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8111-16293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8111-162936
論文名稱
Title
現實即虛構,虛構即真實 — 談艾科詮釋學與魔幻寫實性
Reality, Fiction and Truth: Umberto Eco’s Interpretation theory and Magic Realis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6-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8-08
關鍵字
Keywords
文本意圖、虛構、艾科、詮釋、魔幻寫實
Umberto Eco, interpretation, intention of the text, fiction, Magic Realis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96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9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本論文處理的問題是,在艾科的文本中,「作者意圖」如何作為「艾科詮釋學」中自我構成的「內在矛盾」及其具有的「魔幻寫實主義的效果」。
本論文用「艾科的詮釋學」作為方法詮釋艾科的文本,這類文本特指演講集、錄音文稿等一類的文本。本論文主要談論《詮釋與過度詮釋》、《悠遊小說林》以及《艾科談文學》三本著作。這三本著作諸多部分是演講集與錄音文稿等文類,談論的內容以文學、小說及詩學等體材。
艾科認為, 詮釋學的問題來自詮釋文本時「意義的兩難困境」:詮釋順從「作者意圖」或「讀者意圖」,前者造成意義具先驗性或規範性,後者則是順從經驗性或脈絡性。今日的抉擇是,一方面我們不再順從作者的解釋,一方面詮釋脫離文本,以致有類似「誤讀」即是「原意」的說法。艾科提出「文本意圖」作為詮釋衡量的依據,並在詮釋時將文本「虛構化」。
在艾科的詮釋學中,一方面,文本分作「虛構性」與「寫實性」的文本,且此兩類文本應截然二分。另一方面,演講集、錄音文稿等同時兼有此兩類文本的性質。此外,這種文類同時也展現了「作者的意圖」。因此,「作者的意圖」,一方面是「經驗性的作者」的意圖(此即經驗作者),一方面是「文字性的作者」的意圖(此即典型作者),兩者同時並存構成文本。
在「文本性質」與「作者意圖」,兩兩兼具並存於「虛構」與「真實」性質的文本中,艾科的詮釋學中最希望避開的「作者意圖」與「經驗性」的介入,反而由他自己造成內在矛盾,使得現實/理論與虛構/小說混淆,文本具有魔幻寫實的效果。

關鍵詞:虛構(fiction)、艾科(Umberto Eco)、詮釋(interpretation)、魔幻寫實(Magic Realism)、文本意圖(the intention of the text)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i
第一章、前言 1
第一節、問題起源 1
一、詮釋與誤讀 1
二、會議背景 3
三、艾科的文本詮釋 7
第二節、問題意識 10
一、文本論者自己的作者意圖 10
二、文本的經驗性與先驗性 10
三、虛構與魔幻寫實性 11
第三節、研究回顧與研究進路 13
第二章、作者論、讀者論與文本論的一般陳述及其各自的問題 19
第一節、作者導向論(作者意圖—文本意圖) 19
一、建構作者的意圖 19
二、文本與作者 19
三、文本與世界 20
第二節、讀者導向論(讀者意圖—作者意圖) 21
一、作者意圖的擺脫 21
二、文本與讀者 22
三、文本與世界 24
四、作者意圖的構造 25
第三節、文本導向論(文本意圖—讀者意圖) 26
一、在建構與構造之間 26
二、文本構成與文本意圖 28
第四節、三者評述 29
一、意義存有學 29
二、文本的兩種樣態 — 寫實與虛構 31
第三章、艾科的文本論 34
第一節、虛構敘事體 34
一、艾科文學論 34
二、經驗作者與文本詮釋 — 寫實與虛構之分 36
第二節、可能世界的契約 39
一、虛構約定與閱讀指示 39
二、語意性詮釋與批評性詮釋 43
第三節、虛構世界的建構 51
一、虛構世界的吹噓 51
二、虛構圖書館 — 生活即迷宮 55
第四章、艾科的文本論的難題 61
第一節、雙重悖論的作者 61
第二節、羊皮紙上的作者 67
第三節、雙重位置的作者 71
第四節、論述中建構的作者 74
第五節、作者現身 — 作者解釋權的擴張 76
第六節、文本與魔幻寫實性 78
第五章、結論 81
第一節、寫作x 閱讀 81
一、有德性的作者 81
二、詮釋與虛構 82
(一)寫實詮釋型 82
(二)虛構詮釋型 83
(三)艾科詮釋型 85
(四)魔幻寫實型 87
第二節、真實x 虛構 88
一、虛構的眼睛 88
二、網路、記憶與文化 91
三、現實即虛構,虛構即真實 93
參考文獻 9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文著作:
1. 王文方,《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臺北三民出版社,2005。
2. 柳鳴九 編,《未來主義 超現實主義 魔幻寫實主義》,淑馨出版社,1990。
3.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大出版中心,2008。
4. 洪漢鼎,《當代西方哲學兩大思潮》(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5. 洪漢鼎,《詮釋學史》,臺北桂冠,2002年4月。
6. 陳瑞麟,《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Philosophy of Science: A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Introduction),臺北群學出版社,2010。
7. 黃慶明,《知識論講義》,臺北鵝湖出版社,1996。
8. 蔡錚雲,《另類哲學 現代哲學的後現代文化》,邊城出版社,2006。

中文譯本:
艾科著作:
1. Eco, Umberto(安伯托•艾可),《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謝瑤玲 譯,皇冠出版社,1993。
2. Eco, Umberto(安伯托•艾科),《詮釋與過度詮釋》(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王宇根 譯,牛津大學出版,1995。
3. Eco, Umberto(安伯托•艾科),《帶著鮭魚去旅行》(Il Secondo Diario Minimo),張定綺 譯,皇冠出版社,2000。
4. Eco, Umberto(安伯托•艾科),《悠遊小說林》(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黃寤蘭 譯,時報出版社,2000。
5. Eco, Umberto; Maria Martini, Carlo)(安伯托•艾可、卡羅.馬蒂尼),《信仰或非信仰:哲學大師與樞機主教的對談》(In Cosa Crede Chi Non Crede?),林佩瑜 譯,究竟出版社,2002。
6. Eco, Umberto(安伯托•艾科),《智慧女神的魔法袋》(LA BUSTINA DI MINERVA),倪安宇 譯,皇冠出版社,2004。
7. Eco, Umberto(翁貝托•埃科),《大學生如何寫畢業論文》(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高俊方 等 譯,華齡出版社,2004。
8. Eco, Umberto(安伯托•艾科),《開放的作品》(Opera Aperta / The Open Work),劉儒庭 譯,新星出版,2005。
9. Eco, Umberto(翁貝爾托•埃科),《符號學與語言哲學》,王天清 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10. Eco, Umberto(安伯托•艾可),《波多里諾》(Baudolino),楊孟哲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11. Eco, Umberto(安伯托•艾可),《艾可談文學》(Sulla letteratura),翁德明 譯,皇冠出版社,2008。
12. Eco, Umberto(安伯托•艾科),《艾可說故事》(Tre Racconti),繪者:尤金尼歐.卡米(Eugenio Carmi),梁若瑜 譯,皇冠出版社,2008。
13. Eco, Umberto(翁貝托•埃科),《密鎳瓦火柴盒》(LA BUSTINA DI MINERVA),李靖敬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14. Eco, Umberto(翁貝托•艾科),《時間的故事》(The Story of Time),〈序〉,劉研、袁野 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15. Eco, Umberto(翁貝托•埃科),《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 / The Name of the Rose),沈萼梅、劉錫榮 譯,上海譯文出版,2010。
16. Eco, Umberto(翁貝托•埃科),《玫瑰的名字注》(Postille a Il nome della rosa),王東亮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17. Eco, Umberto; Carrière, Jean-Claude(安貝托.艾柯、讓—克洛德.卡里埃爾),《別想擺脫書 — 艾科、卡里埃爾對話錄》(N’espérez pas vous débarrasser des livers),讓—菲利浦•德•托納克(Jean-Philippe de Tonnac) 編,吳雅凌 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10。
18. Eco, Umberto; Carrière, Jean-Claude(安貝托.艾柯、讓—克洛德.卡里耶爾),《別想擺脫書》(N’espérez pas vous débarrasser des livers),讓—菲利浦•德•托納克(Jean-Philippe de Tonnac) 編,尉遲秀 譯,皇冠出版,2010。
19. Upham, S. Phineas(費尼斯.厄本)編,《交會與軌跡:當代哲學名家訪談錄》(Philosopher Conversation),傅士哲 譯,〈符號學與實用主義〉,洪崇民 音譯、大衛•路易(David Lurie)與田中次郎(Jiro Tanaka)訪談於1993年,時報出版社,2007,頁51-58。

非艾科著作:
1. Aristotle(亞里斯多德),《修辭術•亞歷山大修辭學•論詩》,〈論詩〉,顏一、崔延強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05-354。
2. Culler, Jonathan(喬納森•卡勒),《文學理論入門(英漢對照)》,(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李平 譯,譯林出版社,2008。
3.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科),《外邊思維》(La pensée du dehors)(1966),洪維信 譯,行人文化實驗室,2003。
4. Gadamer, Hans-Georg(迦達默爾),《詮釋學I 真理與方法 — 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修訂譯本)》(Wahrheit und Methode)(1986),洪漢鼎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
5. Grondin, Jean(讓•格朗丹),《哲學詮釋學導論》(Einführung in phil osophische hermeneutik),何衛平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6. Kuhn, Thomas (湯瑪斯•孔恩) (1970),《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第二版),王道還等 譯,臺北遠流出版,2003。
7. lser, Wolfgang(沃爾夫岡•伊瑟爾),《怎樣做理論》,朱剛、古婷婷、潘玉莎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 Miller, J. Hillis(希利斯•米勒),《文學死了嗎》(On Literature),秦立彥 譯,廣西師範大學,2007。
9. Palmer, Richard(帕瑪),《詮釋學》(Hermenutics),嚴平 譯,桂冠圖書,1992。
10. Putnam, Hilary(希拉蕊•普特南),《實在論的多副面孔》(The Many Faces of Realism),馮 豔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1. Schlick, Moritz(石?塈J),《自然哲學》(Natrual Philosophy),陳維杭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12. Wittgenstein, Ludwig(維根斯坦),《哲學探討》(Philosophische Untersuchngen),範光棣、湯潮 譯,水牛出版社,1992年。
13. Warnke, Georgia(喬治婭•沃恩克),《伽達默爾 — 詮釋學、傳統和理性》(Gardamer: Hermeneutics, Tradition and Reason),洪漢鼎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文學與小說

臺灣著作:
1. 伊格言(Egoyan Zheng),《甕中人》,印刻文學,2004。
2. 伊格言(Egoyan Zheng),《噬夢人》,聯合文學,2010。
3.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印刻文學,2005。

翻譯著作:
1. Borges, Jorge Luis(喬治•路易士•波赫士),《波赫士全集I》,〈虛構集〉,〈巴別塔圖書館〉,頁621-639。
2. Borges, Jorge Luis(喬治•路易士•波赫士),《波赫士全集I》,〈虛構集〉,〈博聞強記的富內斯〉,642-649。
3. Borges, Jorge Luis(喬治•路易士•波赫士),《波赫士全集I》,〈虛構集〉,〈環形廢墟〉,頁603-608。
4. Borges, Jorge Luis(喬治•路易士•波赫士),《波赫士談詩論藝》(This Craft of Verse),陳重仁 譯,時報出版社,2001。
5. Brown, Dan(丹•布朗),《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尤傳莉 譯,臺北時報出版社,2004。
6. Calvino, Italo(伊塔羅•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rler),吳潛誠 譯,時報出版社,1993。
7. Calvino, Italo(伊塔羅•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吳潛誠 譯,時報出版社,1996。
8. Cervantes Saavedra, Miguel de(塞萬提斯),《唐•吉訶德》,蕭逢年 譯,志文出版社,2000。
9. Dante, Alighieri(但丁•阿利格耶?堙^,《神曲 — 地獄篇》,〈導言〉黃國彬 譯,臺北九歌文化,2006。
10. Fitzgerald, Scott F.(史考特•費茲傑羅),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冬之夢〉(Winter Dreams),柔之、林惠敏、鄭天恩 譯,臺北新雨出版社,2009,頁119-147。
11. Fitzgerald, Scott F.(史考特•費茲傑羅),《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林惠敏、鄭天恩 譯,臺北新雨出版社,2009,頁191-226。
12. Poe, Edgar Allan,(愛倫坡),〈艾倫坡作品集 04失竊的信〉(The Purloined Letter),雨寧 譯。http://www.millionbook.net/zt/p/po/001/004.htm取自2010年3月22日。
13. Poe, Edgar Allan(愛倫坡),《黑貓•金甲蟲》,〈黑貓〉,杜若洲 譯,志文出版社,頁21-36。
14. Poe, Edgar Allan(愛倫坡),《黑貓•金甲蟲》,〈瓶中稿〉,杜若洲 譯,志文出版社,頁53-68。
15. Poe, Edgar Allan(愛倫坡),《黑貓•金甲蟲》,〈失竊的信函〉,杜若洲 譯,志文出版社,頁187-210。
16. Poe, Edgar Allan(愛倫坡),《黑貓•金甲蟲》,〈金甲蟲〉,杜若洲 譯,志文出版社,頁211-260。
17. Swift, Jonathan(強納森•斯威夫特1667-1745),《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商周出版社,2005。
18. Vila-Matas, Enrique(安立奎.維拉馬塔斯),《巴托比症候群》,蔡琬梅 譯,遠流出版社,2010。
19. Yasutaka Tsutsui(筒井康隆),《穿越時空的少女》,張秋明 譯,臺北獨步文化,2009。
20. Yasutaka Tsutsui(筒井康隆),《清晨的加斯巴》,王華懋 譯,臺北獨步文化,2009。
21. Yasutaka Tsutsui(筒井康隆),《富豪刑事》,王華懋 譯,臺北獨步文化,2008。
22. Yasutaka Tsutsui(筒井康隆),《盜夢偵探》,王華懋 譯,臺北獨步文化,2010。
23. Yasutaka Tsutsui(筒井康隆),《爺爺》,劉名揚 譯,臺北時報社,2008。

英文著作:

艾科著作:
1. Eco, Umberto: The Name of the Rose(with ThePostscript of The Name of the Rose(1985)), Weaver, William trans., Harcourt edition, 1984.
2. Eco, Umberto: The Limits of Interpretation, Intentio Lectoris: The State of the Art,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
3. Eco, Umberto: The Role of the Reader, introduction,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Eco, Umberto etc.: 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 Stefan Collini eds., Cambridge,1992.
5. Eco, Umberto: 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 Harvard University, 1995.
6. Eco, Umberto: Baudolino, Weaver, William trans., 2003.

非艾科著作:
1. Abbott, Edwin A.: 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 New American Library classics, 2005.
2. Jonathan,Swift:Gulliver's Travels
古騰堡計畫電子線上版:http://www.gutenberg.org/etext/829
3. Jonathan,Swift:Gulliver's Travels, Jim Manis, ed.
http://www2.hn.psu.edu/faculty/jmanis/swift/g~travel.pdf
取自2010年6月17日
4. Poe, Edgar Allan: 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 Dover edition, 2005.

參考論文:
碩士論文:
1. 王品文,《想像與日常生活世界之間:舒茲論唐吉訶德》,臺灣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2009。
2. 呂佳駿,《歐洲科學危機與超驗現象學》中的科學哲學:胡賽爾論自然數理化與科學的本性,臺灣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2009。
3. 林維杰,《從維根斯坦後期哲學的觀點 — 論經驗、語言與生活方式》,臺灣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1990。
4. 洪進隆,《徐復觀與高達美 — 一個詮釋學的比較,臺灣南華大學哲學所》,2004。
5. 張淑華,《論《真理與方法》中的倫理學要素,臺灣南華大學哲學所》,2005。
6. 陳立晨,《缺席的複本 — 論《愛麗斯夢遊仙境》中的虛擬性》,臺灣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2008。
7. 陳玫杏,《遊戲的存有論—海德格、芬克、伽達瑪》,臺灣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1994。
8. 黃百合,《〈小紅帽〉後設書寫研究》,臺灣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3。

博士論文:
1. 于曉峰,《詮釋的張力 — 埃科文本詮釋理論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何玉蔚,《對“過度的詮釋過度詮釋”的詮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學術期刊:
中文著作:
1. 七格,〈艾科作品歷險記〉,《印刻文學》,第壹卷,第壹期,2004年9月,頁55-56。
2. 何衛平,〈迦達默爾為何批評接受美學〉,《詮釋學之維—問題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頁107-123。
3. 何衛平,〈對黑格爾的哲學與哲學史的關係學說的再認識〉,《詮釋學之維—問題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頁241-256。
4. 林維杰,〈高達美詮釋學中的歷史性教化〉,《揭諦》,第十一期,南華大學,2006年6月,頁61-92。
5. 林維杰,〈萬物之理與文章之理—朱熹哲學中形上學與詮釋學的關連〉,《揭諦》,第四期,南華大學,2002年7月,頁97-131。
6. 林遠澤,〈真理何為?從哈伯瑪斯真理共識理論的實用轉向論真理的規範性涵義〉,《歐美研究》,第三十五期,2005年06月,頁36--404。
7. 林遠澤,〈包容性的共識或排他性的團結-站在語用學轉向的十字路上〉,《當代》,第一百八三期,2002年11月,頁76-93。
8. 洪漢鼎,《理解的真理 — 解讀迦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山東人民,2003年3月2刷。
9. 劉昌元,〈迦達默爾與孔子:論哲學解釋學的相干性及限制〉,《現象學在中國 — 胡塞爾《邏輯研究》發展100週年國際會議》,上海藝文,2003年9月,頁84-101。

翻譯著作:
1. Benjamin, Walter(瓦爾特•本雅明),《經驗與貧乏》,〈經驗與貧乏〉(Experience and Proverty)(1933),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頁252-258。
2. Breuer, Ingeborg; Leusch,Peter; Mersch,Dieter (英格柏格•布羅伊爾、彼德•洛伊施、迪特爾•默施默施),《法意哲學家圓桌》(Welten im Kopf-Frankreich/Italien),〈符號迷宮中的阿?堛?德涅〉,葉雋 等 譯,華夏出版社,2003,頁83-114。
3. Brink, André (安德列•布林克),《小說的語言和敍事:從賽凡提斯到卡爾維諾》(The Novel : Language and Narrative from Cervantes to Calvino),〈第一章 壁毯的反面 — 米蓋爾•德•賽萬提斯的《唐吉訶德》〉,王洪章等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28。
4. Wellmer, Albrecht(阿爾布萊希特•韋爾默),《後形上學現代性》(ENDSPIELE: DIE UNVERSÖHNLICHE MODERNE),〈十二 真理、偶然性與現代性〉,應奇、羅亞玲 編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頁321-339。
影音檔與文字稿:
1. 洪漢鼎,〈詮釋學基本概念 — 洪漢鼎教授演講記錄〉,世新大學圖書館四樓團體視聽室,2005年5月25日,上午10:00至12:00,錄音檔轉文字記錄。
2. 楊凱麟,「虛擬與場所」,華梵大學「意義、詮釋與文化價值」研究室座談會lab」,2006年05月22日,上午10:10至12:00,錄音檔。
取自2008年。
3. 林維杰,「遊戲的哲學觀」,華梵大學「意義、詮釋與文化價值」研究室座談會lab」,2006年06月01日,錄音檔。
取自2008年。
4. 林維杰,「詮釋學是什麼?」,「屏東教育師範大學 — 通識講座系列第三講」,2006年12月06日,錄音檔。
取自2008年。
5. 「2008-11-15 毫無約束的狂歡 講座 — 從《美的歷史》與《醜的歷史》看美」,楊照 主持,阮慶岳、安鬱茜 主講,聯經出版社主辦。http://www.youtube.com/watch?v=BTdRhOv3Ta8&NR=1(網路影片共分十集,此處只列出第一集。)
聽自2010年7月13日。
6. 駱以軍,「編砂為繩、鑄風成形、以影惑體 — 談魔幻寫實小說」,徐元彥 整理,臺大教學發展中心「樂在學習系列演講」,2009/10/20 (二) 12:30-14:30,文章發表於2010年05月11日。http://ctld.ntu.edu.tw/epaper/?p=1486
取自2010年7月9日。
7. 梁文道主持,「開卷八分鐘2010年06月11日:《清單的無限性》」,鳳凰衛視日播讀書節目。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V2pon_Ql_g
取自2010年7月13日

學術研討會:
1. 2006年10月11日,〈傅柯美學工作坊-越界與界限經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 2007年10月1日,〈「文字的真實與影像的虛構」 — 舞鶴、吳天章 主講〉,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文學院804會議室。
3. 2007年10月29日,〈「文字裝置與影像裝置」 — 陳界仁 主講〉,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文學院804會議室。
4. 2008年1月14日,〈「書寫的虛構與色情的真實」 — 駱以軍、顏忠賢、陳雪 主講〉,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文學院804會議室。
5. 2008年11月28、29日,〈「想像與自然」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6. 2008年6月20日,〈「哲學與文學:舞鶴作品研討會」 — 舞鶴、朱天文、駱以軍、黃錦樹、張錦忠、楊凱麟〉,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中山大學蔣公行館。
7. 2009年12月11日至2010年1月17日,「《回陽人Deloks》林泰州數位影片個展」,臺北當代藝術館。
8. 2009年6月17日,〈駱以軍作品研討會〉,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中山大學蔣公行館。
9. 2010年6月19日,「第一屆【西方當代詮釋學與東方漢語哲學】圓桌學術研討會」,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詮釋學與宗教哲學」研究室。
10. 2011年2月9日至2011年2月14日,第十九屆臺北國際書展。
11. 2011年4月28日,〈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 — 修養、教化與政治哲學〉(第三次小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2. 2011年6月17日,「第二屆【西方當代詮釋學與東方漢語哲學】圓桌學術研討會」。

相關網站:
1. 〈密碼小說」始祖《玫瑰的名字》出版〉,人民網-讀書頻道,2010年3月11日。http://book.people.com.cn/BIG5/69363/11123149.html
取自2010年10月7日。
2. 「在北京解開玫瑰的名字專訪安伯托.艾可」,大眾時代,2007年3月16日。http://mass-age.com/wpmu/blog/2007/03/16/%e5%9c%a8%e5%8c%97%e4%ba%ac%e8%a7%a3%e9%96%8b%e7%8e%ab%e7%91%b0%e7%9a%84%e5%90%8d%e5%ad%97%e5%b0%88%e8%a8%aa%e5%ae%89%e4%bc%af%e6%89%98%ef%bc%8e%e8%89%be%e5%8f%af/
取自2010年10月7日。
3. 「在語言和知識的迷宮?媞N索 — 《玫瑰的名字》譯後記」,沈萼梅,文匯讀書週報,2010年03月19日。http://big5.news365.com.cn:82/gate/big5/whdszb.news365.com.cn/bl/201003/t20100321_2653788.htm
取自2011年5月。
4. 林泰州個人網站。
http://teacher.yuntech.edu.tw/lintj
5. 賀淑瑋(清大台文所兼任助理教授),「書評 — 一本好看的後設小說」,中時電子報,2010年02月12日。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10121200083,00.html
2011年5月25日
6. 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
7. 鯨向海,「偉大的事就隱藏在無所事事之中 — 臉書塗鴉牆語」,自由時報電子報,2010年4月19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19/today-article1.htm
取自2011年4月5日。

電影:
1. 王家衛,《東邪西毒》(Ashes of Time),寶信資訊股份有限公司,1994。
2. 王家衛,《東邪西毒終極版》(Ashes of Time Redux),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2009。
3. 三谷幸喜(みたに こうき),《心情直撥,不NG》(Welcome Back Mr. MacDonald),新生代發行,1995。
4. 三谷幸喜(みたに こうき),《魔幻時刻》(Magic Hour),迪昇數位影視,2008。
5. 華徹斯基兄弟(Larry Wachowski and Andy Wachowski),《駭客任務》(The Matrix),得利影視,1999。
6. 克?奡策h福諾藍(Christopher Nolan),《全面啟動》(Inception),華納影業,2010。

圖片來源:
1. 圖三:http://www.art.com/products/p10292471-sa-i779835/m-c-escher-drawing-hands.htm?sorig=cat&sorigid=0&dimvals=0&ui=71c61ecb3d5748c6954c99382edfc10c&searchstring=Escher
取自2011年5月3日。
2. 圖八:http://www.art.com/products/p10283708-sa-i809662/m-c-escher-reptiles.htm?sorig=cat&sorigid=0&dimvals=0&ui=71c61ecb3d5748c6954c99382edfc10c&searchstring=Escher
取自2011年5月3日。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2.146.23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2.146.23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