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7103-16314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7103-163143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的大學做為一種國家機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s a state apparatus:A viewpoint of political econom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7-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8-07
關鍵字
Keywords
大學、知識經濟、國家機器、生產關係、科學技術、馬克思主義
university, knowledge-based economy, State apparatus, relation of prod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rxis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3 次,被下載 672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6721 times.
中文摘要
傳統大學的雛形源於中世紀,隨著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社會思潮的轉變,大學的知識主體分別由神學、哲學、與科學各勝擅場。科學技術成為領導性的生產力,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最大的特徵,而科學技術的核心繫於研究發展,一旦大學涉及技術變遷的研究領域,自然被國家視為關鍵性的生產要素。
本論文從生產關係出發,探討經濟(下層結構)與意識型態(政治、教育)的互動關係。並以戰後台灣的發展為例,一九五四年核准大學復校至一九八0年間的大學稱為「顯性的國家機器」,主要是透過菁英政治與技術官僚的運作履行國家主義。五0至六0年代基於政治穩定的考量,以意識型態作為取材標準之一。六0至八0年代係由經建部門主導,依經濟理性來調整大學錄取率和調整科系,人力規劃報告促成理、工、農、醫等自然科學領域取得大幅發展,造成學術研究上「重理工、輕人文;重應用、輕基礎」之現象。
八0年至今的大學仍維持其工具性格,本論文稱為「隱性的國家機器」,以策略工業與科技政策為基調,由國家科學委員會透過經費形式來左右學術研究方向。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商品化與教育產業化成為世界潮流,大學勢必傾全力發展具有產值的研究領域,大學不但成為國家機器,更是名符其實的市場機器。
Abstract
The embryo of higher education starts from medieval era. Along with the Renaissance, and Enlightenment, the domain knowledge in higher education comprises theolog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It is the most distinguish character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States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lly becomes the leading productivity engin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ists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capability. Once the higher education involv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tate naturally regards it as one of key production elements.
This essa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y (infrastructure) and ideology (politics and education), and taking the evol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Post-war Taiwan as an example. Here we called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in the period of 1954 to 1980 as Dominant State Apparatu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tate practiced nationalism through elite politics and technocratic. In 50s and 60s, the State emphasized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so the ideology was one of the standards for selecting freshmen into higher education. In 60s to 80s, leaded by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e State adjusted the rate of higher education attainment and adjusted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colleges/ depart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ational economic value. A report of manpower development by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s encouraging a steady rise in the area of science, medicine,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so called natural sc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eglect of social science, Liberal Arts is resulted.
From 80s,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remains instrumentality, which is called Latent State Apparatus here. The higher education follows the State’s strategic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policy accordingly. The State enforces higher education to develop some particular research areas by giving subsidiary. In this knowledge-based economy era, knowledge commercialized and education industrialized is going to be main trends. It is predictable that higher education would allocate its major resources in research areas, which can yield most economic value. At that moment, Higher Education would become not only the State Apparatus, but also Market Apparatu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暨文獻回顧…………………………………………………………9
第三節 研究架構……………………………………………………….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21
第五節 章節安排…………………………………………………23
第二章 大學與社會的關係:從希臘到近代………………………25
第一節 古希臘到中世紀的大學起源……………………………26
一、古典共和式政治社群下的大學……… ………………...26
二、中世紀的封建體制、莊園經濟與大學……………………27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大學的發展…………………….……...32
第三節 啟蒙運動時期大學的轉向………………………………35
第四節 小 結……………………………………………………40
第三章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大學境況…………………………..43
第一節 自由資本主義階段…………………………….........45
第二節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50
一、技術進步與資本積累的關係……… …………………..…50
二、右派的觀點………………………………………………….51
三、左派的觀點………………………………………………….52
第三節 大學教育產業化的趨勢………………………………….63
第四節 小 結…………………………………………………….67
第四章 戰後台灣的大學教育……………………………………...73
第一節 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模式……………………………….73
第二節 經建會、教育部、國科會的角色辨析………………….78
第三節 大學教育政策的階段性變遷…………………………….85
一、一九五0至六0年代:政治性考量……………………….88
二、一九六0至八0年代:人力規劃的濫觴………………….89
三、一九八0年代之後:科技政策左右大學教育政策……….94
第四節 小 結……………………………………………………101
第五章 結 論:大學做為一種國家機器?………………………105
第一節 從顯性的國家機器蛻變成隱性的國家機器…………….105
第二節 省 思…………………………………………………….112
一、國家政策規劃欠缺長遠的眼光……………………………112
二、忽略高科技可能導致高風險現象…………………………114
三、急功近利的價值觀與人文素養低落………………………115
四、強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迷思………………116

參考書目………………………………………………………………119

附錄一:貢獻大學于宇宙的精神………….……………………….132
附錄二:哲學家的搖籃──法國的哲學教育………………………13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英文部分
Althusser, Louis.1984.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Essays on ideology. London:Verso.
Amsden, Alice H. 1985. ”The State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in Evans, Peter B.、Rueschemeyer, Dietrich.、Skocpol Theda.(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istotle. Everson, Stephen. (ed.)1988. The polit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shton, David. 1999.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London:Routledge.
Beck, Ulrich. 1992.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Bell, Daniel.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Basic Books.
Brubacher, John S. 1982. 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Drucker, Peter F. 1969.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New York:Harper & Row.
Evans, Peter.、Rueschemeyer, Dietrich.、Skocpol, Theda.(eds.)1985.,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eeman, Christopher.1982.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London:Frances Pinter.
Giddens, Anthony.1989.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mbridge:Polity Press.
Gilpin, Robert. 1981.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ld, Thomas B. 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M.E.Sharp.
Gramsci, Antonio. 1992. Prison notebooks. A. Buttigieg, Joseph.(ed),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reen, Andy. 1992. Education and the State Formation:the rise of education systems in England, France, and the USA. Houndmills:Macmillan.
Habermas, Jűrgen. 1975. Legitimation crisis. Boston:Beacon Press.
Habermas, Jűrgen. 1987.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Cambridge:Polity Press.
Habermas, Jűrgen. 1987. Toward a rational society. Cambridge:Polity Press.
Kerr, Clark. 1982.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3ed.)
Lenin, Vladimir Ilich. 1939. Imperialism: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 Development.,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Lyotard, J.F.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annheim, Karl. 1976. Ideology and utopia: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Routledge & Kegn Paul.
Marcuse, Herbert. 1991. One-Dimensional Man: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London:Routledge.
Marx , Karl.& Engels, Frederick. 1985.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London:Penguin Books.
Marx, Karl. 1970.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Oakeshott, Michael. 1975. On human conduct. Oxford:Clarendon Press.
OECD. 1996. 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Pari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olpment.
Offe, Claus. & Volker, Rouge. 1981. ”Theses on the Theory of the state.”,in Roger Dale(ed.),Education and the state. Sussex:Falmer Press.
Offe, Claus. 1985. Disorganized capitalism: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s of work and politics. Keane, John.(ed),Cambridge, Mass.:MIT Press.
Perlmutter, Amos. 1981. Modern authoritarianism: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Sabine, G.H. 1963.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London:George G. Harrap.
Smith, Adam. 1910.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New York, E.P. Dutton & Co.。
Spero, Joan Edelman. 1982.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London:G. Allen & Unwin.
Strange, Susan. 1996. The Retreat of the state: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cker, Robert C.(ed.)1978. The Marx-Engels reader. New York:Norton.
Weber, Max. 1994. Political writing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rd Bank. 2000.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9/2000.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中文部分
1. 官方文書:
行政院研考會. 1979. 教育政策與人力運用配合之檢討。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研考會. 1982. 「國立大專院校增班系所檢討報告」。教育資料文摘,49期2月號,頁42-48。
行政院研考會. 1984. 調整我國大學院校系組設置問題之研究。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國科會. 2000. 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教育部. 1987. 教育部公報。第145期。
行政院教育部. 1997. 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教育部. 1999.「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大會參考資料。國家圖書館。
行政院經建會. 1966. 第一期人力發展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68. 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71. 第三期人力發展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72. 第四期人力發展計畫草案。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77. 人力發展專案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81. 「我國教育發展與其他國家之比較分析」。人力規劃研究報告第一輯,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81. 中華民國台灣經濟建設十年計畫人力發展部門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85. 「資訊人力之成長及未來需求推計」。人力規劃研究報告第五輯,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86. 中華民國台灣經濟建設人力發展部門中長期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87. 國家建設科技人才需求推估(民國七十四年至八十四年),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 1990. 中華民國第十期台灣經濟建設中期計畫人力發展部門計畫。台北:編者印行。
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小組. 1982. 「七十一學年度大專及研究所科技系所調整方案」。教育資料文摘,49期2月號,頁49-62。

2. 專書:
于宗先、許松根. 1995. 「就業、生產與教育的綜合規劃」,劉克智主編,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天下雜誌編輯. 1988. 走過從前回到未來-攜手台灣四十年。台北:天下雜誌。
王文科. 1976. 「教育素質與數量發展策略」,教育論叢。台北:文景書局,頁363-394。
王震武、林文瑛. 1996. 台灣教育的管制、規範或扭曲-「鬆綁原則」整合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卡帕羅索、李邁.(Caporaso, James A.& Levine, David P.)合著 林翰譯. 1998. 政治經濟學理論。臺北:風雲論壇。
卡諾伊.(Carnoy, Martin.) 杜麗燕、李少軍譯. 1995. 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出版公司。
史邦強、許嘉棟、徐茂炫. 1996. 台灣經濟奇蹟的原動力。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布魯貝克.(Brubacher, J.S.) 林玉體譯. 1980. 西洋教育史。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弗利德曼.(Friedman, Milton.) 1986. 資本主義與自由。北京:商務印書館。
任德厚. 1992. 政治學。台北:作者自印。
朱敬一、戴華. 1996. 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羊憶蓉、吳惠林. 1996. 分流教育與經濟發展:政策分析與實際效果。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佛洛姆.(Fromm, Erich.) 莫迺滇譯. 1991 逃避自由。台北:志文出版社。
伯蘭尼.(Polanyi, Karl.) 黃樹民等譯. 1999. 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余煥模. 1997. 三十年來臺灣人力發展政策措施之演進。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吳泉源. 1997. 「高等教育與社會競爭力」。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業強出版社。
吳惠林. 2001. 「知識經濟、科技與永續發展」。知識經濟社會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思亮館。
呂亞力. 1987. 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
李國鼎、陳木在合著. 1987. 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佩理安德森.(Perry Anderson)文貫中等譯 1990. 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桂冠出版公司。
拉卡托斯.(Lakatos, I. & Musgrave, A.)(eds.) 周寄中譯. 1992. 批判與知識的增長。台北:桂冠出版公司。
杭廷頓. (Huntington, Samuel.) 張岱云等譯. 1994. 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臺北:時報文化。
林玉體. 1990. 「一只看得見的手-學術自由政黨政治運作」。二十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台北:師大書苑。
林玉體. 1994. 「西洋大學教育的發展與回顧」。大學教育的理想,台北:師大書苑。
林鐘雄. 1993. 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波 特.(Potter, Michael E.) 李明軒、邱如美譯. 1996. 國家競爭優勢。台北:天下文化。
波格丹諾.(Vernon Bogdanor)等編 鄭正來等譯. 1992. 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The Blackwell Encyclopa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北京:中央人民出版社。
金耀基. 2000. 大學之理念。香港:牛津出版社。
施建生. 1975. 「台灣的高等教育與高級人力」,于宗先編,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施建生. 1993. 「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功能」,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臺北:天下出版社。
柏金斯編.(Perkins, James A.)(ed.) 林清江譯. 1991. 高等教育的演進。台北:新亞。
若林正丈. 洪金珠、許佩賢譯. 1994.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韋 德.(Wade, Robert.) 張宗漢譯. 1994. 管理市場:經濟理論與東亞國家由政府主導工業化。臺北:五南出版公司。
孫 震. 1990. 邁向已開發國家。台北:三民書局。
馬庫塞.(Herbert Marcuse)著 1982. 工業社會和新左派。台北:商務印書館。
高希均. 2000. 「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載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頁1-25。
高希均. 2002. 「新讀書主義」。一流書、一流人、一流社會,臺北:天下遠見出版。
高宣揚. 1991 新馬克思主義導引。台北:遠流出版社。
康島綠. 2001. 李國鼎口述歷史。台北:卓越世界文化公司。
張清溪、吳惠林. 1996. 教育應以經濟發展為目的?。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張應強. 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反思與建構。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梭 羅.(Thurow, Leste C.)1992. 世紀之爭:競逐全球新霸主。台北。天下文化。
梭 羅.(Thurow, Leste C.)1998. 資本主義的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陳思賢. 1999. 西洋政治思想史-古典世界篇。台北:五南出版公司圖書。
傅高義.(Vogel, Ezra F.) 賈士蘅譯. 1992. 躍升中的四小龍。台北:天下出版公司。
傅斯年.,立緒文化編選. 2003. 「貢獻大學于宇宙的精神」。百年大學演講精華,台北:立緒文化。
黃俊傑. 1997. 「當前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及其展望」。知識份子與二十一世紀,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黃福濤. 1998. 歐洲高等教育近代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熊彼得.(Schumpeter, J.) 吳良健譯. 1999.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
福 山.(Fukuyama) 1998. 李宛蓉譯. 誠信。台北:立緒出版公司。
赫黎胥.(Huxley , T.H.)1990. 科學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諾 斯.(North, Douglass C.),劉瑞華譯. 1995. 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出版社。
鮑里斯、季亭士.(Bowles and Gintis),李錦旭譯. 1989. 資本主義與美國學校的教育。台北:桂冠出版公司。
懷德海.(Whitehead, A.N.),吳志宏譯. 1997. 教育的目的。台北:桂冠出版公司。
懷德海.(Whitehead, A.N.),傅佩榮譯. 1990. 科學與現代世界。台北:立緒文化。


3. 期刊論文
方德琳. 1994. 「財團進軍高科技產業蔚為風潮」。財訊,九月號,頁232-236。
王素彎. 2001. 「知識經濟時代我國人力資源的因應與挑戰」。經濟情勢評論,第6卷第4期,頁1-21。
王麗雲. 1999. 「台灣高等教育擴張中國家角色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10卷第1期,頁1-37。
何懷碩. 2001. 「以石擊卵」。人生雜誌,221期。
吳惠林. 2001. 「知識經濟、科技與永續發展」,知識經濟社會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思亮館,頁3-20。
林世宗. 1998. 「落實憲法保障大學學術自由與自治權」。大學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法學院,頁16-27。
林衛禮. 2001. 「政策、大學、創投與美國生技產業之發展」。台經月刊,第24卷第12期。
邱兆偉. 1983. 「科技發展與人力資源-大學教育的規劃」。社會文化與科技發展研討會論文,台北:行政院科學發展委員會。
孫 震. 1986.「教育投資、人力資本與國家發展」。中央月刊,頁92-95。
孫 震. 1991. 「臺灣人力發展的回顧與檢討」。保險專刊,頁1-3。
張清溪,「高等教育擴張與人力規劃」。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研討會,2002年5月17日,頁35-39。
陳光榮. 2001. 「提升人力素質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策略」。經濟情勢評論,第6卷第4期,頁97-117。
陳信宏. 2001. 「知識經濟趨勢下我國產業發展之新思維」。科技發展政策報導月刊,4月號,頁260-267。
費景漢.,經建會綜合計畫處譯. 1989. 「台灣經濟發展政策的演變過程」。自由中國之工業,第72卷第1期,頁1-12。
賀德芬. 1998. 「學術自由與學術倫理間的疏離和依附」。大學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法學院,頁85-113。
楊國樞. 1993. 「我對大學及大學教育的基本理念與看法(下)」。律師通訊,167期,頁23-28。
葉俊榮. 1999. 「改善人文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環境」。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會議手冊,台北:國科會,頁81-89。
劉源俊. 1988. 「大學與政府的關係-兼論大學法的修改」。現代教育,第9卷,頁24-33。
鄭為元. 1999. 「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4期,頁1-68。
黎 琳. 2000. 「高等教育價值觀演變與現代大學理念」。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第2期。
羅華美. 2002. 「國家創新系統-知識經濟時代下高等教育政策的新思維」。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5期,頁36-45。

4. 學位論文:
丘愛鈴. 1997.「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馬湘萍. 2000. 「高等教育功能之變遷及機構分類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強華. 1991. 「主要國家大學自主性之比較研究--中、法、英、美、西德、日本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智香. 1993. 「臺灣的大學教育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發展的迷思」。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俊銘 . 2000. 「政府遷台後我國高等教育政策演變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報紙:
朱敬一. 「人力規劃干預教育行不通」。中國時報,1995年4月17日。
周成功. 「基礎科學發展受嚴重擠壓」。中國時報,2003年4月8日。

三、網路資源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沈君山,「政府與大學之運作關係」,教改通訊,第8期,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08/。
周學信,後現代主義與台灣社會,http://life.fhl.net/Culture/postm.htm
教育部,「檢討教育體系,積極培養及引進人才」,全國知識經濟發展會議,http://www.aproc.gov.tw/kbe/link7-1.htm。
教育部,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http://www.sfmoe.org/asp_c/news/c_hotline_31.htm。
彭明輝,工具理vs人文理性,http://www.south.nsysu.edu.tw/sccid/column/c3/c3-2.html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