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6108-09474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6108-094748
論文名稱
Title
中共對知識分子政策的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7-2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8-06
關鍵字
Keywords
知識份子、中國共產黨、社會角色
Intellectual, the Communist Party, Social rol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2 次,被下載 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 times.
中文摘要
知識分子,在中國社會是一個特殊群體。它對中國各歷史時期的文化、政治、經濟、社會變遷,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直接影響了中國現代的進程。因此,近來中國知識分子問題,已成為海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點。
然而,知識分子,在中共而言,只不過是「臭老九」而已。一般的知識分子,它總是用更高的標準去要求,以更廣大的理想去超越過去的理想。所以,知識分子應該是戒傲、戒憤、戒媚、戒名、戒利。應該是謙虛、冷靜、清白、坦然、篤實。知識分子,需要一種人文的關懷。知識分子,追求「真」、「善」、「美」。它的角色,有時會變換。然而,它的特質,是不能改變的。「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只有在一個尊重知識的社會?堙A知識分子,始能發揮其作用。
於大自然寄情方面,「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於理想抱負方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於氣勢方面,「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後出師表)。我們已經看到了讀書人以及知識分子的胸襟、氣度、心懷、抱負。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在共產黨裡,最後能站起來的,都不是知識分子。在中共黨史上,知識分子走的是一條不斷邊緣化的道路。而真正掌握實權的則是一些原來在舊社會上屬於邊緣的人物。台灣的知識分子,幾乎完全不懂得中共的歷史及其演變的現狀。
中國人過去幾千年來,累積沉澱下來的文化型態、人生態度,並不足以得證我們有一個現代化的高文化素質的社會。儘管經濟再好,我們還要在這種不愉快、不安全、不安寧的低品質生活中過日子。我們的文化,已不斷萎縮,中國文化最好部分,逐漸消逝了。不良的部分,或是悖時的部分,卻不斷膨脹,喪失了自尊與信心。台灣社會,累積了許多財富,可是卻浪費了。因為我們不會運用理性的知識與人文關懷的心,不會運用社會的財富,使文化、人的品質、能夠提升,這是很可悲的。
一個知識分子,不但應具備有理性,也應該有感性的一面。人於現實中有緣分,也有不可解的緣分,雖不可解,可是依然值得珍惜。於兩難之中,取得理性與感性的平衡。知識分子,要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關心?什麼是牽掛?什麼是眷戀?然後,理性始能發生正確的作用,把感情處理得妥當,處裡得當,生命才會圓滿。知識的起點,原是終極的關懷,人生的關愛,社會的關注。
中共知識份子的政策,分為「中共建立政權前」的政策及「中共建立政權後」的政策。中共建立政權前的政策,分為:(1)黨性與人性的矛盾;(2)教條與學術的矛盾;(3)民主與奴役的矛盾。其具體的作為:(1)政治上的歧視;(2)工作上的阻擾;(3)生活上的不照顧。
中共本質、形式、方法──(1)路線鬥爭;(2)自我批評、公開批評、影射批評、文鬥、武鬥、黨內黨外批評;(3)用陰謀手段、用陽謀方法;(4)各個擊破。
(一)唯物的觀點(二)階級的觀點
(1)知識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2)知識必須與勞動生產相結合。
應把握兩個原則:(1)共產黨的一切行動,應與廣大的勞工群眾相連繫;(2)黨的領導中心之目標。
抗戰前期知識分子的政策:(1)爭取中華民族獨立自由與解放;(2)實現民族政治,召開國民大會,以制定憲法與救國方針;(3)實現中國人民之幸福與愉快的生活。
四項宣言:(1)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須;(2)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3)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策;(4)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
抗戰後期知識分子的政策:(1)打倒日本帝國主義;(2)抗戰;(3)生產;(4)文化。政策是:(1)爭取;(2)教育;(3)改造。
合理地調整工商業、改善公私營關係企業和勞資關係:(1)改革社會文化工作;(2)失業工人和失業知識分子的救濟工作;(3)幫助解決工作問題和學習問題;(4)肅清一切危害人民的;(5)提高知識水平。
中共建立政權後知識分子的政策:
中共爲未來社會,勾畫了一些原則,那就是共產主義社會裡,推翻了一切舊的生產關係,用公有制度代替私有制度,消滅統治階級和階級本身,以及消滅私有制度基礎上所造成的分工,使每一成員,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發展,獲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一)「百花齊放,百花爭鳴」的政策;(二)文革時期的「鬥、批、改」政策;(三)「林彪事件」後知識分子政策;(四)「四人幫」垮台後知識份子的政策;(五)爭取、攏略、安撫的政策;(六)限制、批評、改造、鎮壓的政策;(七)知識分子的改變;(八)當前中國大陸知識分子的政策:(A)一般的情形;(B)胡錦濤時代。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而知識分子,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二十一世紀,是人類對更美好希望之所繫。於殘酷的現實中,只有知識分子,能讓文明的光芒,照亮陷於黑暗的心靈。只有知識分子,使得這個世界,露出一絲的陽光。不只是追求新知,更是生命的更新的歷程。要追求世間錦簇以外的心靈世界,從人性的卑劣中超越,從人類自私和短視中超越出來。從高度科技文明中,反省醒悟,發掘出人性的光輝。重新調整人們在歷史中的步履。
每一個時代的每個人,必須經過自我的歷練,去尋找,去探索人生真正的意義及奮鬥的正確目標。於二十一世紀中,於未來的世界裡,必須進步才不會倒退。『不進步就會倒退,倒退就會下沉。(Those who do not advance, go backward and who goes back goes under.)』
在二十一世紀中,以人文、理性、道德、愛心,以及不斷創新,克服文明失衡的弊病,逐漸孕育出充滿信心、人道、正義、人類之愛,具有活潑生機與更高層次的新世紀文明。
Abstract
A typical Chinese intellectual has not only sense, but also sensibility. But, the problem is the balance in between. After dealing with sensibility well, the rationality of an intellectual is able to work well. And that makes the life completely.
In this dimension,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re a special community in Chinese society. I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societal changes in every historical stage. Especially, it affects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refore, questions about Chinese intellectuals are becoming a focus to academic circle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to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intellectuals are nothing more than hangdogs. Besides, in CCP, those who take charge in the end are the Peripheries in the old society. Somehow, Chinese intellectuals walk on a continuous marginalizing way.
CCP`s policy toward the intellectual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d they are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China, and former could be also named WWII or War against Japan phase. The policy in former stage focused on three contradictions: 1. Partiality versus Humanity; 2. Dogma versus Academy; 3. Democracy versus Enslavement. And its practices are: 1. Political discrimination; 2. Pullback on work; 3. Carelessness on life. The CCP used some ways like lines struggle, self- and public-criticism, innuendo-criticism, verbal and violent struggle, etc, to reach its goal. From viewpoints of Materialism and class, the CCP thought that knowledge should serve proletariat and must be combined with labor, and two principles should be held firmly: 1. every move of CCP should be connected with mass; 2. the goal of central CCP leadership.
In the second stage, CCP planed some principles for coming communism society, and these principles tried to overturn old relation of production, to replace private ownership, to ruin ruling class and class itself, and to erase division of labor based on private ownership. CCP tried to let everyone have full development and real freedom. So, policies they adopted like hundred flower bloss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Struggle-criticism-transformation policy during Cultural Revolution, Policy after Lin Biao Incident, Policy after collapse of Gang of Four, etc.
21st century is an age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intellectuals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is century. And in this age, everyone must have som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to find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target worth for fighting. In the future, those who do not advance, go backward and who goes back goes under.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理論分析與架構……………………………………..13
第三節 研究的方法…………………………………………..15

第二章 知識分子的價值內涵與社會角色
第一節 知識分子的價值內涵………………………………..19
第二節 知識分子與意識型態………………………………..25
第三節 知識分子與社會變遷………………………………..32
第四節 知識分子與政治發展………………………………..38

第三章 中共建立政權前知識分子政策
第一節 中共建黨初期知識分子的政策…………………….47
第二節 抗戰前期知識分子的政策………………………….55
第三節 抗戰後期知識分子的政策………………………….58

第四章 中共1949-1978年間的知識分子政策
第一節 中共統治大陸初期的政策…………………………..63
第二節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策…………………..66
第三節 文革時期的「鬥、批、改」政策…………………..73
第四節 「林彪事件」後的知識分子政策…………………..76
第五節 「四人幫」垮台後的知識分子政策………………..78

第五章 中共實施改革開放後的知識分子政策
第一節 爭取、攏絡、安撫的政策…………………………..81
第二節 限制、批評、改造、鎮壓的政策…………………..84
第三節 中共知識分子政策的改變…………………………..87
第四節  當前大陸知識分子的政策…………………………..91
(一) 一般的情形…………………………………………….91
(二) 胡錦濤時代…………………………………………….94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帝國的年代、極端的年代、資本的年代…………..97
第二節 知識分子的沉浮……………………………………100
第三節 中共知識分子政策的概況…………………………106
第四節 我們的希望與願景…………………………………108

參考書目-文獻資料……………………………………………11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書籍(台灣地區)
楊信華,《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年。
黃昆輝,《大陸文教現況》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民國81年。
傅佩榮,《儒家現代人生》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
中共原始資料編寫委員會,《中共對待知識分子原始資料彙編之-(上、中、下三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
唐勃,《中共與知識分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9年。
林信華,《文化政策新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楊國樞、沈君山等十二人著,《知識分子12講》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8年。
楊開煌、魏艾編,《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國立空大出版社,民國84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民86)。
朱新民、唐國英等五人合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出版,民國79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兩岸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民國81年。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著,《文化建設與教育發展》(文化建設篇)台灣省新聞處出版,民國84年。
王必成編,《天安門一九八九》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78年。
李洪林,《中國思想運動史(1949-1989)》台北:天地圖書公司,香港1999年。
高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3年。
曾憲義、佟柔,《海峽兩岸關係暫行條例》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民國78年。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黃文雄,《中國的沒落》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魏啟林,《心靈改革書香集》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民國87年。
金重遠,《炮火中的文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姚秀彥、王仲孚、何啟民,《歷史人物分析》(上下冊),台北:空大出版社,民國79年。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楊日旭、蔡政文、廖峰香等五人合著,《政治學》(上、中、下三冊),台北:國立空大出版社,民國77年。
楊泰順、廖峰香,《民主與社會》台北:國立空大出版社,民國82年。
陳三井、莊尚武,《人類的歷史》(上、下冊),台北:國立空大出版社,民國72年。
余英時,《民主與兩岸動向》台北:三民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2年。
張曉華譯,《資本的年代》台北:麥田公司出版,民國86年。
何振盛、杜嘉芬譯,《台灣政治史》台北:台灣商業圖書館出版,2004年。
施哲雄等著,《發現當代中國》台北:揚智文化公司出版,2003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3年。
費振鐘,《墮落時代》台北:立緒文化公司出版,民國91年。
楊宏山,《當代中國政治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出版,2004年。
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原著: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台北:麥田公司出版,1999年。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出版,民國84年。
呂亞力校訂、吳乃德譯,《民主理論選讀》台北:問津堂出版社出版,2003年。
王章輝等譯,《革命的時代》台北:麥田公司出版社,民國86年。
李華夏譯,《資本主義的未來》台北:立緒文化公司出版,民國87年。
王文進,《兩岸中國傳統文化論文集》淡江大學中文系出版,民國81年。
林濁水,《掙扎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戴保羅譯,《亞洲致命的危機》台北:經典文化出版社,民國87年。
劉軍寧譯,《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書局出版社,民國83年。
張忠棟、包遵信,《海峽兩岸論五四》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出版,民國78年。
莊懷義、阮大年,《展望二十一世紀》台北:國立空大出版社,民國82年。
陳一諮,《中國前途與兩岸關係》台北:風雲出版社,民國86年。
高皋,《後文化史》台北:經聯公司出版社,民國83年。
劉燕,《歷史的傷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民國78年。
劉秋木、呂正雄譯,《德育模式》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2年。
蔡英文譯,《知識分子的鴨片》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9年。
曾昭旭、姜一涵等六人合著,《中國美學》台北:國立空大出版社,民國81年。
張忠棟、劉香倫等著,《教育獨立與學術自由》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
李永熾、林正宏,《文化的道路》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9年。
李美華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87年。
林永汀,《如何進行兩岸經貿投資》台北:世湖出版社,民國82年。
黃昆輝,《大陸文化思潮》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2年。
潘光哲等著,《五四與學生運動》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8年。
鄔昆如、黎建球,《人生哲學》台北:國立空大出版社,民國83年。
楊瑩、簡春安等六人合著,《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台北:國立空大出版社,民國79年。
徐斯儉、董立文等著,《兩岸政經發展論文集》(2003年)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出版,2002年。
羅昌發,《國際貿易法》台北:六照出版社,1999年。
蕭金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3年。
周忠海等著,《國際法學述評》(上、下冊),台北:法律出版社,2001年。
李邁,《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84年。
吳瓊恩,《中國命運與台灣前途》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民國86年。
鄭海麟,《台灣主權與重新解釋》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民89年。
楊開煌,《崢嶸──兩岸的鬥爭與對策》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民92年。
包遵信,《中國大陸政治改革與制度創新》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年。
張錫古殷,《世界貿易組織簡介》大陸山東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年。
吳瓊恩,《輕舟已過萬重山》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民國88年。

英文書籍
Balalie, Earl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Pfalezgraff, Robert L. Jr.. James E. Dougherty, “Theories of Political Economy.”
Caposaso, James A. and David P. Levine “Contending the d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ames, Elaine ST., “Simplify your life.”
Henderson, Gallum, ”Asia Falling?──Making Sense of Asia Currency Crisis and its Aftermath.”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ores, George, “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s Open Society Endangered.”
Brayer, Lowell and Diana Fared, “Market Unbound.”
Spero, Joan Edelman,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Yang, Martin M. C. ”Chineses Social Structure──A His Torical Study.”
Kamar, Anjali, “Economic Reform and Inter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China.”
Sen, Amartye, “Development as Freedom.”
Sen, Amartye, “Freedom, Rationality and Social Choice.”
Snow, Z. P., Cambridge University, “The Two Cultures.” (1965).
Gulbraith, John K., “The Anatomy of Power.”
Gadamer, H. G., “Reason in the Age of Science.”
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Countries.”
Pye, L.W., “Mas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Pye, Lucian W.,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Macfarquhar, Roderick, ”The Hundred Flowers Campaign and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1960).
Doolin, Dennis J., ”The Politics of Student Opposition.” (1964).
Bendix, Reinhard, 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Portrait.”
Easton, David,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Gripp, Richard C.,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Communism.” (1973).
Kautsky, John H., ”Political Change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Cell, Charles P. ”Revolution at Work: Mobilization Campaigns in China.” (1977).
Holmes, Leslie, ”The End of Communist Power: Anti-corruption Campaigns and Lagitionation Crisis.” (1993).
Sullivan, Lawrence R., “The Emergence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 (1990).
White, Tyrene, “Post-revolutionary Mobilization in China.” (1990).
Goldman, Merle,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1994).
David, S.G., ”Provincial Party First Secretaries.”
Ibbs Report, ”Improving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London, HMSO. (1988).
Waligorski, Concradp,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Conservative Economists.” (1990).
Hunphey, Peter, ”Wave of Civil Unrest Rock Cities in Inner Mongolia.”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75).
Liu, Alan P. L., ”Political Culture and Group Conflict in Communist China.”
Dittmer, Lowell, ”China’s Economic Revolution.” (1977).
Shaomin, Li, ”The Road to Freedom: Can Communist Societies Evolve into Democracies.” (1988).
Wang, Y. C.,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West.” (1965).
Chin, Robert and Kenneth D. Benne, “The Planning of Change.” (1976).
Domes, Jurgen, ”The Internal Politics of China.” (1973).
Teiwes, “The Paradoxical Post──Mao Transition.”
Rowen, Henry S., “With Growth, China Could Get Democracy Soon.” (1996).

中文書籍(大陸地區)
柳復起,《拓展台灣經濟關係途徑之研究》,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民國74年。
黃金樹,《中國大陸經濟重心與空間發展狀況之估測》,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國75年。
林荔華,《台灣與其貿易競爭人力供給之比較研究》,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74年。
陳建勳,《中國大陸區域出口和經濟成長之分析》,財團法人經濟研究院,民國81年。
劉永瑞、楊南方,《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亞洲經濟》,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1933年。
趙紫陽,《東歐與中共經驗的比較研究》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劉國光、王瑞蓀,《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1977-1980)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劉曉波,《中國當代政制與中國知識分子》,唐山出版社,民國79年。
鄧小平,《關於政治體制改革問題》<鄧小平文選>1975-1982,山東:人民出版社。
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1949-1989的中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黃達強、孫國華,《跨世紀的沉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中共大陸研究院,《中共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政治變遷》,大陸研究院出版,1996年。
林楊,《『蘇東坡』之和平演進》香港:潮流月刊,第五十四期,1991年。

中文期刊或季刊部分
經濟世界 經濟界雜誌社 2001年5期
經濟研究資料 經濟研究社 2001年9月
經濟問題探索 雲南省發展經濟計畫委員會 2001年9月
經濟管理 中國社科院 2001年20期
經濟前沿 中國出版社對外貿易公司 2001年9月
經濟展望 上海市報刊發行局 2001年10月
經濟學家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1年9月25日
台商 張老師月刊社 2001年10月15日
人民日報(北京)
大公報(香港)
人民教育(北京)
光明日報(北京)
文匯報(香港、上海)
展望半月刊(香港)
新華日報(重慶)
新華月報(北京)
世界經濟報導(上海)
新華社(北京)
香港時報(香港)

英文期刊或季刊部分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Chinases Rural Economy
Fo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The Economist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det of English periodicals July 2001. N.239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The China Quarterly
Time
World politics
Survey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Pacific Affairs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其他部分
流通快訊雜誌 87.9.30 頁21-23。
商業週刊 1996.8.5 1998.6.15 1998.10。
管理雜誌 1998.5。
卓越 1997.4 1998.5。
統領雜誌 1996.1 頁83, 1996.4 頁49-50、57-60。
國防資本流動對開發中國家經濟之影響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18卷 第六期 頁52-57。
東亞金融風暴 對大陸經濟的影響及中共對策 今日經濟 第268期 民國87年 頁17-23。
從亞洲金融危機看台灣經濟前瞻 第13卷 第1 期 民國87年 頁92-97。
大陸台資與兩岸政治關係的互動 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論文 第四卷 第10期 1993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4.87.9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4.87.9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