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6113-18290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6113-182905
論文名稱
Title
常州才女張[糸習]英研究
Changzhou Talented Woman Zhang Qie-ying Research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3-07-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3-09-06
關鍵字
Keywords
女性文學、選本比較、張[糸習]英、清代文學、《澹蘜軒詩初稿》
anthologies compared, Zhang Qie-ying, “Danju xuan chugao”, women’s literature, Qing Dynasty’s literatur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5 次,被下載 87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72 times.
中文摘要
張[糸習]英,字孟緹,張惠言姪女,張琦長女,刑部員外郎吳贊繼室,著有《澹蘜軒詩初稿》四卷,附錄詞一卷,另著有《國朝列女詩略》及《澹蘜軒詩續稿》三卷、《詞續稿》一卷,皆軼。詩風淵雅而纏綿悱惻,詞筆秀逸細膩,晚年作品詩境清老,沉雄渾厚。其著作以她與親人以及閨友的酬唱為主,參雜以懷古、詠物、寫景、抒情或議論時事之作,而以後者為菁華所在。張[糸習]英在道光年間時為閨秀詩壇巨擘之一,由於《澹蘜軒詩初稿》因戰火瀕臨失傳,她最後便泯然於清代眾閨秀之中。
本文第二章為「張[糸習]英及其家人的生平大略」,張[糸習]英受到家學影響,詩詞均擅,本章藉由對張[糸習]英的生平描繪,勾勒她的成長背景,以及其背景對她文學風格的影響。
第三章「張[糸習]英的時代背景與《澹蘜軒詩初稿》現存版本探討」,敘述張[糸習]英生存時代的社會背景與文學思潮,以及其最主要著作《澹蘜軒詩初稿》的版本。
第四章「張[糸習]英的詩詞內容」,以作品內容與作品特色兩個面向,分析張[糸習]英的作品樣貌。在作品內容上,以張[糸習]英與親友的應對與往來,對景物的歌詠與抒懷以及對時事的感觸與評論三個面向討論。在作品特色上,則分析張[糸習]英的詩歌形式以及寫作手法。她的作品在形式上以七絕與五律為主,寫作手法上則運用典故以及比興寄託法抒發情感
第五章「張[糸習]英作品的接受、流傳與評價」針對性別、年代與文本三個面向,分析影響編纂者觀念的背後原因,並找出編纂者選錄的作品與完整的張[糸習]英作品的差異。
第六章「張[糸習]英的文學史定位」,則還原她在閨秀詩壇上的地位,並藉由文本分析,研究她對後世閨媛的影響。
本篇論文的研究重心,便是分析張[糸習]英傳世作品的內容,比較各類選本中張[糸習]英形象的呈現與其傳世作品的差異,分析造成差異的背後原因。並還原張[糸習]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Abstract
Zhang Qie-ying, who is the niece of zhang Huiyan, the daughter of Zhang Qi, the second wife of Wu Zan, wrote “Danju xuan chugao”, which had four volume of shi and one volume of ci. She also wrote” Dan ju xuan shugao ”and “Guochao lienu shilu”, but these two books were gone. Zhang Qie-ying’s poems was erudite and graceful , and her ci was also polished, fine and smooth. Her writing talked about the describing of the scenery ,her thoughts on the antiques and history, what she thought on her experience, but the principal part of her writings was the contacts for her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On the time of Daoguang Emperor, Zhang Qie-ying was one of the illustrious female poems of the female poems groups. She had the fame of talented woman writer during several decades after she passed away. But in Zhang Qie-ying’s time, women writings were easily to gone.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all Zhang Qie-ying’s writings people could see only her “Danju xuan ci”, which had only thirty two ci writings, her “Danju xuan chugao” was nearly gone. In “Danju xuan chugao”, half of the capacity was about her contacts for her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which let people felt arid and duplication. When the quantity and the quality of Zhang Qie-ying’s writings were both worth, people had few interests in reading and analysing her writing. Zhang Qie-ying had been ignored during decades.
On this paper, first ,I want to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Zhang Qie-ying’s writings; then , I want to compare the anthologies which get Zhang Qie-ying’s writings, to find how the editors of the anthologies to thought about Zhang Qie-ying, and what factors had been effected these editors to have these thought of Zhang Qie-ying, on the end, I want to let Zhang Qie-ying to have the right place on female women literature history. In the second chapter, I introduce Zhang Qie-ying’s family members and her life. In the third chapter, I describe the social circumstances and the literature background during the Qianlong to Jiaqing, when the Zhang Qie-ying was born and grew up, to know how Zhang Qie-ying’s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point to be made. In the forth chapter, I describe the versions of “Danju xuan chugao”. In the fifth chapter, I analyze the category of Zhang Qie-ying’s writings. In the sixth chapter, I compare the anthologies which get Zhang Qie-ying’s writings to know how the editors to think about Zhang Qie-ying. In the seventh chapter, I put Zhang Qie-ying to have the right place on female women literature histor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論文審定書.....................................................i
謝辭...............................................................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成果之回顧.........................................3
一、沈善寶研究中的張[糸習]英研究............................3
二、張氏四英群體中的張[糸習]英研究.........................4
三、張氏家族研究中的張[糸習]英研究 .........................7
第三節 研究步驟................................................9
第二章張[糸習]英的生平大略及其家人.............................13
第一節張[糸習]英的生平...........................................13
一、常州時期..............................................13
二、山東時期..............................................15
三、京師時期..............................................16
四、晚年...................................................22
第二節張[糸習]英的家族成員.....................................23
一、長輩...................................................23
二、平輩.................................................27
三、晚輩...........................................32
第三章張[糸習]英的時代背景與《澹蘜軒詩初稿》現存版本探討...39
第一節 社會背景..............................................39
一、江、浙、皖一帶閨秀教育發達與對閨秀習詩的異議...39
二、書業的發達與婦女著作的出版.....................42
三、清代婦女間唱和的家族化.........................44
第二節 文學思潮..............................................48
一、溫柔敦厚的格調說....................................49
二、肌理說的無一字無來處................................50
三、常州二張的比興寄託說....................................... 51
第三節《澹蘜軒詩初稿》之現存版本...........................53
一、全本...................................................54
二、散本...................................................57
第四章張[糸習]英的作品內容與特色................................61
第一節 作品內容...............................................61
一、與親友的應對與往來..................................61
二、對景物的歌詠與抒懷..................................88
三、對時事的感觸與評論..................................92
第二節 作品特色...............................................98
一、詩歌形式以近體詩為主................................98
二、寫作手法含蓄曲折....................................100
第五章張[糸習]英作品的接受、流傳與評價........................109
第一節他人眼中的張䌌英作品評價...........................109
一、男性詩集、詩話編選者...............................109
二、女性詩集、詩話編選者...............................119
三、文學評論者...........................................127
第二節性別、年代與文本對張[糸習]英形象的影響...............135
一、性別:對張[糸習]英形象塑造的差異及其影響............135
二、年代:對張[糸習]英形象塑造造成的差異及其影響........141
三、文本:對張[糸習]英形象塑造造成的差異及其影響 .......146
第六章張[糸習]英的文學史定位..........................153
一、道光、咸豐年間閨秀文人..........................153
二、張氏家學的傳承者 ..........................157
(一)王采蘋..........................157
(二)左錫璇..........................158
(三)吳蘭畹..........................162
第七章 結論....................................................169
參考書目.........................................................173
一、古籍.................................................173
二、近人著作.............................................181
三、論文..................................................182
附錄張[糸習]英年表.................................................18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
(一)張氏家族暨其往來親友作品集
1.張[糸習]英父執輩作品
(清)張惠言:《茗柯詞》,清光緒八年(1882)蛟川張氏刊本,收錄於《花雨樓叢鈔》。
(清)張惠言:《茗柯文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續修四庫全書》1488冊,據清同治八年(1858)刻本影印。
(清)張琦:《宛鄰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續修四庫全書》1486冊,影印清光緒勝氏刻常州先哲遺書本。
(清)湯瑤卿:《蓬室偶吟》,收錄於(清)張琦《宛鄰集》卷七。
(清)湯貽汾:《琴隱園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續修四庫全書》1500冊,據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影印。

2.張[糸習]英父執輩親友作品
(清)李兆洛:《養一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續修四庫全書》1495冊,據山東省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三年(1823)活字印二十四年(1824)增修本影印。
(清)包世臣:《包世臣全集》,安徽,黃山書社,1994年五月一版一刷。

3.張䌌英姊弟作品
(清)張[糸習]英:《澹蘜軒詩初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一版一刷,《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明清婦女著述彙刊》,影印道光二十年(1840)宛鄰書屋刻本。
(清)張[糸冊]英:《緯青遺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7月台一版,《叢書集成續編》176冊,影印光緒年間江陰金氏粟香室刊本。
(清)張綸英:《綠槐書屋詩稿》,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8月一版一刷,《江南女性別集初編》,據同治七年(1857)戊辰重刻本校打。
(清)張紈英:《鄰雲友月之居詩初稿》,道光二十九年(1849)武昌官署棣華館刻本。
(清)張紈英:《餐楓館文集》,道光三十年(1850)武昌官署棣華館刻本。
(清)張曜孫:《謹言慎好之居詩》,台中:文听閣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晚清四部叢刊》,第五編,116冊,據光緒三十年刻本影印。

4.張[糸習]英姊弟之友人作品
(清)宗稷辰:《躬耻齋文鈔》,清咸豐元年(1851)京師越峴山館刊同治間續刊後編本。
(韓)李尚迪:《恩誦堂集》,收錄於《恩誦堂文集》,首爾:景仁出版社,1999年六月,《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冊2707。
(韓)李尚迪:《恩誦堂文集續集》,收錄於《恩誦堂文集》,首爾:景仁出版社,1999年六月,《韓國歷代文集叢書》,冊2707。
(清)沈善寶:《鴻雪樓詩選初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清代詩文集彙編》,628冊,據清道光刻本影印。
金啟孮、金適:《顧太清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1月一版一刷。

5.張[糸習]英晚輩作品
王采蘋:《讀選樓詩稿》,台中:文听閣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晚清四部叢刊》,第六編,94冊,據光緒三十年東河督署刻本影印。
任道鎔、吳蘭畹:《沅蘭詞》,收錄於任道鎔《寄鷗存稿》,台中:文听閣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晚清四部叢刊》,第六編,99冊,據光緒十三年刻本影印。

(二)十三經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詩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十五刷。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十五刷。
(魏)何晏〈注〉,(宋)刑昺〈疏〉:《論語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十五刷。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二版九刷。

(三)史部著作
1.史籍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11月三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二版。
(唐)李延壽撰:《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3月四版。
(宋)宋祈、歐陽修等奉敕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二版。
趙爾巽等撰,啟功等點校:《清史稿》,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9月初版。

2.政書
《欽定禮部則例》,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5年2月。

3方志
(清)鄭鍾祥等修,龐鴻文等撰:《重修常州合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63年6月臺一版,據清光緒三十年刻本影印。

4.傳記
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
陶湘編:《昭代名人尺牘續集小傳》,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33冊。
張維驤纂:《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冊121。
(清)錢儀吉纂:《碑傳集》,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初版,《清代傳記叢刊》冊114。
繆荃孫纂:《續碑傳集》,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初版,《清代傳記叢刊》冊117-118。

5.雜史雜傳
(漢)不著撰人:《三輔黃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68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漢)劉歆:《西京雜記》,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南朝宋)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七月初版。
徐珂:《清稗類鈔》,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臺一版。

(四)子部著作
(清)陳宏謀:《教女遺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續修四庫全書》951冊,影印乾隆七年(1742)刊本,培遠堂藏板。
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
(清)藍鼎元:《女學》,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五)集部著作
1.文學總集
(1)清代以前總集
楊金鼎等注釋:《楚辭注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撰,(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向註:《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5月初版二刷。

(2)清人整理總集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出版。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續修四庫全書》1607冊,據民國十九年(1930)影印清光緒二十年(1894)黃崗王氏刻本影印。

(3)清人詩歌總集
徐世昌:《晚晴簃詩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續修四庫全書》1633冊,據民國十八年(1929)退耕堂刻本影印原書。

(4)清代閨秀作品合集
(清)任兆鄰輯,張玆蘭選:《吳中女士詩鈔》,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清)汪啟淑:《擷芳集》,清乾隆間刊本。
(清)徐樹敏、錢岳同選:《眾香詞》,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大東書局影印本。
(清)徐乃昌輯:《小檀欒室彙刻閨秀詞》,十集一百種一百卷,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南陵徐氏刊本。
單士釐輯:《閨秀正始再續集》,民國元年(1911)活字印本。
張珍懷選注:《清代女詞人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清)惲珠輯:《國朝閨秀正始集》二十卷,附錄一卷,補遺一卷,又附題詞一卷,清道光十一年(1831)紅香館刻本。
(清)惲珠輯:《國朝閨秀正始續集》十卷,附錄一卷,補遺一卷,輓詞一卷,清道光十六年(1836)紅香館刻本。
(清)蔡殿齊編纂:《國朝閨閣詩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續修四庫全書》1626冊,據山東省圖書館藏,清道光嫏嬛別館刻本影印。
懺庵:《閨範詩》,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1年8月初版。

2.個人文集
(清)沈德潛撰《沈歸愚詩文全集》,清乾隆辛未(十六年,1751)至甲申(二十九年,1764)長洲沈氏教忠堂刊本。
(清)徐乃昌:稿本《澹蘜軒詞》,清光緒三年本。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續修四庫全書》冊1455,據清李彥章校刻本影印。
(清)袁綬:《瑤華閣詩草》,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清)袁棠:《盈書閣遺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3月台一版,《叢書集成三編》,第40冊。
(清)袁嘉:《湘痕閣詩稿》,《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3月台一版,第45冊。

3.詩話、詞話、筆記
(1)詩話
①一般詩話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收錄於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12月初版。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收錄於丁福寶編《清詩話》本,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清)翁方綱:《七言詩三昧舉隅‧附錄方綱漁洋詩髓論》,收錄於丁福寶編《清詩話》本,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清)翁方綱:《五言詩平仄舉隅》,收錄於丁福寶編《清詩話》本,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清)翁方綱:《七言詩平仄舉隅》,收錄於丁福寶編《清詩話》本,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清)翁方綱:《七言詩三昧舉隅》,收錄於丁福寶編《清詩話》本,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漢京出版社,2004年3月初版一刷。
(清)舒位:《乾嘉詩壇點將錄》,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12月初版。

②閨秀詩話
王英志主編:《清代閨秀詩話叢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4月一版一刷。
(清)沈善寶:《名媛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續修四庫全書》影清光緒鴻雪樓刻本。
施淑儀:《清代閨閣詩人徵略》,臺北:鼎文出版社,1971年3月初版。
陳芸撰:《小黛軒論詩詩》,宣統三年(1911)刻本。

(2)詞話
(清)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續修四庫全書》冊1734,據南京圖書館藏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影印。
唐圭章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一版三刷。

(3)筆記
(唐)杜荀鶴:《松窗雜記》,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10月初版,《筆記小說大觀》,第30冊。
(清)金武祥:《粟香五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續修四庫全書》1184冊。
(清)林昌彝著,王振遠、林虞生標點:《海天琴思錄、海天琴思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一版一刷。

4. 戲曲著作
(明)湯顯祖原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初版二刷。

五、類書、輯佚書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臺北:木鐸出版社,1974年8月初版)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899冊。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一刷,《續修四庫全書》冊1200,據清光緒九年(1883)嫏嬛別館刻本影印,經編易類。
(清)陳夢雷原編,楊家駱類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4月初版一刷。

二、近人著作
一、詩學著作
(1)文學史研究
朱則杰:《清詩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一版一刷。
吳宏一:《常州派詞學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0年初版。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元月修訂再版。
徐楓:《嘉道年間的常州詞派》,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6月一版一刷。
梁乙真:《清代婦女文學史》,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9年2月臺三版。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12月31日初版。
蔣寅:《清代文學論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6月一版一刷,頁108。
鄧紅梅:《女性詞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一版二刷。
嚴迪昌:《清詩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10月初版一刷。
嚴迪昌:《清詞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一版一刷
(美)曼素恩(Susan Mann):“The Talented Woman of the Zhang Famil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2)文人研究
王力堅:《清代才媛沈善寶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9月初版。
宋如珊:《翁方綱詩學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一刷)。

二、文學批評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一版一刷。

三、史學研究
武堉幹:《鴉片戰爭史》,台北:文海出版社,民71年出版)。
姚薇元:《鴉片戰爭史實考》,台北:文海出版社,民71年出版。

四、詩人著作總目、提要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5月初版。
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袁行雲:清人詩集續錄,北京,新華書社,1994年8月一版一刷。

五、其他
高彥頤:《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1版1刷。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一版一刷。
蘇精:《近代藏書三十家》,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傳記文學叢刊》,第72冊。

(日)吉川幸次郎:《吉川幸次郎全集》第十六卷,東京:筑摩書房,昭和六十年六月一版三刷。

三、論文
一、學位論文
岳娟娟:《唐代唱和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聶欣晗:《清代女詩家沈善寶研究》,廣州:暨南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
瞿惠遠:《左錫嘉及其詩詞稿研究──以生平境遇為主》,國立政治大學,2007年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二、期刊論文
王英志:〈袁枚性靈詩的藝術特徵〉,《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2001年8月),頁172-177。
王愛榮、段曉華〈論張氏四英詞及與常州詞派的關係〉,《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3期(2009年5月),頁117-121。
林玫儀:〈試論陽湖左氏二代才女之家族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179-222。
林玫儀:〈左錫璇詩詞集輯校(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2007年9月),頁255-308
林玫儀:〈左錫璇詩詞集輯校(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187-232
林玫儀:〈左錫璇詩詞集輯校(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卷第1期(2008年1月),頁175-204。
林玫儀:〈袁績懋詩集輯校(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143-186。
林玫儀:〈袁績懋詩集輯校(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1期(2009年3月),頁213-239。
林玫儀:〈卷葹辛苦苦難伸,始信紅顏命不辰——晚清女作家左錫璇、左錫嘉在戰亂中的情天遺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2010年6月),頁121-141。
林心欣:〈重讀章學誠《文史通義‧婦學》〉,《漢學研究集刊》,第6期(2008年6月),頁182-193。
沙培德:〈末代才女文化之風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頁255-261。
陳瑤〈個案研究與整體史追求——《張家才女》評介〉,《婦女研究論叢》,2009年第3期(2009年3月),頁88-89。
陳雅娟〈「毗陵四女」對常州詞派的繼承與創新〉,《作家》,2010年第10期(2010年5月),頁101-103。
黃曉丹〈清代毗陵張氏家族的母教與女學〉,《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8年9月),頁121-126。
鍾慧玲:〈閱讀女性,女性閱讀——沈善寶《名媛詩話》中的女性建構〉,《東海中文學報》第20期,2008年7月,頁271-252。
羅曉翔:〈曼素恩著《張家才女》〉,《歷史研究》,2008年04期(2008年4月),頁188-189。

三、會議論文
鍾慧玲:〈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清代女作家思歸詩的探討〉,《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9月),頁127-169。

四、論文集
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Ⅰ):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5月初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