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6103-14474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6103-144749
論文名稱
Title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網絡分析
Policy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olicy Making in Grade 1-9 Curriculu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7-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8-06
關鍵字
Keywords
課程綱要、九年一貫課程、十大基本能力、政策網絡、教科書、治理、利益團體
grade 1-9 curriculum, policy network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5 次,被下載 411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111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建構為「鬆綁、能力、多元、統整、賦權」的理念,基本上這是屬於「後現代的課程理論」﹔在去中心化、反權威、反體制、多元化的精神下,從差異性的立場,向同一性的普遍理性及極權宣戰。政策網絡的管理是政府與利益團體之間水平關係的整合,可以建立在任何政策部門或層次的運作上,以介入政策現有的關係型態、建立共識以及解決問題﹔政策網絡可以視為一個政策領域中國家與利益團體間互動關係的模式,也可以視為跳脫傳統官僚與市場機制外的另一種國家治理型態。
本研究以政策網絡為途徑,分析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以國家與利益團體區分政策行動者的屬性,以自主性、聚合性及動員能力為政策行動者權力特性的指標,分析九年一貫課程之宏觀、中層以及微觀層次的政策問題。其結果為:課程綱要的政策網絡,國家自主性低而利益團體自主性高,屬於風向標多元主義﹔學校選編教材的政策網絡,國家和利益團體的自主性均高,屬於政策社群﹔十大基本能力政策網絡則國家自主性高而利益團體自主性低,屬於國家統合主義的網絡類型。從三種不同層次的政策問題發現有不同類型的網絡型態,印證了政策網絡對國家機關視為不均質整體的假設。
分析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理念建構」與「政策規劃」各自分離的原因,研究者認為國家機關(教育部)完全屬於被動者的角色是主要因素﹔進而提出教改會的任務僅止於提出諮議報告的錯誤,以及推動課程綱要修訂的立法委員及民間團體,未能考量教育部結構性的特質以及改革者參與監督能量不足的事實﹔另外,研究者也提出應以教師再概念化課程以及集體尋求身分轉化的途徑,才能真正的落實課程的改革而不致於成為少數菁英的呼籲。其次,本研究提出應調整執行公共政策資源配置的比重,要讓政策理念的建構深入多數人民的心中﹔而對於台灣的民主治理,本研究提出政府應積極的與利益團體發展穩定互賴的網絡機制,減少行政作業的成本與獲得必要的協助,避免國家機關使用專制的權力以因應衝突﹔而利益團體也應建立自主性和強化競爭力,擺脫黨國與外圍團體體制的依賴,才能與國家機關在對等的基礎上進行政策協商、溝通,進而建立台灣公民社會的基礎。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 6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 8
壹、 研究架構 -------------------------------------------------- 8
貳、 研究方法 -------------------------------------------------- 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12
第二章 九年一貫課程之探討
第一節 課程理論之探討 ---------------------------------------------- 13
壹、 課程理論之演變   ----------------------------------------- 13
貳、 小結     ---------------------------------------------------- 23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之探討 --------------------------------------- 25
壹、 課程標準的批判  ------------------------------------------- 25
貳、 九年一貫課程之政策過程及內容   ------------------------------- 28
參、 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基礎   --------------------------------- 34
肆、 九年一貫課程的配套措施    --------------------------------- 40
伍、 小結 ------------------------------------------------ 41
第三章 政策網絡的探討
第一節 政策網絡理論發展的背景 ------------------------------------ 43
壹、 公共行政概念的變遷:古典理論 國家理論  網絡理論 ----------- 43
貳、 公民社會的發展  ------------------------------------------- 46
參、 後現代社會的發展情勢 ------------------------------------- 47
肆、 小結 ----------------------------------------------------- 49
第二節 治理概念的發展 --------------------------------------------- 50
壹、 新制度論的發展 --------------------------------------------- 50
貳、 新公共管理運動 -------------------------------------------- 52
參、 新公共行政的典範:治理 ------------------------------------- 52
肆、 小結 --------------------------------------------------- 55
第三節 政策網絡理論的發展、定義與類型 ----------------------------- 56
壹、各國政策網絡概念的發展及定義 ------------------------------------- 56
貳、政策網絡的類型  ----------------------------------------------- 60
叁、小結 --------------------------------------------------------
第四節 政策網絡的研究發現與批判 ------------------------------------ 72
壹、政策網絡的研究發現 -------------------------------------------------72
貳、政策網絡的批判 -----------------------------------------------------71
第五節 本研究政策網絡分析指標與類型的建構 ------------------ ------- 74
第四章 九年一貫課程之政策網絡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網絡過程的分析 ------------------------------- 78
壹、 「課程綱要」政策的決定 -------------------------------------- 78
貳、 「學校選編教材」政策的規劃與執行-------------------------------- 91
參、 「十大基本能力」的訂定 -------------------------------------- 103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網絡類型的分析 ------------------------------ 109
壹、 「課程綱要」決策的政策網絡類型 ------------------------------ 109
貳、 「學校選編教材」決策的政策網絡類型 -------------------------- 113
參、 「十大基本能力」決策的政策網絡類型 -------------------------- 115
肆、 小結 --------------------------------------------------------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21
第二節 建議 -------------------------------------------------------- 127
參考文獻 ---------------------------------------------------------- 131

附件:
附件一:「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專案小組」成員名單
附件二:訪談人員訪談大綱及代號
附件三:「現行教科書審定制度之檢討與未來規劃」的專案報告
附件四:中小學教師教學研究會計劃
附件五:全國教師會九十一年六月常務理事會會議記錄
附件六:全國教師會對教科圖書之使用及審查之意見
附件七:全國教師會選編教材
附件八:媒體報導全教會之選編教材
附件九:國教司業務科官員對全教會選編教材「擬稿意見」
附件十: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共同原則
附件十一:課程發展專案小組會議記錄
附件十二:十大基本能力釋義
附件十三: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員名單

圖 表 目 次
一、 圖目次
圖1-1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David Easton)  --------------- 3
圖1-2 3i政策系統圖(宋學文)  ----------------------------------------- 4
圖1-3 研究架構圖   --------------------------------------------------- 8
圖3-1 政策網絡為新型態的政府 ----------------------------------------- 70
二、 表目次
表1-1 本研究訪談人員名單 -------------------------------------------- 10
表2-1 十大基本能力及其內涵  ------------------------------------------ 31
表2-2 國中小課程標準與九年一貫課程比較表 ---------------------------- 33
表2-3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期程表   -------------------------------------- 33
表2-4 課程綱要與課程標準之比較 --------------------------------------- 37
表3-1 新公共管理與政策網絡治理 -------------------------------------- 53
表3-2 Borzel政策網絡的概念 ------------------------------------------ 61
表3-3 政策網絡的類型:Rhodes的模式 ---------------------------------- 63
表3-4 Marsh & Rhodes的政策網絡類型:政策社群與議題網絡 --------------- 65
表3-5 李明寰之政策網絡類型 -------------------------------------------- 66
表3-6 治理的類型 ----------------------------------------------------- 68
表3-7 本研究政策網絡的類型 -------------------------------------------- 76
表4-1 「課程綱要」決策之行動者權力結構  ------------------------------ 113
表4-2 「學校選編教材」政策之行動者權力結構 --------------------------- 115
表4-3 「十大基本能力」政策之行動者權力結構 -------------------------- 118
表4-4 「九年一貫課程」三層次政策議題之政策網絡類型 ------------------- 11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 考 文 獻
一、 中文部分(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 王俊秀(1994)。環境社會學的出發:讓故鄉的風水有面子。台北:桂冠。
2. 王麗雲譯(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桂冠。
3. 王紅宇譯(1999)。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
4. 史美強、蔡武軒(2001)。網絡社會與治理初探。中國行政評論,10(1): 33-74。
5. 史美強、廖興中(2001)。知識經濟、網絡社會與新治理模式之探討。 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會。
6. 丘昌泰(1994)。問題建構與政策分析 - 方法論的批判與重建。法商學報, 30﹔138-173。
7.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
8.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9. 丘昌泰(2000)。後現代社會公共管理理論的變遷:從公共管理到新公民統理。中國行政評論,10(1):1-32。
10.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
11. 江岷欽、孫本初(1999)。公共管理論文精選。台北:元照。
12. 宋學文(1999)。從兩國論之發展看我國大陸政策之決策過程:3i模型分析。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P.60。
13.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14. 李明寰(1998)。政策網絡之研究-以我國醫藥分業為個案。政治大學公行 所碩士論文。
15. 沈珊珊(1998)。教育改革趨向與影響因素分析-國際比較觀點。國立教育資料館,23:39-53。
16. 李允傑、丘昌泰 (1999)。 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17.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論衡。台北:智勝文化。
18. 林水波(2001)。公共政策新論。台北:智勝文化。
19. 林奕瑩(2002)。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決定之評析。台中師院碩士論文。
20. 林鍾沂 (1994) 。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踐。臺北:瑞興圖書公司。
21. 林鍾沂(1999)。公共管理新論。台北:韋伯文化。
22. 林玉華(2002)。政策網絡理論之研究。台北:瑞興圖書。
23. 林生傳(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創新。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及中華民國課程發展學會主辦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論文集。
24. 林文瑛、王震武(1995)。台灣教育的管制規範或扭曲-鬆綁原則整合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託研究:AA07。
25. 林殿傑(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26. 吳定(1998)。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27. 吳家瑩、郭守芬(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訂定之源起與過程。台灣教育,581:48-57。
28. 吳怡萱(2002)。教育決策權力平衡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決策為例。台灣師大碩士論文。
29.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的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4。
30. 吳瓊恩(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
31. 吳榮鎮(1998)。當代大陸教育改革議程之文化價值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1,2:61-73。
32. 胡國堅(1996)。政策網絡理論及其應用。空中行政學報,6:289-302。
33.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台北師院碩士論文。
34. 周叔卿(1999)。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
35. 周叔卿(2002)。誰在乎課程理論?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務問題。國立台北師院學報,15:1-16。
36. 周珮儀(1997)。後現代課程的理論基礎。教育資料與研究,17﹔58-62。
37. 周珮儀(1999)。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38. 周珮儀(2000)。現象學課程理論之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2:84-97。
39. 周德禎(1999)。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質性研究。載於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40. 范信賢(2000)。教師身分認同與課程改革:後殖民論述的探討。國教學報,12:275-287。
41. 周麗玉(1999)。從基地出發。載於國教司編輯九年一貫課程系列專書(一)。台北:教育部。
42. 孫本初審訂(2000)。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臺北:智勝文化。
43.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
44. 孫煒(2002)。公共政策與教育規劃。台北:翰墨。
45. 徐偉民(2001)。課程理論的演變-一個社會學的觀點。教育研究,9:197-205。
46. 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載於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47. 陳正隆 (1995)。 核四建廠爭議問題之研究:政策網絡分析。臺北: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48.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與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
49. 張世賢 (1994)。 中央與地方政策網絡之研究。第一屆公共行政與政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興大學。
50. 張世賢、陳恆均(2001)。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台北:商鼎。
51. 張輝山(2003)。教師的戰役。載於林玉珮編著-遊行,出去走走。台北:全國教師會。
52.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53. 張煌熙(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問題與展望。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54. 張清溪(1994)。教育與人力規劃。台北:前衛。281-311。
55.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56. 黃炳煌(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臺灣社會科課程改革。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57. 黃嘉雄(1999)。課程。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58. 黃嘉雄(1999)。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 台北:師大書苑。
59. 黃武雄(2000)。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總統府孔子誕辰紀念典禮專題報告。
60. 彭富源(2002)。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政策執行模式之建構—以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為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61.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62.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63.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
64.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65. 教育部(1999)。攜手共創國教課程新貌。台北:教育部。
66.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67.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教育部。
68. 教育部(2002)。九年一貫課程專案報告。黃榮村部長向行政院專案報告。
69. 教育部(2003)。現行教科書審定制度之檢討與未來規劃。教育部於立法院第五屆第二會期專案報告。
70. 馮朝林、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載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業強。19-33。
71. 翁興利、施能傑、官有垣、鄭麗嬌(1998)。公共政策。 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72. 游家政(1999)。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圖像:課程綱要的構想與可能的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4-18。
73. 游家政(1999)。面對新世紀的課程改革-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及其對教師的衝擊。載於國教司編輯九年一貫課程系列專書(一)。台北:教育部。
74. 楊思偉(2000)。談基本能力與基本學力。研習資訊,17,6,16-24。
75. 楊益風(1999)。世紀末國民中小學的衝擊與新生。 教育研究資訊,7,1﹔49-56。
76. 詹志禹(2000)。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春秋。教育研究月刊,80,1。
77. 歐用生(1995)。對課程改革的評論。載於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書-課程改革。
78. 歐用生(1998)。後現代社會的課程改革。國民教育,38,5﹔3-11。
79. 歐用生(2000)。加強課程理論與實際的對話:再評九年一貫課程的配套措施。國民教育,40,6﹔2-10。
80.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81. 歐用生、楊慧文(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課程改革。課程研究,4。
82. 劉宜君 (2001) 「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分析:國家機關自主性與政策網絡的觀點」。空大行政學報,11,161-212。
83. 劉宜君(2002)。談政策網絡的概念與類型。憲政(研)091-008號。台北:中國國民黨。
84.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論,10(2):1-45。
85. 蔡允棟(2001)。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層次的分析與整合。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系二十一世紀公共行政新思潮研討會。
86. 羅清俊、陳志瑋(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韋伯文化。P.234。
87. 謝俊義(2002)。全球化對政府行政的機會與挑戰。立法院院聞,30,2:61-77。
88. 謝俊義(2000)。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68:1-26。
89. 蕭元哲(2002)。網絡概念:公共管理觀點。高雄:義守大學。

二、 英文部分:
90. Althusser, L. (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B. R. Cosin (Ed),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society. England: Penguin Books Inc.
91. Apple, M.(1985).Education and Power. 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
92. Apple, M.(1990).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Y:Routledge。p.1。
93. Benson, J. K. (1982).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in D. L. Rogers and D. Whetten (eds.)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94. Bernstein,B.(1990). The Structure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Class,codes and control,vol. IV. London and N.Y.:Routledge.
95. Blackledge, D. & Hunt, B.(1985)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Education. Lodon, Sydney, Dover, New Hampshire:Croom Helm
96. Bowels, S. & Gintis, H.(1976).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N.Y.:Basic Book
97. Bogason, P. (2000).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98. Bohman, J. (1996). Public Deliberation: Pluralism, Complexity,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99. Borzel, T. A. (1997). Policy Networks: A New Paradigm for European Governance. Florence: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100. Borzel,T. A.(1998). Organizing Babylon: On the Different Concepts of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76, Summer: 265.
101. Box, Richard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d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21st
Century. Thousand Oaks: Sage.
102. Brans, M.(1997). Challenges to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Europ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9(3): 389-415.
103. Carl Boggs(1976).Cramsci’s Marxism. London:Pluto Press,p.9.
104. Deborah Stone(1997).Policy Paradox: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NewYork:W. Nortonand Company:10-11.
105. David Easton(1965).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York:Wiley.
106. Do11, W, E. Jr(1993).A m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N. Y.:Teacher Co1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07. Fischer, F. (1995). Evaluating Public Policy. Chicago: Nelson-Hall Publishers.
108.
109. Frederickson, H. G. (1997).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10. Girous,H. & Penna,A. (1983).Soci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The dynamics of the hidden curriculum. California:McCutchan,100-121.
111. Girous,H. A. (1991).Postmodern education :Politics,cul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14-135.
112. Girous,H. A. (1994a).Disturbing pleasure:learning popular politics of education. London & N.Y.:Routledge.
113. Girous,H. A. (1994b).Doing cultural studies:Youth and challenge of pedagog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64(3),278-308
114. Heclo, H. (1978). Issue Networks and the Executive Establishment, .in A. King (ed.) 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Washington, 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15. Hood, C. C. (1986).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Chatham: Chatham House.
116. Hood, C. C. (1991).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 Public Administration. 69: 3-19.
117. Joseph A. Schumpeter(1947).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p.269.
118. Judith Goldstein and Robert Keohane(1993).Ideas and Foreign Policy: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12-13.
119. Kenis, P. and Schneider, V. (1991). Policy Networks and Policy Analysis: Scrutinizing a new Analytical Toolbox. In Marin, B. and Mayntz, R. eds. Policy Networks: Empirical E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Inc.
120. Kickert, W. J. M. (1997). Public Governance in the Netherlands:An Alternative to Ango-American. Managerialism. Public Administration, 75(4): 731-752.
121. Kickert , W. J. M. and J. Koppenjan, F. M. (1997).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 P. 40.
122. Komesar, Neil K. (1994). Imperfect Alternatives: Choosing Institutions in Law,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3. Kooiman, J. (1993). Modern Governance.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124. McFarland, A. (1987). Interest Groups and Theories of Power in America.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7(1): 129-147.
125. McLaren,P.(1989). Life in school: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N.Y.:Longman.
126. Ostrom, E.(1986). An Agenda for the Studying of Institution. Public Choice, 48:3-25.
127. Pierre Bourdieu(1994).Toward a Refiective Sociology,p.46
128. Peters, B. G. (1986). American Public Policy. Basingstoke:Macmillan.
129. Peters, B. G.(1996). The Future of Governing: Four Emerging Models. KA: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130. Richardson, J. J. and Jordan, A. G. (1979). Governing Under Pressure: The Policy Process in a Post-Parliamentary Democracy. Martin Robertson, Oxford, 2nd eds. 1985.
131. Rhodes, R. A. W. (1988). Beyond Westiminster and Whitehall. London: Unwin Hyman.
132. Rhodes, R. A. W. (2000). Gover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Pierre, J. ed. Debating Governance: Authority, Steering and Decmocracy. :54-59. New York: Oxford.
133. Rhodes, R. A. W. and Marsh, David (1992).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1-26.
134. Smith, M J. (1997). Policy Networks in The Policy Process: A Reader. 2nd, Michael Hill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35. Tanja A. Borzel.(1998). Organizing Babylon: On the Different Concepts of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76, Summer: 265.
136. Toonen, T. A. J. (1998). Network, Management and Institu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Normal Scie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76, Summer: 211.
137. Tyler, R.(1950).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138. Waarden, F.V.. (1992). Dimensions and Types Policy Networks. in Jordan, G. and Schubert, K. eds. : 29-52.
139. Wilks, S. and Wright, M. eds. (1987). Comparative Government-Industry Relation: Wester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Oxfo rd: Clarendon Press.
140. Wills,P.(1981). Learning to labour. Hampshire:Gower.
141. Young, M.F.D.(1998).The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From t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to a critical theory of learning. Lodon:Falmer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