的強制性保障之下,比起過去兩性極度不平等的情況已經有大幅的改善。
本文分析階級衝突與性別對立的情況與主要因素,而改善的方法除了實際的規範,最重要的還是觀念的轉變,而這必須透過家庭與學校的教育才能達到。人類最終的目標是要創造和諧共存的社會,雖然終點不是一蹴可幾,但是只要持續努力,和諧社會是指日可待的。
Abstract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observe the evolvement of social classes through different economic stages after the restoration of Taiwan. Also, this study applied class theory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class antagonism, and view the factors of gender opposition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s of patriarchy and feminism. The research methods applied in this study were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probed into whether both of them have identical quality, and if there is one approach that can solve the situation of oppositions.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fortune,” both classes and genders have subordinate relationships due to the unequal fortune distributions. Therefore higher classes would exploit lower classes, and because of males dominate the power of economics to consolidate their patriarchy therefore cause the loss of female rights. However, it is not easy to solve these two issues. The social structure has been secured for long time.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pattern in Taiwan deviates to capitalism, under the inter-effects of liberal economics and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value, not only has created the class structure, but also let females suffer from the duplicate exploitations from labor market and family therefore are reluctant to be placed at an unequal position.
The class has been altered for decades however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has slowed down in recent year. The middle class didn’t vanish, but steadily progressed and has a tendency of increasing. However the up-flowing channel is not that smooth. Most important is that the exploita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upper level classes and lower classes and the expansion of poverty gap.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make improvements on the situation, not only improved the labors’ rights, established labor protection acts in order to reform the uneq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bors and capitals. But also re-arrange the fortune with social policies to diminish the poverty gap. As for gender issue, due to the raise of feminism, with consistent efforts of these newly formed feminist social interest group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variations, and legal protections, the uneq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nders has improved substantiall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major cause of class antagonism and gender oppositions, except for substantial rule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improvement is to alternation of concepts requires to be achieved through family and school education. The ultimate goal of all human beings is to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ety, though the purpose is unable to be reached in just one step, however with consistent striv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can be expected so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 6
第五節 章節安排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9
第一節 性別相關理論 9
第一項、女性主義理論 9
第二項、父權主義理論 14
第三項、性別支配理論 17
第二節 台灣婦女運動 18
第一項、1980年代之前 18
第二項、1980年代 20
第三項、1990年代之後 21
第三節 階級理論 22
第一項、史坦恩社會理論 23
第二項、馬克思階級理論 24
第三項、韋伯社會階層化理論 24
第四節 研究理論流程圖 26
第三章 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階級與性別對立情形 29
第一節 農業社會(1950至1960年代) 30
第一項、階級 30
第二項、性別 32
第三項、小結 33
第二節 工業社會(1960至1970年代) 33
第一項、階級 33
第二項、性別 36
第三項、小結 39
第三節 服務業社會(1980年代) 40
第一項、階級 40
第二項、性別 43
第三項、小結 47
第四節 資訊業社會(1990年代末至今) 48
第一項、階級 48
第二項、性別 49
第三項、小結 53
第五節 階級對立和性別對立有何本質上之差異 53
第四章 法律體系如何回應性別對立的問題 57
第一節 關於性別平等之大法官解釋 57
第一項、 釋字第365號解釋 57
第二項、 釋字第410號解釋 59
第三項、 釋字第452號解釋 62
第四項、 釋字第457號解釋 64
第五項、 釋字第554號解釋 66
第二節 勞動市場性別平等之法律-兩性工作平等法 69
第一項、兩性工作平等法之立法背景 69
第二項、兩性工作平等法之意涵 71
第三項、兩性工作平等法之內容剖析 72
第三節 家庭性別平等之法律-從「家務有給」到「自由處分金」 79
第五章 婦女團體與社會運動 83
第一節 大呼口號之首部曲 83
第二節 形成壓力之二部曲 84
第三節 參與其中之三部曲 85
第四節 社會利益團體與性別平等法制的關係 8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階級和諧等於性別和諧 91
第一項、柔性改革-社會面 93
第二項、強制性手段-法律面 94
第三項、中庸之道-政策面 97
第二節 研究建議-從自我利益到公共利益 99
參考文獻 103
附 錄 11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文>

一、書籍

Norma Diamond著;林佳瑩譯(1986),台灣的婦女與工業。收錄於丁庭宇、馬康莊主編(1986),臺灣社會變遷的經驗 : 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威士曼文化。
王振寰(2002),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
呂秀蓮(1976),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
Judah Matras著;李明譯(1990),社會不平等-社會階層化與流動,台北:桂冠。
袁方主編、林萬億審訂(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黃俊傑(2006),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Lorenz von Stein著;張道義譯(2008),國家學體系:社會理論,台北:聯經。
張晉芬(1995),綿綿此恨,可有絕期?-女性工作困境之剖析。收錄於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文化。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上野千鶴子著;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Susan A. Basow著;劉秀娟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
劉毓秀(1995),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
謝臥龍(1996),兩性、文化與社會,台北:心理。
Seabrook, Jeremy著;譚天譯(2002),階級:揭穿社會標籤迷思,台北:書林。
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二、論文

林奕華(2007),民主化與社會階級:台灣案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妙虹(2002),戰後台灣的婦女社會地位(1970-2000),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周玟琪(1994),影響台灣地區家庭家務分工因素之探討,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商永齡(2002),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兩性工作平等法知覺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宛寧(2002),地方政府施行兩性工作平等法之研究:南投縣個案分析,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謝靉倫(1999),誰的婦女政策?我國婦女政策中「婦女」的論述分析(1949-2000),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研討會論文集

何錦堂(2000),台灣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之挑戰與契機,第五屆東亞國際研討會。
郭玲惠(1998),解讀民法親屬編,第三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女人VS父權法律—剖析民法親屬編座談會論文集。
陳美華(1999),社會運動團體與立法院的互動—婦女運動團體推動男女平權立法的經驗,台北:國策研究院,「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立法院─新國會、新規範、新挑戰研討會」,民國88年3月8日。
蘇芊玲(1998),家庭教育─兩性平等教育的基石,台北:教育部,「全國家庭教育研討會」,民國87年3月11,12日。
嚴祥鸞(1999),台灣勞動市場的性別化分工:回顧與展望,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

四、期刊

女性學學會(1995),「女人連線力量大」,婦女新知,第154期,頁3。
王宏仁(1999),「一九五0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6期,頁1-43。
王家英(1994),「八十年代台灣階級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3卷第3期,頁37-74。
呂玉暇、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70年代和90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第10期,頁41-94。
呂玉瑕(1983),「婦女就業與家庭角色、權力結構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6期,頁111-143。
呂啟元(2002),「論民法第一千零十八條之一-從家務有給制至自由處分金」,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1-060號。
呂啟元(2002),「關於「家務有給制」立法草案之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憲政(析)091-021號。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第24期,頁59-88。
林慧芬(2002),「從我國法定夫妻財產制修正案談家務有價意義」,國政政策論壇,第2卷第7期,頁161-168
柯志明(1988),「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以社會主義中國與資本主義台灣為案例之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頁11-52。
周碧娥(1987),「台灣地區婦女政治參與的變遷」,社區發展季刊,第37期,頁13-25。
莊雪芳(2008),「婚姻與家務分工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第72期。
陳玉華、伊慶春、呂玉瑕(2000),「婦女家庭地位之研究」,台灣社會學刊第24期,頁1-58。
許嘉猷(1987),「台灣的階級結構」,中國社會學刊,第11期,頁25-60。
黃淑玲(2003),「男子性與喝花酒文化:以Bourdieu性別支配理論為分析架構」,台灣社會學,第5期,頁73-132。
黃昭元(1997),「單身條款的法律效力」,勞資關係,第179期,頁23-31。
黃煥榮(2007),「突破玻璃天花板—女性行政菁英事業生涯發展的問題與展望」,國家菁英季刊,第3卷第4期,頁85-108。
張志堯(2003),「雙薪家庭中階級與夫妻全力關係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第17期,頁187-221。
婦女新知(1995a),「還我財產權—女人釋憲行動II」,婦女新知,第154期,頁12-13。
婦女新知(1995c),「三八大行動」,婦女新知,第155期,頁1-12。
曾意琇(2003),「與〝性〞何干?!-通姦除罪化背後的正義之爭」,網路社會學通訊,第29期。
楊瓊樺(2001),「從家庭的權力轉變談家庭決策和家務分工」,網路社會學通訊,第19期。
顏美姿(2008),「婚姻家庭與性別平等變遷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第73期。
簡文吟、薛承泰(1996),「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人口學刊,第17期,頁113-134。
賴爾柔、黃馨慧(1995),「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1期:頁10-18。


<英文>

一、書籍

Blood, Robert O., & Donald, M. Wolfe(1960)“Husbands and Wives: The Dynamics ofMarried Living,” New York: Free Press.
Goode, W. J.(1982). “The Family (2nd ed.) ,”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itchell, J., (1971). Women’s estates. England:Tenguin books.
Naff, K. C. (1997). Colliding with a glass ceiling: Barriers to the advancement of women and minorities. in Carolyn Ban & Norma M. Riccucci (eds.) Public Personnal Management: Current Concerns Future Challenges 2nd, Longman Pub Group.
Ollenburger, J.,& Moore, H.(1992). “A Sociology of Woman: The Intersection of Patriarchy, Capitalism and Coloniz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二、期刊論文

Brines, J.(1994). “Employment Resources and Housework in Canada.”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4, pp.19-30.
Coverman, S.(1983). “Gender, Domestic Labor Time, and Wage Inequality.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pp.623-637.
Gallin, R.(1984). “The Entry of Chinese Women into the Rural Labor Force: A Case Study from Taiwan. ” Signs, 9(3), pp.383-397.
U.S. Department of Labor (1997). The Glass Ceiling Initiative: Are There Cracks in the Ceiling?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Labor Employment Standards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Federal Contract Compliance Programs.


<其他參考資料>

行政院勞委會新聞稿「97年女性僱用及婦女就業概況」
-http://statdb.cla.gov.tw/html/com/980306新聞稿.doc。
台灣服務業聯網-服務業發展現況
-http://www.twcsi.org.tw/columnpage/service/situation.aspx。
台灣婦女資訊網之「兩性工作平等法三讀通過」
-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workright/index2.htm。
台灣婦女資訊網「女性人身安全:工作場所性騷擾」
-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workplace.htm#1。
法務部新聞稿「法務部表示積極推動民法親屬編夫妻財產制修正案之進度」
-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7358&ctNode=79&mp=001。
國民大會網站之相關法規
-http://www.na.gov.tw/ch/law/LawView.jsp?itemid=9&titleid=46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7.184.90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7.184.9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