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5103-22064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5103-220642
論文名稱
Title
從受限者觀點探討限制發展地區損失補償機制-以壽山自然公園為例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7-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8-05
關鍵字
Keywords
限制發展地區、受限者、損失補償、壽山自然公園自治條例
Shou-shen National Park Self-Rule, The Regulated, Restricted Area, Compens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2 次,被下載 138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382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以保護自然環境資源及降低人為引發天然災害可能性等目的,將國土劃設為「可發展區」及「限制發展區」。本研究從被限制者之觀點出發,以壽山自然公園為研究範圍,探討被限制者對限制發展區損失補償機制之意見;藉此初步瞭解限制發展地區民眾對於損失補償之認知及意見,以作為限制發展區損失補償機制之採行建議。
本研究先就從管制政策及民眾參與之相關理論、限制發展地區損失補償理論基礎、以及整理目前學者建構之損失補償機制三方面理論為基礎,另外配合壽山自然公園之管理辦法-壽山自然公園自治條例之內容,及該條例對公園範圍內受限者之影響,以問卷調查分析之形式,探討壽山自然公園受限者對於限制發展區損失補償機制之意見。
研究所得結果有以下幾點:
一、壽山自然公園受限者對自治條例相關資訊僅對「禁限建」較為瞭解,其他資訊則多不瞭解。
二、權益損失部分,受訪者普遍認為使用方面受到的權益損失最為嚴重。
三、損失補償機制部分:經由問卷調查之結果,民眾對於損失補償機制意見如下:
1.補償原則以「盡量保障被管制者財產及權益方面之損失」最重要。
2.補償對象則是以「以受限者個人為主,依受限者權益損失的內容及程度進行補償」。
3.補償基準部分傾向以「市場價格」為換算基準。
4.影響補償額度因素則為「使用方面被管制所造成的損失程度」。
5.損失補償方式部分,受訪者仍普遍傾向以「發放補償金」之方式為主;另外民眾對於「自然資源地方自治」此方式又較其他損失補償方式為民眾所認同,因此政府若將來採行補償機制時,可針對此方式進行評估。



Abstract
Abstract
Council For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Executive Yuan established a new land-use scheme in Nation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lan on the purpose of preventing the resource depletion and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resulting from improper land-use activities. In the land-use scheme the land resources are identified as ‘developable areas’ and ‘restricted areas’ according to their importance and fragility. The restricted areas are imposed strict land-use regulations for the purposes of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preservation. Thus, this research worked on the bases of the regulated’s opinions.
This research starts with discussing the regulation policy theory, the literature on the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n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invaded land property rights should be compensated, and for suggesting how to compensate if the compensation is required. Finally, this research applied the framework to the Shoushen National Park to discuss whether the land property rights invaded by the regulations should be compensated and what kind of compensation would be appropriate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內容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管制政策理論 9
第二節 限制發展地區概述 18
第三節 限制發展地區管制及補償理論基礎 25
第四節 限制發展地區損失補償機制 33
第三章 壽山自然公園概述與分析 43
第一節 壽山自然公園現況 43
第二節 壽山自然公園劃設為限制發展地區類型 46
第三節 壽山自然公園受限者權益受損內涵 51
第四章 研究設計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53
第二節 研究變項與資料分析方法 56
第三節 問卷設計與調查計畫 67
第五章 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75
第一節 居民基本屬性與分析 75
第二節 居民對管制政策之政策瞭解度 82
第三節 居民權益損失之內涵 85
第四節 居民基本屬性與政策瞭解度類群、權益損失構面類型 及損失補償機制間關係 88
第五節 政策瞭解度類群與損失補償機制間關係 101
第六節 權益損失內涵構面與損失補償機制間關係 10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研究假設驗證 115
第二節 壽山自然公園整體分析與建議 119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123
參考文獻 127
附錄一 居民調查正式問卷 i
附錄二 居民調查前測問卷 vi
附錄三 壽山自然公園自治條例 x
附錄四 壽山自然公園劃界新聞 xii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王文宇(2000),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台北,元照出版社。
2.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3.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4.王菁雲(2001),議題導向之最適民眾參與技術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台北,巨流出版社。
6.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高雄,復文出版社。
7.朱志宏(1999),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8.江明修(1998),政策評估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
9.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5),環境敏感地區土地規劃與管理之研究。
10.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5),國土綜合開發研討會實錄。
11.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6),國土綜合開發計畫。
12.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8),全國國土與水資源會議。
1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行政發展處編(2002),91年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4.台灣省政府農林廳(1999),台灣農業年報。
15.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6.李允傑、丘昌泰(1999),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空大。
17.李鴻毅(1996),土地政策論,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18.李麗霞(1987),政策過程中民眾參與之角色─以杜邦事件為個案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19.何俊杰(2000),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第17期,頁45-54。
20.來璋(1985),平均地權理論與實踐,中國地政研究所四十週年紀念叢書。
21.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
22.林國慶(1992a),農業區劃分與財產權損失賠償之分析,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29卷,第2期,頁21-36。
23.林國慶(1992b),最適農地管制水準之決定-農地財產權管制理論,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29卷,第2期,頁55-62。
24.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進會。
25.林瑞穗(1978),都市社區鄰里關係社區團結與社區發展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第5期,頁38-62。
26.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7.林鍾沂(1991),公共事務的設計與執行,台北,幼獅出版社。
28.吳定(1998),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29.吳庚(1998),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
30.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出版社。
31.吳英明(1991),從政府管制論環保管制,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6卷第4期,頁47-48。
32.吳英明、曾憲郎(1994),都市發展與市民參與-高雄市為例,高雄市政府研考會專題研究報告。
33.吳濟華、屠世亮譯(1989),環境規劃與決策,Leonard Ortolano 原著。
34.卓佳慧(2000),從財產權觀點探討限制發展地區損失補償之問題,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35.施鴻志、周士雄(1996),都市計畫,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6.周鴻騰(2002),社會行銷於政策決策過程中之應用-以推動購物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37.姚思謙(1989),管制性政策執行過程之研究─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38.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等(1998),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39.高雄市政府建設局(2003),高雄壽山自然公園五大分區範圍線界定說明會會議資料。
40.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1993),柴山自然公園綱要計畫。
41.陳明燦(1999),我國農村地區農舍用地規劃制度之研究:管制政策的觀點,法商學報,第35期。
42.陳明燦(2000),我國農地移轉政策及利用問題之探討:以政策被管制者之觀點為基礎,行政暨政策學報,第2期,頁97-146。
43.陳明燦(2001),財產權保障、土地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台北,翰蘆圖書出版社。
44.陳建寧(1999),公民文化與地方發展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5.陳國勝(1999),警察權的行使與損失補償,律師雜誌,第234期,頁25-35。
46.張世賢、陳恆鈞(2001),公共政策─市場與政府觀點,頁181-182,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47.張泰煌(1998),從美國法律準徵收理論論財產權之保障,東吳法律學報,第11卷,第114-140期。
48.黃俊英(1999),企業研究方法,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東華書局。
49.黃書禮、蕭代基、馮君君等(2000),建立限制發展地區救助、補貼、補償、回饋制度與辦法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專案計畫。
50.葉俊榮(1992),「出賣環境權」:從五輕設廠的十五億「回饋基金」談起,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1期,頁17-34。
51.楊松齡(1992),財產權保障與公用徵收補償之研究,經社法治論叢,第9期,頁259-278。
52.詹彩鈺(2002),公共政策規劃之民眾參與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中酒廠舊址台中酒廠舊址保存與整體再發展」為例,私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53.蕭代基、黃書禮、馮君君等(2000),限制發展地區補償財源籌措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專案計畫。
54.賴宗裕(1998),民眾參與都市建設事務之意義與限制,人與地,第173卷,頁21-31。
55.賴燕玲(2000),農地變更使用管制與損失補償之研究─以被管制者的觀點為基礎,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56.謝慶達(1984),都市更新社區民眾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57.邊泰明(1997),限制發展土地之補償策略與財產權配置,土地經濟年刊,第8期,頁154-168。


英文部分:
1.Advisory Commissi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 (ACIR), (1980), Citizen Patisipation in the American Federal System Washindton D. C., 2.
2.Arnstien, S. R. (1977),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Politics of Technology, p240-243.
3.Baer, W. C. (1997), Toward design of regulation for built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4, 37.
4.Boulding, E. (1962), Conflict and Defence: A General Theory.
5.Bromley, D. W. (1991),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Property Rights and Public Policy, Oxford: Blackwall.
6.Coase, R. H.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1-44.
7.David Godschalk et al.1989: The Planner as Dispute Resolver: Concepts & Teaching Material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ispute Resolution, 1989), 3-5.
8.Demsetz, H. (1967),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47-359.
9.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bury Park, Sage.
10.Dror, Yehezkel (1971), Design For Policy Sciences,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Pub. Co.
11.Douglas, N. (1983),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Regulation: A Behavioral Approach, Br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12.Fagence, C. (1977),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Oxford: Pergamon Press, 275-326.
13.Fischel, W. A. (1987), The Economics of Zoning Laws: 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 to American Land Use Control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4.Garson, G. D. & Williams, J. D. (1982),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 Reading, Skill. Boston, Massachusetts, Aliny and Sacon, Inc.
15.Glass, J. J. (1979), Citizen Paticipation in Plan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s and Techniques, Jounals of APA, April, 180-189.
16.Glickfield, M. J. (1990), “Wipeouts Mitigation: Planning Prevention.” In J. DiMento (ed.), Wipeouts and Their Mitigation: The Changing Context for Land Use and Environmental Law, 61-85, Cambridge MA. :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17.Ingram, H. & Schneider, A. (1990), Improving Implementation though Framing Smarter Statute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10(1):73.
18.Meltsner, A. J. (1976), Policy Analysts in the Bureaucra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Rawls, J. (1999),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Belknap Press.
20.Ripley, R. B. & Franklin, G. A. (1976), Congress, the Bureaucracy, and Public Policy, Homewood, Ill.: Dorsey Press.
21.Simon, H. A. (1960), ”The New Science of Management Decision” N.Y.
22.Sharkansky, Ira. (1972), Public Administration: Policy-Making in Government Agency. Chicago: Markham.
23.Thompson, D. D. (1978), “An externality from governmentally owned property may be a nuisance or even a taking, ” in D. G.Hagman & D. J. Misczynski (eds.), Windfall for Wipeouts : Land Value Capture and Compensation, 203-221, Washington DC. : Planner Press.

網頁部分:
1.吳和融(1999),國家公園法及其修訂之我見,玉山國家公園簡訊,第40期,http://www.ysnp.gov.tw/library/9_9_2.asp?t=c&nid=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