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7115-19040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7115-190407
論文名稱
Title
《呂氏春秋》與先秦道家研究
A Study of LuShi Chungiu and Pre-Qin Taois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7-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09-08
關鍵字
Keywords
元刊本、呂氏春秋、老莊、道家、黃老
LuShi Chungiu, Lao-Chuan, Taoist, Wood-block printing in the Yuan Dynasty, Huang-Lao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92 次,被下載 14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9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44 times.
中文摘要
戰國末年,七國爭雄、萬乘競逐,秦國於三晉之士擘畫下,國運日漸昌隆,對外的兼併戰爭屢有斬獲,天下一統之勢已日趨明朗。《呂氏春秋》之作,應運而生,其兼儒墨、合名法,含攝眾家之言,高誘謂「大出諸子之右」,實為《呂氏春秋》獨到之處。
故筆者撰作旨趣,其一,《呂氏春秋》世傳刊本雖以元至正嘉興路儒學本為最古,然其所受關注程度卻未因此有所提升,研究者於擇定底本時多未見青睞,此即為本文討論之引發點;而元刊本所以會被輕視之因,筆者以為實與畢沅評價有關。筆者於研究過程中,仔細檢閱與《呂氏春秋》元至正嘉興路儒學刊本相關之七個本子,此七本分藏於上海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傅斯年圖書館、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經比對各本內部情況,並配合相關書志記載,得釐清如下疑義:七本之祖版問題、先後順序問題、刊刻年代問題以及諸家書志記錄有誤處。
其二,若就《呂氏春秋》思想而言,研究者多能注意分析其時代背景,但所處時代之風尚對其產生何種影響,而孕育出《呂氏春秋》?而過去學者大多針對呂不韋與秦王政之恩怨糾紛,忽略整個戰國時代學術與政治之基本格局、地域文化……等因素,故筆者由此著眼,進而申論其成書基礎之另一種可能性。
其三,另從「意識形態」角度,解讀《呂氏春秋》編撰之動機,並論證《呂氏春秋》之於秦王朝有何意義。
其四,《呂氏春秋》欲建構之意識型態核心乃圍繞於君道開展,故筆者聚焦於《呂氏春秋》與先秦道家之關係,並著重探討《呂氏春秋》中所論君道,為何以及如何將先秦道家思想納入體系,以豐富其君道論述。筆者搜尋同時期文獻資料,作為與《呂氏春秋》共同語境中,彼此互相關聯之部分加以考察,嘗試從其中挖掘出道家思想痕跡,然而其學說理念已有為《呂氏春秋》所吸收、改造之現象。
Abstract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Seven Warring States individually led a large-scale of developments on economics and cultures. Toward the end of thisperiod, the strength of the Qin state was greatly increased by the reforms of San Jin philosophers. Through accomplishing a series of swift conquests, Qin Gradually gained control over the whole of China. At this time, political change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LuShi Chungiu expressed the ambition and successfully became a cohesive summary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cluding Confucianism, Mohism, Logicians and Legalism. The scholar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ry, Gao You gave excellent commentary to LuShi Chungiu, which was superior to all other Schools.
This paper is intended as a discussion of a different possibility. For one thing, Gao You’s commentary to the block-printed edition of LuShi Chungiu (Annal of Lu Buwei) in 1341-1368 is the earliest one so far. However, it did not attract more attention among researchers in the later ages. The author observed the most possible reason is Bi Yuan’s comment. During the study, the author has thoroughly examined the 7 editions related to Gao You’s commentary to the block-printed edition of LuShi Chungiu (Annal of Lu Buwei) in 1341-1368. These 7 editions are respectively collected in Shanghai Library, the Palace Museum, Fu Ssu Nien Library and UC Berkeley Library. Through comparison, the author inquired into the core questions, including whether the 7 editions shared the same origin, what the sequence of the 7 editions was, when the 7 editions were published, and what the mistakes were in the related bibliography and records.
ii
Then,how did the fashions and custom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ctually affect the compilation of LuShi Chungiu while other scholar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Scholars in the past focused more on the gratitude as well as resentment between Lu Buwei and King Zheng while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impact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political pattern, cultural factors, etc. Another possible aspect of this era is demonstrated.
What is more, from aspect of ideology, the motive of compiling LuShi Chungiu is interpreted in this paper.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Qin Dynasty is also demonstrated.One final point is that LuShi Chungiu had close association with pre-Qin Taoist.The core ideology that LuShi Chungiu wanted to represent was expanded from the art of rul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discussion among the three points as follows:
1. What w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Shi Chungiu and pre-Qin Taoist?
2. What was definition of the art of ruling mentioned in LuShi Chungiu?
3. How did LuShi Chungiu internalize the pre-Qin Taoist to enrich its content of the art of ruling?
In this paper, Laozi, Zhuangzi, Guanzi, Huangdi Sijing, Shuihudi Qin bamboo texts and Guodian Chu Slips were closely studied for attempting to connect with LuShi Chungiu and consider the common lexical context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選題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10
第二章 《呂氏春秋》元至正嘉興路儒學刊本考證 ....................... 15
第一節 宋版《呂氏春秋》述略 ...................................... 18
第二節 元刊《呂氏春秋》七本辨義 .................................. 22
一、畢沅與元刊本關係 ........................................... 24
二、七本出自同一祖版 ........................................... 27
三、七本之流傳順序 ............................................. 29
第三節 刊刻年代之辯 .............................................. 32
一、刊刻年代諸說彙整 ........................................... 32
二、刊刻年代辨誤 ............................................... 35
第三章 《呂氏春秋》編纂成因再探 ................................... 41
第一節 秦國崛起與呂不韋施政 ...................................... 41
一、秦國崛起略論 ............................................... 42
二、呂不韋施政 ................................................. 44
第二節 秦國兼容並蓄之文化傳統 .................................... 45
一、秦王由駁而霸 ............................................... 45
二、「客卿」海納歸秦 ........................................... 49
第三節 戰國士人價值觀之轉變 ...................................... 54
第四章 《呂氏春秋》意識形態建構論 ................................. 63
第一節 意識形態界義 .............................................. 64
第二節 《呂氏春秋》建構意識形態之方法 ............................ 66
一、文化整合 ................................................... 66
二、團隊編撰 ................................................... 70
第三節 《呂氏春秋》建構意識形態之特點 ............................ 77
一、道術將為天子合 ............................................. 78
二、兼儒道、合名法 ............................................. 81
第五章 《呂氏春秋》與先秦道家探論 ................................. 85
第一節 《呂氏春秋》之「道」論 .................................... 85
一、「道」論探源 ............................................... 86
二、道名太一,化生分職 ......................................... 95
三、道即精氣 ................................................... 97
四、「知一」與「執一」 ........................................ 101
第二節 《呂氏春秋》之「因」論 ................................... 104
一、「因」論探源 .............................................. 104
二、「因者,君術也;為者,臣道也」 ............................ 111
三、因則無敵 .................................................. 115
第三節 《呂氏春秋》之「養生」論 ................................. 120
一、「養生」論探源 ............................................ 121
二、以物養性 .................................................. 125
三、養生知本 .................................................. 128
第四節 《呂氏春秋》之「修身」論 ................................. 133
一、修身首要—節情適欲 ........................................ 133
二、智接全天—別宥去尤 ........................................ 145
三、無為治國—君逸臣勞 ........................................ 161
第六章 結論 ...................................................... 171
一、《呂氏春秋》元至正嘉興路儒學刊本考證 ...................... 171
二、《呂氏春秋》編纂成因再探 .................................. 172
三、《呂氏春秋》意識形態建構論 ................................ 173
四、《呂氏春秋》與先秦道家探論 ................................ 176
參考文獻 ......................................................... 183
一、古籍 ...................................................... 183
二、專書 ...................................................... 188
三、學位論文 .................................................. 193
四、單篇論文 .................................................. 194
(一)文集論文 .................................................. 194
(二)期刊論文 .................................................. 195
五、網路資源 .................................................. 200
附錄 ............................................................. 201
圖次
圖 1 元至正嘉興路儒學刻《呂氏春秋》各本流傳示意圖.......... 31
表次
表 1 元刊《呂氏春秋》各本整理表............................ 2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古籍
※依時代先後排序
﹝戰國﹞管仲撰,黎翔鳳校注,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戰國﹞商鞅撰,﹝明﹞范欽訂:《商子》(《四部叢刊》影印天一閣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戰國﹞慎到撰,﹝清﹞錢熙祚校:《慎子》,《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戰國﹞尸佼撰,﹝清﹞汪繼培輯:《尸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戰國﹞莊周撰,﹝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戰國﹞莊周撰,王叔岷校證:《莊子校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戰國﹞莊周撰,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戰國﹞列禦寇撰,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戰國﹞荀況撰,﹝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戰國﹞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中華再造善本》據上海圖書館藏元至正嘉興路儒學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戰國﹞呂不韋撰,王利器注疏:《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戰國﹞呂不韋撰,許維遹集釋:《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戰國﹞呂不韋撰,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漢﹞司馬遷:《史記》(百衲本二十四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漢﹞班固:《漢書》(百衲本二十四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漢﹞戴德撰;﹝北周﹞盧辯註:《大戴禮記》,《中華再造善本》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至正十四年嘉興路儒學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漢﹞韓嬰:《詩外傳》,《中華再造善本》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至正十五年嘉興路儒學刻明修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漢﹞孔鮒撰,傅亞庶校釋:《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三國﹞韋昭注,上海師範學院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晉﹞孔晁:《汲冢周書》,《中華再造善本》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至正十四年嘉興路儒學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晉﹞郭璞:《穆天子傳》,收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四部叢刊初編》第2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中華再造善本》據上海圖書館藏元至正十五年刻明修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林德久:《易裨傳》,收入﹝清﹞徐乾學等輯:《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
﹝宋﹞陳騤:《文則》,收入王雲五輯:《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1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黃震:《黄氏日鈔》,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元﹞貢師泰:《玩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5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元﹞蘇天爵:《滋溪文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明代卷》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梅鷟:《南廱志.經籍考》,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明代卷》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趙琦美:《脈望館書目》,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明代卷》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淸﹞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清代卷》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淸﹞允(胤)祥:《怡府書目》,收入林夕等輯:《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明清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淸﹞王國維:《兩浙古刊本考》,收入賈貴榮、王冠輯:《宋元版書目題跋輯刊》第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
﹝淸﹞王頌蔚:《寫禮廎遺著》,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5輯,新北市:文海出版社,1969年
﹝淸﹞江標:《宋元本行格表》,收入賈貴榮、王冠輯:《宋元版書目題跋輯刊》第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
﹝淸﹞吳引孫:《揚州吳氏測海樓藏書目錄》,收入嚴靈峰編:《書目類編》第37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淸﹞吳壽暘:《拜經樓藏書題跋記》,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清代卷》第11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淸﹞汪士鐘:《藝蕓書舍宋元本書目》,收入賈貴榮、王冠輯:《宋元版書目題跋輯刊》第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
﹝淸﹞沈曾植:《海日樓題跋》,收入嚴靈峰編:《書目類編》第78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淸﹞季振宜:《季滄葦書目》,收入賈貴榮、王冠輯:《宋元版書目題跋輯刊》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
﹝淸﹞孫星衍:《平津館鑒藏書籍記》,收入中國書店出版社編:《海王邨古籍書目題跋叢刊》第3冊,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淸﹞孫星衍:《孫氏祠堂書目》,收入中國書店出版社編:《海王邨古籍書目題跋叢刊》第3冊,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淸﹞徐乾學:《傳是樓宋元板書目》,收入中國書店出版社編:《海王邨古籍書目題跋叢刊》第1冊,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淸﹞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收入嚴靈峰編:《書目類編》第74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淸﹞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清代卷》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淸﹞陸心源:《儀顧堂續跋》,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清代卷》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淸﹞楊立誠:《四庫目略》,收入嚴靈峰編:《書目類編》第10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淸﹞趙宗建:《舊山樓書目》,收入嚴靈峰編:《書目類編》第34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淸﹞趙宗建:《舊山樓藏書記》,收入嚴靈峰編:《書目類編》第34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淸﹞潘祖蔭藏:《滂喜齋宋元本書目》,收入賈貴榮、王冠輯:《宋元版書目題跋輯刊》第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
﹝淸﹞瞿镛:《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清代卷》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于鬯:《香草續校書》,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阮元:《兩浙金石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9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清代卷》第9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張之洞:《書目答問》,臺北:新興書局,1966年。
﹝清﹞畢沅:《呂氏春秋新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二、專書
※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日﹞何田羆:《靜嘉堂秘笈志》,收入賈貴榮輯:《日本藏漢籍善本書志書目集成》第7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日﹞長沢規矩也﹝ながさわきくや﹞:《關東現存宋元版書目》,收入嚴靈峰編:《書目類編》第10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日﹞倉石武四郎編拍;趙萬里撰集:《舊京書影‧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1933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大連市圖書館:《大連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大連:大連市圖書館,1986年。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王欣夫:《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臺北:明文出版社,1984年。
王偉:《呂氏春秋思想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範之:《呂氏春秋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年。
田鳳台:《呂氏春秋探微》,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白奚:《稷下學硏究:中囯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牟鐘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佐藤將之:《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余宗發:《先秦諸子學說在秦地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余宗發:《秦人出入各家思想分期初探》,臺北:學海書局,1987年。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
李峻之:《呂氏春秋中古書輯佚》(收入楊家駱主編:《呂氏春秋集釋》等五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銳:《戰國秦漢時期的學派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穎科、丁海燕:《呂不韋與呂氏春秋》,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年。
汪耀明:《漢魏六朝文選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沈仲濤藏、故宮編輯委員會編輯:《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沈氏研易樓善本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6年。
周曉陸、路東之:《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林劍鳴:《秦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編:《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古籍善本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洪家義:《呂不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夏緯瑛:《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校釋》(收入楊家駱主編:《呂氏春秋集釋》等五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孫開泰:《先秦諸子精神:百家爭鳴、融合與傳統文化整體觀》,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76年。
馬非百:《秦集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輯:《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臺北:中央圖書館,1986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臺北:國家圖書館,1998-2000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鴻愷:《先秦至漢初《老子》思想之發展與變遷》,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
曹峰《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臺北:臺灣書房,2010年。
梁啟超:《梁啟超學術論叢》,臺北:南嶽出版社,1978年。
莫伯驥:《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錄初編》,收入中國書店出版社編:《海王邨古籍書目題跋叢刊》第7冊,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收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卷,北京:新華書店,1982年。
陳垣:《史諱舉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堅,馬文大撰輯:《宋元版刻圖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傅武光:《呂氏春秋與諸子之關係》,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3年。
傅增湘:《雙鑑樓善本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彭浩:《郭店楚簡老子校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漢光:《黃老之學析論》,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
楊寬:《戰國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葉景葵:《卷盫書跋》,收入嚴靈峰編:《書目類編》第79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葉景葵:《杭州葉氏卷盦藏書目錄》,收入林夕等輯:《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近代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葉德輝:《郋園讀書志》,收入中國書店出版社編:《海王邨古籍書目題跋叢刊》第5冊,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葉德輝:《書林清話》,長沙:嶽麓書社,1999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新華發行,1998年。
雷戈:《道術將為天子合:後戰國思想史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臧知非:《周秦社會結構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文典:《劉文典詩文存稿》,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蔚華、苗潤田合著:《稷下學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潘景鄭:《著硯樓書跋》,收入嚴靈峰編:《書目類編》第77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蔣維喬:《呂氏春秋彙校》,收入楊家駱主編:《呂氏春秋集氏等五書》下冊,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鄧邦述:《群碧樓善本書錄》,收入中國書店出版社編:《海王邨古籍書目題跋叢刊》第6冊,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鄧喬彬:《古代文藝的文化觀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鄭良樹:《商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錢穆:《國學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靜嘉堂文庫編纂:《靜嘉堂文庫宋元版圖錄.解題篇》,東京:靜嘉堂文庫印行,1992年。
靜嘉堂文庫編纂:《靜嘉堂文庫宋元版圖錄.圖版篇》,東京:靜嘉堂文庫印行,1992年。
繆荃孫、吳昌綬、董康:《嘉業堂藏書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繆荃孫:《清學部圖書館善本書目》,收入上海書店出版社編著:《叢書集成續編.史部》第6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繆荃孫:《藝風藏書記》,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清代卷》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
龐慧:《呂氏春秋對社會秩序的理解與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嚴紹璗編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三、學位論文
※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孔令梅:儒道融合視域下的《呂氏春秋》之道研究,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田延峰:《秦思想研究--以秦統一前的思想發展為核心》,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林榮:《呂氏春秋與百家合流》,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林靜茉:《帛書黃帝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青山大介:《『呂氏春秋』研究》,廣島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哲學.インド哲學專攻博士(文學)論文,2001年。
凌華苓:《呂氏春秋的天人觀與聖王道》,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一弘:《呂氏春秋名實觀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黃偉龍:《呂氏春秋研究》,西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劉全彬:《試析呂氏春秋的編撰與戰國后期秦文化整合現象》,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潘俊杰:《先秦雜家研究》,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四、單篇論文
※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文集論文
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收入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62-135。
蒙文通:〈法家流變考〉,收入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學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頁285-314。
蒙文通:〈楊朱學派考〉,收入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學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頁243-268。
蒙文通〈論墨學源流與儒墨匯合〉,收入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學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頁211-227。
劉汝霖:〈《呂氏春秋》之分析〉,收入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340-358。
(二)期刊論文
﹝日﹞阿部吉雄:〈圖書館竝に觀書の數種.第一大連旅順天津〉,《東京學報》東京第5冊續篇北支滿鮮調查旅行報告,頁185。
John Gerring,“Ideology:A Definitional Analysis”,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Vol.50, No.4.(Dec.,1997):957-994。
丁原明:〈論《呂氏春秋》及其歷史作用〉,《文史哲》1982年第4期,頁58-63。
王啟才:〈《呂氏春秋》研究二十年〉,《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2期,頁20-21。
王博:〈美國達慕思大學郭店老子國際學術討論會紀要〉,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頁1-12。
付浩宇:〈《呂氏春秋》接受史概述〉,《安徽文學》2008年第2期,頁293-294。
付浩宇:〈呂氏春秋接受史概述〉,《安徽文學》,2期,2008,頁293-294
田鳳台:〈呂氏春秋歷代評價彙論〉,《復興崗學報》第33期,1985年6月,頁487-511。
成中英:〈中國哲學範疇問題初探〉,《漢學研究》第3卷第1期,1985年6月,頁81-126。
牟鐘鑒:〈《呂氏春秋》道家說之論證〉,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0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頁312-326。
佐藤將之:〈「雜家」和「綜合」之思想意義--中日學者對《呂氏春秋》與《呂》、《荀》關係之研究評述〉,《漢學研究集刊》第17期,2013年12月,頁61-89。
余宗發:〈呂不韋治秦時所面對的秦人社會現象〉,《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9期,2001年7月,頁181-199。
余宗發:〈呂不韋對秦政治文化之貢獻〉,《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8期,2000年7月,頁209-226。
李家驤:〈中外「《呂氏春秋》學」評考綜要(上)〉,《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2卷第6期,頁3-9。
李家驤:〈中外「《呂氏春秋》學」評考綜要(下)〉,《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3卷第1期,頁46-46。
李家驤:〈中外「《呂氏春秋》學」評考綜要(補)〉,《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10月第25卷第5期,頁49-51。
李零:〈讀郭店楚簡太一生水〉,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頁316-331。
李福泉:〈秦國客卿議〉,《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0年第1期,頁44-48。
李銳:〈九流:從創建的目錄名稱到虛幻的歷史事實〉,《文史哲》2004年第4期(總第283期),頁81-87。
李學勤:〈太一生水的術數解釋〉,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頁297-300。
李學勤:〈范蠡思想與帛書《黃帝書》〉,《浙江學刊》1990年第1期(總第60期),頁97-99。
李學勤:〈談楚簡《慎子》〉,《中國文化》2007年第2期,頁43-45。

侯毅:〈論秦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頁85-87。
俞長保〈20世紀《呂氏春秋》研究綜述〉,《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8卷第4期,頁20-25。
胡家聰:〈《列子.天瑞》中「天、地、人」一體的常生常化論--兼論列子學系稷下黃老學之先導〉,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5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頁151-162。
胡家聰:〈稷下道家從老子哲學繼承並推衍了什麼?一一〈心術上〉和〈內業〉的研究〉》,《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4期,頁40-45。
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一兼論其與漢初儒法鬥爭的關係〉,《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頁7-38。
孫以楷、劉慕方:〈《呂氏春秋》一一先秦諸子的集大成〉,《學術界》1992年第6期(總第37期),頁25-28。
馬輝芬:〈《呂氏春秋》注文版本及著錄情況〉,《圖書館理論與實踐》,6期,2008,頁62-64。
張岱年:〈《管子》書中的哲學範疇〉,《管子學刊》1991年第3期,頁3-7。
張岱年:〈論老子在哲學史上的地位〉,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74-82。
張金光:〈論秦漢的學吏制度〉,《文史哲》,1984年第1期,頁30-39。
強昱:〈太一生水與古代的太一觀〉,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頁353-379。

許抗生:〈初讀太一生水〉,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頁306-315。
黃俊傑著:〈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學芻議.三、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學研究方法芻議〉,收入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ㄧ)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1年,頁315-324。
黃建中〈墨子書分經辯論三部考辨〉,收入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162-165。
黃留珠:〈秦國客卿制度簡論〉,《史學集刊》1984年3期,頁17-22。
楊宗瑩:〈六十年來之呂氏春秋學〉,收入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子部第六篇,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頁447。
楊寬:〈呂不韋和呂氏春秋新評〉,《復旦大學學報》1979年第5期,頁32-40。
葛兆光:〈眾妙之門——北極與太一、道、太極〉,《中國文化》1990年第3期,頁46-65。
董治安:〈略談范蠡及其有關文獻記載〉,《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頁12-17。
裘錫圭:〈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兼論「心術上」、「白心」為慎到田駢學派作品〉,收入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555-575。
裘錫圭:〈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四篇并非《黃帝四經》〉,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249-255。

裘錫圭:〈稷下道家精氣說的研究〉,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167-192。
臧知非:〈「駁而霸」探微—荀子眼中的秦國政治評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頁105-111。
臧知非:〈先秦什伍鄉里制度試探〉,《人文雜誌》1994年第1期,頁68-75。
劉軍社:〈秦人吸收周文化問題的探討〉,《文博》1999年第1期,頁13-16。
劉榮賢:〈先秦兩漢所謂「黃老」思想的名與實〉,《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8期,2009年6月,頁1-20。
蔡元培:〈楊朱即莊周說〉,收入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539-540。
龐慧:〈《呂氏春秋》的傳習與研究概覽〉,《廊坊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22卷第1期,頁44-46。
龐樸:〈一種有機的宇宙生成圖式─介紹楚簡太一生水〉,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頁301-305。

五、網路資源
大連市圖書館「館藏古舊籍書目資料庫」:http://www.dl-library.net.cn/book/list.php?id=7。
大連市圖書館「館藏善本書目資料庫」:http://www.dl-library.net.cn/book/list.php?id=1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古籍數位典藏系統」:http://ndweb.iis.sinica.edu.tw/rarebook/Search/index.jsp。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AG1020800012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6.1&menuId=30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