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9103-17335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9103-173352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一般大學校院分類模式建構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fication Model for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7-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8-09
關鍵字
Keywords
大學分類、大學三大功能、大學評鑑指標、大學校院歸屬類型
functions of colleges & universities, categories of colleges & universities,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colleges & universiti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7 次,被下載 88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89 times.
中文摘要
國立中山大學九十一學年度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教育研究所
論文名稱:台灣一般大學校院分類模式建構之研究
指導教授:吳裕益博士、蔡清華博士 研究生:李芊慧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一在分析各國大學的發展類型與分類方式;二在建構評估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之重要指標及其因素結構模式,以發展較為精簡之大學評鑑指標;三在探討國內一般大學校院的歸屬類型,以瞭解各大學在研究、教學與服務功能上的整體表現。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編製「台灣一般大學校院三大功能表現指標重要性評估調查問卷」與「台灣一般大學校院主要功能表現整體評估調查問卷」等兩份研究工具,分別請高等教育學者、高教司相關主管與各學院院長等三類樣本,進行指標重要性與各校所屬學院三大功能表現的評定,總回收率為49.59%。調查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與研究結果綜合討論後,得到以下六項主要結論:
一、大學分類的主要方式有「自然形成」與「人為發展」兩種,各國的大學類型通常會依據其所採用的分類方法加以命名。
二、不同身份樣本所評定之大學三大功能表現的前十項重要指標一致性頗高,惟服務功能部分的結果稍有差異。其中,大學研究、教學與服務功能表現的重要指標依序為「學術研究」、「圖書資源」、「教學與師資」、「社會服務」、「行政與經費」等五類。

三、本研究所建構之大學三大功能表現重要評估指標的因素結構模式具有良好之適合度,可以有效解釋大學在三大功能表現指標上的重要程度,但各模式的殘差部分仍有相關存在。
四、大學校院的背景因素的確會影響各校之歸屬類型,尤以「公/私立」、「學校規模-專任教授數」與「改制學院歷史」的影響力最大。
五、本研究採階層式集群分析法,以比較各集群研究、教學、服務功能表現之「原始分數平均數」與「標準化絕對分數平均數」的方式,具體區分國內大學的歸屬類型。
六、根據各學院院長整體印象主觀評估的結果,台灣54所一般大學校院共可歸屬於「表現兼優型」、「均衡發展型」、「尚待開發型」、「亟需協助型」等四種類型。其中,「表現兼優型」與「均衡發展型」多以公立、學校規模偏大以及改制學院歷史較悠久的學校為主;「尚待開發型」與「亟需協助型」則反之。
最後,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與上述六項主要研究發現,分別向高等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內各大學校院與後續研究提出多項建議。

關鍵詞:大學三大功能、大學分類、大學評鑑指標、大學校院歸屬類型
Abstract
Abstracts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achieve three purposes : the first was to explore the categories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Netherlands, Taiwan, Japan, United Kingdom and United States. Second one was to build an evaluation model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colleges &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three functions : research, instruction and service;and to figure out a model of factorial structure which could grasp the conditions of colleges & universities. Finally, to categorized each college & university in Taiwan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 aims, the researcher adop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s the major research method. Two questionnaire were filled out by three groups of samples - scholars majo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administrators in S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ollege deans in nine different academic fields. The total percentage of response was 49.59%.
The following six findings have been concluded :
1.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lleges & universities in most other foreign countries – natural formation or man-made. Titles of each category was given accordingly.
2.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in great agreement with what the most importa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but a trivial discrepancy toward the indicators for service function existed.
3.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colleges & universities was in good fittness for actural data. It could help understand the performance of a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4.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colleges & universities was significant in influencing the categories, they beloged to, e.g. public or private, scale of institution or number of professors, history of the institution.
5.The researcher, through the method of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combined the mean of raw scores and standard score to categorize colleges & universities in Taiwan.
6.According to the deans of colleges & universities, four categories were suggested for colleges & universities in Taiwan.

Finally, ten suggestions were raised to the authority in charg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general colleges &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 : functions of colleges & universities, categories of colleges & universities,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colleges & universiti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定義 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現代大學的理念與功能 13
第二節 各國大學的發展類型與分類依據 20
第三節 大學分類的重要性 27
第四節 大學分類的方法與實例 30
第五節 大學分類的相關研究與影響因素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2
第四章 大學校院三大功能表現指標重要性評估結果與討論 75
第一節 大學校院三大功能表現指標重要性評估結果 75
第二節 研究結果綜合討論 101
第五章 大學校院主要功能表現整體評估結果與討論 107
第一節 大學校院主要功能表現整體評估結果 107
第二節 研究結果綜合討論 14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4
參考書目 159
一、中文部分 159
二、英文部分 165
附錄 171
附錄一 台灣一般大學校院三大功能表現指標重要性評估調查問卷 171
附錄二 台灣一般大學校院主要功能表現整體評估調查問卷(文學院版) 173
附錄三 台灣一般大學校院主要功能表現整體評估調查問卷(法學院版) 175
附錄四 台灣一般大學校院主要功能表現整體評估調查問卷(商管學院版) 176
附錄五 台灣一般大學校院主要功能表現整體評估調查問卷(社會科學院版) 178
附錄六 台灣一般大學校院主要功能表現整體評估調查問卷(教育學院版) 179
附錄七 台灣一般大學校院主要功能表現整體評估調查問卷(理學院版) 180
附錄八 台灣一般大學校院主要功能表現整體評估調查問卷(工學院版) 182
附錄九 台灣一般大學校院主要功能表現整體評估調查問卷(醫學院版) 184
附錄十 台灣一般大學校院主要功能表現整體評估調查問卷(農學院版) 186
附錄十一 致各校院長、主任秘書、高教學者與高教司主管請託信函 187



表 目 次
表 1 1994年以來台灣的大學教育政策發展摘要表 25
表 2 不同高等教育發展階段國家大學校院的分類依據與發展類型 26
表 3 1973-2000年「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系統」指標變更情況摘要表 38
表 4 2000年「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系統」學校類型與歸類定義摘要表 40
表 5 英國研究評鑑七個評分等級的區分標準及其補助款項之分配加權值摘要表 44
表 6 國內大學分類相關研究摘要表 47
表 7 國內外高等教育評鑑指標發展特性摘要表 48
表 8 國內外大學評鑑指標相關研究結果摘要表 49
表 9 評分專家部分問卷資料回收情況摘要表 64
表 10 台灣一般大學校院三大功能表現指標類別、項目與操作型定義結果摘要表 67
表 11 各學院院長重測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71
表 12 不同身份樣本在「研究」功能表現十類指標上之基本統計結果摘要表 77
表 13 不同身份樣本在「教學」功能表現十類指標上之基本統計結果摘要表 77
表 14 不同身份樣本在「服務」功能表現十類指標上之基本統計結果摘要表 77
表 15 不同身份樣本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十類指標評定結果上之相關矩陣(N=30) 78
表 16 不同學院院長在「研究」功能表現十類指標上之基本統計結果摘要表 79
表 17 不同學院院長在「教學」功能表現十類指標上之基本統計結果摘要表 79
表 18 不同學院院長在「服務」功能表現十類指標上之基本統計結果摘要表 79
表 19 不同學院院長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平均數相關矩陣(N=30) 80
表 20 十類指標在大學研究、教學與服務功能表現上之單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81
表 21 十類指標在評估大學三大功能表現的重要性MDS分析結果摘要表 84
表 22 前十項大學三大功能表現指標平均數排序結果摘要表 84
表 23 不同身份樣本之前十項大學「研究」功能表現指標重要性排序結果 86
表 24 不同身份樣本之前十項大學「教學」功能表現指標重要性排序結果 86
表 25 不同身份樣本之前十項大學「服務」功能表現指標重要性排序結果 86
表 26 不同學院院長之前十項大學「研究」功能表現指標重要性排序結果 88
表 27 不同學院院長之前十項大學「教學」功能表現指標重要性排序結果 88
表 28 不同學院院長之前十項大學「服務」功能表現指標重要性排序結果 88
表 29 「研究」功能表現基本模式適合度參數估計值結果摘要表 90
表 30 「教學」功能表現基本模式適合度參數估計值結果摘要表 90
表 31 「服務」功能表現基本模式適合度參數估計值結果摘要表 91
表 32 大學三大功能表現指標模式整體適合度評估結果摘要表 92
表 33 大學三大功能表現指標模式內在結構適合度評估結果摘要表 93
表 34 大學三大功能表現指標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適合度評鑑結果摘要表 97
表 35 人文社會科學類學院受評學校背景變項之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108
表 36 人文社會科學類學院受評學校背景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09
表 37 自然科學類學院受評學校背景變項之次數分配與百分比 110
表 38 自然科學類學院受評學校背景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11
表 39 九類學院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基本統計與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112
表 40 不同學校所在地區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基本統計與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112
表 41 公私立大學校院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基本統計與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113
表 42 不同系所數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基本統計與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114
表 43不同專任教師數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基本統計與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114
表 44 不同專任教授數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基本統計與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115
表 45 不同改制學院歷史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基本統計與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116
表 46 不同得分屬性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基本統計與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116
表 47 教育部研究型大學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基本統計與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117
表 48 師範類校院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基本統計與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118
表 49 公私立評分者學校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基本統計與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118
表 50 九類學院所屬各集群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122
表 51 文學院不同集群類型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描述統計結果摘要表 124
表 52 法學院不同集群類型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描述統計結果摘要表 124
表 53 商管學院不同集群類型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描述統計結果摘要表 124
表 54 社會科學院不同集群類型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描述統計結果摘要表 124
表 55 教育學院不同集群類型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描述統計結果摘要表 125
表 56 理學院不同集群類型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描述統計結果摘要表 125
表 57 工學院不同集群類型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描述統計結果摘要表 125
表 58 醫學院不同集群類型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描述統計結果摘要表 125
表 59 農學院不同集群類型在大學三大功能表現上之描述統計結果摘要表 126
表 60 文學院各集群所屬校院背景特徵之卡方分析結果摘要表 129
表 61 法學院各集群所屬校院背景特徵之卡方分析結果摘要表 130
表 62 商管學院各集群所屬校院背景特徵之卡方分析結果摘要表 132
表 63 社會科學院各集群所屬校院背景特徵之卡方分析結果摘要表 133
表 64 教育學院各集群所屬校院背景特徵之卡方分析結果摘要表 135
表 65 理學院各集群所屬校院背景特徵之卡方分析結果摘要表 137
表 66 工學院各集群所屬校院背景特徵之卡方分析結果摘要表 138
表 67 醫學院各集群所屬校院背景特徵之卡方分析結果摘要表 140
表 68 農學院各集群所屬校院背景特徵之卡方分析結果摘要表 141

圖 目 次
圖 1 研究架構1-大學校院三大功能表現指標重要性評估分析 54
圖 2 大學「研究」功能表現指標驗證性因素分析理論模式圖 57
圖 3 大學「教學」功能表現指標驗證性因素分析理論模式圖 58
圖 4 大學「服務」功能表現指標驗證性因素分析理論模式圖 59
圖 5 研究架構2-大學校院歸屬類型整體印象分析 60
圖 6 大學「研究」功能表現指標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圖 98
圖 7 大學「教學」功能表現指標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圖 99
圖 8 大學「服務」功能表現指標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圖 100
圖 9 法學院、農學院最適分群數散佈圖 120
圖 10 社會科學院、教育學院、醫學院最適分群數散佈圖 120
圖 11 文學院、商管學院、理學院、工學院最適分群數散佈圖 121
圖 12 文學院集群分析結果樹狀圖 128
圖 13 法學院集群分析結果樹狀圖 130
圖 14 商管學院集群分析結果樹狀圖 131
圖 15 社會科學院集群分析結果樹狀圖 133
圖 16 教育學院集群分析結果樹狀圖 135
圖 17 理學院集群分析結果樹狀圖 136
圖 18 工學院集群分析結果樹狀圖 138
圖 19 醫學院集群分析結果樹狀圖 140
圖 20 農學院集群分析結果樹狀圖 14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中時晚報(1999)。1999年全國大學聲望總覽。台北:時報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網頁資料。2003年1月11日,取自: http://www.moe.edu.cn/highedu/index.htm
王保進(1993)。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保進(1994)。我國高等教育表現指標現況之實證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17,61-98。
王保進(1996)。評鑑高等教育的表現指標可行模式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社會科學,6(1),127-147。
王家通(2002)。比較教育研究。未出版。
申慧媛(2003.01.11)。大學錄取率明年達110%。自由時報。2003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com.tw/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信助(1985)。我國台灣地區大學教育目標之研究:八所大學師生對大學教育目標的認知與期望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裕益(2001)。線性結構公式模式基本概念及模式適合度之評鑑。未出版。
李遠哲(1997)。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載於黃俊傑(主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1-16頁)。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周祝瑛(2000.08.07)。評選重點大學,立意雖佳效果堪虞。聯合報。2002年10月31日,取自http://udndata.com/
林文瑛(2001)。行到水窮處,展望大學之道。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5-18頁)。台北市:前衛。
林玉體(2002)。美國高等教育之發展。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孝信、黃俊傑(1997)。美國現代大學的理念與實踐-以芝加哥大學為例。載於黃俊傑(主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1-16頁)。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林清江(1995)。高等教育的類別與功能。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兩岸大學校長高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30頁)。台北市: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
金耀基(2001)。在世紀之交談大學之理念與角色。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343-360頁)。台北市:前衛。
侯永琪、陳樂群(2002)。美國高等教育定位功能之研究: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表。教育研究月刊,103,62-80。
美國教育基金會(2002)。網頁資料。2002年3月6日,取自:http://www.ief.org.tw/
胡悅倫、陳漢強(1998)。1997學年度大學綜合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載於胡悅倫(主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3-105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馬湘萍(2000)。高等教育功能之變遷及機構分類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珍瑋(2002)。全球化對台灣、中國大陸及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之影響。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遠景(71-120頁)。台北市:學富。
張美蓮(1996)。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1992)。八十一∼八十四學年度國立大學中程校務發展計畫綜合報告。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教育部(1994)。八十二至八十五學年度公私立大學校院中程校務發展計畫審查報告。高教簡訊,特刊。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90學年度私立大學校院整體校務發展計畫審查結果公布。高教簡訊,148。2003年7月5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
教育部高教司(1997)。八十六學年度大學綜合評鑑試辦計畫評鑑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高教司(1998)。本期主題:大學評鑑,高教簡訊,92,1-6。
教育部高教司(2001)。推動國立研究所重點基礎教育改善經費案審核結果揭曉,高教簡訊,126,10-12。
教育部高教司(2002a)。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高教簡訊,133,3-4。
教育部高教司(2002b)。91學年度私立大學校院中程校務發展計畫執行成效暨91學年度整體發展獎助及補助作業資料8/30前提報。高教簡訊,137,1-2。
教育部高教司(2002 c)。91∼93學年度獎助之辦學績效及校務計畫之指標內涵。高教簡訊,137,p2。
教育部高教司(2002d)。高教司暨學審會佈告欄網頁資料。2002年10-12月,取自:http://www.high.edu.tw/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印(2001)。九十一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台北市:教育部。
第一屆台北歐洲教育展(2002)。荷蘭教育系統簡述。2002年3月19日,取自:http://www.ehef-taipei.org/
符碧真、王秀槐(2002,5月)。西歐小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現況。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大學主辦之「高等教育政策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郭昭佑(1999)。高等教育辦學取向政策之探究:集群分析在大學表現指標之應用。教育政策論壇,2(2),68-97。
陳維昭(2001)。當前我國大學教育的問題與對策。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129-146頁)。台北市:前衛。
陳維昭、劉兆漢、李家同(1998.06.07)。大學隨評鑑而進步?隨評比而流俗?。2002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csie.ncnu.edu.tw/~rctlee/article/post7.htm
湯堯(2002)。再論述高等教育經營策略分析:以內部品保系統與外部標竿系統為例。教育研究雙月刊,10(5),1-27。
黃以敏(2001.08.09)。九所重點大學,教部補助7.2億。自由時報。2002年10月31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com.tw/
黃政傑、李隆盛(1998)。大學校務綜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台北市 : 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
楊玉惠(2003,3月)。我國大學評鑑實施與制度規劃之探討。論文發表於私立淡江大學主辦之「大學校院品質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楊思偉(2000)。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資訊,8(4),17-32。
楊國賜(主編)(2001)。大學教育的現況與前瞻。台北:教育部。
楊國賜、王如哲(2002,11月)。我國高等教育的分類-一項實證調查之分析。論文發表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主辦之「推動高等教育整合與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學術研討會,台灣南投。
楊國賜、王如哲(2003,3月)。對國際間高等教育分類意見之調查研究。論文發表於私立淡江大學主辦之「大學校院品質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楊瑩、鍾宜興(2002)。高等教育功能與類型統合之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改革的未來,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教育學門成果發表論文集(419-452頁)。台北市:高等教育。
詹盛如(2001)。台灣高等教育類型與功能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9(6),99-122。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遠見雜誌(1999)。選擇最適合你的大學。台北:天下遠見。
劉兆漢(2002,6月)。對台灣高等教育的一些看法。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大學主辦之「第三屆大學理念資源分配與社會實踐」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市:楊智。
簡茂發、李琪明(主編)(2001)。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台北:學富。
羅仁權(2001.08.11)。重點大學的指標為何?新興大學的機會在哪?。聯合報。2002年10月31日,取自http://udndata.com/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Altbach, P. G. (1991). University reform. In P. G. Altbach (ed.)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 encyclopedia. pp.261-273. London: St. James Press.
Altbach, P. G. (2001). Why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a global commodity.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May 11, 2001, from http://chronicle.com/
Arbuckle, J. L. and Wothke, W. (1999). AMOS 4.0 user’s guide. Chicago: Small Water.
Atkins, M. (2002, December). The impact of the RAE o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In TW-UK workshop on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Bekhradnia, D. B. and Thomas, D. S. (2002a, December). The methodology of the 2001 RAE-research assessment and the performance based funding of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TW-UK workshop on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Bekhradnia, D. B. and Thomas, D. S. (2002b, December). Retrospect and prospect-The evolution of the methodology in the light of experience; the differential financial impact on the university sector since 1986; the issues to be addressed in the current review. In TW-UK workshop on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ave, M., & Hanney, S. (eds.). (1992). 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v2). pp.1411-1423. Oxford : Pergamon Press.
Christopher, J. L. (1996). Crisis in the academy: rethinking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of British(2002). Retrieved November 11, 2002, from http://www.dfes.gov.uk/index.htm
Dey, E. L., Milem, J. F., and Beger, J. B. (1997). ‘‘ Changing patterns of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Accumulative advantage or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 .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0, 308-323.
Flexner, A. (1930). Universities: American, English, Germ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bel, S. (2003). N.Y. systems of state and city universities raise tuition for first time in 8 year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July 1, 2003, from http://chronicle.com/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2001). A guide to the 2001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etrieved November 29, 2002, from http://www.hefce.ac.uk/Research/assessment/default.htm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2002). 2001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and tables. Retrieved July 1, 2003, from http://www.hefce.ac.uk/Learning/PerfInd/2001/download/main_report.doc
Huisman, J., & Morphew, C. C. (1998). Centralization and diversity: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policies in U.S. and Dutch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1(1), 3-13.
Kerr, K. (1991).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960-1980.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LaPidus, J. B. (1997). "Issues and theme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 in beyond the first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and career, edited by R. G. Burgess, pp.21-39.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McCormick, A. C. (2000). What's ahead for 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s? Retrieved December 12, 2000, from http://www.aahebulletin.com/public/archive/jan00f1.asp
McCormick, A. C. (2001). Bringing 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AAHE Bulletin.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01, from http://www.aahe.org/Bulletin/jan00f1.htm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XT](2003). Retrieved January 10, 2003, from http://www.mext.go.jp/english/koutou/index.htm
Morgan, R. and Freund, W. (1991).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CIP, 1990 update. (NCES 91396). Retrieved from http://nces.ed.gov/pubsearch/pubsinfo.asp?pubid=91396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1992). Retrieved from http://nces.ed.gov/ipeds/
Perkins, J. A. (1973). The university as an organiz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2000). Handbook for academic review. Retrieved July 1, 2003, from http://www.qaa.ac.uk/public/acrevhbook/annexe.htm
Ramsden, P. (1999). Predicting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erformance from published indicatiors: A test of a classification of Australian university types. Higher Education, 37, 341-358.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 The outcome(2001). Retrieved November 29, 2002, from http://www.hero.ac.uk/rae/index.htm
Rhodes, F. H. T. (2001). The Carnegie of the future: The rol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therlands [VSNU] (2003).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3, from http://www.vsnu.nl/show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Carnegie](2001). 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 edition. Retrieved March 5, 2003, from http://www.carnegiefoundation.org/classification/
The Department of Academic Initiatives(2003a). “A master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alifornia: 1960-1975”. Retrieved April 23, 2003, from http://www.ucop.edu/acadinit/mastplan/welcome.html
The Department of Academic Initiatives(2003b). “The California master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eventies and beyond,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master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coordinating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November 1972.” Retrieved April 23, 2003, from http://www.ucop.edu/acadinit/mastplan/welcome.html
The Department of Academic Initiatives(2003c). “The California master plan for education. ” Retrieved April 23, 2003, from http://www.ucop.edu/acadinit/mastplan/welcome.html
The Department of Academic Initiatives(2003d). “Legislative actions: Senate Bill No.33(1960). “Retrieved April 23, 2003, from http://www.ucop.edu/acadinit/mastplan/SB33ExSess1960.pdf
The Dutch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 [OC&W](2003).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3, from http://www.minocw.nl/english/education/higher.html
The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02). America’s best colleges 2002 edition. Washington, DC: U.S. News & World Report.
The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03). America’s best colleges 2003 edition. Retrieved July 1, 2003, from http://www.usnews.com/usnews/edu/college/rankings/about/03rank.htm
Thorens, J. (1996). Role and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9 (4), 267-75.
Trow, M. (1974).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Berkeley, CA: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