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6112-12371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6112-123714
論文名稱
Title
許印芳《律髓輯要》詩學思想探論
The Study of Xu Yin-Fan's 'Lu Sui Ji Yao”THEORY of Poetr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6-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8-06
關鍵字
Keywords
《瀛奎律髓》、許印芳、唐宋詩學觀、杜詩學、紀昀、清代詩學
Ying Kui Lu Sui, Xu Yin -Fang, Tang and Song poetics, Du Fu poetics, Qing Dynasty poetics, Ji Yu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7 次,被下載 70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01 times.
中文摘要
  許印芳(1832-1901),雲南石屏人。《律髓輯要》為其晚年嘔心瀝血集大成之作。此書之詩學思想研究,乃尚未被開發的選題,而研究範圍則建構於方回《瀛奎律髓》研究之中。許印芳詩學理論主要立基於方回與紀昀兩家,對於《瀛奎律髓》中所選之詩,所發之評論,加以批評,並且以十分清楚的詩學觀念,加以重新選編以及評點。
  方回《瀛奎律髓》乃唐宋律詩選本中,廣受諸家討論之書,在李慶甲《瀛奎律髓彙評》中可見清代諸家之評點,其中最為重要的有,明末清初之馮舒、馮班,康熙年間之查慎行,乾嘉時期之紀昀,以及晚清之許印芳。許印芳為雲南重要詩人與詩評家,《律髓輯要》乃其晚年擔任經正書院講席,為傳授學子所編之教材。全書本為十二卷,前六卷為可法者,後六卷為可戒者,然許印芳未及完稿便與世長辭,因此由門生袁嘉穀整理遺稿六卷,而後得許印芳孫女婿補一卷,故今日雲南叢書本為七卷本。許印芳編纂此書,乃建立於方回《瀛奎律髓》與紀昀《瀛奎律髓刊誤》二家評點之上,體例與方回殊異,內容則針對二家所言作評議,欲糾舉方回之失,並闡發紀昀未盡之處。
  本文以許印芳之生平遊歷與著作考、《律髓輯要》編輯體例與《瀛奎律髓》之比較、許印芳詩學思想之淵源、以及《律髓輯要》中所呈現的唐宋詩學觀、以及許印芳以杜詩為宗,揭示後學的學詩門徑。
Abstract
Fang Hui “Ying Kui Lu Sui” is one of widely discussed literary productions among Tang and Song poems of eight lines collections, which could be viewed in “Ying Kui Lu Sui Literary Criticism” edited by Li, Qing-Jia;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criticisms are Ping Ban, Ping Hao, Zha Shen-Xing, Ji Yun, and Xu Ying Fang. Xu Ying Fa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ets and poetry critics in Yun Na. “Lu Sui Ji Yao” is edited in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students during Xu’s late years of being the chairman in Jing Zheng college.
This literary production has twelve chapters; the first six chapters are about the poems, which are worthy to be followed, and the later six ones are vice versa.
However, Xu passes away before finishing this work. The reason why Xu Ying Fang edits this production bases on the criticism of “Ying Kui Lu Sui” (written by Fang Hui), and “Ying Kui Lu Sui Kan Wu” (written by Ji Yun), yet the literary figure of “Lu Sui Ji Yao”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Fang Hui. Comparing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is prevalent to the movement of Song poetry with Tong-Guang style, Xu Ying Fang’s reflections toward Tang and Song poetry reversely present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poetics in Qing Dynasty- neutrality. Xu partially accepts Fang Hui’s proposition of “one ancestor and three predecessors”; and he further advances the idea of lists Li Shang-Yin, and Wang An Shi into the followers of Du Fu. Moreover, he even raises poetics status of Chen Yu Yi above Chen Shih Dao. Therefore, in “Lu Sui Ji Yao”, Du Fu is the most listed poet among Tang Dynasty poets, and Chen Yu Yi is the poet among Song Dynasty poets; the above arrangement is the most vivid poetic feature, which Xu Ying Fong breaks through Fang Hui’s
previous propositions. The advantages and
weaknesses about poetry appeared among Xu Ying Fong’s literary production are not judaged by times nor poets themselves. His literary criticism is deeply affected by neutral concept and textual research in Qing Dynasty poetics. As a result, “Lu Sui Ji Yao”has been accounted as an important status among the relative works of “Ying Kui Lu Sui”.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問題意識 …………………………………………12
第二章許印芳生平與《律髓輯要》詩學表述 …………14
第一節 許印芳平生交遊著述考 ………………………14
第二節 《律髓輯要》之成書背景 ………………………38
第三節 《律髓輯要》的體例與論述特徵 ……………… 42
第三章許印芳《律髓輯要》詩學理論之開展 …………49
第一節 許印芳詩學理論的建立:源起沈德潛與紀 昀 …49
第二節 「清」概念於許印芳詩學理論中的開展 ………62
一、 清代格調派詩學觀中「清」概念的開展 …………63
二、 許印芳對「神韻說」與「格調說」兩家之言的兼容並蓄…67
三、 《律髓輯要》中代表「清」風格的詩人 …………72
第四節《律髓輯要》詩法研究 … ………………………83
一、法尚古意、以古入律 ………………………………83
二、 辨體以求正、求正以通變-論至法無法 …………89
三、 鍊詞鍊意據實事、鍊氣鍊格法古人 ………………92
第四章許印芳《律髓輯要》的唐宋詩學觀……………105
第一節 從杜甫開展出的唐宋詩學觀 …………………105
第二節 許印芳與晚清諸家唐宋詩學觀之比較 ………113
第三節 「可法者」與「可戒者」所揭示的唐宋詩學觀119
第五章結論 ………………………………………………134
第一節 《律髓輯要》於《瀛奎律髓》研究進程中的重要性…134
第二節 許印芳詩學理論的局限…………………………142
參考書目………………………………………………… 144
附錄一許印芳年譜簡編………………………………… 15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書籍(古籍按四庫次序排列,近人專著及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列)
(一) 許印芳著作
〔清〕許印芳:《律髓輯要》,《叢書集成續編》,第11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1989年,雲南圖書館藏本
〔清〕許印芳:《五塘詩草》,《叢書集成續編》,第18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1989年,雲南圖書館藏本
〔清〕許印芳:《陶詩彙注》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6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許印芳:《詩譜詳說》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9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雲南圖書館藏本
〔清〕許印芳:《詩法萃編》,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0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雲南圖書館藏本
(二)瀛奎律髓
〔元〕方回:《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國家圖書館藏明成化紫楊書院刻本
〔元〕方回:《瀛奎律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元〕方虛谷原評,〔清〕紀曉嵐批點:《瀛奎律髓刊誤》,臺北:佩文書社,1960年
(三)古代典籍
1.經部
〔周〕孟軻撰,〔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魏〕何晏集注,〔梁〕皇侃疏,〔宋〕邢昺義疏:《論語注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2.史部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呂思勉評:《史通釋評》,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 年
〔宋〕歐陽脩等奉敇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元〕脫脫等奉敇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3.子部
〔周〕莊周撰,〔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4.集部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南北朝〕庾信:《庾開府集箋註》,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藝文出版社,1971年
〔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杜甫撰;〔清〕錢謙益箋注:《錢注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白居易;周維德校注:《詩式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李白:《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
〔宋〕陳與義撰;白敦仁校箋:《陳與義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元〕方回:《桐江集》,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元〕方回:《桐江集》,《元代珍本文集彙刊》,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 年
〔元〕方回:《桐江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元〕夏文彥:《圖繪寶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金〕劉祁:《歸潛志》,臺北:華文出版社,1969年
〔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清〕沈德潛選注:《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田雯:《古歡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年
〔清〕李慈銘:《越縵堂詩話》,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清〕紀昀:《紀文達公遺集》,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清嘉慶十七年紀樹馨刻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蔣士銓:《忠雅堂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清詩話續編》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陳衍:《石遺室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陳衍:〈覆趙堯生書〉,《陳石遺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項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清〕沈德潛:《説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清〕薛雪:《一瓢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朱庭珍《穆清堂詩鈔》,收錄於《雲南叢書》,民國三年刊雲南圖書館藏本影印,第35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李慈銘撰,張師寅彭、周容編校:《越縵堂日記說詩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二) 現代學術論著專書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潘柏澄:《方虛谷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78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黃景進:《王漁洋詩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王樹槐:《咸同雲南回民事變》,臺北: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980年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臺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尚友出版社,1981年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臺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
朱榮智:《元代文學批評之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
雲南省歷史研究所編:《《清實錄》有關雲南史料彙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叢》,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1985 年
陳偉:《杜甫詩學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簡恩定:《清初杜詩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張夢機:《讀杜新箋—律髓批杜詮評》,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張建:《滄浪詩話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年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86年
楊松年:《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香港:三聯書店,1987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
王力:《王力文集.詩詞格律概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
許總:《杜詩學發微》,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
張師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錢鍾書:《宋詩選註》,臺北:書林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陳伯海主編,黃剛,張師寅彭編撰:《唐詩論評類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年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蔡鎮楚:《詩話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毛非明:《方回年譜與詩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
吳淑鈿:《陳與義詩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許總:《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張師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陳伯海:《唐詩匯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費正清;劉廣京編:《清淡美辨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清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近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美〕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戴文和:《「唐詩」、「宋詩」之爭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許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8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郭紹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程杰:《宋詩學導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程杰:《宋詩學導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世英,陳水雲:《清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宏生:《宋詩:融通與開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
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孫蓉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思維方式研究》,臺南:暨南出版社,2001年
賴力行:《中國古代文論史》,長沙:岳麓書社,2001年
詹杭倫:《方回的唐宋律詩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張智華:《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師寅彭:《新訂清人詩學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汪龍麟:《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清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方樹梅纂輯;李春龍、劉景毛、江燕點校:《滇南碑傳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張忠綱編注:《杜甫詩話六種校注》,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袁行霈:《唐詩風神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5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劉文忠:《正變・通變・新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
韓經太:《清淡美辨析》,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
陳國慶:《晚清社會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陳伯海:《中國詩學之現代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吳宏一主編:《清代詩話考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方法批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年
白敦仁:《水明樓詩詞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徐中玉;郭豫適:《中國文論的變與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蔡鎮楚:《比較詩話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關愛和:《中國近代文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年
〔美〕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美〕宇文所安:《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美〕宇文所安:《盛唐詩》,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蔣寅:《清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春龍審定:《新纂雲南通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汪涌豪:《中國文學批評範疇與體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方詩銘:《中國歷史紀年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一平:《中國古詩話批評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馮良方:《雲南古代漢文學文獻》,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黨樂群:《雲南古代舉士》,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德重、張師寅彭:《詩話概說.修訂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蔣寅:《大曆詩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蔣寅:《清代文學論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王力:《古體詩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曹順慶:《雄渾與沉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年
陳靜:《唐宋律詩流變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王順娣:《宋代詩學平淡理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孫秋克:《明代雲南文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王順貴:《明清及近代詩學演進史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韓勝:《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郝潤華等著:《杜詩學與杜詩文獻》,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郭前孔:《中國近代唐宋詩之爭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美〕宇文所安:《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鄔國平:《明清文學論藪》,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王兵:《清人選清詩與清代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周興陸:《詩歌評點與理論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二、論文
(一)學位論文
許清雲:《方虛谷之詩及其詩學》,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周益忠:《宋代論詩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蔡瑜:《宋代唐詩學》,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周慶華:《詩話摘句批評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劉見成:《形、神、氣與對人的理解-中國哲學中形神論思想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林翠華:《形神理論與北宋題畫詩》,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5月
鄭佳倫:《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之詩觀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沈清華:《許印芳詩學思想》,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楊桂芬:《紀昀詩學理論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評點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者馨:《神韻詩表現手法特色研究—以王士禎所選絕句為討論範疇》,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年
鄧艷林:《論紀昀的詩學觀與詩歌評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4年
宮存波:《紀昀詩歌批評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李思姵:《清代詩話論王維》,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徐秋美:《紀昀評點詩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高磊:《清代宋詩選本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洪麗玫:《紀昀詩論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邱怡瑄:《紀昀的試律詩學》,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二)單篇論文
黃啟方:〈論方回之詩學〉,《國立編譯館館刊》第4卷第2期,1975年12月
孫克寬:〈方回詩與其詩論〉,《中國詩季刊》第8卷第4期,1977年12月
許清雲:〈方虛谷詩學中之四種高妙技巧〉,《國立編譯館館刊》,第9卷第2期,1980年12月
許清雲:〈方回之詩學理論研究(上)〉,《銘傳學報》第22期,1985年3月
龔鵬程:〈奪胎與換骨〉,《文訊月刊》第19期,1985年8月
龔鵬程:〈活法〉,《文訊月刊》第20期,1985年10月
顏崑陽:〈氣韻〉,《文訊月刊》第20期,1985年10月
顏崑陽:〈氣象〉,《文訊月刊》第21期,1985年12月
許清雲:〈方回之詩學理論研究(下)〉,《銘傳學報》第23期,1986年3月
龔鵬程:〈句眼〉,《文訊月刊》第22期,1986年2月
顏崑陽:〈意在筆先〉,《文訊月刊》第25期,1986年8月
顏崑陽:〈體格〉,《文訊月刊》第26期,1986年10月
楊開達:〈《詩法萃編》藝術辯證法初探〉,《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四期,1986年
溫涼華:〈雲南經正書院及其幾位著名人物〉,《昆明師專學報》第4 期,1986年
溫涼華:〈五華書院考略〉,《昆明師專學報》第8 期,1987年
楊開達:〈從《詩法萃編》看許印芳的審美情致〉,《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 期,1987年
張夢機:〈方回、紀昀批少陵詩平議〉,《中國學術年刊》,第8 期,1987年6 月
張文勛:〈許印芳的詩歌理論〉,《思想戰線》,第2 期,1989年
張師高評:〈宋詩與翻案〉,收入《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郭玉雯:〈有關奪胎換骨法若干問題的探討〉,收入《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蕭麗華:〈朱東潤 <述方回詩評> 的幾點商榷〉,《中國文學研究》第3 期,1989年5月
張文勛:〈滇文化散論〉,《楚雄師專學報》第4 期,1994年
查洪德:〈方回的詩人修養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5 期,1994年5 月
丁放、傅繼業:〈試論以方回為代表的元代正統詩學〉,《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1994年9月。
莫礪鋒:〈從《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宋詩觀〉,《文藝理論研究》第3 期,1995年3月
張文勛:〈滇文化基本特徵散綱〉,《楚雄師專學報》第2 期,1998年
李建崑:〈論賈島之詩風及其在中晚唐詩壇之地位〉,《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28期,1998年6月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 月
王德明:〈方回的「格」論及其對晚宋詩風的批判〉,收入《宋代文學叢刊》第5期,1999年12月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鏈接效用」〉,收入《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2年7月
石蘭榮:〈方回《瀛奎律髓》的詩歌修辭觀〉,《殷都學刊》第2 期,2003年2 月
陳素英:〈盛唐三種唐詩選集所呈現的詩觀〉,《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0期,2003年9月
詹杭倫:〈紀昀《瀛奎律髓刊誤》的得與失〉,《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第4 期,2004年
沈清華:〈許印芳詩歌思想芻論〉,《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四期,2004年4 月
陶應昌:〈清代後期的雲南文學〉,《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七期,2004年7 月
廖師宏昌:〈清代唐宋詩之爭的另一種類型:西崑、江西之爭與紀昀的思維〉,《文與哲》第9期,2006年12月
張傳鋒:〈《四庫全書總目》詩學批評與紀昀詩學〉,《北方論叢》第6 期,2006年廖師宏昌:〈《瀛奎律髓》選評東坡詩的視角探析—兼及紀昀評點視野〉,《文與哲》第十一期,2007年12月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 期,2007年9月
廖師宏昌:〈方回與紀昀評點杜甫沉鬱頓挫詩風的不同視野〉,第6 屆國際暨第11屆全國清代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10年10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