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7105-12493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7105-124936
論文名稱
Title
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轉化教學目標之研究∼以第一、二、三學習階段「人與空間」主題軸為例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s into Teaching Objectiv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For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Learning Stage in the Area of “Person-Spac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9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8-07
關鍵字
Keywords
社會學習領域、人與空間、能力指標、教學目標
person-space, social studies area, teaching objective, competence indicato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9 次,被下載 343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438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轉化教學目標之共同性模式,以第一、二、三學習階段「人與空間」的能力指標做為研究之內容,利用「內容分析法」了解各版本教科書第一、二、三學習階段「人與空間」能力指標轉化教學目標的異同情形,並運用「德懷術」問卷調查法,探討課程學科專家、教科書編撰者、教科書審查者、教學現場教師,對國小社會領域第一、二、三學習階段「人與空間」能力指標轉化教學目標的共識與差異。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國小社會領域能力指標轉化教學目標的共同性,在於解析能力指標的「能力」展現及主要「核心概念」知識,再進一步轉化成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
二、國小社會領域「人與空間」主題軸能力指標在各版本教科書編輯群的解讀分析與轉化下,教學目標呈現數量多寡不一的情形,而且教學目標的具體學習概念也呈現了異同的情況。
三、經過三次「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課程學者專家、教科書編撰者、教科書審查者、國小現場教師,對於國小社會領域「人與空間」二十條能力指標轉化教學目標的認同意見逐漸達到共識。在「能力」分析方面,四類教育人員有一致的共識;在「核心概念」分析方面,只有三項核心概念沒有達到共識;在「教學目標」方面,只有八條轉化後的「教學目標」沒有達到共識。
四、針對沒有達到共識的「核心概念」及「教學目標」進行ANOVA分析,並做事後比較,發現四類教育人員之間,課程學者專家和國小現場教師的認同程度平均數,達到顯著性的差異。顯現課程學者專家與國小現場教師,在能力指標轉化教學目標的看法意見上有所差異。
最後,就研究結果發現,提出國小社會領域「人與空間」能力指標轉化教學目標之建議,供教學現場教師、教材編寫者、教科書審查者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Abstract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mmon properti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studies area competence indicator into teaching objectiv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s for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learning stage in the area of “person-space” were considered in this research.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objectives amongst a collection of textbook for these competence indicators. A number of survey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Delphi based questionnaire to gather the opin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ers, textbook publishers and reviewers, and the field teacher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s for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learning stage in the area of “person-space” into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ained in these textbook.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following:
1.The transformation are usually made by first analyzing the level of competence and the core concept aspects of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 and then followed by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the feasible teaching objectives deriv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uch analysis.
2.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studies area of “person-space”,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 for the area subject axis made by the various editor groups of these textbook were different not only in the number but also in the feasibility and concept of the resul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different might be resulted from the various approaches took by the editor groups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indicators.
3. Three survey, each using a Delphi based questionnaire, were conducted to gather opinions on the transformations made for the social studies area of “person-space” from the curriculum expert and scholars, textbook editors and publishers, textbook reviewers, and elementary school field teachers.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four groups gradually gained the consensus on the transformations made for a total of 20 competence indicators and the resul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For the analysis of competence indicators, all four groups achieved the agreement in the aspect of competence; and in the aspect of core concept, all four groups achieve the mutual agreement in all but three core concepts. As for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ll four groups obtained the consensus in all but eight of the objectives.
4. Additional analyses using the ANOVA method were performed for those core concepts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that the agreement was not reached. The results of comparison indicated that the group of curriculum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the group of elementary school field teache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approval degree aspect. The group of curriculum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field teache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spect.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s for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learning stag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studies area of “person-space” will be proposed and made available to the field teachers, curriculum developers, textbook publishers and the reviewers, and the later researchers for their referenc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表次 ………………………………………………………………… VII
圖次 ………………………………………………………………… X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內涵分析 …………………… 8
第二節 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意涵與功能 ……………… 24
第三節 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轉化模式 ………………… 38
第四節 「人與空間」能力指標的相關研究 ………………… 6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9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95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對象 ……………………………………… 9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99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10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107
第一節 研究結果 ……………………………………………… 107
第二節 討論 …………………………………………………… 2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319
第一節 結論 …………………………………………………… 319
第二節 建議 …………………………………………………… 334
參考書目 …………………………………………………………… 340
附錄一: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346
附錄二:社會領域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的關係…………352
附錄三:國小社會領域第一、二、三學習階段「人與空間」能力指標轉化教學目標之意見調查表(預試問卷)………………35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王素芸(2001)。「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與概念分析。教育研究資訊,9(1):1-14。
王淑芬(2001)。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特色之探討。翰林文教雜誌,21:8-14。
王雅玄(1998)。德懷術在課程評鑑上之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5:43-46。
王愛君(2004)。從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看「人與空間」主題軸之解讀。載於高新建主編,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下)。台北:師大書苑。626-653。
王逸慧(2001)。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評量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縣鷺江國小(2000)。89學年度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學計畫書。台北:鷺江國小。
台北縣鷺江國小(2001)。生活課程能力目標評鑑檢核表。2004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lcps.tpc.edu.tw/9-1index.htm台北縣鷺江國小網站「九年一貫專區」。
台北縣十分國小(2001)。胸懷教育心繫十分:89學年度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果集。台北:十分國小。
石慶得、蘇永生(1992)。兒童對環境認知之地圖學研究-兒童之地圖學系列研究(一),地圖,3:1-42。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成露茜(1999)。淺析基本能力與基本學力。翰林文教雜誌,5:24-25。
余民寧(2002)。基本能力指標的建立與轉換。教育研究月刊,96:11-16。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坤崇(2002a)。多元化教學評量。載於教育部主編:國中小教師基礎研習手冊(頁120-162)。台北:教育部。
李坤崇(2002b)。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概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8:111-122。
李坤崇(2003a)。能力指標轉化的理念與實例。載於九年一貫課程南部九縣市策略聯盟九十二學年度各學習領域輔導團輔導員經驗分享研討會參考資料。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李坤崇(2003b)。能力指標轉化的理念。載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頁142-169)。2003年12月20日,取自:教育部國教司國民教育資訊網http://www.eje.edu.tw/ejedata/kying/20031151826/Theoretical%20Foundations%20of%20Grade%201-9%20Curriculum.htm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3)。基本能力。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小辭書(頁80-81)。台北:五南。
林世華(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發展學習成就評量指標與方法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小組之專案研究。台北:教育部。(未出版)
林如鈴(2003)。用「系統思維模式」掌握能力指標─專訪台中師院徐照麗教授。康軒教育雜誌,25:10-25。
林振春(1993)。當前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評估方法之回顧與展望。成人教育雙月刊,11,31-38。
林碧雲(2004)。社會領域能力指標解讀與教科書設計影響因素——從一個教科書編輯的經驗出發。載於2004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編印。63-85。(未出版)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珮儀(2000)。教學創新了嗎?文本權威的省思。載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論文彙編,高雄師範大學編印。193-205。(未出版)
施添福等(2004)。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手冊第二冊(三下)。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高新建(2002)。能力指標之分析及其教學轉化。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51-93。
高雄市教育局(2003)。九年一貫課程不同版本教科書間之共通性分析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之專案研究。108
-127(未出版)。
席汝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秦葆琦(1991)。國民小學社會科實驗課程教學設計初探。台北:天衛出版社。
秦葆琦(1994)。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概說。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秦葆琦(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之內涵分析。載於九年一貫SMART-教師增能自修手冊,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印。128-135。
秦葆琦(2002)。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學設計探討。載於「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諮詢服務簡訊」,1:1-21。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秦葆琦(2003a)。從國一社會領域的實施看課程與教材面臨的問題。中等教育,54(4):32-45。
秦葆琦(2003b)。社會領域之系統化教學設計。載於教育部主編:國中小教師基礎研習手冊(頁137-142)。台北:教育部。
秦葆琦(2003c)。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學設計探討。載於教育部主編:國中小教師基礎研習手冊(頁146)。台北:教育部。
徐聖謨(1986)。地圖學。台北:中國地學研究。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新聞稿,2002年12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primary/
importance/911213-4.htm。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新聞稿,2003年8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primary/
importance/920828-2.htm。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補充說明。23-25頁。
2003年11月20日,取自:教育部國教司國民教育資訊網http://140.122.120.230/ejedata/kying/2003115191/課程綱要補充.htm
陳淑玲(1984)。兒童空間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陳俊宏(2002)。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研究-第一、二、三階段知識概念層面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宏、林玫伶(2003)。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與能力指標的探討。載於高雄市國教輔導團2003年教育論壇成果彙編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編印。205-220。
陳新轉(2002)。能力指標之「能力表徵」課程轉化模式。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95-123。
許民陽、鄧國雄、卓娟秀、李崑山、殷炯盛等人(1994)。國小學童對方向及位置兩空間概念認知發展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91-120。
許民陽(1995)。國小學童對方向及位置兩空間概念認知發展的研究(Ⅱ)國小中年級學童對東西南北相關方向的認知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213-244。
許國忠(1997)。國小自然科教科書評鑑參照標準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國(2003)。教改錯在哪裡?-我的陽謨。台北:印刻出版
有限公司。
黃政傑(1994)。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等(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專案。台北:教育部。
黃炳煌(1999a)。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科課程改革。載於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炳煌(1999b)。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綱要(草案)。載於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座談會實錄專輯,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91-106。
黃炳煌(2002)。基本原理與課程目標。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11-19。
黃素貞(2004)。台北市九年一貫課程國中階段社會領域運作實務。載於高新建主編,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下)。台北:師大書苑。656-685。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張樹倫(2002)。九年一貫能力指標影響之檢討。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能力指標研討會,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專題研討資料,國立編譯館編印。50-54。(未出版)
張麗芬(1987)。兒童空間認知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楊孝榮(1989)。內容分析法。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楊思偉(2002)。基本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落實。教育研究月刊,96:17-22。
葉煬彬(1999)。中小學社會科課程架構探究。載於一九九九年亞太地區整合型社會科課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89-112。
詹志禹(2002)。導論: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發展。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1-10)
。台北:師大書苑。
詹志禹(2002)。主題軸。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21-49)。台北:師大書苑。
廖慧意(2001)。國一學生繪製地圖與地圖認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慧意、賴進貴(2001)。地圖技能能力指標之研究,地圖,11:29-40。
潘桂成(1995)。地圖學原理。台北:固有文化。
鄧國雄(1999)。國中小階段地理課程的學力指標分析,國教新知,45(5):2-6。
歐用生(200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歐陽鐘玲(1983)。學童空間概念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報告。9:166-240。
盧雪梅(1999)。基本能力、學力指標。國教新知,46(1):89-90。
盧雪梅(2001)。「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知多少。教育研究月刊,85:66-75。
鍾任琴、王保進(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基本學力指標建構之探究。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所舉辦之「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中小學課程革新與發展趨勢學術研討」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薛慶友(2003)。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內涵及評量實施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素霞(1999)。國小學童識圖能力對社會統整教學的啟示。載於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W. Lawrence Neuman 著,王佳煌、潘道中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


英文部分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NCSS,1994).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Norman E. Gronlund.(2000).How to Write and Us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Uhl, N. P. (1990). Evaluation model and approaches─Delphi technique.
Levin, Joel R.(1989).A transfer-appropriate-processing perspective of pictures in prose. In Mandl, Heinz & Levin, Joel R.(ED)(1989).Knowledge acquisition from text and picture. North-Holland.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