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6117-16400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6117-164009
論文名稱
Title
唯識學中「聞熏習」的探討
The Study of “Imprint of Listening”(śrutavāsanā) Among the Yogacara School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8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7-07-2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7-09-06
關鍵字
Keywords
修所成慧、思所成慧、聞所成慧、聞熏習、意言、六波羅蜜多
wisdom acquired through meditation, mind-talk, six perfections, imprint of listening, insight arising from hearing, wisdom attained by thinki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6 次,被下載 10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05 times.
中文摘要
瑜伽行派中《攝大乘論》以聞熏習做為悟入唯識的起始。《攝大乘論》的聞熏習分成聞、思、修三品無漏種子。聞熏習與如理作意為因緣,四尋思、四如實智觀唯有意言,證得能取、所取二空,悟入唯識。《成唯識論》為本有新熏合說,聞熏習在地前是有漏,為本有無漏種子的增上緣。在《成唯識論述記》資糧位與加行位能增長三品無漏種子。資糧位與加行位的修行法門,應皆能增長三品無漏種子。
《攝大乘論》六波羅蜜多,屬於圓成實性的四清淨法,屬於十二分教。行持世間六波羅蜜多的布施、持戒、忍辱波羅蜜多,逐步去除掉對外境的執著,而能不散亂的修習禪定,達到般若無分別智的境界。《成唯識論》中唯識五位皆具有十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為靜慮波羅蜜多的助伴、智波羅蜜多為般若波羅蜜多的助伴,成滿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實踐波羅蜜多最終到達的是佛果位。而勝解行地的轉依能損減煩惱種子,增益寄附異熟識的無漏種子。此主要倚靠勝解聞熏習與慚愧,來增益本有無漏種子。
Abstract
The start of awaken and enter consciousness-only is by “imprint of listening” (śrutavāsanā)in the Mahāyāna-Samgraha among the Yogācāra school. “Imprint of listening” distinguish three classes untainted seeds of hearing, thinking and practicing. “Imprint of Listening” and correct mental orientation by these causes and conditions, four kinds of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four kinds of accurate cognition of things observe mind-talk(manojalpa)only, that attainable cognizing subject and the cognized object are empty, that awaken and enter consciousness-only. That is theory of originally existent seeds and newly perfumed seeds in the Cheng weishi lun, “imprint of listening” is contaminated stages in the bodhisattva path that are prior to the ten grounds, that is contributory factor as cause to the uncontaminated of inner seeds. Stage of equipment and stage of applied practices increase three classes of untainted seeds in Kuiji’s Commentari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ruth increase three classes of untainted seeds in stage of equipment and stage of applied practices.
The six perfections is one of four pure dharmas belonging to the perfectly accomplished nature in the Mahāyāna-Samgraha, that is belonging to the twelve divisions of the Buddhist canon. That applied perfection of generosity、perfection of moral discipline and perfection of patience in the mundane of six perfections, that can gradual decrease the attachment of external objects, and their mind is focused concentration, that achieve non-discriminating cognition. They all have ten perfections on the five stages of cultivating the Yogācāra path in the Cheng weishi lun, the transcendent practice of vigor assistant and perfectly complete the erfection of concentration, the transcendent practice of cognition assistant and perfectly complete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Eventually, the transcendent practices achieve perfect enlightenment. “The basis to be transformed” of the stages of resolute practice decrease seeds of affliction, and increase untainted seeds. That is depend on mental state of shame and “imprint of listening” to increase untainted seed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謝 誌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導 論 1
第一節 前 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4
第四節 文章結構 11
第二章 《攝大乘論釋》的「聞熏習」 13
第一節 聞熏習的內容 13
壹、「聞熏習」與「最清淨法界等流」 13
貳、「聞熏習」與「意言」 17
第二節 聞熏習的功能 26
壹、聞熏習對治雜染阿賴耶識 26
貳、聞熏習、四尋思、四如實智 31
第三章 《成唯識論》與《成唯識論述記》的聞熏習說 38
第一節 「正聞熏習」為「增上緣」 38
壹、《成唯識論》解「正聞熏習」為無漏種子的增上緣 38
貳、勝解行地與聞思修三慧 44
第二節 「資糧位」與「聞熏習」 47
壹、四勝力 47
貳、所修勝行 52
第四章 悟入唯識因果 56
第一節 「聞熏習」與「六波羅蜜」同為清淨因 56
壹、世間波羅蜜為入唯識因 56
貳、波羅蜜多互助、次第 61
第二節 聞熏習與轉依位 66
壹、《攝大乘論》的轉依位 66
貳、《成唯識論》的轉依位 68
第五章 結論 73
壹、聞熏習、如理作意與意言為重要悟入唯識的修證 73
貳、所修勝行與增上緣 73
參、十波羅蜜多與聞、思、修三慧 74
肆、轉依位 75
參 考 文 獻 77
一、古籍文獻 77
二、專書 77
三、工具書 78
四、期刊論文 78
五、日文期刊 8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文獻
隋‧笈多共行矩等 《攝論釋》;《大正藏》冊 31。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藏》冊 44。
陳‧真諦譯《攝論》;《大正藏》冊31。
---《攝論釋》;《大正藏》冊 31。
唐‧玄奘譯《解深密經》;《大正藏》冊 16。
---《攝論本》;《大正藏》冊 31。
---《攝論釋論》;《大正藏》冊 31。
---《攝論釋》;《大正藏》冊 31。
---《大乘莊嚴經論》;《大正藏》冊 31。
---《成唯識論》;《大正藏》冊 31。
唐‧窺基 《妙法蓮華經玄贊》;《大正藏》冊 33。
---《說無垢稱經疏》;《大正藏》冊 38。
---《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冊 43。
---《瑜伽師地論略纂》;《大正藏》冊 43。
---《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冊 45。
唐‧遁倫集撰 《瑜伽論記》;《大正藏》冊 42。
唐‧慧沼 《成唯識論了義燈》;《大正藏》冊 43。
---《能顯中邊慧日論》;《大正藏》冊 45。
唐‧智周 《成唯識論演祕》;《大正藏》冊 43。
唐‧泰靈 《成唯識論疏》;《大正藏》冊 50。
二、專書
印 順 《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2002。
印 順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3。
印 順 《勝鬘經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
孟 領 《唯識學之緣起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法舫法師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天華出版社,1998。
韓廷傑 《成唯識論》,台北市:佛光,1997。
林國良 《成唯識論直解》(上) (下),台北縣三重市:佛光,2002。
李潤生 《成唯識論述記解讀》(5),加拿大:加拿大安省佛教法相學會,2010。
陳士强、王雷泉等主编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三、工具書
《丁福保辭典》取自:http://www.muni-buddha.com.tw/buddhism/dictionary-google.html
Franklin Edgerton,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Dictionary,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1970.
四、期刊論文
林國良 〈從三自性理論演變看唯識思想前後期在價值取向上的重要變化 -- 《解
深密經》與《成唯識論》之比較〉《普門學報》第31期,高雄:普門學報社,2006。
滿紀著 〈大乘唯識止觀的研究──以《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為範圍〉《普門學報》第26期,高雄:普門學報社,2005。
釋道一著 〈〈修所成慧依定而生探討〉—以《大毘婆沙論》及《清淨道論》為主—〉《福巖學生論文集》,新竹市:福嚴佛學院,2015。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 〈有關業的若干考察〉《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
集(二)》,臺北市:法鼓文化,2000。
---〈心性本淨之意義〉《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臺北市:法
鼓文化,2000。
勝呂信靜著,李世傑譯 〈唯識說的體系之確立〉《唯識思想》,台北縣:華宇,
1985。
工藤成樹著,李世傑譯 〈中觀與唯識〉,《唯識思想》,台北縣:華宇,1985。
吳汝鈞 〈《唯識三十頌》與《成唯識論》的阿賴耶識思想〉,《正觀》第六十期
南投:正觀雜誌社,2012。
釋如覺 〈《攝論》「聞熏習」與「如來藏」關係之探究〉,《正觀雜誌》第二
期,南投:正觀雜誌社,2012。
郭翠蘭 〈《攝論》「種子起因說」之探究〉,《中華佛學研究》第一期,新北:
中華佛學研究所,1997。
陳一標 〈他空說的系譜與內含—論印順導師對唯識空性說的理解〉,《印順導師
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六屆,台北:會議論文,2006。
陳一標 〈唯識學「虛妄分別」之研究〉,《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1991。
陳一標 〈緣起與業—瑜伽行派對等流種子與異熟種子的詮釋〉,《圓光佛學學
報》,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2009。
趙東明 〈轉依理論研究—以《成唯識論》及窺基《成唯識論述記》為中心〉,台
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趙東明 〈唯識學關於「心、心所法」的三種「所依」—以《成唯識論》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為中心的探討〉《玄奘佛學研究》第十八期,新竹:玄
奘大學宗教系,2012。
伍啟銘 〈《解深密經如來成作事品》之教譯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釋圓修 〈梵、藏《大乘莊嚴經論.發心品》注疏之研究〉,新北市:法鼓山佛教
學院佛教學系碩士論文,2011。
釋仁宥 《地論宗、法相宗所傳舊攝論思想──以慧遠、窺基、圓測、慧沼、智
周、遁倫為中心》,新竹:印順文教基金會,2002。
蕭玟 〈《入楞伽經》之成自性如來藏心—論唯識思想影如來藏之一端〉,《正觀雜
誌》第四十四期,南投:正觀雜誌社,2008。
茅宇凡 〈唯識的悟入與意言—從資糧位到加行位〉《唯識研究第二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五、日文期刊
吉 村誠〈中国唯識における聞熏習説の展開〉《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東京:駒澤大學,2013。
吉 村誠〈中国唯識における聞熏習説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東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2009。
武内紹晃〈唯識修道に於ける意言と無分別智-摂大乗論入所知相分について-〉《密教文化》,高野山:高野山出版社,1963。
根来泰宏〈唯識における種子熏習説の考察〉,《龍谷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
,京都:龍谷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編集委員会,2004。
都 真雄〈意言(Manojalpa)について—世親の修道論の形成過程—〉,《印度佛學研究》,京都:大谷大學佛教學會,2005。
小沢憲珠〈唯識学派にみる波羅蜜思想〉,《印度佛學研究》,京都:大谷大學佛教學會,1972。
平川彰〈六波羅蜜の展開〉,《印度佛學研究》,京都:大谷大學佛教學會,1973。
白石凌海〈喩伽行唯識学派における六波羅蜜多説〉,《印度佛學研究》,京都:大谷大學佛教學會,1990。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