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7113-13301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7113-133019
論文名稱
Title
魏源中、西學思想之建構-以《海國圖志》、《聖武記》為討論中心
Wei Yua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y in The Context of ‘Hai Guo Tu Zhi’ and ‘Sheng Wu Ji’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3-07-1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3-09-07
關鍵字
Keywords
西學觀、魏源、春秋學、憂患意識、華夷觀、經世思想
Western Ideology, Wei Yuan, Hua and yi concept, Sense of Urgency, Statecraft though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88 次,被下載 72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8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24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魏源於鴉片戰爭後成書的《聖武記》、《海國圖志》為主要分析文本,佐以其他相關資料〈夷艘入寇記〉、《默觚》等,探討鴉片戰爭後魏源西學觀思想的建構內容及建構目的,與中學在其思想上作為根柢的呈現。以往探討魏源的研究者們,多認為其提出「師夷長技」之主張為「走向近代化」的表現,並給予魏源突破傳統藩籬的角色定位。本論文透過對《聖武記》、《海國圖志》文本的爬梳及探究,結論出魏源在西學建立的目的實是為了抵禦外夷而作準備,為富國強兵尋求方法,外夷的侵擾是激起華夏中心主義維護的思維;在中學方面則是對傳統經典大義有所發揮,由其是春秋學,更成為其解釋時代與接軌中西學的橋樑;而經世思想由傳統憂患意識的觀念化為實際作為,完全表現在其中西學思想的建構過程中。
  魏源由對時代的反思出發,進而提出治國之策略,並認為治平內政,才能重振四夷來王的天朝聲勢。從魏源對中西學建構的過程與目地,說明傳統並非走向近代化才有其價值,在其中西學思想的背後,實是隱含一位傳統士大夫對華夏文化的優越感,期盼以傳統經典作為依循,尋求天下治平、國富兵強方策的憂患之心與經世之心。
Abstract
The essay takes “Sheng Wu Ji” and “Hai Guo Tu Zhi” which Wei Yuan published after the Opium War as the major text to analyze; besides, other relative text such as “Yi Sao Ri Kou Ji” and “Mo Gu” also are the reference material. The essay will discuss the purpose and content which Wei Yuan constructed western ideology and performed through Chinese ideology. The predecessors who researched on Wei Yuan mostly regarded “learning advantages of the Western” which he advocated as the performance of moving towards modernization; they thought of Wei Yuan as a great man who made a breakthrough. By studying “Sheng Wu Ji” and “Hai Guo Tu Zhi” carefully, the essay concludes that Wei Yuan’s purpose to construct western ideology is to resist Western invasion and to find ways to make the country wealthy and the military powerful. The Western invasion ignited Chinese to defend Sinocentrism. In terms of Chinese Ideology, Wei Yuan developed the classic further,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especially. It played the role to explain the times and connect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y. The statecraft thought transformed traditional sense of urgency into actions, and it totally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y.
Wei Yuan started from introspection of the times and advocated strategies of statecraft. He believed only keeping stable domestic affairs can the Chinese court system revive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and process which Wei Yuan construct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y, it not only proved the value of moving towards modernization but also included a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s superiority complex towards Sino Culture-Specific. He expected to base on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s, figuring out the strategies which made the country wealthy, the military powerful and the world peaceful.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訂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概況 2

第二章 生平及成學背景概述5
 第一節 生平概述5
 第二節 成學背景概述7

第三章 魏源西學觀思想之建立 9
第一節 中西關係:從接納到疏離10
  一、主政者的態度10
  二、國力的強弱與華夏中心觀14
  三、西學衝擊的導火線15
第二節 中西爭端:對西方的隔睽與負面想像16
第三節 西學觀的建立19
  一、反省:對西方一無所知的反省20
  二、實踐:轉化對西方的焦慮為認識25
(一)知夷:知夷長學26
(二)師夷:師夷長技44
第四節 魏源西學觀之轉變:從蔑夷、知夷到師夷54
一、西學觀對傳統觀念突破之處(一):承認雙方在軍事上的差異54
二、西學觀對傳統觀念突破之處(二):從天下觀到天下的萬國觀56

第四章 魏源中學觀思想之紮根65
第一節 魏源以《春秋》學「華夷觀」為基調的中學觀.66
一、清代華夷定位轉變.66
二、對華夷的詮釋:深厚「華夷之辨」觀念67
(一)以夷稱西方,普遍華夏中心主義68
(二)以華夷觀對照與西方各國的關係70
三、對攘夷的強調:知夷與師夷的目的81
(一)重實務:為尋求富國強兵的技術.82
(二)為制夷:防範英吉利以夷變夏..85
第二節 魏源以《春秋》學「異內外」為實踐的中學觀88
一、治內重於治外的主張 89
二、以內修為外攘的實踐92
(一)禁烟問題著眼國內92
(二)革除法令不行、人才虛患、人心寐患95
第三節 魏源中學觀對傳統的紮根100
  一、以中國為中心,對華夷秩序的維護101
  二、以中國為紀年,為歷史書寫的準則.105
  三、尋繹經典之時代意義,為政事作詮注108

第五章 魏源憂患意識與經世之學的相輔相成113
 第一節 憂患意識的內涵與勃發113
一、源自傳統文化的憂患意識114
二、從憂患意識激勵發憤精神117
 第二節 經世思想的彰顯與運用119
一、經世思想的積極作用120
二、經世思想由觀念轉向實際122
(一)具體行政的發揮123
(二)經濟問題的解決124
(三)制夷方策的提出125

第六章 結語129

參考文獻133
附錄一 魏源生平與大事年表13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專書: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古籍出版社,2001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臺北,古籍出版社,2001年。)
〔漢〕趙歧注 舊題〔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三四,子部,雜家類存目十一。(《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2年10月。)
〔清〕張廷玉:《明史》,《二十五史‧明史五》總第五十冊(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
〔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
〔清〕魏源:《魏源全集》二十冊,湖南,長沙岳麓書院,2004年。

(二)碩博士論文
王家儉:《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63年。)
方淑妃:《魏源史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盛裕:《論魏源與佐久間象山的海防思想-兼論十九世紀中葉中日兩國的海防及海防思想》(臺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林美蘭:《魏源詩古微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靜微:《魏源老子本義析論》(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翁廷瑞:《魏源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陳詩雯:《十七世紀中西體系的相遇-以康熙皇帝為中心討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1月。)
陳維德:《魏源軍事思想探微-海國圖志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博勳:《魏源老子本義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克武:《皇朝經世文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賀廣如:《魏默深思想研究-以傳統經典的銓說為討論中心》(臺 北,國立台灣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後由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於1999年出版。)
齊婉先:《黃宗羲經世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80年6月。)
謝晴翔:《晚清民族主義的傳播與擴散》(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10月。)

(三)專書
王家儉:《魏源年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1(1981年1967年11月初版。)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民國86年。頁24。)
李瑚:《魏源詩文繫年》(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3月。)
李柏榮:《魏源師友記》(長沙,岳麓書院,2009年。)
李新霖:《春秋公羊傳要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1976年。)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臺北,東華書局,民78年12月。)
林滿紅:《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2011年8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72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7年4月。)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上)》(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3月。)
夏劍欽、熊焰:《魏源研究著作述要》(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9年4月。)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史上的內外分際》(臺北,時報出 版。2009年10月。)
陳志奇著:《中國近代外交史》上冊(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臺 北,南天書局出版,民82年。)
張耀南:《中國儒學史‧近代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耀南:《魏源研究》(香港,乾惕書屋,1982年11月。)
陳其泰、劉蘭肖:《魏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民84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臺北,曉圓出版社,1994年。)
黃麗鏞、楊慎之編:《魏源思想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7月。)
彭大成、韓秀珍:《魏源與西學東漸-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艱難歷程》(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蔣竹山、陳俊強、李君山、楊維真:《巨龍的蛻變:-中國一八四○到一八二二》(臺北,五南圖書,2009年3月。)
蕭功勤:《儒家文化的困境》(臺北,五南出版,民77。)
蕭敏如:《從「華夷」到「中西」:清代《春秋》學華夷觀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四編,第18、19冊,2009年。)

(四)期刊
王家儉:〈魏源史學與經世史觀〉(收於《歷史學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1期,1992年6月。)
王聿均:〈清代中葉士大夫之憂患意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期,1982年7月。)
王爾敏:〈經世思想之義界問題〉(《近代史研究集刊》第十三期,頁36。)
王爾敏:〈梁廷枬對於西方之認識及其開新視野〉(《歷史學報》,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第35期,2006年6月。)
王記錄:〈清代官方史學與西學-兼談西學對清代學術文化的影響程度〉(《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6期,2008年11月。)
朱義祿、鄒建鋒:〈中華儒家的入世精神與憂患意識〉(《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十五卷第十二期,2008年12月。)
成曉軍:〈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超越與局限〉(《歷史月刊》第217期,民國95年2月。)
李國祈:〈道咸同時期我國經世致用思想〉(收於《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論文集》,台北,編譯館,民88年。)
李紀祥:〈輿圖史與接受史中的海國與大地-清季世界新圖之分型〉(《輔仁歷史學報》第二十二期,2009年1月。)
何新華:〈「天下觀」:一種建構世界秩序的區域性經驗〉,《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總第三十二期,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11月號。)
林鳳:〈清季自強運動興起的一項動力-論魏源的經世思想〉(《興大人文學報》,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第三十八期。2007年3月。)
金觀濤、劉青峰:〈從「天下」、「萬國」到「世界」-晚清民族主義形成的中間環節〉(《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6年4月,總第九十四期。)
周積明:〈晚清經世實學與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清代學術論叢》第三輯,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文津出版,2001年。)
孫邦華:〈西潮衝擊下晚清士大夫的變局觀〉(《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中文大學。2001年6月號,總第六十五期。)
郭廷以:〈近代西洋文化之輸入及其認識〉(收於《中國近代的變局》,臺北,聯經出版,1997年。)
陳耀南:〈從文化轉型看魏源的歷史位置〉(收於《清代學術論叢》第三輯,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中心編,台北,文津出版。)
陳鵬鳴:〈魏源《聖武記》初探〉(《書目季刊》,第二十九卷第二期,1999年9月。)
章 清:〈晚清「天下萬國」與「普遍歷史」理念的浮現及其意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九十四期,香港,中文大學,2006年4月。)
張双志:〈清朝皇帝的華夷觀〉(北京,《歷史檔案》季刊,2008卷3期。)
張 灝:〈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釋〉(收於《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馮友蘭:〈魏源-十九世紀中期的中國先進思想家〉(收於,黃麗鏞、楊慎之編:《魏源思想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曾春海:〈《易》教的人文精神及時代意義〉(收於《哲學與文化》二十四卷,第一期,1997年1月。)
齊思和:〈魏源與晚清學風〉(原載於《燕京學報》,1950年;今亦收於,《近代中國思想論集-晚清思想》臺北,時報出版,1985年11月。)
楊祖漢:〈論憂患意識〉(收於《鵝湖月刊》85期,1982年7月。)
楊晉龍:〈臺灣學者「魏源研究」述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四卷,第一期。)
蔣英豪:〈魏源-認識世界大同與憧憬〉(收於《近代文學的世界化-從龔自珍到王國維》,臺北,臺灣書店,民87年。)
鄭卜五:〈魏源《海國圖志》中崇本務實的經世主張〉(《海軍軍官學校學報》第五期,民84年10月。)
劉廣京:〈魏源之哲學與經世思想〉(收於《近代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劉紀曜:〈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朝野的天朝意象及其衍生的觀念、態度與行動(1839-1842)〉(《歷史學報》,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1976年4月,第四期。)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