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6107-10380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6107-103807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議題研究之分析:以90~94學年度碩博士論文為例
The Analysis on the Past Studies about the New Immigrant Women’s Children---from the MA Theses and PhD Dissertations during 2001-2006.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5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7-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8-06
關鍵字
Keywords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
new immigrant women’s childre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0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近十年來台灣新移民女性之子女人數大幅增多,而其學習與生活適應的情形也引起許多社會與教育研究者的關注。本研究即使用內容分析方法,以90∼94學年度之101篇與新移民女性之子女議題相關的碩博士論文為研究對象,透過自編的「論文分析編碼表」進行分析,旨在瞭解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議題的研究情形,包括其研究趨勢概況、研究主體、主題、取向、地區及研究結果六大類目。另利用Excel軟體將資料登錄並進行編碼與解碼,進而藉由研究的發現與結果,彙整出結論並提供相關單位改進之建議。茲列舉以下幾項主要研究結論與建議以供參考。
1.研究結論
(1)研究主體有加廣的趨勢、研究取向更為多元。
(2)以新移民女性之子女與其母親或父母為主體的研究篇數最多。
(3)子女本身主題以生活適應被研究次數最多。
(4)量化研究取向仍獲最多研究者的選擇。
(5)南部地區研究篇數最多,略多於北部。
(6)學習表現與發展之研究結果正反互見,尚無定論,而自我概念、生活適應
及人際關係則皆以正面研究結果為多數。
2.研究建議
(1)政府應對社會大眾倡導正確的多元文化教育觀念。
(2)學校應有彈性之班級人數調整方式,教師則須積極建立優質互助的親師互
動網絡。
(3)以教師作為研究主體的論文值得期待,另可加入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主
題,而對於中部與東部地區則可投入更多的研究關注。
Abstract
The large growing number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new immigrant women’s children gives rise to the wide spread attention of the social and education researchers to their studying performance and life-adjustment. This study adopts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and sort the 101 studies of MA theses and PhD dissertations during 2001-200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past studies about the new immigrant women’s children, including the trend, the object, the subject, the approach, the region and the result. Furthermore, standing on the conclusion, this study would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s and related organizations. There are several main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s follows:
1.Conclusions
(1)The objects and the study approaches of these studies have more variety than before.
(2)The number of the object of the studies about the new immigrant women’s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is more than others.
(3)The subject of the studies about life-adjustment of the new immigrant women’s children’s is more than others.
(4)Conducting the quantification study approach is more favorable than other choices.
(5)The number of the studies in south of Taiwan is a little more than the north of Taiwan and much more than other regions of Taiwan.
(6)The conclusions of 101 studies are positive in terms of self-concept, life-adjust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owever, these studies still don’t have any final conclusion of studying perform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w immigrant women’s children.
2.Suggestions
(1)The government should advocate the concept of the multi-culture education more often.
(2)School should set up the policy to revise the student number in each class.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the good communication network to promo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parents of new immigrant women’s children positively.
(3)In the future, the further studies would be expected to publish the object of the teachers,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about foreign and Taiwanese students, and the study regions might focus on middle and eastern of Taiwa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與其子女發展背景及現況 13
第二節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議題近期研究發展趨勢 36
第三節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研究探討 4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58

第三章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6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8
第四節 分析單位與類目 69
第五節 實施程序 7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議題研究趨勢概況分析 77
第二節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議題研究主體分析 94
第三節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議題研究主題分析 98
第四節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議題研究取向分析 103
第五節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議題研究地區分析 110
第六節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議題研究結果分析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8

參考文獻 176
中文部分 176
英文部分 190
翻譯書部分 191
網際網路部分 192

附錄
附錄一 電子新聞與報紙整理表 194
附錄二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研究期刊文章整理表 210
附錄三 90∼94學年度以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之論文整理表 224
附錄四 90∼94學年度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研究論文整理表 225
附錄五 101篇論文之研究主體、主題、取向、地區整理表 234

表 次

表2-1 新移民女性移入後對台之影響 28
表2-2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出生人數 30
表2-3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 32
表2-4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期刊研究層面 46
表3-1 90∼94學年度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議題研究之碩博士論文分析編碼表 72
表4-1 論文發表篇數統計分析 78
表4-2 論文學位別統計分析 79
表4-3 論文產製校院立別統計分析 80
表4-4 各校研究篇數統計分析 81
表4-5 論文產製校院體系統計分析 83
表4-6 論文產製系所學類統計分析 85
表4-7 系所學類分析表 86
表4-8 論文研究主體統計分析 88
表4-9 論文研究主題統計分析 90
表4-10 論文研究取向統計分析 92
表4-11 論文研究地區統計分析 93
表4-12 就學階段統計分析 97
表4-13 子女研究主題內容統計分析 100
表4-14 父母研究主題內容統計分析 101
表4-15 教師研究主題內容統計分析 101
表4-16 事研究主題內容統計分析 102
表4-17 物研究主題內容統計分析 102
表4-18 研究資料蒐集主要方式之統計分析 104
表4-19 子女之重要研究主題與其研究取向 106
表4-20 父母之重要研究主題與其研究取向 107
表4-21 教師之研究主題與其研究取向 107
表4-22 事之研究主題與其研究取向 107
表4-23 物之研究主題與其研究取向 108
表4-24 校院縣市說明 111
表4-25 外籍與中國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 112
表4-26 論文研究縣市分析 113
表4-27 學習表現與發展比較研究 118
表4-28 生活適應比較研究 129
表4-29 家庭環境比較研究 133
表4-30 人際關係比較研究 144
表4-31 其他比較研究 147
表4-32 研究結果九層面分析 148

圖 次

圖2-1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出生人數趨勢 31
圖2-2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在學比率趨勢 32
圖2-3 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相關期刊研究趨勢 46
圖3-1 質性資料蒐集與分析技術 65
圖3-2 研究架構 67
圖3-3 研究流程 75
圖4-1 論文發表篇數統計圖 78
圖4-2 論文產製校院立別統計圖 80
圖4-3 校院數統計圖 82
圖4-4 論文產製校院體系統計圖 84
圖4-5 論文產製系所學類統計圖 86
圖4-6 論文研究主題統計圖 90
圖4-7 論文研究取向分析 92
圖4-8 論文研究地區分析 93
圖4-9 論文研究主體統計圖 96
圖4-10 就學階段分析 97
圖4-11 研究主題次數分析 99
圖4-12 校院縣市統計圖 112
圖4-13 外籍與中國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 11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方淑寬(2006)。國小學童個人因素、父母管教方式及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對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台北縣雙和區外籍配偶子女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文玉(2006)。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與本地子女學習狀況之比較。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137-170。
王永慈(2001)。「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95,72-84。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君琳(2006)。二00五年「亞洲女性移民/移工NGO組織者國際工作坊」行動發聲。婦研縱橫,77,1-19。
王妙如(2005)。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宏仁(2002)。十字路口的越南新娘:性別、階級與移民。亞太研究通訊,18,3-23。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6,177-221。
王美惠(2005)。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配偶子女之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輪文。
王雅慧(2006)。高雄市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家庭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瑞壎(2004)。大陸與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台灣教育,626,25-31。
王筱雲(2005)。外籍配偶親職效能感課程設計實施與成效評估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鴻廷(2003)。近年來台商在東南亞之經貿活動。收於古鴻廷、莊國土等著(2003)。當代華商經貿網路--海峽兩岸與東南亞。台北:稻香。
外籍新娘就診子女六成發展遲緩(2001.11.11)。聯合報。第20版。
甘玉霜(2005)。屏東地區外籍母親親職角色知覺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坤鋕(2005)。正視「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輔導策略。南投文教,23,12-15。
江淑卿(2006)。新移民女性家庭學前兒童心智能力之學習潛能評估研究。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21,43-66。
何佩憶(2006)。基隆市外籍母親對幼兒期營養認知現況與營養教育需求調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何金針(2004)。多元文化社會與新女性移民--外籍配偶的社會關懷。北縣成教,23,47-55。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2-10。
余幸俐(2006)。外籍配偶子女家庭閱讀活動之個案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吳至潔(2005)。外籍配偶所生低出生體重新生兒之健康與健康照護研究--兼論其對跨文化婚姻與國際衛生之政策意涵。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硏究所國際衛生學程碩士論文。
吳孟娟(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宗曄(2006)。雲林縣本籍與東南亞外籍配偶之國小高年級子女親子關係對其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錞(2005)。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硏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俊緯(2004)。展臂迎新--談外籍新娘教育。師友,441,17-19。
吳柏姍(2005)。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美連、唐景俠(2004)。協助有外籍母親及聽障幼兒家庭之護理過程。護理雜誌,51(6),87-93。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清山、林天祐(2005)。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研究月刊,135,156。
吳雅玲(2004)。新臺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441,13-16。
吳毓瑩(2005)。回訪春天:新移民女性的學校參與之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學生輔導,97,28-37。
吳錦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怡慧(2004)。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璇(2006)。社會支持課程對學習適應、人際關係與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為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玫臻(2003)。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李萍、李瑞金(2004)。台北市外籍配偶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越南籍配偶為例。社教雙月刊,119,4-20。
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41,25-36。
李鴻瑛(2006)。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親子溝通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麗英〈2003〉。1991-2002年國內婦女教育研究學位論文分析:女性主義觀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仁尹(2004)。「新台灣之子」代溝現象對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政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31,62-80。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基礎理論組碩士論文。
林君萍(2006)。探討越南籍母親心理健康、社會支持、家庭環境與其幼兒困難氣質特徵之關係--以台灣籍為對照。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林盈弟(2006)。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研究--以高雄市的外籍配偶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衍伸(2005)。談新弱勢族群「新台灣之子」的教育策略。屏縣教育,22,14-17。
林振隆(2005)。外籍配偶親職勝任感及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俶如(2001)。美國媒體對「特殊國與國關係論」報導之內容分析與立場傾向研究--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玲(2004)。外籍配偶家庭教育推展手冊(初稿)。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林勝義(2002)。兒童福利。台北:五南。
林雅婷(2005)。外籍配偶子女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照真(2004)。外籍子女不比一般子弟差。收於楊瑪利、楊艾俐等著(2004)。新台灣之子--未來百年台灣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
林蓉敏(2004)。新臺灣移民與新臺灣之子的現況、困境及其解決途徑。北縣成教,23,14-19。
林燕宗(2005)。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邱奕仁(2005)。越南籍配偶對於學前子女之教養信念及其教養方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桂治(2006)。幼兒氣質與社會能力之研究--本國籍與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子女之比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141,108-117。
邱琡雯(2000)。在臺東南亞外籍配偶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侯慧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硏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施奈良(2005)。異文化交融的危機?基隆市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國民學校適應之研究。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乃文(2006)。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淑麗(2006)。國小教師知覺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福財(2005)。面對新臺灣之子:幼教教師的省與思。北縣成教,25,4-9。
洪藝真(2006)。東南亞外籍新娘來台適應歷程、教養方式及子女氣質之個案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5)。尋找光明--從「識字班」通往行政院的蜿蜒路。收於夏曉鵑主編(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席榮維(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問題與學校因應策略。學校行政,39,213-223。
徐玉梅(2006)。外籍母親管教方式與幼兒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徐如美(2005)。外籍母親親職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慧雯(2004)。搭起學習的另一座橋--以外籍配偶子女進行課後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源介入。教師天地,135,26-34。
張永昑(2003)。由新臺灣之子的學習困境談公托幼師的新壓力。蒙特梭利雙月刊,49,22-23。
張明慧(2004)。新移民女性的母職困局--「新台灣之子」發展遲緩論述的緊箍咒。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芳全(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及其政策規劃。國民教育,45(4),32-37。
張家齊(2006)。愛、分享與堅持--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敏華(2005)。新台灣之子的媒體形象--外籍配偶子女之新聞框架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猜(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硏究所在職專班課程與教學組碩士論文。
張鈺平(2004)。台越跨國婚姻之仲介業角色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碧珊(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硏究所語言治療組碩士論文。
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貞(2005)。外籍配偶子女數感表現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藜藜、賴佩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莊家欣(2006)。外籍配偶之子女族群認同及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莊聖瓔(2006)。外籍配偶的家庭及其國小子女的家庭生活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莊麗玉(2005)。印尼籍配偶教養量表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曁職業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許銘麟(2006)。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硏究與兒童發展硏究所碩士論文。
許學政(2003)。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親職協助與輔導。師友,434,74-78。
許靜芳(2005)。談多元文化教育在班級中的落實。學生輔導,97,116-120。
郭靜晃(2004)。兒童少年福利與服務。台北:揚智。
陳文詠(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師說,187,33-36。
陳正憲(2005)。高雄地區外籍配偶國中生子女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玉娟(2005)。加拿大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狀況之分析。2005華人教育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1597-1615。
陳玉娟(2006)。臺灣地區外籍配偶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執行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陳里鳳(2006)。臺北市外籍配偶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宜亨(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明利(2005)。跨國婚姻下--東南亞外籍新娘來臺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硏究所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俊毓(2005)。開啟新台灣之子的未來。屏縣教育季刊,22,8-13。
陳建甫(2003)。邁向多元族裔社會的教育願景與情節分析:外籍新娘與其下一代所面臨的同化迷失。教育研究月刊,110,135-14。
陳美容(2005)。新臺灣之子的社會支持、自尊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姝嫈(2004)。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面面觀。港都文教簡訊,90,19-20。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台灣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烘玉(2005)。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住民子女之教育及輔導策略。北縣成教,26,4-12。
陳珮真(2006)。外籍配偶子女之語言產生量研究:平均語句長度與詞類比例分析。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陳清花(2005)。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發忠(2005)。一樣青春百樣情:一群國中新住民子女的想望。北縣成教,26,64-66。
陳雅雯(2006)。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硏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鈴(2004)。新臺灣之子--外籍新娘子女教養問題。幼教資訊,160,25-27。
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配偶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75,20-30。
陳榮昌(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摘要分析。中國統計通訊,16(9),19-30。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屏(2003a)。不容忽視的影響力--新移民女性。大地地理雜誌,11月號,47。
陳慧屏(2003b)。關起大門還是敞開心胸?台灣民眾態度大調查。大地地理雜誌,11月號,72-74。
陳璽琳(2006)。外籍配偶子女口語能力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學前特教組碩士論文。
曾雪娥(2005)。多元文化教育的再一章--新移民及新臺灣之子的家庭教育。教師天地,135,50-55。
曾琴蓮(2003)。外籍媽媽VS.另類混血兒。蒙特梭利雙月刊,48,17-21。
曾榆涵(2006)。新移民女性之子女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黃月純(2005)。美國親職教育方案及其對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的啓示。臺灣教育,635,24-33。
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族群撒播希望的種籽。師友,441,21-25。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黃雅芳(2005)。新移民女性親師互動與子女學校生活感受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雅惠(2005)。兒童繪畫中自我概念表現之多重個案研究--以新移民女性家庭次文化中子女為案例。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硏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詩杏(2006)。以無字圖畫書為橋樑--教導外籍配偶親子共讀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黃鈺樺(2005)。臺北縣新住民子女:教育策略之探討。北縣成教,26,52-57。
黃馨慧(2005)。外籍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教育。教師天地,135,19-25。
楊永妙(2004)。新個體族群崛起,一個人的人生。收於楊瑪利、楊艾俐等著(2004)。新台灣之子--未來百年台灣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
楊艾俐(2004a)。東南亞配偶--外籍新娘,嫁錯台灣郎?。收於楊瑪利、楊艾俐等著(2004)。新台灣之子--未來百年台灣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
楊艾俐(2004b)。新台灣之子。收於楊瑪利、楊艾俐等著(2004)。新台灣之子--未來百年台灣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收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臺灣東華。
楊孝濚(1991)。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楊秋蘋(2004)。台灣移民社會下的新台灣之子教育面面觀。台灣月刊,12月號,14-16。
楊淑朱、邢清清、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收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49-178)。嘉義市。
楊瑪利(2004)。十年,一個新台灣。收於楊瑪利、楊艾俐等著(2004)。新台灣之子--未來百年台灣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
溫清欽(2006)。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學童與本籍配偶家庭學童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玉玲(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家庭閱讀環境與學業成就、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葉玲伶(2005)。新臺灣之子家庭療育經驗之研究。花蓮師院特教通訊,33,6-12。
葉郁菁(2004)。澎湖離島地區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暨子女生活狀況與福利需求調查。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6,55-86。
葉郁菁(2006)。從英國安穩起步(Sure Start)計畫談外籍配偶子女的語言發展與輔導。教育資料與研究,69,285-292。
廖元豪(2004)。從「外籍新娘」到「新移民女性」--移民人權的法學研究亟待投入。台灣本土法學,61,1-3。
廖元豪(2005)。「我們的」法律,「他們的」命運--台灣法律如何歧視外籍與大陸配偶。收於夏曉鵑主編(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廖玉婕(2006)。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說話清晰度。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熊辛蘭(2006)。外籍配偶親職教育需求與家庭支持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靑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于綺(2006)。以生態系統理論觀點探討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教育。教師之友,47(4),48-56。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芳玲(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業成就與家長參與之關聯分析。元智大學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英國(2006)。家庭社會場域中文化資本影響外籍配偶家庭學童的學習表現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劉茹敏(2006)。國小教師對外籍配偶子女的刻板印象及接納態度之研究--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4a)。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
潘淑滿(2004b)。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85-131。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山、林宜欣(2006)。從生態觀點初探外籍配偶子女之生活適應與發展。研習資訊,23(3),95-100。
蔡宏進、廖正宏(1987)。人口學。台北:巨流。
蔡秀莉(2006)。外籍配偶接受創新程度、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硏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昌樺(2006)。國小普通班學生對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硏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潔(2005)。營造新移民家庭與幼托機構的親職互動。北縣成教,25,10-16。
蔡明璋(1996)。台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台北:巨流。
蔡玲雪(2005)。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子女之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及其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淑鈴(1994)。臺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2),335-371。
蔡雅慧(2006)。外籍母親與子女生活風格關係之反思--以小琉球漁民外籍配偶家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蔡瑞全(2006)。台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收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21-252)。嘉義市。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鄧秀桃(2004)。國小學童中外籍子女與本籍婦女之子女生活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收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19-129)。嘉義市。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娟(2000)。國際遷徙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蕭彩琴(2005)。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賴金河、林忠仁(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就讀國小時語文程度調查研究報告。北縣成教,24,31-53。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宗忻(2005)。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錡寶香(1998)。發展遲緩及障礙嬰幼兒語言能力之評量與介入。特教園丁,14(2),22-30。
薛承泰、林慧芬(2003)。台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冬季號,236-238。
謝淑敏、黃啟賓(2004)想要有個家--論跨國婚姻在台之管理政策。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4(4),165-194。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8。
鍾德馨(2005)。我國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及因應策略之探討。學校行政,40,213-225。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書局。
顏秀茹(2006)。外籍配偶子女正向調適歷程之探究--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硏究所碩士論文。
魏毓瑩(2003)。在台女性大陸配偶之親職角色適應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羅美紅(2005)。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臺北地區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羅英維(2004)。外籍配偶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醫療利用情形探討--以台北縣地區教學醫院新生兒特診為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玉慧(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生活適應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蘇容瑾(2005)。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硏究所碩士論文。
蘇筱楓(2005)。台灣、中國與東南亞新娘之子女的國語文能力與學業表現。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蘇慧玲(2006)。東南亞籍母親教育價值觀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自淳、夏曉鵑(2003)。識字與女性培力--以「外籍新娘是識字班」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2),41-84。
鐘重發(2003a)。大家一起來幫忙:外籍新娘和他們的孩子。學前教育,25(10),64-65。
鐘重發(2003b)。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期刊,4,251-257。
鐘重發(2003c)。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的模式與策略。幼兒教育年刊,15,189-205。
鐘重發(2004)。樂當老師更樂當貴人:談外籍配偶子女在班級中的輔導方法。國教天地,155,53-58。
蘭美幸(2006)。外籍配偶的親子共讀在親職教育上之應用--以繪本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硏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顧瑜君(2006)。談教育工作者如何正視新弱勢群體學生處境。教育研究月刊,141,37-49。

英文部分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Conger, D. , Schwartz, A.E. , & Stiefel, L. (2003) Who are our students? A statistical portrait of immigrant students in New York City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73904)
de Atiles, J. R., & Allexsaht-Snider, M.(2002).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eaching young Mexican immigrant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71491)
Denzin, N.K. , & Lincoln, Y.S. (2003).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 Thouands Oaks, CA:Sage.
Derman-Sparks, L. (1989). Anti-bias curriculum: tools for empowering young childre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Eisenberg, N., & Mussen, P.H.(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ancis, W. (1992). Supporting biracial children in the school system.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15(2),163-172.
Holsti, O.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Massachusetts :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Marc H. B. (2004). “Who is sitting across from me?” Immigrant mothers’ knowledge of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PEDIATRICS, 114(5), 557-564.
Matthews, H., & Ewen, D. (2006). Reaching all children? Understanding early care and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among immigrant famil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89574)
Menjivar, C. , & Salcido, O. (2002). Perspectives: Immigrant women and domestic violence common experienc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Gender & Society, 16(6),898-920.
Schwartz, W. (1998). The identity development of multiracial youth. ERIC/CUE Digest, Number 137.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5248)

翻譯書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Sharon Vaughn與Jeanne Shay Schumm及Jane Sinagub原著。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台北:五南。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Earl Babbie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台北:時英。
蔡繼光譯(2002)。Peter Stalker原著。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The no-nonsense guide to international migration)。台北:書林。


網際網路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檢索日期:2006.7.2。取自http://www.ris.gov.tw/ch9/f9a-26.doc
內政部戶政司(2004)。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檢索日期:2005.7.3。取自http://www.ris.gov.tw/docs/f4a-2.html
內政部戶政司(2007a)。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檢索日期:2007.4.15。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9-95.xls
內政部戶政司(2007b)。臺閩地區嬰兒出生數按婚生、非婚生、棄嬰或無依兒童及生母原屬國籍分。檢索日期:2007.4.20。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3.html
台北市教育局(2003)。大陸及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檢索日期:2004.5.22。取自http://www.edunet.tcg.gov.tw/edu5/ReadNews.asp?newsid=7810&OutDate=&PgNm=
行政院主計處(2005)。國情統計通報:1-5月平均每4.9對新人中有一對為異國聯姻。檢索日期:2005.6.30。取自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81&CtUnit=690&BaseDSD=7
行政院主計處(2006a)。國情統計通報:94年出生嬰兒中生母為大陸港澳或外國籍者占12.9%。檢索日期:2006.3.3。取自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81&CtUnit=690&BaseDSD=7
行政院主計處(2006b)。國情統計通報:94學年度國中小非本國籍配偶子女學生比率為2.2%。檢索日期:2006.8.3。取自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81&CtUnit=690&BaseDSD=7
行政院主計處(2007a)。國情統計通報:95年出生嬰兒中生母為大陸港澳或外國籍者占11.7%。檢索日期:2007.4.17。取自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81&CtUnit=690&BaseDSD=7
行政院主計處(2007b)。國情統計通報:95學年度國中小外籍配偶子女學生比率為2.9%。檢索日期:2007.4.17。取自
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81&CtUnit=690&BaseDSD=7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移入因應方案。檢索日期:2007.7.26。取自http://www.cepd.gov.tw/upload/MANP/Plan/818760.9089978045.mainlander.pdf
高雄市民政局(2005)。高雄市外籍配偶成長狀況分析與探討。檢索日期:2005.12.6。取自http://cabu.is.com.tw/cabu/upload_file/staticSys/2005119101255.doc
夏曉鵑(2003)。從全球化下新女性移民人權反思多元文化政策。檢索日期:2006.8.1。取自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55-3.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7)。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檢索日期:2007.4.24。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report/son_of_foreign/95/son_of_foreign_95.pdf?ope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7.220.120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7.220.120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